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講 康德與知識論| 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第 8 講 康德與知識論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續)
C. 為什麼需要有教義?
(The Necessity of Dogmas, p.
26.)
1. 為甚麼今天人們對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這麼反對?
(CAUSES OF PRESENT DAY OPPOSITION TO DOGMAS. )
上一節我們說,「為什麼過去兩百年這麼多人反對教義?」我們說,「這個
反對教義的聲音,首先要從康德的哲學開始理解。」
講到康德,我們要給各位一些背景資料,盼望各位留心地聽,做一點筆記。
a. 康德
我們已經說了,康德說,宇宙分兩個範圍:一個是「現象界」(此岸),第二個是「真理界」(彼岸)。
在現象界,我們用理性和科學來認識事物,但是只認識到事物的外表。我們從觀察事物、作科學研究,可以得到一些印象;這些印象就變成觀念,我們可以從理性來分析這些印象成為觀念。這些都是認識事物的外表。所以,我不是真正認識這個瓶子,我是認識這個瓶子對我來說的「印象」、對我來說的這個現象;我不是認識這個瓶子本身,我是認識這個瓶子的現象,或對我來說的印象是什麼。
「真理界」是講事物的真相的:上帝、永恆、永生、自由、愛、倫理等等。這些觀念是真理的觀念,但是,是超過理性和科學所能夠掌握的。所以,在真理界,你不能用理性和科學來尋找上帝、自由、愛等等,你要用一個東西叫做「道德的命令」或者「絕對的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s)。
什麼叫「絕對的命令」?簡單來說就是愛。因為人是需要一些倫理的準則,社會需要倫理的準則、需要一些審美觀的標準:有些東西對你來說是對的,有些東西對你來說是美的,這些都不是邏輯和科學來鑒定的。所以,在樓上的「真理界」裡面,有一個比較實際的理性;樓下「現象界」的理性和科學叫做「純理性」或「理論的認識」(theoretical knowledge);樓上的是「真理、美」這個範圍。所以康德說,我把宗教以理性來限制(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reason),我也把理性用宗教來限制。
他講得很客氣,他說,理性和科學用宗教來限制--就是說,我們承認科學和哲學不談事物的真相(就是不變的真理),我們只是談事物的外表。理性由宗教來限制;宗教也是被理性所限制的(religion within the bounds
of bare reason),就是按照康德說的,宗教也不談科學的事情,不談身體復活、神跡…那些是不可能的;不過,在真理界,我們相信永生、身體復活,那不是因為它是通過我們的理性的,而是因為那些是在真理和倫理的範圍。
這裡所討論的是「知識論」的問題。什麼叫「知識論」呢?「知識論」就是:我憑什麼知道我所知道的。這是哲學上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哲學裡面有好幾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宇宙的真相、事物的真相是什麼--這個叫「形而上學」(神學、人類學、宇宙論,和本體論);第二個是我憑什麼知道我所知道的--這個就是「知識論」(認識論)(;按:第三個是我應該怎麼作--就是「倫理學」)。
b. 知識論
我們基督徒和傳道人是需要認識到「知識論」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們常常被非信徒質問,「我們的信仰是否迷信,是否不科學,是否不合乎邏輯」?這些問題的背後就是在挑戰我們基督徒,「說基督徒是沒有知識論的」--就是沒有一個足夠的、充分的知識論--「你們都是迷信的;而我們理性和科學都知道上帝不存在(至少不能證明上帝存在),神跡是不可能發生的,那你們基督徒是憑什麼說,聖經裡面這麼多神跡、神成為人、身體復活等等是真的呢?」這個背後是知識論的問題:你憑什麼知道你所知道的。
現在我先來講基督徒「聖經的知識論」,然後我們來看「康德的知識論」是從哪裡來的;從康德,我們再講那些新康德主義等等,講今天為什麼人厭煩教義。「所以,厭煩神學這個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背後有一大堆的哲學問題要處理。」
