顯示具有 聖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餐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5-15


[書摘] 路德神學中的聖經與聖餐Scriptureand the Lord's Supper in Luther's Theology

作者 陳冠賢
Scripture and the Lord's Supper in Luther's Theology
作者David C. Steinmetz
來源Luther in Context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98) Chap.VII

內容摘要

因為更正教相信教義的建立必須以聖經為來源及規範因此路德與慈運理之間關於聖餐的爭論很快變成關於聖經文本的爭論。對路德而言,關於聖餐之關鍵經文可以整理為四方面:

 (1) 聖餐是基督的身體
 (2) 約六63之「『肉體』是無益的」
 (3) 相通(communion)的本質並區分有益與無益的領聖體(reception)
 (4) 耶穌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

I.聖餐是基督的身體太廿六26、路廿二19、林前十一24

1215年的第四次拉丁會議中中世紀天主教的神學家們確立了基督在聖餐中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的官方解釋--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此教義建立在事物的本質(substance)與事物的外型(accidents)區分上。根據化質說,當神父獻上餅和酒時,餅和酒的外型仍然保留,但本質已經被上帝的能力變為基督的身體和血。即存在的實體是基督自己。

路德保留「真實臨在」的教義,但拒絕天主教的化質說。路德主要是拒絕當中所之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因為它嚴重阻礙新約思維的理解。雖然路德懷疑任何關於聖餐的哲學解釋,但是他的懷疑,並未使其在後其與慈運理的論戰,避免有關哲學上的訴求。

路德拒絕聖餐化質說的主張在其他改教團體中獲得迴響,同時其他更正教領袖也同意路德的主張--聖餐並非向上帝獻祭,而是使教會獲得益處。並且很快地形成對於聖餐的一致性解釋,是以新的脈絡--道與信心,取代舊的脈絡--獻祭與祭司。因此,聖餐是上帝可見的道,附著於餅與酒的應許,並直接指向教會。而其焦點由獻祭神職體系(sacrificing priesthood)轉移到相通群體(communingcongregation)

然而並非所有的更正教領袖都同意路德關於真實臨在的教義。慈運理採納荷蘭的人文主義者Cornelius Hoen的釋經主張1,來解釋「這是我的身體」,認為耶穌用「是(to be)」來隱喻「象徵(to signify)」。因此,堅持餅和酒是基督的身體和血(如路德所作)乃是犯了盲目崇拜,將屬於上帝的榮耀歸於受造之物(即餅與酒)。Oecolampadius也同意慈運理的主張,並且引用早期教父的觀點(特別是特土良以figura稱呼聖餐)予以支持。Schwenckfeld拒絕以「象徵」代替「是」,雖然他接受聖餐設立的象徵性解釋之必要性,否則在最後晚餐中出現的猶大,便也吃了基督的身體和血。他建議設立聖餐的話--「這是我的身體」,應當反向解釋為「我的身體是這個:即約六中的屬靈的飲食。」Carlstadt提出的解釋則是,當耶穌表達「這是我的身體」時,祂乃是要強調祂自己,而不是餅與酒。

路德拒絕所有對設立聖餐話語的象徵或隱喻式解釋,但非因為他認為這些解釋是不可能或荒謬的。而是瑞士改教神學家缺乏去論證此種解釋的必要性,而非可能性。聖經的中心信息乃是上帝在隱匿中被發現,即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在拿撒勒的耶穌裡取了人性。上帝總是在人所能看、摸及掌握的受造物質中臨到人們,這並不表示上帝的榮耀是可見的,而是基督的神性隱藏在肉體之下,因此身體和血同樣隱藏在餅和酒之下。所以道成肉身和聖餐是完全地平行,拒絕真實臨在的教義,同時也就拒絕道成肉身。

II.「『肉體』是無益的」(約六63

慈運理對本節的解釋,至少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他對人性的二元化的瞭解2。人的靈性無法靠身體或物質性的方式來滋養,例如:看、聞、聽、嚐或摸。靈性的益處乃是藉由上帝的行動直接給予人的靈性,而非藉由物質。人的靈魂或靈性乃是藉聖靈之不可見且無形的行動來滋養,而這也正是約六63的意思。當靈魂被聖靈喚醒與滋養,身體吃餅和酒作為聖餐,或是作為對不可見並已完成之恩典工作的感恩,因此餅和酒屬於一種公開認信及教會的回應。然而它們無法被視為施恩具,而不被誤導為盲目崇拜。

路德認為新約中的人類學術語,乃是強調人的身心相關的聯合。因此,解釋靈魂、身體、靈和肉體,應該根據全人與神、鄰舍和自己的不同關係。從路德的觀點而言,「肉體」既可以是指稱人的軟弱與失敗,也可以表示以自我為中心的與神疏離。因此「肉體是無益的」乃是指自我中心化的自我,無法恢復與神破裂的關係,或是做為個人靈命更新的原則。簡言之,本節經文與聖餐無關。

