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chael S. Horton 譯者:麥種翻譯小組譯
摘自《基督徒的信仰:天路客的系統神學》http://akow.org/%E7%82%BA%E7%94%9A%E9%BA%BC%E7%A0%94%E7%A9%B6%E7%A5%9E%E5%AD%B8%EF%BC%9F/
無論你是否意識得到,你就是一個神學家。在你讀此類神學書的時候,你的腦海裏已經有了一套初步的神學理論,你對神已經有了自己的認知。不管你是不可知論者,還是基要主義者,或者介於兩者之間,一套初步的神學理論都已經存在你裏面,它塑造並左右你的思考和行為方式。然而,我猜想,你讀這本書,是因為你想更進一步地審視自己的神學思想,樂意挑戰並堅固它。你知道神學不僅僅是一種對知識的愛好。神學就是研究神。它關係到人的生與死,它左右你的思維,影響你日常的決定、你與神與人的關係、還有你看待自我和周遭環境的態度。
壹、天路上的朝聖者
本書是接續我的前一本書《基督徒的信仰:天路客的系統神學》。 我在那本書的〈引言〉中講到,過去的改革宗神學家曾把他們的信仰總括為「我們的神學」。他們這樣做有兩個原因。第一,這表示他們的領悟與神對自己的認識是有差距的。有時候他們會用「複製的」(ectypal)來談論自己的神學。雖然「複本」一詞聽起來有點專業,它卻只是一個副本,原型(archetype)才是原始文件。稱神學為「複製的」,就是謙卑地承認只有神本身的自我認識才是原始的(原型)。我們對神的所有知識只是一個可能出錯的副本。我們永遠不會如神一樣瞭解事物。正相反,只有神向我們啟示自己,以祂的知識俯就我們有限的理解力,我們才能認識事物。
其次,過去的神學家稱他們的信仰總綱是「我們的神學」,以此表示它不僅是「我的神學」—不只是他們個人對神的理解。研究神學意味著走入了一個漫長的、不斷進展著的對話,這對話不是由我們開始的。在你我之前就已經有人開始探討神了。我們不是自己縮在一個小角落裡讀聖經,而是作為一個信仰的群體,與各時各地的整個教會一起領受神的話語。
我們對神學的領悟一定是狹隘有限的,常常出現過失偏見,參雜感情因素,還時有差錯。有鑑於此,我遵循一個基督教的傳統,把本書叫做《朝聖者的神學》,送給那些走在天路上的人—就是基督徒,他們謙卑地尋求認識神,並且意識到自己的偏見和罪性會曲解神的真理。以前的神學家也許用過這個措詞,來區分我們的神學知識與那些已得著榮耀之聖徒的神學。而有一天當我們得著榮耀,戰勝了罪所帶來的後果,我們對神的認識也將更完全、更豐富。不過,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是有限的,我們的神學仍是副本,是從被造物的角度出發的。只是,它不再是朝聖者的神學,因為不會再有罪惡過犯。那時我們將會認識神,就像神完全認識我們一樣。
所以,就讓這本書成為朝聖者的地圖吧,他們是走在「天路上」的人,在旅途中尋求對今生和將來世界之生命的神學理解。這本書不僅是《基督徒的信仰》的一個縮略本,其實我是想寫給全新的、更廣泛的讀者群。為了利於個人和小組學習,我還在每章後面專門加上了與正文中的黑體字相關的重點詞彙、區分及問題。雖然這本書沒有我那本篇幅較長的系統神學詳細,但它的作用是一本旅行指南,在學習神學的道路上幫助你,指出你這一路上需要認識的正確座標與重要的路標。
貳、從聖經戲劇到門徒職分
雖然神學是「研究神」,它卻一直被人看成是枯燥與抽象的東西,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是脫節的。許多基督徒覺得,我們可以在個人關係中經歷神,所以並不需要教義,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神是誰,衪做了甚麼?你又是誰,跟神有何關係?不清楚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就無法經歷神。甚至連我們最基本的基督徒經歷與信仰都是涉及神學的。有人說:「我就是愛耶穌。」但耶穌是誰呢?你為甚麼愛衪?「我只是要為主而活。」這位主是聖經裏啟示自己的創造者和救贖主雅威?還是一個偶像?衪是怎樣的一位主,甚麼是衪所稱許的?衪有甚麼屬性?在人類歷史中衪有甚麼樣的作為呢?還是說,你只是想努力作一個「好人」?你死後會怎樣?這個世界的未來會怎樣?這些問題並不抽象,從童年到年老,它們一直縈繞在我們的心思意念中。我們可以將這些問題壓抑起來,卻趕不走它們。這些疑問會在現實中不斷出現。此書的宗旨就是要詳盡地闡述,神啟示了一切的答案,儘管我們並不見得喜歡衪所有的答案。
