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1


從聖經神學的角度綜覽聖經A Biblical-TheologicalOverview of the Bible

作者:卡森(D. A. Carson
誠之譯自:Zondervan NIV Study BibleNIV Biblical Theology Study Bible

在〈聖經與神學〉這篇文章中,我們觀察了聖經神學與其他學科有怎樣的關聯,包括仔細的研讀、系統神學、歷史神學、教牧神學。聖經神學所研究的是個別的聖經書卷(例如,以賽亞書,約翰福音)和聖經中各種選集(例如,五經,智慧文學,福音書,保羅書信,約翰著作)的神學,並仔細思考它們在聖經不斷發展的故事中的地位。它也追蹤正典裏各種隨著時間逐漸展開的主題。

一、聖經神學的實踐

按照目前的做法,聖經神學佩戴著三種“面貌”(faces)中其中的一個或多個面貌:

1. 面貌一。在此,人們試圖理解諸如耶利米書、使徒行傳、摩西五經或希伯來書的神學。有許多教科書在書名中都有“新約神學”的字樣。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這些書中的章節都是各自獨立的,各自講述新約中個別書卷或選集的獨特神學重點。在這些章節中,最好的章節會把聖經書卷或選集放在整本聖經的敍事脈絡當中,而不僅僅是放在新約聖經的敍事中,因此,把它們視為聖經神學的研究仍然是正當的。

2. 面貌二。或者,我們可以追溯貫穿在整本聖經中的某些主題,仔細觀察它們如何隨著時間而逐漸擴大,日益豐富。這本研讀本聖經中有許多文章都致力於探討這類的聖經神學。例如,研究聖殿的主題在聖經中如何隨著時間展開,這種研究不僅使人對該主題有更深刻的瞭解,而且使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見整本聖經如何結合在一起。

3. 面貌三。一些學者最近研究了一本特定的聖經書卷,然後仔細地注意到該書如何使用較早的聖經材料,接著研究後來的聖經書卷如何引用或暗指該書。例如,你可能會研究但以理書的神學,密切關注但以理書如何從舊約材料中挑選主題和特定段落,然後研究聖經其餘的部分如何引用並使用但以理書。其實,這只是換一種說法來說:即使聖經神學有時最初乃是側重於聖經的某一卷書或貫穿聖經的某一個主題,但它遲早還是會有興趣想要瞭解,聖經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在上帝的護理中,聖經究竟是如何跨越時間而發展成為我們今日手裏所掌握的內容。

聖經神學的所有這些面貌,最令人震驚的是,它們始終對焦在時間的進展上,即,任何聖經經文或主題,在通常被稱為“救恩歷史”(或救贖歷史)中處於什麼位置。上帝並未選擇在一瞬間就啟示一切。相反,祂選擇通過散佈在多個世紀中的事件和話語,逐步地啟示出自己、啟示出祂的目的(計劃),並在祂的愛子耶穌基督身上達到高峰。

二、什麼是救恩歷史?

儘管“歷史”一詞有時是指已經發生的事情,但更通常是指已經發生之事的故事或記載。人的任何記載都無法巨細靡遺地描述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實在無法瞭解,也無法徹底瞭解。例如,關於羅馬帝國的一部歷史著作就不可能告訴我們在帝國存在的幾個世紀中,在羅馬帝國內部發生的一切事。任何一本羅馬帝國史書必然都是有選擇性的。我們只能根據這部歷史著作具有多少代表性,如何使各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如何處理證據等,來判斷一部歷史著作的優劣。無論這部歷史是如何組織的,它都涉及到順序(關注的是時間),因果關係,趨勢和意義的評估。

因此,救恩歷史就是上帝施行拯救的歷史,對焦在人類的救贖事件,以及與新天新地的議題有關的歷史上。即使焦點最後收窄到一個人,即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身上,那人也得到了上帝的應許,既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和他的後裔得福(創十二3)。聖經的基督教不是一種抽象的或永恆的哲學(儘管它確實也涉及到一些抽象思考):至少其中一部分是對上帝所成就之事的記載,是祂為了拯救失喪的人所完成的事件和解釋的記載。(即使是“救恩”的含義,“得救”的含義,也是藉此歷史得到披露的。)由此得出以下四點:

