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10/22/2017主日信息,
經文:詩篇第四十七篇
講員:駱鴻銘
經文:詩篇四十七篇
中心思想:上帝是全地的大君王
經文解釋: A. 讚美耶和華的大能作為(1~5 節) B. 稱頌耶和華的普世王權(6~9 節)
I. 概述 這首詩篇是我們詩篇系列的第三篇,也帶我們進入到詩篇的第二卷書。
A. 比起卷一(一~四一),卷二(四二~七二)有幾個特色:
1. 只有一半左右是大衛寫的——31 篇中有 18 篇(51~65;68~70),而且比 較多群體性的詩篇(例如 44~48,60,65~68,72)。不像卷一,除了詩篇十、卅 三以外(一、二是整卷詩篇的序言),其餘都是大衛寫的,而且多半是大衛以第 一人稱說話,是比較個人性的。卷二其他的作者還包括可拉的後裔(前 8 首,四 二~四九),還有亞薩(50),其餘四首沒有標明作者。
2. 卷二的主題是說明上帝指派的君王如何在聖城維護上帝的道路 (Godfrey)。不像卷一,主題是要表達大衛個人的掙扎,說明大衛和他的百姓在 面對苦難時,仍然信靠上帝。
3. 卷二使用「耶和華」這個個人性的約名遠比卷一來得少,更多是用「上 帝」這個一般性的稱號(「耶和華」只用了 30 次,而「上帝」用了 164 次)。這 也和第二卷的主題是上帝對列國的關切(尤其是 65~68)是吻合的。
B. 詩篇四七的背景:
1. 卷二開頭的詩篇(四二~四四)表達出一種悲觀的情緒,四六~四八則 是對這種悲觀情緒的回應——對上帝的讚美。有些註釋家觀察到四六~四八是一 組讚美詩,它們可能有相似的歷史背景,因此被稱為「讚美三部曲」。四六篇(1、 11 節)稱上帝為避難所,詩四七(第 2 節)、四八(第 2 節)稱上帝為大君王, 四八則同時包含這兩個要素。詩篇四六~四七也清楚說明,雖然耶和華像君王一 樣崇高(詩四五),但是祂是在萬國之上真正的君王。
2. 這首詩的原始背景不是很清楚,有些註釋家作了一些推測。Mathew Poole
說,這首詩有可能是在大衛時代,以色列人將約櫃從俄別以東(曾經在那裏停留 了三個月)迎回耶路撒冷時所作的,這是根據撒下六;代上十三、十六的記載。 Keil 則提到,四六和四七的共同背景可能是猶大王約沙法戰勝周圍列國的聯軍。 當時猶大百姓靠著使他們得勝的耶和華(代下廿 15),甚至無須出戰就贏得了勝 利。耶和華為百姓爭戰後,在他們慶祝勝利的樂聲中「上升」——以約櫃被迎回 到聖殿來代表(代下廿 28)。因此,這首詩大概是和約櫃回到聖城的背景有關。 這是我們了解第 6 節的「上升」意思的基礎。
3. 根據他勒目——猶太人古代律法及遺傳的法典——的記載,後期的猶太 教把這首詩用在猶太人的新年慶典上(連同詩八一)。這是因為四七 6 提到「吹 角」。以色列人傳統認為,當他們吹角的同時,上帝就上升到公義的寶座,坐在 施恩座上。另外,由於提到耶和華「上升」,也使這首詩篇成為新約教會在「基 督升天節」——復活節後第四十天——所用的詩篇。
C. 詩篇四七的主題:
1. 這首詩篇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主題:耶和華的王權,也就是祂對全地的 統治。萬民應當向耶和華歡呼,因為祂是全地的王。頌讚耶和華王權的詩篇,其 核心群在九三~一百。All Saints 選用的詩篇有好幾首都出自這個核心群:九五、 九六、九八、一百。因為 RP 是 Covenanters 所建立的教會,而基督的中保王權 (Christ’s Mediatorial Kingship)是我們的特色,所以選這些詩歌作為呼召的詩篇 是順理成章的。
2.