就這一點而言,基督教是一種獨特的宗教。基督教信仰從頭到尾都與人們追求宗教和靈性的其它方式不一樣。目前,尤其在西方,大多數人把宗教與人的內心世界連結起來(神秘主義),或是與個人或社會的行為準則聯繫在一起(道德),或許還與思想上的好奇心和沉思聯繫起來(哲學)—雖然如今不是很常見。綜合這三點:神秘主義、道德、還有哲學,把它們攪拌在美國人的實用主義裡,其結果變成了一道折衷的、易於下嚥的湯。人生的目標往往被視為個人或集體享有的某種幸福。假若在眾家學說中有人還能攙和進去些許智慧,為生活添彩,那就更好了!
根據聖經中神的故事呈現的信仰與此截然不同,可以說它是位於不同的地平線上。三位一體的神好比是在地平線上的太陽,我們面朝太陽,而不是背向衪。我們不是從自己—自己的計劃、目標、夢想和成就—出發,去尋求神如何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的目的和心願;我們應從神出發,衪是生命,衪隨己意創造歷史,衪維繫歷史,並且引導歷史成就祂的旨意。在這個陌生的基督教的新世界中,宗教不再是我用來達成個人意願的工具。基督教的真理不是用來肯定自我,堅定我的信心去活得更好,或是幫助我努力奮鬥,實現自我。而是說,當我一遇見聖經中的神,我就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一個個問題都是那樣亂七八糟、無足輕重。換句話說,聖經的焦點並不是關於我和我的個人意圖與抱負,而是關於神的故事。衪願意向我們講述衪自己,講述我們人類和這個世界,衪還告訴我們歷史的真諦。在被捲入這個故事的過程當中,我們雖從未料到,也不會特意安排,但的確從中找到自我的意義,實現理想。可是,我們要獲得那些東西,並不是從它們著手。相反,我們需要一個指南針來為我們引路。
指南針為我們導航。它幫助我們在天路上抓住聖經的主旨,聖經不是關於我和我的個人經驗或道德情操,它乃是要啟示神,還有神與人的歷史。其重點不在於協助虔誠人獲得健康的心靈,而是讓我們重回現實;它不是帶人逃離外部世界,進入心靈深處的安寧,而是在神所創造、維繫和救贖的世界中發現一個完全嶄新的存在,有一天,這個新存在要徹底轉變,永遠進入衪永恆的家中。我們會看到,聖經的神學帶領我們離開宗教的、道德的和心靈專家們的高地,它使我們腳踏實地。我們不是上升到屬靈的高度去與神相遇,而是神滿有恩慈地俯就我們。
像指南針上的方向一樣,我們通往認識神的路上,也有四個座標:
戲劇(drama)教義(doctrine)頌讚(doxology)門徒職分(discipleship)
我們所有的信仰和實踐都來自於聖經戲劇,從創世到最終成全的歷史情節全都記載在這個「宏大的故事」裡,基督是阿拉法,又是俄梅戛,衪是初,又是終。隨著情節漸漸展開,神於變換中啟示了不變的真理—教義。神藉著衪在歷史中的作為教導我們衪是誰,使我們瞭解了何謂人是照著神的形象被造,後來人墮落了,又被救贖,被更新,並且與基督一同得榮耀。隨著父神在祂的兒子裏、藉著聖靈建立了教會,我們漸漸明白聖約群體的含義,以及我們屬於它的意義;我們明白了神應許我們在基督裡的未來是怎樣的,基於這一切,現今我們又該如何活著。聖經的戲劇和教義激勵我們去讚美敬拜神—頌讚—而這三個座標結合起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使我們在世上過門徒的生活。
跟普通的指南針上的方向不同的是,這幾個座標是同時發揮功能的。我們不是由戲劇出發,進入到教義,再踏上頌讚之路,最後到達門徒的職分。稍後我們將會看到,寶貴的教義常常出現在聖經豐富的禱告和讚美之中。三位一體的教義不是來自象牙塔似的理論空談,而是從猶太基督徒的敬拜中表現出來,他們承認獨一的神,但又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洗,讚美這一位神的三個不同的位格。教義絕對不僅僅是一項知識型的事業。在聖經中和在教會最興旺的時期,對教義的思索總是與聖經敘事、人心裡的渴慕、意志的降服,還有敬拜和敬虔的生活息息相關。