III.相通的本質,並區分有益與無益的領聖體(林前十16-33;十一26-34

在其他的經文,特別是林前十16-33和十一26-34,處理無益的領聖餐的問題。慈運理特別對於在聖餐慶典中,聖靈活動對於會眾群體(congregation)的果效。在聖餐服事(eucharistic service)中變成基督身體的餅和酒並不是要素,而是圍繞物質而聚集的會眾群體。會眾群體變為慈運理之聖餐觀的焦點,而回應聖靈工作的信心變成慈運理聖餐教義的關鍵因素。恩典的工作乃是憑信心領受,優先於領餅與酒。一個人吃餅與飲酒乃是做為內在且屬靈恩典之外在可見的記號,做為基督身體的教會,在分享聖餐的物質中,承認它自己做為基督的身體。然而,吃餅飲酒而沒有信心則是參與在空洞的禮儀中。對慈運理而言,並沒有所謂的「無益的吃喝基督的身體和血(manducatio infidelium)」,因為沒有信心,就沒有與基督身體相通。

路德擔心慈運理拒絕manducatio infidelium,在無形中將造成信心轉化成善功,並且侵蝕上帝藉聖禮賜予教會恩賜之完全恩典性。對路德而言,聖餐是一個約,一個單邊的約,在其中上帝既設立條件(term)以施恩給教會,並自己履行這些條件。使約成立的條件乃是立約者的死,而非受益人的信心。信心乃是領受生效的應許,而非信心使應許生效。除非人能確認,即使不信的人所吃的也是基督的身體和血,否則將造成一種新的「靠行為稱義」偏差型態。然而這並不表示信心在聖餐中毫無地位,或是無論有益或無益的領受中毫無差別。信心不使基督臨在,而無論是憑信心或不信,基督都真實臨在。但是信的人領受基督臨在聖餐中所賜的益處,而不信的人則增加他在末後審判中必須回答的責任。

IV.耶穌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

第四項爭論並非直接關於聖經經文,而是關於信條內容。慈運理以「基督取得有限的人性(finite human nature)」做為此認信的起點。對慈運理而言,基督取得、承受並且保持有限人性乃是必須的,因為唯獨有限的人性才是真實的人性。除非人性在本質聯合(hypostatic union)中保持有限性,否則在上帝右手的道成肉身、受苦、復活與無止盡的代求之救贖重要性,將被侵蝕。除非基督是我們中之一人,否則祂不是我們的救贖主。因此,並沒有真實的屬性相通,只有各性之屬性之隱喻式歸於基督的位格。

如果即使在復活之後,基督的人性持續為有限的,那「上帝的右邊」必定是有限人性被發現的地方。如果基督的人性在上帝的右邊,則它不會在聖餐的要素中。因為有限性必然並需要獨一的所在。

然而基督應許常與教會同在(太廿八20),並且長遠替它代求(來七20)。就某方面而言,慈運理藉由約翰福音中的另一位保惠師的應許,來解釋這個「同在」。另一方面,他解釋同在則是訴諸極端加爾文主義(extra-Calvinisticum)3。基督是在其神性的能力中與教會同在,因此基督藉祂的靈在神性的能力,也就是將會眾群體轉變成基督聖體的能力中,與教會同在。即同在的神性與缺席的有限人性在本質聯合。

路德在他給Occamist的論辯中,明白的區分「侷限的(circumscriptive)」、「確定的(definitive)」和「完備的(repletive)」三種臨在:
(1) 物體侷限在一地方:如果空間與佔用它的物體是精確的符合,並且符合相同的度量。例如:酒或水在容器內。

(2) 物體確定在一地方:如果物體並非容易被察覺地在一地方,並且根據所在地的範圍不是可測量的,但卻佔用一部份空間。這就是路德所謂的「非侷限性臨在一特定地方」。這就是在基督從封閉的墳墓中出來,並向門徒顯現時,祂的身體臨在的方式。

(3) 物體完備地佔用一地方:如果物體是同時(simultaneously)完整地(whole andentire)出現在所有地方,充滿所有地方,並且無法被其所佔用的地方所量度。這種存在的模式唯獨屬於上帝,並且這種模式乃是無法理解,超越理性,並且唯有在信心與道中被持守。
  
路德認為「上帝的右邊」乃是上帝掌管之處的一種隱喻式表達。因此「基督在上帝的右邊」意指祂乃是上帝行使其治理的最佳人選。既然上帝治理任何地方,甚至是陰間,因此上帝的右邊乃是到處可被發現。既然上帝的右邊是到處可被發現,並且基督的身體就是上帝的右邊,那基督的身體便是到處遍在(ubiquitous)。它不被空間和時間所限,而是臨在任何上帝所治理的地方。但這並不意指祂按我所選擇的方式,無論何時或何種方法,為我臨在;祂唯獨透過祂所選擇的施恩具臨在。

基督的身體是到處遍在,因為在復活的基督裡有「屬性的相通」。基督榮耀的人性已經具有神性的屬性,好比到處遍在的性質。然而對路德而言,最要緊乃是看「基督的身體到處遍在」的教義在神聖意志與道的處境中。

在路德與慈運理爭論「上帝右邊」的背後,乃是關於升天本質的爭論。慈運理視升天為戲劇的最後一幕,信經列舉此戲的每一幕--道成肉身、受苦、復活和升天,視其為在道成肉身歷史的接連性行動。因此,升天乃是意味著,在我們的時空中,基督的人性對我們不再是可感受到的(accessible)。路德則視升天為截然不同的事件序列,因為基督既然已經道成肉身,就不會離開我們。因此升天並非改變基督臨在的事實,而是臨在的模式。在升天之前,祂是以侷限眼見的方式,在升天之後,則是在施恩具中以不可見的方式。過去,祂能被敵人拘禁與鞭打;如今祂只能在祂自己藉著祂的道所限制的所在中被發現,也就是在餅、酒和水中。升天並不是指出在上帝右邊的基督的人性缺席,倒不如說是這慶祝神-人耶穌基督的到處遍在,並且藉著宣講與聖禮的普遍可及(universal accessible)