Matthew Poole 說,由於「錫安是教會的預表,約櫃是基督的預表。因此 這首詩也是基督升天的預表,祂的國度要散播到世上的每個角落、每個國家。從 這首詩篇內容來看,這是詩人,或至少是聖靈真正的範圍和設計」。這是很正確 的看法,因為詩人渴望上帝在全地建立祂的統治。因此,我們必須用先知性、末 世性,也就是整本聖經的角度來解讀這首詩篇,展望基督國度在新約時期的得 勝。啟示錄十一章 15 節說到:「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 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正是上帝作王治理萬國的 應驗(另參:十二 10)。
D. 詩篇四七的結構
1. 文學結構:這首詩篇是結構完美的文學單元,應該被視為一首有兩節詩 節的詩歌,每一節都有讚美的呼召,兩次呼召的理由也都和耶和華的王權有關。 第一次呼召是第 1 節,理由是上帝的大能作為,制服列國(2~5 節);第二次呼 召在第 6 節,理由是上帝在全地作王(7~8 節)。結尾是萬國君王向上帝宣誓效 忠(9),使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得著應驗。
2. 另外請注意一些關鍵字:
a. 2、7 節的「因為」,有系統地介紹出讚美的內容,再加上結尾的「因為」 (v. 9)作為呼應,為整首詩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結構。
b. 第 1 個詩節是由「首尾呼應」(inclusio)的文學技巧所構成的,即 1,5 節使用的呼喊、聲音。
c.整體主題是由重覆使用這些語詞所提供的:1、3、9 的民;2、6、7、8 的 王;和 2、7、9 的地。從這些詞我們容易可以看出這首詩篇的主題是上帝的王權。
II. 經文解釋: 接下來,我們看這兩節詩節。
A. 呼召萬民讚美耶和華的大能作為(1~5 節)
B. 呼召萬民稱頌耶和華的普世王權(6~9 節)
A.讚美耶和華的大能作為(1~5 節)
1. 四七 1。萬民哪,你們都要拍掌!要用誇勝的聲音向上帝呼喊!
a. 可拉的後裔。這首詩的題詞說,這是可拉後裔的詩。可拉的後裔是哪些 人呢?他們來自利未家族,負責會幕和聖殿的音樂。可拉是利未的曾孫(出六 24),曾參與叛變(當時有 250 個領袖參與),攻擊摩西和亞倫的權柄(民十六)。 參與叛變的人和他們的家眷因此受到審判被地吞沒。不過,這個宗族沒有被完全 消滅。民數記在第二次數點人數時,特別提到「可拉的眾子沒有死亡」(民廿六 11)。在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他們在會幕和聖殿當歌唱、守門的差(代上六 22~ 38,九 19~34);而一百年後的約沙法時代,他們還在聖殿供職(代下廿 19)。 詩篇中共有十二首(42、44~49,84~85,87~88)把作者歸給可拉的後裔。
b. 萬民。這首詩篇一開始就呼籲「萬民」要拍掌,用誇勝的聲音向上帝呼 喊。萬民是指誰呢?按照 Keil 的解釋,這首詩篇是猶大王約沙法打敗列國聯軍 時所作。歷代志下廿 29 記載約沙法率領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歡喜回到耶路撒 冷,經文說到:「他們彈琴、鼓瑟、吹號來到耶路撒冷,進了耶和華的殿。 列邦 諸國聽見耶和華戰敗以色列的仇敵,就甚懼怕。」 而根據 Craigie(WBC)的解釋,認為這首詩歌的背景是在以色列早期軍事 擴張的盟約背景(Matthew Poole 類似看法)。以色列和上帝有一個立約關係,祂 是以色列的君王。任何被以色列征服的國家,就自動成為以色列的附庸國,也成 為上帝的附庸。因此,這個開頭的邀請雖然可以被視為是一般意義上、詩歌的邀 請,更可以被解讀為是字面意義上的。這是一個實際發生在以色列的敬拜行動。 被以色列制服的國民,和以色列一起讚美上帝至高的主權和王權。