根據聖經,真理和實踐,頭腦與心靈,神學和實際生活,彼此之間毫無牴觸。剛好相反,以色列人正是如此經歷聖經中不斷展開的事件。每年慶祝逾越節的時候,過節的人都會想像他們自己跟隨祖先,由神帶領過了紅海,逃離了神的審判和埃及的奴役。孩子們會問:「這是甚麼意思?」父母親便告訴他們其中的意義,神不僅在歷史中有大能的作為,並且衪是活神,祂現今仍然做工,塑造他們的身份。我們若留意一下聖經戲劇裡產生的教義,還有在所有詩歌中所表達和構成的人對神的回應,可以發現,每一代人都從聖約的戲劇中重新發掘自己,看見自己介於神的應許與成就之間。如此,神和以色列的歷史故事就變成了他們自己與神之間的故事。人們如何知道神是大有能力和充滿憐憫的(即教義)呢?他們會毫不遲疑地講述神如何救贖祂的子民脫離法老的奴役,還應許他們將來有更大的出埃及(也就是聖經戲劇)。從信徒的禱告和讚美中,外邦人也許能一窺端倪:
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衪本為善,衪的慈愛永遠長存。你們要稱謝,……稱謝那獨行大奇事的,因衪的慈愛永遠長存。……稱謝那用智慧造天的,因衪的慈愛永遠長存。稱謝那鋪地在水以上的,因衪的慈愛永遠長存。稱謝那造成大光的,……造日頭管白晝,……造月亮星宿管黑夜,因衪的慈愛永遠長存。稱謝那擊殺埃及人之長子的,……領以色列人從他們中間出來,……施展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因衪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一三六1~12)
從前在他們之外(在戲劇裡)顯現的神大能的作為,是為他們做的(稱為教義),如今正圍繞著他們(在頌讚中),並塑造他們在世界上的生活方式(作門徒)。
新約聖經一開始,是使用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來敘述神大能的作為。使徒書信中對教義的闡述,探索了神的作為對當下的我們的意義,早期的禮拜儀式的要素(聖詩、認罪、信仰告白和禱告),還有規範人們生活形態的教導,都發揮了同樣的作用。保羅著名的致羅馬人書滿載濃烈的炸藥,爆炸在我們的頭腦和心靈之中。保羅甚至在第一節經文中就宣佈,他的中心焦點是「神的福音」,這好消息首先是一個戲劇性的故事:「……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衪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1~4節)。
保羅解開這福音的榮耀—它的教義。在這個講述神的恩典之約的故事中,我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從聖經戲劇中我們得知,基督受死,第三天從死裏復活;然後,從教義中我們發現,「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激烈的教義辯論之後,保羅像是一名登山者抵達了一座高山,他稍事休息,美景盡收眼底,並發出由衷的感歎與讚美(八31~39,十一33~36)。一路上,使徒保羅將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為了解釋他的答案,保羅返回到聖經戲劇和教義當中,「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衪的死嗎?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衪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羅六1~4)。門徒職分—藉著道與聖靈,「心意更新而變化」—按照古老的《欽定本》和《和合本》,就是他們獻上「理所當然的」事奉,這不是為討神的喜悅,而是出於神的憐憫(十二1~2)。
