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教義與靈命成長
文/李少秋博士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2080環球聖經公會(2013)
「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by
faith)是更正教宗教改革所宣講的核心真理,基督徒生命在這真理中在這真理中開始成長,靈命自始踏上再生的路途、重生的領域。稱義是神的宣告,一方面宣稱人的罪被赦免,免除人在刑罰上的責任;另方面接納及看待人為義人,得到那份屬於遵守律法後的權利。這是基督的義歸算為人的義,因此稱義全是神的恩典,人沒有可誇耀之處。
雙重恩典:「稱義」與「成聖」
教會改革運動的先驅肯定這核心真理。日內瓦改革者加爾文一生致力神學綱領的系統整理,在其精煉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主要的五個版本出版於1536,1539,1543,1550及1559年)中,指出因信稱義是基督教的中心樞紐,同時確立了雙重恩典(duplex
gratia,twofold
grace)的教義,就是借著與基督聯合,得以蒙恩,因著信被聖父稱為義,建立復和的關系(a
relation of reconciliation),以致得以蒙恩,被聖靈引領潔凈,堅決的活出成聖的生命(a life of sanctification)。「稱義」與「成聖」遂成為改革神學中既相分又相連的雙重恩典。1
稱義和成聖是神一份而非兩份旨意。稱義是成聖的基礎和前設,成聖是稱義的目的和結果;但這並非是時間的次序,而是基督徒靈命成長的兩個層面,因為它們的源頭是在基督裏。正由於不能一分為二,我們也不能從他領受的稱義和成聖中,分割其相連的關系,正如太陽的熱和光不能分割一般,存著不分割卻可分辨的相連關系。基督徒被稱為義的事實所管理,這正是由於與基督相連,透過這相連,信徒同時得以再生成聖。
基督使人稱義的同時必不會使人成聖,就在被宣告稱義之時,人立刻分享基督的義成為聖潔。那麽,信徒在白白稱義的宣告後須將「義」活出來,這就是成聖的生命,是靈命的成長。於是人可以活出悔改的果子,就是加爾文所說的「向神敬虔,向人慈愛,是整全生命中的聖潔和清純。當人樂意投入神律法的訓示,就越能傾出悔改的表現,活出成聖的生命」。3
踏上靈命成長的路途是一個廣闊的題目,亦是基督徒要達成的目標,加爾文扼要的提出兩點。第一:聖經教導人愛慕公義,神將基督的形象樣式放置在人的面前,訓示人邁向基督徒長成的身量。雖然人無能力達到完美,卻應以完美為追求目標,在今生竭力遂步邁進,在來生得以被基督完全接納。第二:成長之道需要指引規範,較精簡確切的規則見羅馬書第十二章1至2節,總意是要將自己獻呈給神,凡所行的事均要以神的榮耀為念。那麽人要效法基督的自我否定,使能順服聖靈,讓基督在我們裏面治理生命。5自我否定使基督徒生命的主要元素,有向人及向神的導向,是要「脫去」舊人,像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所言不嫉妒,不自誇,不求自己益處等。更要進一步以神所賜的福分及品格服侍人群及教會,要知道我們只是神的仆人使者,一切均是為神而作。
確切的成聖與漸進的成聖
因此,成長之路、聖潔之途是每一個信徒一生要經歷的生命改變;那麽,成聖可以被稱為繼稱義後的第二份福分?斷乎不是,因為成聖可以與稱義同時並行,是一份確切的成聖(definitive
sanctification)。保羅在羅馬書第六章毫不含糊的指出,信徒在罪上死了,是決斷的離開,離開罪的轄制領域,是舊人與基督同釘十架,是一次過的決定;罪不再為主,人乃活在恩典之下,與基督同活進入嶄新恩典的覆蓋。正如歌羅西書3章所言:不單脫去舊人的行為,更穿上新人的樣式。過去是在罪上與基督同死,是一次過的選定;今天是恩典下與基督同活,是一生的進程。
所以,靈命成長亦是一份漸進的成聖(progressivesanctification)。人既然仍活在罪惡世界裏,卻決定離開罪的轄制,要與罪惡抗爭到底,這是漫長的地上過程。而這漸進的成聖包含負面及正面的行動。負面是「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汙穢、邪情、惡欲和貪心」(西:3:5),依靠聖靈不斷將身體的惡行置於死地(羅8:13);要將邪念惡行毫無保留地繼續治死,使能存活。正面是「穿上了新人。這新人照著他的創造者的形象漸漸更新,能夠充分認識主」(西3:10)。這裏的「穿上新人」與「脫去舊人」是強烈的對比,亦表達出這「脫去穿上」是確切的成聖;而「漸漸更新」是不斷的進程,正是漸進的成聖。不單是外在,更是內在的本質。是不斷的潔凈自己,像主那樣潔凈(約壹3:3)。
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信耶穌得稱為義,跟基督更新成聖」,是改革神學追求靈命成長的不二法門。為的不是逃避生活的壓力,尋找快樂的路徑;為的是要跟隨基督,回應基督的感動呼召。那麽,我要作什麽?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果實來」(約12:24)。要靈命成長,先要步入死亡與基督同死,這是艱苦的成長道理。信徒與教會不再與世界的文化同行,亦不為世俗所吞噬,不願在戰爭、墮胎、同性戀等文化裏妥協,卻要心受靈感在神話語下更新變化。
昔日的門徒在主耶穌被釘死的日子後害怕起來:他們害怕猶太人的除滅,所以把門關得更緊;他們不敢開門,所以沒有向世界宣講耶穌。今日的信徒在主耶穌復活的日子後逃避起來:我們逃避屬靈生命的成長操練,所以不敢脫去舊人;我們沒有穿上新人,所以生命停滯不前。但主耶穌確實為我們舍去生命。
「主為我們舍命,這樣,我們就知道什麽是愛」(約壹3:16)。
註
1.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ed. John T. McNeil, trans.
Ford Lewis Battles( Philadelphia: The Westerminster Press, 1960), III. II. I.
2.
Karl Barth, Church Dogmatics, ed, G.W.Bromiley, T.F. Torrance, trans.G. W.
Bromiley (Edinburgh:T. &T. Clark.1975), IV,2,508.
3.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II.3.16
4.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II.6.5
5.
John Calvin,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III.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