V.結論

路德對於基督在聖餐中真實臨在的辯護,對於今日更正教神學有下列重要的含意:

(1) 慈運理與路德雙方都意識到,聖餐的討論勢必涉及基督論。然而路德對慈運理過度靈意化傾向感到質疑。基督教不是諾斯底式宗教,而是奠基於上帝在時空中的行動的歷史性宗教。因此,對路德而言,道成肉身的實在論理解與聖餐的實在論教義乃是相互依存的。

(2) 反對聖餐作為施恩具的同時,同時也是拒絕講道。講道也是一種實體行為;聽與說,無異於吃與喝,包含在生物性的處理。因此,同可以樣按照慈運理的方式,引用約六63來論證講道如同聖餐:「肉體是無益的。」如果實體行為不能將屬靈的滋養傳遞給靈魂,那就沒有理由將講道的地位置於聖餐之上。

(3) 上帝的臨在是不合宜,除非有可靠的所在能與其際遇。在路德之前與之後,都沒有神學家比他更重視上帝普遍的臨在。升天及基督的身體到處遍在的教義以此方式被解釋,為的是要強調上帝直接的(immediate)臨在-「在(in)、與(with)以及之下(under)」所有人類經驗。路德不以「上與下」來解釋內在性與超越性,而是以可親近性(nearness)和可及性(accessibility)。上帝是可親近的,這是其內在性;上帝的臨在是不可及的,除了在祂的道與聖禮中,這是其超越性。

(4) 上帝的恩賜與人對它的回應,兩者是同樣的重要。恩賜是首要的(primary),回應是次要的(secondary)。藉由奠基於道的首位,路德要強調的是信心的回應性,而非信心的成因性(causative)。聖餐使我們得以進入已經正在發生的救贖事件,是我們未曾遺漏,但是卻太輕易遺漏全部。這也就是為何路德以具體且現在事件的「是」來說明聖餐。上帝不是靠著人的敬虔被召喚進入聖餐中。信心是合宜的,唯獨當上帝已經確實臨在。因此,聖餐乃是上帝臨在的宣布,以及進入此臨在的邀請。信心對享受此臨在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它並不是其前提。這也就是為何路德所有關於聖餐的論點,最後都會回到其起點經文:「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


註釋
Hoen主張一種文法觀點,即「是」有時用於隱喻 (metaphorical),例如: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所說的「我是」語句。
也就是說人有靈魂(或非物質)與身體(或物質),兩者都是上帝所造,並且都是好的,而且靈魂高於身體。
極端加爾文主義乃是建立在嚴格區分基督的神人二性。人性在本質聯合中保持其有限,神性在同一聯合中,則保持其無限及不受限。


2018-04-14


我们是怎样误解了「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HOWWE'VE MISUNDERSTOO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作者:  Adriel Sanchez   譯者: Maria Marta

就在耶穌死前祂為祂的教會設立特殊的晚餐在教會中遵守。 歷史上這次晚餐稱為「聖餐禮」the Eucharis),是「感恩」的意思。今天我們通常稱為聖餐或主的晚餐。盡管教會在「應隔多久領受聖餐」這問題上的觀點不一致,但聖餐是我們信仰的重要部分是基督徒的普遍共識。

耶穌和使徒一同吃飯,祂拿起餅來,擘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廿二19 ;《聖經新譯本》)許多基督徒對此話的理解是:在領受聖餐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記念基督的死亡故事。 我們記念福音,和當我們想起福音,福音便振奮著敬拜中的每一個人的心。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好事,但這是耶穌說「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時所指的意思嗎? 

記念的意義是什麽?

記念的語言在巴勒斯坦猶太教中是比較常見的。在舊約,尤其是與聖殿事奉有關的背景,多次提及「作為紀念/象徵的」的祭物(利二2916)。上帝的百姓在敬拜是這些段落的背景,記念通常不是指以色列敬拜者在記念;  而是上帝在記念。

例如,上帝對以色列人說:「在你們快樂的日子和指定的節期,以及月朔,你們獻燔祭和平安祭的時候,也要吹號,這都要在你們的神面前替你們作為記念;我是耶和華你們的 神。」(民十10;《聖經新譯本》)。上帝信實於與祂的百姓所立的盟約,在這樣的背景底下,上帝常常賜給百姓盟約的記號,這些記號的作用不單是提醒以色列人,也是提醒祂自己!

「這就是我與你們,與一切跟你們同在有生命的活物所立之約的記號,直到萬代;我把天虹放在雲彩中,作我與大地立約的記號。我使雲彩遮蓋大地時,彩虹出現雲彩中,我就記念我與你們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所立的約……」(創九12-16;《聖經新譯本》)

彩虹作為盟約的記號,顯示上帝永遠不會淹沒地球這一核心應許。 它提醒上帝祂自己的應許。聖餐也是一個聖約的記號。耶穌稱晚餐的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路廿二20)。

當祂告訴門徒遵守聖餐,為的是記念祂時,並不是指福音被回憶那麽簡單,而是指福音再次呈獻,或藉著可觸摸的記號在上帝面前傳達出來。事實上,「記念」這片語在「新約」的其他地方用作「上帝記念」,當彼得對哥尼流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徒十4)

這對我們的崇拜有什麽意義?