c. 詩人要這些被制服的萬民不必懼怕,而是要「用誇勝的聲音向上帝歡呼」 (shout to God with loud songs of joy),比較準確的翻譯是新譯本:「向上帝歡聲 呼喊」。無論真實的歷史場景是什麼,以色列作為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都 要按照亞伯拉罕之約的應許,邀請、呼召列邦萬民來敬拜上帝。他們本是上帝子 民的仇敵(四四 11、14,四六 6),但是如今蒙召要在耶和華裏面歡喜快樂(四 五 5、17,四六 10)。拍掌是代表內心極大的喜樂和感恩。
2. 詩人在第 2 節說明歡呼的理由:因為耶和華至高者是可畏的;祂是治理 全地的大君王。
a. 至高者(Most High):是一個尊稱。聖經第一次提到這個頭銜是在亞伯拉 罕時代的麥基洗德,說他是「至高神(God Most High)的祭司」(創十四 18、19、 20;參:來七 1)。這個稱謂強調上帝對所有人的主權(詩八三 18,九七 9;申 卅二 8;撒上二 10;但四 17),也強調上帝是以色列的保護者(七 17,九 2,十 八 13,廿一 7,五七 2,七八 35)。詩篇有好幾處都提到至高者。例如四六 4 說 到耶路撒冷是「至高者居住的聖所」,必幫助耶路撒冷。
b. 大君王。聖經在使用至高者這個詞時,經常是有外邦民眾在場的場景: 例如申命記卅二 8 說到:「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以色列人 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而從希伯來詩歌的平行體語法來看,大君王和至高者 是平行的表達法。Craigie 說,「雖然『大君王』對上帝來說是一個合適的一般性 的頭銜,但是它會讓人想起以色列信仰的立約背景。在赫人宗主-附庸條約的前 言段落裏,赫人的君王通常會被稱為『大君王』;同樣,上帝在這裏也是所有附 庸國的大君王,包括以色列和萬民(1 節)——以色列直接的附庸國。」因此, 詩人要我們確信,治理全地的大君王是耶和華,不是巴力,不是巴比倫神話的馬 爾杜克,或任何其他異教神明。上帝的王權及於列國,不只限於以色列。
3. 第
3 節繼續說明歡呼的理由:「祂叫萬民服在我們以下,又叫列邦服在 我們腳下。」這些被呼召、邀請來敬拜的萬民,是被上帝的軍事行動所制服的。 歷代志下二十章記載,在約沙法時代,猶大與以東的戰役裏,耶和華要猶大人「不 要爭戰,要擺陣站著」(廿 17),「眾人方唱讚美的時候,耶和華就派伏兵擊殺」 各國的聯軍(廿 22),凸顯出萬民是被上帝親自征服的。
4. 第 4 節說到,「祂為我們選擇產業,就是祂所愛之雅各的榮耀。」
a. 產業。 i. 可以指迦南地。以色列要承受迦南的地土是詩篇一再重申的(卅七 9、11、22、29、34,一〇五 11,一三五 12,一三六 21~22)。 ii. 產業和雅各的榮耀在這節經文裏是平行的。Craigie 說到,這裏的產 業不只是指著應許之地說的,更是指著在大衛的統治下被征服的周圍列國說 的(等一下我們會說明為什麼雅各的榮耀包括列國);另參見申命記卅二 8 類似的用語。 iii. 另外,Matthew Poole 指出,產業除了指迦南地之外,也可以指天堂, 即迦南地所預表的;或者是指上帝自己,因為上帝被稱為祂子民的產業、福 分(詩十六 5,七三 26)
b. 雅各的榮耀。雅各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父。雅各在與上帝摔跤後,被改 名叫以色列(創卅二 28)。應許地被稱為雅各的榮耀,因為這是恩典的禮物,是 上帝所愛的子民可以誇耀的。
c. 有些譯本將這節翻譯為未來式(例如:KJV)。Mathew Poole 說,「這個未 來式似乎可以套用在外邦人身上,因為這個祝福當時還沒有實現,要等未來才會 實現。因此這裏的意思可能是:雖然外邦人現在還是邪惡敗壞的受造物,還『在 以色列國民以外』,但是有一天,上帝要藉著恩典的收養,揀選他們成為祂的兒 女。」