聖經戲劇、教義、頌讚和門徒職分—指南針上的四個座標—整合了我們的信仰和實踐。在這整本書中,我們將一直關注這四個座標,我們盡力不把神以祂無窮的智慧所聯合的拆開。
叁、神兒子的福音
特別在當今時代,關於基督教教義的概述往往從最少引人爭議的地方開始:這是大家都有共識的事情。首先,你證明神的存在,接著,你解說神的本質,這就為你提供了一套聖經教義的基礎材料。只有在這些準備工作之後,你才可以開始「做神學」。
有幾個原因表明這樣做是有問題的。
首先,人們討論任何嚴肅話題的時候,都是先相信了某件事—其實是許多事。人的看法都有「源頭」,完全中立、公正的觀點並不存在。從一開始,我們都或明或暗地預設了很多我們早已相信的事情。人的思想當然能改變,尤其當神施恩打開我們的心的時候,但是在人生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有許多自己的成見。
此外,成為一名基督徒不是簡單地簽個名,說你相信神存在,或者相信基督的復活比其它種種解釋都高明。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人,僅僅是因為好的辯論而成為基督徒。那些辯論很重要,也很必要;事實上,我可以馬上為基督教的核心斷言擺出理由。要駁倒對基督教斷言提出的假設,這些論據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就像在任何科學領域,神學範式的轉變需要充分的材料,出現轉變,是因為我們感到原先的範式完全不足以解釋現有更廣泛的證據。當新的範式顯示出更強有力的解釋能力時,情形勢必改變,新計劃將取代舊的。
舉一個哥白尼(Copernicus)的例子。最初,他被同儕嘲笑,因他堅信地球圍繞太陽轉,而不是太陽圍著地球轉。這違背常理,人人都知道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很明顯,是太陽在移動,而不是地球!最終,實驗證明哥白尼是對的,舊的科學範式是錯的。舊的範式根本證實不了哥白尼的理論。任何領域裡的革新都不容易實現,如果容易的話,我們就永遠不會有穩定的科學了。面對某個挑戰,固有的範式雖然不易被搖動,但還是可以被推翻。
當然,因著我們的靈性狀態,悔改歸向基督的範式是複雜的,不只是勸服人理性上認識到基督教是真實的。聖經揭示出,我們是故意且徹底地壓制和扭曲那將我們引向神的證據,而我們必須向祂交帳。然而真理仍然具有啟示的大能。甚至很多不相信基督教的人也被它擊敗對手的解釋力所困擾。由於這個世界比我們當下盛行的假設更宏大,同時也更衰敗,所以我們感到需要一種不同的範式出現。
你必須從現實出發才能得到「天路客」的神學。無論如何,基督教信仰需要你投身於對實際不懈的追求。最終使人悔改歸正的因素不是不懈的辯論,而是在神的啟示下,開始對實際有個新的認識。基督教不僅僅是一些零散的宗教信條,而是一整套的信念和假設。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要從一個中心斷言開始基督徒的神學探索—朝聖之路—所有聖經經文都朝著這個中心斷言邁進,且從它而出。換句話說,我們先來讀一本小說的高潮,然後再回到引起高潮的枝節。我們就從基督教信仰最引人爭議的話題開始:福音—關於耶穌基督的好消息。福音並不是一件你可以用來附加在另一個世界觀上的東西。正相反,它會讓你從下至上、從裡到外重新思考一切。只有當我們從福音—基督教信仰最受爭議的議題—出發,我們才預備好了去談論神是誰,還有我們如何認識衪。
我不是因為信神而信福音;相反,我因為福音而信神。有很多理由支持有一個至高的存在,但除非福音是真實的,不然神存在的論點若不是對個人毫無意義,就是會構成危害。自然界顯示了神的存在和其道德屬性,但是,只有當我們抓住福音,我們才能認識神的真理,也能全方位地認識自己。我們在聖經中可以瞭解的,不只有福音,可是,倘若拋開福音,就沒有甚麼值得我們鑽研的了。有些基督徒認為最好先講有神論(相信有一位神),然後再向人傳講福音,但我認為正是福音才使我能相信神,不只是相信某人某物存在於我們眾人之外,還要信靠這位我們可以在耶穌基督裏認識的獨特的神。