教會領受聖餐,主要不是我們個人對耶穌的生平與死亡的主觀回憶的時間;而是福音透過如餅和酒這些普通記號的客觀傳遞。 兩千年前,耶穌獻上自己的犧牲的祭已蒙上帝記念。毫無疑問,這不是基督再次「獻上自己的祭」(來十12明確表示基督只獻一次祭),而是聖靈藉著在我們心𥚃作成的信心, 藉此將基督一次永遠的贖罪祭的恩福施予我們。

當教會聚集一起尊守聖餐,「為的是記念我〔耶穌〕」時,教會是在宣告將基督的死亡(林前十一26)作為記念,獻在上帝面前,上帝看到記號,祝福我們,透過聖靈,用基督的身體和血滋養我們。 在聖餐中,上帝記念,我們領受!上帝記念對我們-----祂的子民的應許,祂在餐桌上,在我們面前確定這些應許。 基督的身體是為你們舍的;  基督的血是為你們流的。 耶穌說:「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

Adriel Sanchez is pastor of North Park Presbyterian Church, a congregation in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America (PCA). In addition to his pastoral responsibilities, he also serves the broader church as a contributor on the White Horse Inn radio program. He and his wife Ysabel live in San Diego with their three children.


HOW WE'VE MISUNDERSTOO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Adriel Sanchez

Right before Jesus’ death, he instituted a special meal for his church to observe. Historically, this meal was called the Eucharist, which means “thanksgiving.” Often today we call it communion or the Lord’s Supper. Although churches differ on how frequently we should take communion, the universal consensus among Christians is that this me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faith.

When Jesus was reclining with his disciples, after breaking some bread and distributing it to them he said,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given for you.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Lk. 22:19) Many Christians have taken this to mean that during communion, we are to do our best to recollect the story of Christ’s death. We remember the gospel, and as we’re reminded, the gospel stirs our hearts in worship. This is, without a doubt, a good thing, but is it what Jesus was really getting at when he sai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remembering?
Memorial language was not uncommon in Palestinian Judaism. In the Old Testament, especially in contexts relating to the service of the temple, there were “memorial” offerings (Lev. 2:2, 9, 16). In these passages, where the context is the people of God at worship, typically it was not the Israelite worshiper who was remembering; it was God remembering.

For example, God says to the Israelites, “On the day of your gladness also, and at your appointed feast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your months, you shall blow the trumpets over your burnt offerings and over the sacrifices of your peace offerings. They shall be a reminder of you before your God: I am the LORD your God” (Numbers 10:10). In the context of God’s covenant faithfulness to his people, he would often give them signs that didn’t just serve as reminders for them but for him!

This is the sign of the covenant that I make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is with you, for all future generations: I have set my bow in the cloud and it shall be a sign of the covenant between me and he earth. When I bring clouds over the earth and the bow is seen in the clouds, I will remember my covenant that is between me and you and every living creature of all flesh. And the waters shall never again become a flood to destroy all flesh. When the bow is in the clouds, I will see it and remember the everlasting covenant between God and ever living creature… (Gen. 9:12-16)

The rainbow served as a covenant sign that displayed front and center God’s promise to never flood the earth. It reminded God of his promise. Communion is a covenant sign, too. Jesus called the cup of the Lord’s Supper the cup of the “new covenant” in his blood (Lk. 22:20).

When he told his disciples to observe the meal for his memorial, it wasn’t simply so that they’d be reminded of the gospel but that they would re-present, or convey it through the tangible sign before God. In fact, the phrase “in remembrance” is used elsewhere in the New Testament to refer to God’s remembrance, when Peter told Cornelius, “Your prayers and your alms have ascended as a memorial before God.” (Acts 10:4)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or our worship?
When the church takes communion, it’s not primarily a time for our individual, subjective recollection of Jesus’ life and death. It is the objective transmission of the gospel through ordinary signs like bread and wine. The sacrifice of Jesus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s being set forth now, before God, as a memorial. This, to be sure, is not a “re-sacrificing” of Christ (Hebrews 10:12 makes clear that Christ could only be sacrificed once), but by faith i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enefits of Christ’s once-for-all death.

When the church gathers together to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Jesus]” she is proclaiming Christ’s death (1 Cor 11:26) as a memorial before God, who sees the sign and blesses us, nourishing us with Christ’s body and blood by the Holy Spirit.  In communion, God remembers, and we receive! He remembers his promises to us, his people, and he sets these promises before us on the table. Christ’s body was given for you; his blood poured out for you. Jesus said, “Do this in remembrance of me”!