d. 祂所愛的:詩人補充說明上帝為何替他們選擇這個榮耀的產業,不是因 為他們比其他人民族更有價值,而是因為祂自由的揀選,是照亞伯拉罕之約的宣 告(申七 7、8,九 5)。我們可以看到亞伯拉罕之約在歷史上的運作: (Deu 7:7-8) 耶和華專愛你們,揀選你們,並非因你們的人數多於別民,原來 你們的人數在萬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祂向你們列祖所起 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
e. 細拉:根據最新的研究,最有可能的意思是回到第 1(、2)節。
5. 四七5。神上升,有喊聲相送;耶和華上升,有角聲相送。
a. 「角」聲。這是由公羊角所作的號。祭司使用號角來招聚會眾,發出軍 事行動的命令,或獻燔祭與平安祭(民十2~10;代下十三14;拉三10;尼十二 35、41),也用在慶典上(代上十三8,十五28;代下五13)。
b. 上升:這裏是描寫百姓用喊聲和角聲護送上帝登上地上(或天上)的寶 座。約櫃是上帝同在的象徵。在軍事勝利後,約櫃被抬回到聖城耶路撒冷的寶座 上。撒下六15提到大衛將約櫃從俄別以東家中抬到大衛的城(錫安)時,「大衛 和以色列全家歡呼吹角,將耶和華的約櫃抬上來」。代下廿28提到,當列國的聯 軍被耶和華的伏兵擊殺後,約沙法率領猶大人,「因為耶和華使他們戰勝仇敵, 就歡喜快樂。他們彈琴、鼓瑟、吹號,來到耶路撒冷,進了耶和華的殿」。如同 詩篇廿四篇似乎是耶和華「進入」耶路撒冷的一個遊行儀式的一部分(參:廿四 3,7~10),詩篇四七似乎也是這個歡樂儀式的場景,耶和華「上升」到祂的聖 寶座上,也可以說是上升到天上的寶座。喊聲是以色列民在遊行時勝利的呼喊, 而角聲是宣告勝利的號角聲,例如在比拉迦谷(意思是稱頌之谷)的慶典,在鏗 鏘有力的樂聲中班師回朝的行軍(代下廿26)。
B. 呼召萬民歌頌耶和華的普世王權(6~9 節) 我們接著看第二節詩節。
1. 四七 6。這首詩歌的第二個詩節,再次從讚美的呼召開始。這裏沒有具體 說明是向誰說的。我們可以假設,這個呼召既包括「萬民」,也包括以色列民(也 就是第 9 節的「亞伯拉罕之神的民」)。上帝已經上升,坐在祂的寶座上,接受萬 民的讚美。這裏的「歌頌」用了四次,製造出一種詩意的效果,強調要用地上的 歡呼來回應祂被接升天,好頌讚祂的大能作為。
2. 四七 7。因為上帝是全地的王,你們要用悟性歌頌。
a. 全地的王。詩人說明歌頌的理由:上帝是普世的君王。上帝不僅是以色 列的王,更是萬國萬民的王。祂升到天上的聖殿,因此萬民都當歌頌祂。
b. 悟性。「悟性」的原文( ,מםכיל maskil),意思不是太清楚,有些譯本翻 譯為詩篇/詩歌(如新譯本,NASB,ESV,NIV)。和合本譯為「悟性」(KJV 翻 譯為 understanding)。
i. 加爾文解釋說,「詩人無疑說到音樂的知識;但是他也同時要求,敬拜上 帝的人要用理性/聰明來歌頌,以至於唱詩時不只是舌頭出聲而已……知道所唱 詩歌的內容是必須的,才能用合適的方式來唱,以至於不會褻瀆上帝的名。」
ii. 馬太亨利解釋說,用悟性歌頌的意思是:首先是用頭腦唱(intelligently), 要明白你為何讚美上帝,以及敬拜真正的意義。他說,這是「福音的原則」,也 就是保羅在林前十四15所說的,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口唱心和」來 讚美主(口唱心和的英文是singing and making melody to the Lord with your
heart——用心向主歌唱頌讚)。如果我們不明白我們所唱的,就不是上帝所悅納 的敬拜。其次是要以教導的心(instructively)。悟性這個詞也有訓誨的意思,如 四五1的「訓誨詩」。也就是說,我們在唱讚美詩的時候,要盼望其他人可以明 白上帝的完美屬性,也教導別人我們為何要讚美祂。
iii. Mathwe Poole 說,用悟性歌頌的意思是:不是輕率魯莽的,或心不在焉 的,而是嚴肅認真的,考慮到你所讚美的這位君王是何等偉大,以及你敬拜祂、 愛慕祂是有非常豐富理由的。
