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摘自《賴氏新約神學》, 26 教會
轉載自[聖經神學研究推廣小組] :

 聖靈洗的意義,可以從研究該詞的數次使用中發現。一百二十位門徒在五旬節受聖靈的洗,且同時被聖靈充滿(徒二2)。這兩個詞——受洗和被充滿——並非完全同義,因為使徒行傳記載聖靈充滿會重複發生,但從未記載信徒會第二次受聖靈的洗。五旬節聖靈洗的恩賜是應許給一切要悔改與受水洗的人(徒二38)。五旬節之後,每一次提到聖靈的洗都從來不是那些已經一度受聖靈洗之信徒的再次經歷,只是新的、被帶領信靠基督之人群的頭次經歷。

當腓利把福音帶到撒瑪利亞,聖經記載:撒瑪利亞人相信並且受洗;但他們沒有立刻接受聖靈,『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徒八1216),也就是說:他們沒有立刻受聖靈的洗。只等彼得和約翰從耶路撒冷下來,祈禱,按手在這些信徒身上,聖靈的恩賜才賜下。現在他們不只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也受了聖靈的洗。

哥尼流和他一家信主之時,使徒行傳清楚提到有聖靈的洗。彼得還在講道的時候,聖靈的恩賜就賜下來(徒十44及以下),這聖靈的恩賜被認為是受聖靈的洗(徒十一16);但這次卻毋需按手。

上述這兩次不是五旬節經歷的重複,而是五旬節經歷的延伸,延伸到猶太信徒的圈子之外,首先到撒瑪利亞人,然後到外邦人。我們可以說,有一次猶太人的五旬節,一次撒瑪利亞人的五旬節,並一次外邦人的五旬節。最後一次記載五旬節經歷是發生在以弗所,保羅發現有一小群門徒,他們從未聽聞五旬節聖靈的恩賜(徒十九2)。他們只受約翰的洗,也就是說,他們知道施洗約翰傳講耶穌是彌賽亞,並曾受悔改的洗,潔除罪孽,等候即將來臨的神國。他們未曾聽聞耶穌受死與復活,並聖靈降臨。他們可能是亞波羅的信徒,亞波羅在遇見百基拉和亞居拉之前,只曉得施洗約翰的洗禮(徒十八2526)。當他們奉主耶穌的名受洗,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都受了聖靈的洗,並且說方言,又說預言(徒十九6)。

上述這些考察路加報導聖靈降臨的事件引起下面的問題:按手在聖靈的恩賜上有沒有作用?有什麼作用?有些基督徒挑出撒瑪利亞人的五旬節經歷,這次聖靈的恩賜是在信主之後,並且是按手才有的結果,所以這些基督徒主張:受聖靈的洗是因信得救之後『第二次恩典的工作』,信徒藉此得著能力,能過聖潔生活或能有效傳道。使徒行傳顯然沒有單一的模式。問題是:那一個才是標準模式,撒瑪利亞的,還是哥尼流的?如果撒瑪利亞是標準模式,那麼聖靈的洗是因信得救之後的經歷這種看法便可振振有辭。