圣餐

选自《应许的神——圣约神学导论》P242-244,骆鸿铭译,改革宗出版社,标题为编者加。

基督应许与祂的教会同在。“但我们如何理解这‘同在’呢?把‘同在’的概念和空间中的接近混为一谈,是个极大的错误……因此,‘同在’不是一个跟空间有关的问题,而是一种关系。”这是改革宗对于圣餐中的同在的理解关键。正如恩典不是关乎物质,而是关乎神的接纳;圣礼中的同在也不是关乎空间,而是关乎约的确认和保证。在洗礼盘与圣餐桌前,就和我们坐在教会长椅上听人宣讲福音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神与我们同在;祂亲近我们。而且祂是在平安中降临。

最后,圣餐不只是在记忆中回顾过往,以及在当下领受饼杯,它同时也宣告基督的再来:“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就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林前十一26)在圣餐中,神和求告祂名的百姓都预言式地宣告,国度以软弱的方式(基督的死)临到,是为了主的国度将来能在荣耀和权能中降临。正如基督的复活确保了“内在的人”(innerman)得着新生命,它也保证了每个信徒的身体都要复活。圣灵受差遣是要作为“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等到神之民被赎”(弗一14)。而正是这位圣灵使我们领受实体(基督和新创造),这实体是祂透过圣道和圣礼所应许和保证的。

黎德保特别指出保罗的概念:

圣餐不只是一种主观的回想,而是积极地显明基督的死所具有的持续、实际的意义。“宣扬”在这方面有一种预言性的宣告意味……其中的每件事不只是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圣餐是在宣告:藉着基督的死,那新的永恒恩典之约已经生效,即使这约仍然处在一种预备及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

圣餐本身也是“教会合一的基础与标准,而教会是神的新子民。”圣灵在圣餐里所扮演的末世角色,在改革宗的观念里非常关键。霍志恒写到:“保罗经常把圣灵跟来世联结在一起,祂具有超自然的救赎大能,而基督徒生活的特性完全是来自这位圣灵。”

这再次凸显出立约话语及其圣礼确认仪式之间的紧密关联。在较古老的圣餐仪式中,这个层面是藉由神子民的信仰告白而表达出来:“基督死过,基督复活了,基督将会再来。”有关基督生平历史的客观事实(即福音)产生出能够领受圣礼的人,而圣礼则滋养及坚固人对这救恩信息的信心。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65问说:“这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是:“圣灵藉着福音的传讲,在我们心里产生这信心。”神用圣餐来证实祂永远的约,而在我们共同领受这项礼物时,我们就是在今世宣扬(事实上,也是在旁观的世人面前展示)那属于来世的实体。

2017-11-17

领受圣餐的益处

选自《圣餐短论》The Short Treatise of the Lord's Supper,加尔文著

领受圣餐对我们有何益处

  一 、了解圣餐之大益的方法

  我们若合理领受圣餐,就可获得什么益处。我们一想到它是为救我们脱离穷困而立的,我们就可知道它的用处了。我们一想到我们是谁,并检讨自己的良心,就不能不惶恐痛楚,大为不安。因为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在自身上找出丝毫的义来,反倒充满了罪和不义,以致除自己的良心外,并不须别人来控告我们,也不须别的审判官来定我们的罪。因此神的忿怒向我们发作,没有一人能够逃避永死。倘若我们不是酣睡或昏迷,这种可怕的思想就必如同一种永久的地狱磨折我们。因为我们一想到神的刑罚,就必看到我们必被定罪。
  
  二、世人的可怜
  
  我们实是陷于罪的深渊中,倘若神不施怜恤把我们救出来,我们真是莫奈何!况且当我们想到我们的肉体只是朽腐和败坏,我们有什么复活的希望呢?所以就我们的灵魂和肉体来说,若只靠我们自己,我们就太可怜了,而这种可怜必然产生心灵中的大愁苦凄惨。因此我们的天父,为要拯救我们,乃将圣餐赐给我们作为一面镜子,叫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主耶稣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除掉我们的过犯,并且复活,拯救我们脱离败坏与死亡,恢复我们属天的永生。
  
  三、圣餐领我们到得救的应许

  这里就有我们特别从圣餐中所得到的安慰。圣餐领导我们来到耶稣基督的十架和复活,向我们证明:不论我们心中是如何不义,他还是承认且接受我们为义;不问我们心中是如何充满死亡,他还是赐给我们生命;不问我们心中是如何苦楚,他还是使我们充满喜乐。或更简单地说,我们自己既缺乏义,没有丝毫可以帮助我们得救的,圣餐便是一种证据,叫我们知道,我们既已领受耶稣基督的受死和受难,就有了凡与我们有益的。

  四、一切丰富的灵恩都在圣餐中赐予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主在这里向我们表现他一切丰富的灵恩,因为他使我们分享主耶稣的一切恩惠和丰富。让我们回想圣餐乃是给我们的一面镜子,叫我们于其中可以看到耶稣基督为使我们不被定罪而被钉在十字架上,且为使我们取得公义和永生而从死里复活。固然福音也向我们提供同样的恩典,可是在圣餐中,我们对这恩典既更有确据和更充分的享受,就有充分的理由承认这种果效,乃是由圣餐而来。

  五、耶稣基督乃是各圣礼的实体

  但因除非我们预先有了耶稣基督,他的恩典就不属于我们,所以在圣餐中必须先将基督赐给我们,以求所提到的一切,可以真在我们心中成就。因此我常说,圣礼的实体乃是主耶稣,而圣礼的果效乃是因他而有的各种恩惠与福分。圣餐的果效乃是要给我们证实,靠救主的受难与受死,我们得以与神和好;靠他所流的血,我们的心灵得以洗净;靠他的服从,我们得以称义;总之,靠他替我们所作的一切,我们有得救的指望。因此,实体必须和这些联络,不然,什么也是不坚固不确定的。因此我们下结论说,在圣餐里提供给我们的有两件事:第一乃是耶稣基督,作为一切圣善的本体和源头;第二乃是他受难和受死的果实和功效。这两件事包含在主设立圣餐的话里。因为他在吩咐我们吃他的身体,喝他的血后,又加上说,他的身体是为我们舍的,他的血是为赦免我们的罪流的。在这些话里,他宣布说,第一,我们不要光领受他的身体和血而不思想别的,倒要领受从他的受苦受死而来的果实;第二,我们必须分享他的身体和血,才能得着这种果实。