iv. 聯繫到新約,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教導哥林多人,要善用他們的屬靈恩賜 來造就人。他用許多例子來說明,要想造就人,就必須讓人明白,也就是要使用 悟性。保羅在林前十四章14~16節說到:「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 我的悟性沒有果效。這卻怎麼樣呢?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 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 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 」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明白 你在說什麼或唱什麼,就不能造就其他人。現代很多教會所唱的詩歌,有不少只 是訴諸動人的旋律,重覆唱一些詞句。這就是沒有用悟性來歌唱。 因此,用悟性歌唱的意思是,我們在唱詩讚美上帝時,要了解歌詞的意思, 也要明白為什麼我們要讚美上帝,該如何唱,以及上帝為什麼要賜給我們這首詩 歌,明白祂悅納我們讚美的理由,同時要教導其他人明白。
v. 另外,從救贖歷史的角度來說,當我們在唱詩篇時,必須明白詩篇是指 向基督的。因為這是詩篇最終的目的。路加福音廿四章記載,耶穌基督在復活之 後教導門徒,「這就是我從前與你們同在之時所告訴你們的話說:摩西的律法、 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於是耶穌開他們的心竅 (minds),使他們能明白(understand)聖經」。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詩篇 不只是基督的話,它們更指向基督,告訴我們關於基督的事。它們以各種方式向 我們啟示基督,解釋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祂的王權。當我們唱詩篇時要聯想到這 段經文和基督有什麼關聯,如何指向基督。
請注意,詩篇不是只有所謂的「彌賽亞詩篇」才指向基督。所有的詩篇在某 種層面上都和基督有關。有些基督徒說,詩篇中沒有出現耶穌的名字,因此我們 必須唱其他詩歌。這是現代教會最常見的用來反對唱詩篇的理由。然而這是不明 白聖經寫作的目的,也是對詩篇極大的誤解。因此,如果你因為詩篇中沒有出現 耶穌的名而不唱詩篇,我可以向你保證,你就不是在用悟性歌唱。更何況詩篇裏 到處充滿了基督的名。「耶和華」就是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名。祂是受膏者,祂 是子,祂是牧人,祂是先知、祭司、君王,祂是救主,祂是磐石,祂是高台,祂 是避難所,這些名號都以不同的方式啟示出基督。當我們唱詩篇頌讚耶和華時, 就是在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藉著頌唱詩篇,聖靈會感動我們更愛慕基督。
3. 四七8。上帝作王治理萬國;上帝坐在祂的聖寶座上。
a. 上帝作王治理萬國。這裏強調上帝的普世王權。剛才提到過,上帝的王 權是詩篇九三~九九的主題。其他提到耶和華作王的詩篇還有一四五1,一四九2 等等。詩篇第二篇也間接提到上帝的王權。上帝作王,不只是因為祂創造萬有, 更是因為祂制服列國,對萬民列邦擁有最高主權。 b. 上帝坐在祂的聖寶座上。Matthew Poole說,聖寶座可以指:1) 約櫃,上 帝說祂要坐在其上統治以色列人,或者指 2) 天(詩篇十一4說耶和華的寶座在 天上,以賽亞書六六1說天是耶和華的座位)。詩篇在好幾個地方肯定耶和華坐 在至高的寶座上(如:二4,七7,九4、7、11,十一4,廿二3,廿九10,九三2,九七2,九 九1,一〇二12)。例如,詩篇一〇三19說到,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祂的權柄(原 文是國)統管萬有。因此,這裏是指上帝坐在祂天上的寶座,以約櫃——被安放 在至聖所(出廿六34)——為祂的「腳凳」(代上廿八2)。另外,上帝坐在祂的 寶座上,也含有審判萬民的涵義。
4. 四七9。列邦的君王聚集要作亞伯拉罕之上帝的民。因為世界的盾牌是屬 上帝的;祂為至高!