我們先講「聖經的知識論」。基督徒憑什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呢?首先,我們知道什麼?我們知道關於神、關於自己、關於宇宙這三方面(所有知識大概可以分為這三方面:關於神、關於人、關於宇宙)。我們憑什麼可以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呢?是因為神是無所不知的。神不單單如此,而且祂所知的盡都透知:每一根頭髮祂都數過,麻雀掉下來祂都知道,祂都計畫好。
我用英文說一次:「神是無所不知的」(God knows everything.),「祂所知的盡都透知」(God knows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每一根頭髮的 DNA祂都清清楚楚地知道。當然祂計畫好、預定好了一切,祂也知道一切。
那你說,這麼無情的上帝,人就沒有自由、也不需要信耶穌了?不是的。假如你不相信上帝預定了一切事情的話,你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相信宇宙所有的事情,包括你自己生命中發生一切的事,都是偶然的。宇宙裡面每一個東西、每一個人都是在亂碰,不過有些人喜歡美其名曰「自由意志」。很好聽的。真正背後的真相就是亂碰。宇宙是亂撞的(chaos,chance)。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隨己意行、做萬事的(弗 1:11)。(請你等一等,忍耐一下。你不要說,非基督徒不買這套!我知道非基督徒不買這套的,這是講給基督徒聽的!我們先搞好我們信的是什麼。)神知道一切,祂盡都透知。所以神的知識泉源是無限的、無底的寶藏。
我們用電腦的方法來說,上帝的資料(data)不但是無限的,祂也用無限多種語言來整理宇宙中無限的知識,就是祂所知道的知識。在這個無限、無底的知識泉源中,上帝選擇了計畫好要向人類啟示一小部分(就是聖經所記載的)。
上帝是永恆的,祂是超乎時間,是創造時間的;上帝是無限的,祂是超乎空間、創造空間的,不過祂也在空間的每一個角落。上帝是永恆的、無限的。這一位超乎時間、空間的神,進入到祂所創造的時間、空間裡面來啟示祂自己。
這是康德、巴特所不願意承認的,所有現代神學(康德之後)都不願意承認的。這個「全然他者」(wholly foreign),完全在宇宙以外的上帝,怎麼可能真真正正地進入到宇宙、歷史裡,顯示祂自己呢?而這恰恰是聖經所宣告的,不是一種存在式的,啪一下,來電一下就走了,就像鬼一樣。不是的,祂是具體的,在宇宙裡面,約書亞吩咐日頭停留,月亮止住,日頭和月亮就停了一天(書10:12-13);具體地用洪水滅了人類,包括了全地球,就是包括了全地球。耶穌來,祂是神,祂也吃過東西、哭過、死了、復活了,祂真的是神在這宇宙中道成肉身。上帝具體地(「具體」這兩個字,是從康德之後所有的哲學家、神學家都不願意承認的)在時空裡面,真正地啟示了祂自己。
因此(這兩個字很重要),你我有可能真正的認識上帝,認識祂的啟示、祂的旨意。真正的,不是假的!真的認識上帝和祂的旨意,真的認識自己,真的認識宇宙。
我們憑什麼知道我們所知道的?因為神無所不知,祂決定了要啟示,祂也具體地啟示了。現在,我們有普遍啟示、又有聖經,所以我們可能認識上帝、認識自己、認識宇宙。當然,這個可能性在乎我們被聖靈重生、光照等,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理性不單是有限的,而且是墮落的。有的基督徒頂多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有限的,但是,很多基督徒不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墮落的,很多的神學家都不願意承認我們的理性是墮落的,需要神來改造。
上面我們說,我們「知識論」最高的原則,也就是說,宇宙裡面最高的真理是一位三位一體、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上帝,也是一位無所不知,而且無所不計畫,又自我啟示的上帝。
我再說一次:我們「知識論」背後的根基就是那位三位一體、又真又活的、有位格的上帝,不是一個無情的「命」,而且祂計畫好一切,祂進到宇宙裡面啟示祂自己。聽起來好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在主日學大概都知道這一類的真理。是啊,基要真理是很簡單的,複雜的是我們而已,特別是世俗的哲學。這是聖經的「知識論」,其實也是聖經的「形而上學」:宇宙之上有一位上帝,但是上帝也貫乎宇宙每一個角落,貫乎我們眾人之中(弗 4:6)。所有世俗的哲學都不接受這一套的,所有世俗的哲學要問的問題是:我怎麼找到真理,或者我怎麼找到知識、倫理的根據。當然,你還可以加「我怎麼找到美的標準,政治、社會的一些合理的基礎」…等等。聽起來很好聽。