  六、为何称饼为基督的身体,称酒为基督的血

  我们现在来到那从古至今大起争论的问题,即我们当如何了解那称饼为基督的身体,称酒为基督的血的话。倘若我们谨守前面所立定的原则——即在圣餐中若没有耶稣基督作本体与根基来赐给我们,我们在其中所寻求的好处就都归于徒然——这难题就不难迎刃而解。这一个原则既已规定,我们就当毫无疑惑地承认,若否认在圣餐中我们真分领耶稣基督,便是使圣餐归于肤浅无效,且是一种不堪听闻的可恨恶的亵渎。

  七、在耶稣基督里生活的必需条件

  再者,倘若我们分领耶稣基督,是为要分享他因受死为我们所取得的各种恩赐,那么我们就不仅要分领他的灵,也要分领他的人性,在这人性里面,他完全服从了天父上帝,以便偿清我们的罪债;我可以妥当地说,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他将自己赐给我们,乃是叫我们完全有他。既说他的灵是我们的生命,所以他亲口说,他的肉真是可吃的,他的血真是可喝的(约655)。这些话若不是空的,我们心灵为要在基督里有生命,就必须以他的身体和血为粮食。这便是圣餐所明显证实的,因为经上有话对我们说,这饼是他的身体,我们要拿着吃;这酒是他的血,我们要拿着喝。这是特指主的身体和血而说的,好叫我们在它们里面寻求属灵生命的实体。

  八、饼与酒如何是耶稣基督的身体

  若有人问,饼就是基督的身体否,酒就是基督的血否,我们就回答说,饼与酒乃是有形的表记,是代表基督的身体和血的,但是其所以将身体与血之名称加于饼和酒,乃是因为主用它们作为将身体和血分给我们的工具。这种说法乃是很适当的。因为我们在圣餐中分领基督的身体,是一件不但不能为我们的眼目,而且也不能为我们的各种官能所了解的事,所以用饼和酒来有形地向我们表明,是很适当的。关于这件事,我们有一个很相类似的例证。主在基督受洗的时候,要使他的灵成为有形的,就以鸽子的形状将他表明出来,施洗约翰叙述这事,说,他看见圣灵降下。但其实他所看见的,无非是鸽子,因为圣灵的本体乃是看不见的。然而他知道这异象并不是空幻,而是圣灵临在的可靠表记,他不怀疑惑,说,他看见了圣灵(约132),因为圣灵是照着他的能力向他表达出来。

  九、圣餐以有形的表记来表明
  
  我们在圣餐中分领主耶稣的身体和血,也是如此。这乃是属灵的奥秘,既不能为眼目所看见,又不能为理智所了解。因此乃以有形的表记,照着我们的软弱所需要的来给我们表明,然而这表记不是空洞的,而是与实体和实在相连的。因此称饼为主的身体,乃是很有理的,因为饼不仅代表主的身体,而且也将它分给我们。因此我们承认基督耶稣身体之名称转移给饼了,因为饼是基督身体的圣礼和表象。但是我们还要加上说,主的圣礼决不应也不能与其本体和实在分开。将它们分辨清楚,以免混淆,不仅是对的,而且是必需的;但若将表记和本体分开,使之不并存,乃是谬误的。

  十、耶稣基督真的身体和血只能用信心领受

  所以我们一看见有形的表记,就当想到它所表明的是什么,它是由谁赐予我们的。饼是赐予我们吃,以表明耶稣基督的身体的;它是由那确实不变的真理之神赐予我们的。若是神不能欺骗或说谎,他就必成全这里所表明的一切。所以我们在圣餐中真是领受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因为主在圣餐中表明我们是领受二者;否则,说我们吃这饼,喝这杯,乃是表明我们吃他的肉,喝他的血,那有什么意思呢?若是他只给我们饼和酒,而将属灵的实在撇下,那岂不是设立一个空的圣餐么?

  十一、内在的本体与有形的表记相连

  这样,我们必须承认,倘若神在圣餐中所给我们的表象是真实的,圣餐中的内在本体就与有形的表记相连;那就是说,在人把饼分给我们时,神就把基督的身体给我们分享。若再没有别的,我们也就很满意,因为我们知道耶稣基督在圣餐中将他身体和血的本体赐给我们,叫我们能够完全分享他,而同时也分享他所赐的一切福气。因为我们既有了基督,就也有那包含在基督里神的一切丰富。因此,我们给圣餐的功用可以下一简单的定义说,耶稣基督是在圣餐中提供给了我们,好叫我们领受他,也在他里面领受凡我们所能愿望的恩惠;这是以鼓励我们对基督存当有的信心。
  