a. 列邦的君王:指外邦人的領袖,新譯本譯為「萬民中的顯貴」。
b. 世界的盾牌:新譯本譯為「地上的君王」。同一個字也出現在何西阿書四 18,那裏被譯為「官長」。古代近東君王的主要作用是這個國家的戰士-保護者, 因此用「盾牌」來稱呼他們。
c.
Craigie 解釋說,這節經文是外邦列國的統治者與以色列的代表,聚在一 起承認上帝的至高主權。實際的時機可能是在耶路撒冷舉行的某種儀式,以色列 和她的附庸國向上帝這位大君王宣誓效忠。地上的君王「屬於上帝」,就表明他 們承認附庸國的地位。這節經文強調以色列的上帝對列國和世上的君王擁有主 權,承認祂是大君王。當祂坐在祂的聖寶座上時,那些爭鬧抵擋耶和華和祂的受 膏者的王(二 1~3)就要聚集起來敬拜祂。如此,上帝給亞伯拉罕的應許就會 得著應驗(創十二 2~3,創十七 4~6,廿二 17~18)。
d. 祂為至高。意思是上帝會得到最大的榮耀,遠超過世上的君王,遠超過諸神。詩篇以一個首尾呼應來總結,將末尾與開頭以及中心綁在一起。上帝是至 高者(הָלָע),因為祂已經上升(הָלָע)到天上的宮殿,被尊為「至高」( יוֹן ְלֶ , ע Elyon)。 「祂為至高」也凸顯出先知性、末世性的元素。上帝的救恩歷史在這首詩篇的視 野範圍裏得到了終末成全。
III. 總結與應用 從新約的角度來看,這首詩篇和其他關於上帝王權的詩篇,構成了耶穌教導 上帝國度的背景。雖然這首詩篇原始的場景不是末世,只是以色列歷史裏非常短 暫的一個時刻。但是在新約的亮光下,這裏所描繪的,正是在展望末世的情景。 馬太福音廿五章 31-32a 描述說,當耶穌基督「在祂的榮耀裏,同著眾天使降臨 的時候,要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這是因為當耶穌基 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祂的救贖大工,打敗祂一切的仇敵,包括死亡這個終極的敵 人時,上帝就「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 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 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 耀歸與父神。」(腓二 9~11)。保羅在提摩太前書勉勵提摩太,要為真道打那美 好的仗,「要守這命令,毫不玷污、無可指責,直到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到 了日期,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 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要將他顯明出來。」(提前 六 12~16)
前兩天正好看到一個影片(https://vimeo.com/72213172),Tim Keller 談到基督 是我們的君王,正好適合作我們這裏的結尾。他說到:「C. S. Lewis 說,我百分 之一百相信民主,因為我們都是罪人,需要監督與制衡。但是民主是藥品,而不 是食物。終極的真相不是民主,因為你被造是要受統治的。如果你不承認耶穌是 王,你就會向其他人屈膝,而這是你拒絕承認的。」Tim Keller 說,「我認為魯 益士在這裏的意思是,人性一定需要被滿足。你需要一個君王。耶穌就是你的王。 順服祂,把祂當成你的君王,照祂說的話去作,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信靠祂, 接受祂為你的生命所作的安排,無論你喜歡還是討厭;倚靠祂,不要一方面說耶 穌基督是你的王,但是卻把你自己的生涯規劃放在第一位。不要把你的生涯規劃 當作君王,而是把耶穌基督當作你的君王,並且期待祂在你生命中要作奇妙的工 作。」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耶穌基督今天已經坐在祂天上的 寶座上,治理萬國。願我們隨時隨地都思想這句話的意義,將我們生命每一部分 就交給祂來管理。也隨時順服聖靈的帶領,俯伏在基督這位君王面前,順服祂, 信靠祂,愛慕祂,榮耀祂,事奉祂的國度和教會。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