最終,這一切都歸結到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在談論甚麼樣的「神」?如果我們只是在談論一個更強大的力量,一個由我們共同肯定的信條所界定的模糊的神,那麼神學似乎盡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我也不認為,我們應該首先用一些重要的論據去為聖經的可靠性和權威性辯護。下一章裡我會談到這些。然而,我對聖經的信心也是建立在福音上的。正如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指出的,對聖經的信心與對基督的信心成正比。
羅馬書一章1~6節包含了豐富的濃縮信息,從某個角度來說,本書是對它的一個探索。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衪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我們從衪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衪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們這蒙召屬耶穌基督的人。
首先,我談論的福音是「神的福音」。每一個領域的研究都有一個對象。天文學是研究恆星(和其它天體),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社會學研究社會,等等。研究的對象在每個學科的名稱中可見一斑。同樣,神學(theologia)就是研究神。神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教會的教導或虔誠人的體驗。神學不是倫理學、宗教研究、人文學或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神是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
福音是關於神的好消息,也是從神而來的好消息:它宣告神的計劃、應許和成就,而不是我們的。我們之所以能認識神,是因為衪樂意主動把自己啟示給我們。每當神被啟示出來的時候,衪也是啟示的那一位。如果神不向我們啟示衪自己,那麼我們只是在用神一般的聲音自說自話,就像心靈的腹語者,讓我們那些木製的搭檔講述我們已經編好的故事。既然神是神學研究的對象,它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論點,即神是可知的。這恰恰是保羅的說法:「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人能夠認識神,是因為神啟示了衪自己。我們將在前兩章探討這一點,以及我們所認識的這位神。
其次,聖經的主要信息是「神的福音……論到衪兒子」。當然,聖經裡不光有福音。神在聖經裏還啟示了衪自己是創造者、維繫者和審判官,以及救主和衪百姓的牧人。神的道德屬性和衪拯救的旨意都在聖經中有清楚的教導。然而,正如保羅在別處論證的,人藉著自然就知道神的存在,他們甚至知道衪的權能和公義這些看不見的屬性,也知道自己是受恩於神的。這些都「叫人無可推諉」(羅一20)。即使沒有聖經,世界上還是有一定的法律和秩序、道德和宗教。不過,這樣一個道理我們還是把它扭曲了,以致我們的道德理念就是去追求自我稱義和驕傲,而不是感恩,並且我們的信仰變成迷信和偶像崇拜。我們需要的—我們所有人都需要的—另一樣東西,不是關於神的存在、權能、榮耀、正義和律法的一般啟示。如果我們想與這位造物主和好的話,我們需要一個關於拯救的啟示。我們與神的關係已經破裂了,只有當神藉著福音,在基督裡向我們啟示衪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安全地與神相遇。此外,這個福音—特殊啟示的核心—不只是關於發生在我們心中的事情。它不是一種內心體驗或主觀的道德衝動,而是對一系列特殊歷史事件的啟示。神的這福音是關乎衪的兒子,「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