  十二、圣餐提醒我们对神的本分

  圣餐的第二种益处,乃是它敦促我们更加承认我们所已领受的福份,和每天从主耶稣所领受的福分,好叫我们将他所应得的赞美归于他。因为我们的本性乃是过于疏忽的,很少想到神的良善,以致神必须设法激发我们脱去懈怠,尽我们的本分。最大的激发莫过于使我们亲眼看见,亲手摸着,而且清楚知道这由他以自己的本体养活我们而有的无穷福分。因此,他吩咐我们去表明他的死,直等到他来(林前1126)。倘若我们为求得救,必须不疏忽神所给的恩赐,常常记念在心,并向人歌颂,以便互相建立德行;那么,我们于圣餐中又看到另一个特别的益处,即圣餐使我们不至忘恩负义,叫我们不至忘记主代我们死所赐予的恩惠,而且引我们对他表示感谢,又当众承认我们所蒙的恩。

  十三、圣餐是圣洁生活和彼此相爱强有力的动机


圣餐的第三种益处,乃是它最能激励人生活圣洁,特别是叫人彼此相爱。因为我们既在圣餐里成为耶稣基督的肢体,与他联合,以他为我们的头,就应当清洁无疵,与他相似,特别应当培养爱心,彼此和睦,像一个身上的肢体所当行的。若要正当了解这一种益处,我们便不当以为主只用那外表的记号来警告,激励,挑旺我们的心便罢了;因为主要的一点乃是他藉圣灵在我们心中运行,使他所设立的圣餐发生效力,而圣餐本身不过是他用以在我们心中运行的工具。因此我们若合理领受圣礼,圣灵的能力便在其中,如是我们就有理由期望圣餐将成为使我们在圣洁的生活上,特别在爱心上长进的良好工具和援助。

2017-09-27

聖餐

摘自《基要神學(三)──施恩的神》(救恩論.教會論.末世論),海外校園出版,呂沛淵著,海外校園出版

主耶穌基督在離世前,設立“聖餐”(太廿六17-30;可十四12-26;路廿二7-22;林前十一23-30)。神吩咐我們要時常吃這餅(代表“主的身體為我們擘開”)、喝這杯(代表“主的寶血為我們流出”),為的是“記念主”,表明宣揚“主的死”,直等到神來。“聖餐”的基本意義是“已領受基督舍身流血救贖之恩”(弗一7,二13;啟一5;林前五7,十16,十一26);所以,藉著外在的餅杯之禮來表明印證(出十二14;詩一一六13;太廿20-23,廿六26-29;林前十一24-25)。

“聖餐”的關鍵是“享受基督、與神團契 Communion with Christ”,表明:在基督裏,享受基督與神所賜給我們的恩福,使我們的靈命得到餵養成長(約六54-58;林前十16-17;耶卅一31);在基督裏,我們永屬神,與世人截然不同(林前十20-21);在基督裏,我們與神同活、為神而活,享受神的同在團契(羅十7-9;林後五14-15);在基督裏,熱切期盼神的再來(林前十一26)。所以,“聖餐”是在基督裏的記念、賜福、同享、宣揚、期盼。



摘自《基督教神學概論》(Manual of Christian Doctrine), 伯克富 (Louis Berkhof) /趙中輝、宋忠華譯

一、聖餐的設立

聖經有四次提到聖餐之設立(262629;可142225;路221920;林前112325)。此新聖禮與舊約逾越節的晚餐中重要的意義有極密切的關系!與羔羊同吃的餅已被分別為聖,所以有了新的意義,照樣“祝福之杯”也是如此! 神的羔羊被殺時,舊約流血之祭已不再需要,所以聖餐不需流血,但其中所含的意義卻仍是相同。逾越節本有民族的特性,現在卻由聖餐所替代了,聖餐並不含有民 族的特性。擘開的餅與所舉的杯是象征基督為我們破碎了身體,以及他所流的血。我們真正吃這餅與喝這杯,是表明我們在靈性上領受主的身與主的血,就是主在十 架上受死的功效,因之也就是我們時常記念主所作成的救贖大工,直到他再來的那偉大的一日。

二、聖餐所表明以及所印證的事

1、所表明的事

聖禮藉著外表的印記總是表明出一種或多種屬靈的真理。聖餐的印記不但包括了看得見的餅與杯,而且也包括了領受主的身與主的血。聖餐所表明的有數點:(1)聖餐是象征性地表明主的死(林前1126)(2)聖餐也表明信徒象征性地在釘死的基督裏有分。(3)聖餐也代表我們在靈性上領受了主的杯與主的餅,所以領受聖餐也即表示有生命、力量以及喜樂賜給了我們的心靈。(4)聖餐也是一種象征,因我們信徒都是基督奧秘身體上的肢體,因此也就彼此之間有了合一。

2、所印證的事

聖餐不但是表記,而且也是一種印證。聖禮中這兩個要素是很密切地連接起來的。聖禮是一種印記,以及所表明的一切,組合起來成了一種印證!印證與聖禮所表明的事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因為有了印證,聖禮所表明的事也必成就。(1)聖餐印證了基督偉大的愛,從祂甘願受羞辱、受痛苦以致於死的事上,顯示了出來。(2)因聖餐的印證,使那些分享此聖禮的信徒獲得了神的保證與確據,就是恩約的一切應許,也領受了福音的豐盛。(3)這聖禮的印證更使那領受聖禮的信徒有了保證,得知祂自己確已獲得了救恩之福。(4)這聖禮的印證同時也使那些因信而領受的人,真正地立誓承認基督為主。他們承認他們對主的信仰,承認他為他們個人的救主,同時也甘願跟從主,高舉他為王,以莊重地立誓要一生順服他至上的命令!