柏拉圖等等,他們是在尋找真理--宇宙裡面絕對的真理。所有不願意降服在聖經之下的人,當他們說「我尋求真理」的時候,他們背後有一個假設就是:我可以找到的,而且我可以掌握這個絕對真理的。你把這個假設說穿了,就是說,人假設他是無所不知的,因為他說我要找絕對真理;當你找到絕對真理的時候,你就比絕對真理更高了,你就是無所不知的了。(你們可能要做一點筆記,以後再想一想這個問題。)
人是上帝造的,人是有限的,我們的理性和科學是有限的;不但如此,我們是墮落的,我們的理性是被罪污染的。但是人--自從柏拉圖、老子、孔子以來--我們都嘗試不要上帝、不要上帝的啟示,離開上帝,獨立地、自主地、自己靠自己地來找到真理。而這個「自主」(autonomy)恰恰就是亞當、夏娃犯罪的最核心的意義。自主,我來做上帝,我來決定怎麼樣找真理,我來決定怎麼去找宇宙的真相,我來決定怎麼樣去鑒定倫理的標準…等等。
所有世俗的哲學、倫理都是建立在這個假像、虛幻的原則之上,就是:我是上帝,我來決定--至少我是一切真理的審判官。因此,以人的自主作基礎所建立出來的哲學,肯定是抽象而不具體的。
剛才講這一段是范泰爾(C. Van Til)想出來的。范泰爾是 20 世紀中期改革宗的護教學大師,歸納了很多神學的觀念,所以范泰爾比伯克富更加想通了一些問題。所有人類的哲學,不論古今中外,只要不是合乎聖經的,就是說只要他不願意先假設神存在、神也計畫了宇宙的一切,神也進入到歷史、宇宙中啟示;只要你不假設這一套,你就是假設宇宙是亂七八糟的、是偶然的;然後人在這個亂七八糟的宇宙中是自主的、獨立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下,人來尋找真理,結果肯定是抽象的。
我來舉個例子。比方說,我們要找所有生物、所有活的東西的真理--絕對的、最高的那個類別、原則,然後再下來怎麼分類。好,現在你有一條狗叫做Fido,這條狗是北京狗,是你的狗,所以你很習慣牠怎麼舔你的手的那個感覺,牠的毛是什麼顏色,牠摸上去是什麼感覺,你給牠洗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牠的聲音…等等。這是 Fido,你的狗,一條狗。Fido 是北京狗,你一說到北京狗的時候,就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北京狗,Fido 獨特的個性就沒有了。而北京狗是狗,你一講到狗的時候,就包括狼狗、其他狗,北京狗那個獨特性就沒有了。這就叫分析(按:這應該叫歸納),你把一件事分析分析。狗是哺乳動物,你一講到哺乳動物就包括牛啊、馬啊、別的動物,狗的特性就沒有了。你再上去是動物,動物包括很多;動物再上去是活物,活物再上去,上到最後呢?--我是指非基督徒的哲學,最後就叫做 “being” (存有),或者叫做 “form” (柏拉圖說,這叫「形式」)。
為什麼從 Fido 這條狗,到了北京狗、狗、哺乳動物、動物等等,你越分析它,就越不具體呢?因為這種思考方式,從來不預先的相信「宇宙有一位神,祂創造萬物、預定萬物」。你從人獨立的思維開始,你這樣推理推上去肯定是空的。 反過來說,你不是這樣推論這條狗,而是去分析它--你就解剖,你看到很多的血和肉等等;再分析下去是細胞,再分析下去是分子,再分析下去原子;原子裡面不知道是什麼在跳來跳去(那一刹那,那個量子在哪裡,你不確定--按照物理學「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園子裡面的電子很快的跑來跑去,你不能抓住它的。為什麼這條好好的狗,你往下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堆的分子;你往上分析,分析到最後就是一個空空的存有(being)或形式(form)的這個觀念。
為什麼這麼抽象呢?就是因為你不預先相信宇宙裡面有一位三位一體的神,祂預定一切、創造一切。祂既然創造一切,就創造一切的動物,一切的哺乳動物,一切的狗,一切的北京狗,包括你這條 Fido。你從上而下、從上帝而往下推的話,就很具體。
我知道這個說服力不強。為什麼?因為人不要上帝嘛,當然說服力就不強了。只有聖靈才能夠說服他們。但是,假如不是以上帝從上而下的話,你也可以好像柏拉圖以 “being”(存有)這樣下來,是空洞的。因此,為什麼我們愛主的基督徒從來不去讀哲學的?你聽到哲學會頭疼的,你覺得很抽象、很頭暈。你這種「覺得很抽象的感覺」是對的,它抽象,就是因為它不符合聖經。不過我現在解釋給你看,他們是如何地不符合聖經。