1. 救贖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部分。它可以說明其他歷史學家不感興趣的某些事件,但它描述的是真實事件,因此必然與其他歷史重疊。聖經記載了與提革拉毗列色(王下十五29),尼布甲尼撒(耶卅九)和彼拉多(太廿七1126)有關的一些事件,但我們也可以從與聖經無關的消息來源認識這些人。

2. 救恩歷史是真實的歷史。它描述了真實發生的事件。這似乎是很明顯的,但卻有必要說明,因為一些神學家認為救贖歷史(聖經歷史)通常不是史實。他們說,有時候它講述一些事情,彷彿它們確實發生了,即便它們並沒有真的發生。有人認為,這些從未發生過的 “事件”,其重要性是在於它們的美學,它們重要的主題或激發想像力的能力。但是救恩歷史的確是真實的歷史。

3. 救恩歷史不僅包括發生在自然界中,由其他事件引起的事件,還包括神直接促成的事件。當然,有時神會通過自然秩序,以護理的方式工作。例如,儘管聖經的作者知道水循環,也就是水從海洋中蒸發形成雲,然後將其沉積物輸送回地球,以小溪、溪流和河流的形式流回大海(傳一7),但他們往往更喜歡說上帝降雨(例如,太五45)。因此,上帝乃是通過自然秩序來工作。但是,當上帝使耶穌從死裏復活時,上帝的舉動卻是極其不自然的:這是上帝的直接干預,彰顯出祂的大能大力,與自然力是背道而馳的。然而,耶穌的復活還是發生了;而且發生在歷史中。我們必須堅決反對這種說法,說真正的“歷史性”事件必然是有自然原因的事件。這樣的立場就排除了聖經要凸顯的內容:神可以、並且確實直接干預歷史,超越祂使用自然成因所施行的護理性質的統治。救恩歷史包括像耶穌復活這樣的事件,一些確實發生了、但卻是直接由上帝引起的事件。

4. 儘管聖經包含了救恩歷史的許多內容,但聖經也包含了救恩歷史以外的其他內容。例如,它包括智慧文學、哀歌、律法、先知預言等等。但是,即使構成聖經的這些截然不同的文學作品也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沿著聖經故事情節書寫的。換句話說,救恩歷史為聖經提供了骨幹,二所有其他部分都是連在這個骨幹上。

三、救恩歷史的外貌

我們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救贖的歷史:創造,墮落,救贖,終末成全。這就是用最寬泛的畫筆所描繪的完整故事。再一次,在墮落之後,人們可能會加入其他許多轉折點:亞伯拉罕的蒙召和亞伯拉罕之約的開端,出埃及和律法的頒佈,進入應許之地,大衛王朝,被擄和被擄的終結。在救贖之下,我們可以將這個類別分解為幾個組成部分:道成肉身,耶穌代贖的死亡,耶穌的復活以及聖靈在五旬節的降臨。
當然,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化這部歷史的細節。例如,有人可能會具體說明大衛在希伯崙統治七個支派之前的七年統治,然後才佔領耶路撒冷,將其作為首都,同時成為十二個支派的王。在討論大衛王朝時,我們可以列出各個君主及其行事的善惡。有人可能會按照摩西律法描述會幕及其功能,然後追溯其歷史,直到它被所羅門建造的聖殿所取代;再觀察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統治下聖殿的進一步毀壞;以及在像哈該這樣的先知職事下重建另一座聖殿。同樣,可以擴展對被擄的討論,以區分以色列國在亞述人手下,於主前722年開始被擄,與猶大過在巴比倫人手下,於主前586年猶大開始被擄。這兩個日期之間的區別不僅僅是文物工作者的興趣;例如,先知的論證建立在這樣的事實之上,即以色列早在她的“姊妹”猶大之前很久就被擄了,因此猶大應該從以色列的悲慘經歷中學到一些教訓,而事實上,她卻什麼也沒學到,並且似乎致力於重複以色列的罪,理由還更加不充分(例如,耶三6~四31)。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未談到路得記、以斯帖記,但以理書和尼希米記對救贖歷史的貢獻。