三、對於聖餐是否真正是主身主血的問題

對於主身、主血是否真的在聖餐的餅與杯之中的問題,歷來都有各種辯論,甚至於至今仍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們在此要提四種看法。

1、羅馬天主教的看法

馬天主教認為耶穌基督的真正肉身上的“體”與“血”是在餅與杯之中。換句話說:他們認為聖餐的餅就是主的身體,杯就是主的血。羅馬天主教堅持說:當神甫口 誦一種公式,即“這是我的身體”時,餅與酒就真的立刻變成了基督的身與血了。這種看法完全是根據字面上的解釋“這是我身體”的經文!有人特別指出,當神甫口誦公式之後,餅與杯的味道毫無改變;天主教就如此回答說,餅與酒本質改變了,但性質仍是一樣。這種看法有數點可以辯正:(1)當耶穌基督親自設立聖餐時,他自己站在使徒們面前,因之他手中拿的餅不可能就是他的身體。(2)聖經提到餅時,雖曾祝福說:“這是我的身體”,但仍然稱之為餅(林前1017112628)(3)通常若是說一物之本質已改變,性質也就同時改變;若說本質變了,性質未變,是不可能的事。(4)按照常識看來,我們絕不可能稱那外觀、味道等是餅與酒的東西,為肉身與血。

2、路德宗的看法

路德宗反對羅馬教“變質說”(transsubstantiation)的教義,卻主張“同質說”(consubstantiation) 義。這個看法乃主張說:餅與酒雖沒有改變,但基督自己,即他的身與血卻是在餅與杯之中,也與餅與杯同在。當基督舉起餅與杯來時,祂自己的身體是與餅杯同在 的,因之可以說:“這是我的身體”。這種看法認為,任何人,不論信與不信,若是領受了所擘開的餅,就領受了基督的身體。這種看法與羅馬天主教的看法不過半 斤八兩。其實路德宗將耶穌所說的話解為,“這餅與我身體相等”,這種解經法極為勉強。不但如此,這種看法也含有一種極不可能的概念,就是說主耶穌人性榮耀 的身體是到處都在的;就是說,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有人施行聖餐時,基督乃是親身帶著肉體在那裏!

3、慈運理派的看法(The Zwinglian View)

運理否認基督身體的同在,但認為任何人在領受聖餐時,可以體會到基督在靈性方面的同在。他雖重視聖餐為紀念主曾為罪人死,同時領受的人也承認基督為主;然 而這位瑞士的改教者並不單是這樣相信。慈運理在某一方面指出,聖餐的重要性,是神在基督裏,為我們信徒成就救贖的印證或憑據;然而他並不止於此,一方面他 給我們的印象是他確認為聖餐是一種象征,或一種印記,為的是紀念主的死,或是覺得信徒應承認基督為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又完全否認聖餐實在有任何屬靈的 或奧秘的意義。

4、改革宗的看法

加爾文的看法,與以上三種看法都不同。他的看法是在羅馬天主教與路德宗,以及慈運理的看法的兩極端的中間。他不承認身體的變質,也不承認基督的同在(在地點方面) 他卻主張基督在靈性方面與聖餐同在。另一方面,他也不承認慈運理的看法,他認為聖禮有更深的意義,信徒們也特別享受到與基督奧秘地聯合。更有甚者,他看到 聖餐乃是神的印證,是神給領受聖禮之信徒的確據,並不單是信徒對神盡忠的誓願。藉著聖靈的能力,使那些領受聖餐又配得的人,真的感覺到基督在十架上受死犧 牲的功效!

四、聖餐為蒙恩之法的有效性

餐只是為信徒所設立的,因此,並不是要使恩惠之功臨到人心,卻是要堅固那已經存在於人心的恩惠。藉著聖餐所領受的恩惠,以及那藉著聖道而臨到人心的恩惠, 並沒有什麽兩樣。聖禮不過是叫聖道變為更有功效,並與那已經領受了的恩惠等量齊觀。這是能叫我們與基督有更親密交通的恩惠,是靈性的食糧,能激勵我們靈性 生命的恩惠,也是使我們救恩有更深確據的恩惠。按照羅馬天主教,也有許多聖公會以及路德宗人士,都認為聖禮施恩的果效臨到人時,或是在人領受聖餐所獲得的 恩惠時,並不論他們是否有信心,惟有在他們自己放下了絆腳石時,恩惠才受到阻礙;然而我們改革宗的基督徒卻認為,一個人領受聖禮並聖禮所表征的恩惠時,必 須要有信心,才真有功效!

五、聖餐為何人而設?

聖餐並不是為人人而設,乃是為那些真正憑著信心而活的人,同時也為那能看到聖餐在靈性方面的重要性的人而設。這乃是說:孩童們沒有到達能了解聖餐的重要性的年齡的話,是不宜領受聖餐的。甚至於信徒們,也必須在他們的行為上表明他們並沒有越出信仰的範圍,然後才能領受聖餐!所以保羅特別指出,人必須先省察自己(林前112832)。不信的人自然不能來到聖餐的台前;但即便是信徒們,若是他們曾故意偏離真理,或行為不正,也是不能來到主餐的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