然而,撒瑪利亞似乎不是標準模式,只是例外。哥尼流全家和保羅,都在信的時候賜下聖靈;在以弗所施洗約翰的門徒是在奉耶穌的名受洗時,領受了聖靈。撒瑪利亞人信主是福音在耶路撒冷以外的第一次行動。初代基督徒開頭並不明白,向全世界傳福音是他們的使命。他們留在耶路撒冷,普世宣教的使命連開始都沒有,直至逼迫來臨,把說希臘話的猶太人驅出耶路撒冷首府之外。可是,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打從心裡就彼此排斥:『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四9)。所以,『需要有些特殊的證據,確認這些撒瑪利亞人是完完全全獲准加入神百姓的新團體。因為撒瑪利亞人一向受耶路撒冷的百姓鄙視、看為局外人。』不只這樣,彼得與約翰是猶太人基督教會的領袖,他們要經歷到神的確是向外邦世界邁進,因為他們顯然還沒有這普世宣教的異象。彼得認為他自己是個好猶太人,並企圖繼續作個好猶太人(徒十14),縱使他是個基督徒。我們可以下結論:通常的模式,聖靈的洗發生在因信得救之時,新約聖經的時代,實際上與受水洗、信徒獲准加入教會同時。
使徒行傳沒有一處說明聖靈洗的神學意義。整本新約聖經也只有一句話申述聖靈洗的意義。雖然這句話在保羅的書信裡,但使徒行傳記載的幾次五旬節經歷的延伸,可以按這句話的亮光來瞭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聖靈的洗是聖靈的工作,把不同種族血統和不同社會背景的人連合在一起,成為屬靈合一的百姓,使他們組成基督的身體——the ekklesia(教會)。 嚴格來說,the ekklesia(教會)於五旬節誕生,那時聖靈澆灌在一小群猶太籍耶穌的門徒身上,使他們構成基督身體的核心。五旬節之前的門徒,只能算是胚胎教會。 The ekklesia不應被看作只是人的團契,由共同宗教信仰與經驗維繫一起之人的團契而已。教會是如此,但不僅如此。教會是神借聖靈所創造。因此,應該只有(也只能有一個ekklesia(教會)。The ekklesia(教會)單一性的事實是使徒行傳中五旬節經驗數次延伸的神學意義。 聖靈首先臨到猶太信徒,然後臨到撒瑪利亞信徒,然後臨到外邦信徒,並且最終臨到施洗約翰的一小撮門徒。{這四次聖靈降臨標示出 the ekklesia(教會)伸展的四個戰略階段,並且教導:只有一個ekklesia(教會),所有信徒,不論是猶太人、撒瑪利亞人、外邦人、或施洗約翰的跟隨者,都進入這教會,都受同一位聖靈所洗。}
聖靈的洗並不等於聖靈充滿。聖靈的洗是一次完成永遠完成的事件,發生在人歸信基督之時。使個別信徒構成基督的身體是聖靈的工作。因此,不可能有既是信徒卻又不在ekklesia(教會)裡面的事。因為當人一相信,他就與一切其他信徒一同受洗。聖靈的洗只能發生在個別信徒身上,但聖靈的洗基本上是群體性、教會性的事實。聖靈充滿基本上是個人經歷,而且是可以重複發生的,並與基督徒的敬虔有關(弗五19及以下),也與傳道事工有關(徒四8;十三9)。新約聖經沒有一處吩咐信徒要受聖靈的洗,像吩咐信徒要被聖靈充滿一樣(弗五19),因為靈洗是剛信時發生的事實。

the ekklesia(教會)的單一性,可從五旬節那天的兩個現象看出。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徒二3),這暗示合一性與多元性。這些像火的舌頭不應解釋為成就了施洗約翰所說,彌賽亞將要用聖靈與火施洗的應許,因為用火施洗是指末世審判的洗,正如四福音的上下文所證明的。糠秕要被不滅的火燒盡了(太三12)。再者,五旬節的現象不是火的舌頭,而是『像』火的舌頭,並且,毫無疑問是為了說明神奇妙的顯現降臨,有點類似摩西見荊棘叢中火焰的經歷。

說方言的現象也暗示ekklesia(教會)的單一性及其普世性。五旬節方言的現象與教會中日後出現的方言不同,正如我們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和十四章討論聖靈的各樣恩賜中知道,方言是一種身外境界的講話方式,帶給講者極大屬靈提升的感覺,但對聽眾來說是不能明白的。除非有另外一個人在場,他也蒙同一聖靈恩賜把那不明白的話語,翻譯成聽眾聽得懂的語言才能明白。五旬節的時候,並不需翻譯人員。雖然不肯定這究竟是「講」的神蹟,還是「聽」的神蹟,最簡單的結論是:門徒以未知的言語講話,聖靈就把這些話翻譯成聽眾的各種鄉談。這樣的神蹟並不是為了提供溝通方式,因為希臘普通話人人聽得懂,正如彼得的講道所顯示。五旬節的方言有象徵的意義,暗示這項救贖歷史裡的新事件,是為了全世界,並要把不同語言的種族聯合在ekklesia(教會)的新合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