所有這些歷史細節(其中許多都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構成了救贖歷史。所有這些細節,如果正確地得到編排,都會使它們連接到救恩歷史上最大的轉折點上:即彌賽亞耶穌的出生、職事、死亡,復活和升天。

四、救贖歷史的意義

提到下面這五件事可能會有益處:

1. 聖經的故事情節,即救贖歷史的綜覽,提供了聖經中許多其他內容所依賴的框架。例如,離開了這些主題所身處的救贖歷史框架,就不可能追溯會幕/聖殿,祭司,大衛王朝和彌賽亞盼望之類的主題。因此,聖經神學這個學科乃是建立在對救贖歷史的適當掌握上。

2. 聖經的救贖歷史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其運動的方向。讓我們暫時回到救贖歷史的最簡單輪廓:我們從創造開始,上帝是創造主,祂宣告祂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然後是人的墮落,為整個故事的其餘部分確立了問題的本質;然後是救贖,這是神對人類的可怕挑釁(源於人的悖逆和罪孽)作出的回應,其關鍵轉捩點是耶穌的十字架和復活。救贖之後,我們終於達到圓滿成全的階段,上帝終於實現祂所有的目的(這些目的在基督裏得到保證),如今被帶到完全。救贖歷史是前後一貫的,並在敍事展開的方向上揭示了上帝的旨意。

3. 貫穿並成為救贖歷史一部分的軌跡逐漸指向未來,並成為預言的聲音。例如,大衛王朝的應許(撒下七11b-16),是在耶穌之永存王朝之前約1,000年作出的應許,詩篇第2章賦予其血肉,而在主前第八世紀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中(第九章)被賦予嶄新的、豐富的聯想,並由主前六世紀的以西結的職事(結卅四)提供了進一步的圖像。這個軌跡一旦建立,善於思考的讀者便會沿著這條軌跡前進,不可能不會辨識出一些方法,藉以明白大衛式君王的描繪乃是指向最終的大衛君王。貫穿救贖歷史的其他許多軌跡也是如此。例如,出埃及的主題是在被擄之後使百姓回到應許之地而得到發展的,並最終在新約聖經的「新出埃及」主題中達到高峰(參見〈被擄與出埃及〉一文)。

4. 在救贖歷史中,這些軌跡(或經常被稱為“預表”)經常交織在一起,形成華麗的錦繡。例如,儘管我們可以追索會幕/聖殿,耶路撒冷和大衛王朝的主題,把它們當成分開獨立的軌跡(在本研讀版聖經中的不同文章中都提到過),但它們在撒下六~七章中會合在一處:約櫃被帶到耶路撒冷,為聖殿奠定基礎,建立了大衛王朝;耶路撒冷,如今是以色列國的首都,正在成為大君王的城市。從此,這些主題就反復地相互纏繞在一起,因此提及一個主題通常會牽引出另一個主題或兩個主題。被擄巴比倫初期,耶路撒冷的毀滅意味著聖殿的毀滅和大衛王朝的中止。最終,耶穌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時,被眾人擁立為彌賽亞君王(太廿一1-11),祂潔淨聖殿(太廿一12-17),並且以猶太人的王的身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太廿七27-37),提供了聖殿崇拜儀式所長久盼望的救贖(來九1~十4),並指出通往「在上的耶路撒冷」的道路(加四26;來十二22)。

5. 最重要的是,救贖歷史是上帝藉著各種事件和解釋事件的話語以啟示自己的場所。救贖歷史是聖經故事情節的框架,因此,救贖歷史是永生上帝,即歷史主宰的啟示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