當一個「世界觀」或者「知識論」不符合聖經的時候,他一定要造出一些「世界觀」來解釋萬物。柏拉圖的做法就是設定一個 “being” (存有)或 “form” (形式),一個最高的、沒有位格的真理。“form” (形式)在哪裡呢?是在前世(他們相信輪迴的)。
現在我們跳到 17 世紀末,法國的笛卡爾(Rene Descartes)。柏拉圖在古代,笛卡爾在現代,他們都是理性主義者。笛卡爾也相信宇宙裡面有一些最高的觀念。不過,它們不存在於前世,而在人的思想中。你的思想裡面有些東西叫作數字、數目、時間、空間、形狀、重量等等。所以當你看一個瓶子的時候--首先是一個、不是兩個,這是數字;然後瓶子是什麼形狀、顏色、重量,而這些都是你本來就有的觀念。是甚麼顏色的混和,是哪一種色彩,還有重量多少,你心目中已經先有了這些觀念,所以當你分析外界事物的時候,你就按照你已經有的觀念(時間、空間、形狀…等等)來分析它。假如你把笛卡爾這種觀念再推一步,就是霍布斯(Thomas Hobbes),分析這些東西分析到最後就是時間、空間、形狀等等的一個樣品(specimen)。所以你真正知道的不是這個瓶子,你腦袋裡真正知道的是形狀、顏色、重量…等等,而不是這個瓶子,它只不過是個樣品。講的很抽象對不對?就是跟柏拉圖那個 “being” 一樣的,古代的和現代的是換湯不換藥。
然後,你也可以去作科學的分析,那是另外一種,是經驗主義(實證主義、科學主義),也就是往下挖,好像把 Fido 這條狗分析到最後,就是原子。在現代的哲學就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謨(David Hume)。洛克說:我所知道的就是外界的現象,我可以摸到它,知道它的重量…等等。到了休謨,他就把洛克的理論更推進一步。
我再說一次,霍布斯把笛卡爾再推一步,休謨是把洛克再推一步:今天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下午三點鐘;昨天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下午三點鐘;前天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下午三點鐘。那你可不可以做一個結論:每天下午三點鐘就會有蘋果從樹上掉下來呢?或者你做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這是地心吸力(萬有引力)。
休謨說:不是的。你不可以看到蘋果掉下來三次,你就做一個結論說是萬有引力(gravity, gravitation);你要說的是蘋果掉下來了三次,或者你說蘋果掉下來一千次、一億次、一億萬次,但你也不可說是萬有引力--因為,宇宙沒有因果的,沒有更高的原則,只有現象。 今天這個蘋果在這一秒鐘掉下來,或者麻雀掉下來。你從科學主義推下去,都是現象、都是個體的現象;你從理性主義推到最後,都是一些觀念、抽象的觀念。
康德要把這兩種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起來,就是把人的獨立自主更徹底地表達出來。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是真理再也找不到了。是的,我們先用經驗主義去觀察萬物,觀察它們的形狀、顏色…等等,然後在腦袋裡用理性過濾一下,結果出來的是觀念。康德說,你們不要這麼自信,其實理性主義也錯的,經驗主義也錯的,因為你們都要找到我憑什麼知道我所知道的。
康德說,你們不要再問這個問題了,你只要問認知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你不要再找知識的絕對標準,你只能夠形容認識事物的過程。所以,康德把「知識論」降格了,他把「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合起來,然後也推翻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結果剩下什麼呢?剩下「理性」和「科學」知道事物的外表;「宗教」、「倫理」的範圍是不符合「理性」和「科學」的,就是說人是不可能認識上帝的。剛才我們說,因為上帝無所不知、啟示了祂自己,所以我們可以真正地認識祂。但是康德說不可能,在這外在的宇宙是不可能的。下一節我們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