最後,雖然福音本身是在我們之外的歷史中,宣告了神在基督裏大能的作為,但如今聖靈藉著講道和聖禮將這些恩惠應用在我們身上。即使是那些以前不屬於以色列的人,在神的約和應許上是局外人,現在都被包括在內,與基督同為後嗣。神實際是藉著福音呼召我們,聖靈為叫我們稱義、成聖和在未來得榮耀,把我們與基督聯合在一起。保羅在這段經文最後稱「耶穌基督我們的主」,「我們從衪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衪的名信服真道;其中也有你們這蒙召屬耶穌基督的人。」本書的後半部(八~十八章)將揭開這豐富的寶藏,從聖靈應用救贖,到教會的性質,到基督的再來,以及基督這位阿拉法和俄梅戛,將審判和統治一個經過更新的創造。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我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這道」(彼前一23、25)。神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徒然的。神的道德旨意從未改變,衪的律法盡善盡美。然而,彼得驚歎一個事實,就是藉著他的講道,「叫外邦人得聽福音之道,而且相信」(徒十五7)。
因此,健全的神學並不是以其他更基本、更大眾化的東西開始,然後再添加上福音。不論從多廣泛的角度來看,基督徒都戴著「福音」的眼鏡。路益師(C. S. Lewis)把此事講得很明白:「我相信基督教,如同我相信太陽升起,不僅因為我看到了它,還因為藉著它,我看到了一切。」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給第一本從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翻譯成法文的聖經寫下的序言中表達了他的信念,他的信念將引導我們這本書的方向:
沒有福音,一切都是徒勞無益的;沒有福音,我們就不是基督徒;沒有福音,所有的財富在神面前都變為貧窮,一切的智慧都顯得那麼愚蠢;剛強的變為軟弱,人一切的正義都落在神的定罪之下。
但是,因著認識福音,我們成為神的兒女,是耶穌基督的兄弟姐妹,是與聖徒同城的人、天國的公民,與耶穌基督同為神的後嗣。靠著基督,貧窮的變為富足,軟弱的成為剛強,愚昧的有智慧,罪人得稱為義,孤獨的得安慰,疑惑的被堅固,為奴的得自由。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由此可見,我們能渴想的每一件美善之事,只有在耶穌基督裏才能找到。因為衪被賣,是為贖回我們;被擄,是為拯救我們;被定罪,是為赦免我們的罪;衪為我們成了咒詛,使我們得福;衪為我們作了贖罪祭,使我們成為義;衪受損,我們得平安;衪死,我們得生;因此,藉著衪,狂怒變溫柔,震怒被平息,黑暗變光明,恐懼得安慰,藐視人的被藐視,債務得赦免,勞苦變輕省,憂愁變歡樂,患難變福氣,難處變容易,雜亂變秩序,分隔變聯合,羞辱變尊貴,悖逆成順服,威嚇人的受威嚇,隱藏的遭暴露,攻擊的反受進攻,動武的遭受武力,鬥爭人的受到鬥爭,發動戰爭的遭受戰爭,報復的受報應,折磨人的受折磨,咒詛人的受咒詛,深淵陷入深淵,地獄束手無策,死亡被消滅,必死的變為不死的。
總之,憐恤吞沒了一切的痛苦,良善吞沒了所有的不幸。因為所有這些事情,都是魔鬼用來對付我們的武器,是刺透我們的死亡的毒鈎,這一切都要轉變為操練,使我們得益處。……苦難中我們得安慰,憂傷中我們要喜樂,辱罵(口頭侮辱)中我們得榮耀,貧窮中得富足,赤身露體時得溫暖,災難中能忍耐,死亡中得生存。
簡言之,這就是我們應該在整本聖經中主要尋求的:真正認識耶穌基督,認識到在衪裏面的無限豐富是神我們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