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亞坡里拿流異端(下)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十二課12/20
目錄

第十二課 亞坡里拿流異端(下)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一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上一次開始討論了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並且剖析了亞坡里拿流異端的謬誤以及影響。但是我們也不能夠只有批判,也不能夠只分析它的謬誤。我們必須有一套正確的基督論,來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合乎上帝心意的,在基督裡的信仰與生活。

初代教會當中對亞坡里拿流批評最有力的是兩位教父。一位是跟亞坡里拿流同屬亞歷山大學派的亞他拿修(Athanasius)。另外一位是叫做尼撒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的教父。然而上個世紀有一位重量級的學者,在反駁當代教會當中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的時候,他卻訴諸了另外一個教父的著作,也就是區利羅(Cyrillus Alexandrinus)。

區利羅這個人我們已經講過好幾次他的名字。他認為反對亞坡里拿流主義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亞坡里拿流的謬誤非常明顯。那是因為亞他拿修還有尼撒貴格利已經專門批評過亞坡里拿流,所以他就沒有太多著墨於亞坡里拿流的異端。過去有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人其實站在同一陣線的。因為他們都是亞歷山大學派的神學家。但是這個理論今天已經不被接受了。因為許多朋顯的證據顯示,區利羅反對亞坡里拿流是很明顯的事實。

區利羅生於第四世紀末,在第五世紀前半葉出任亞歷山大的宗主教(Patriarch)長達三十年。他發表神學論述的年代介於第二次還有第四次大公會議之間。曾經主導以弗所會議,把聶斯多留定為異端。當然這個過程中間有不少的誤會,甚至區利羅用了一些可能我們會覺得不以為然的政治手段。但總而言之,區利羅在其中的項獻是不可磨滅的。因為

他確定了基督是一個位格,乃是聖子的位格。他正確而且堅定地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承認馬利亞的確是聖子的母親。因為聖子與基督不是二位,乃是一位。雖然他在迦克墩會議召開之前幾年就已經安息主懷,可是他一些思想還有他的教導,成為了迦克墩正統的先驅。我們稍早提到,上個世紀那位權威學者引用區利羅來反駁亞坡里拿流的時候,訴諸尼西亞正統當中上帝兒子道成肉身的教義原則為基礎,也就是神的獨生子在永恒當中受生於父,而非受造,並且為了我們及我們的救恩成為人。

雖然大公會議制定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當中,沒有明言「基督在人性上與我們本質相同」,但是在當時教會的崇拜版本所用的信經當中,通常會加入「本質相同」一詞,希臘文是homoousios, 拉丁文是consubstantialem。強調基督在祂人性上凡事與我們一樣,是在迦克墩會議之前就有的。而且這也非常明顯就是尼西亞正統的立場,所以這個也成為後來區利羅神學的基本原則之一。亞坡里拿流所反對的其實也是這個。其實雖然沒有被寫進信經,但是已經被認定是正統的立場,也就是基督凡事與我們一樣,與我們本質相同。

區利羅強調,基督在人性上與我們本質相同,祂擁有受造的理性也擁有身體。凡事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而這同一位基督,完全是真神,又是完全是真人。因此在祂裡面就有一個雙向的行動。區利羅很喜歡講基督裡的雙向行動:從神的那一方來到人的這一方,又從人的這一方去到神的那一方。這種雙向行動在基督教的文學以及藝術還有神學上面,有非常豐富的表述。我們熟悉的詩歌:「普世歡騰,救主下降,大地接她君王。Joy to the world, the Lord is come! Let earth receive her King! 〈普世歡騰〉)  又或者是我們所熟悉的〈奇妙十架〉「當我思量奇妙十架」當中我們仔細去注意第一節。詩人以撒華茲Isaac Watts用了許多的矛盾修辭。前面三句都是先講榮耀的再講卑微的。可是到了最後一句卻先講卑微的再講榮耀的。也是有這種神學的雙向性,從神的那一方來到人的這一方,再從人的這一方去到神的那一方。總而言之,區利羅很喜歡講在基督裡神與人的雙向行動。

基督成為人,就是為了要把人的敬拜帶到上帝那裡去。基督成為人,將自己獻上為祭,目的是要讓在祂裡面的人與祂一同把自己也獻上為祭。而在區利羅的著作中,經常引用亞他拿修一個著名的三一神論公式。這個公式是這樣說的「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藉由祂thought Him) 與祂一同(with Him)在聖靈裡in the Holy Spirit)來到父神(to the Father)與聖子自己(with the Son Himself)那裡。」「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我們藉由祂與祂一同在聖靈裡來到父神與聖子自己那裡。」

注意這裡講的在「聖靈裡」,同時是指「我們以及父與子」。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們在聖靈裡,父與子也在聖靈裡。因為根據正統教父對於聖經的理解,聖靈這個位格,是聖父與聖子相通的愛索的位格。希臘文有一個字在表達這種概念叫做 perichoresis,講的就是聖父、聖子、聖靈的彼此內住與相通。而聖靈作為那個慈繩愛索,把聖父與聖子綁在一起。這個當然是用一種擬人法,來表達一個我們沒辦法想像的事實。但是這是一種非常美的形容,我們看見在聖經當中多處的經文都是講「我們在基督裡」,有時講「基督在我們裡面」。

譬如說保羅講:「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a)「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八1) 約翰福音𥚃面耶穌也告訴門徒說:「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約十五4a) 這表達的是我們與基督的聯合。但是有一節經文比較特殊,講的是在「聖靈裡」。這是耶穌跟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時候,告訴撒瑪利亞婦人:「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3a) 合和本翻譯是「心靈和誠實」,但是原文的意思應該在「聖靈及真理」裡來敬拜父神。所以我們對父神的敬拜,是在聖靈裡的敬拜。

為什麼講在聖靈裡的敬拜?因為是聖靈使得我們能夠與基督聯合,是聖靈這個一愛索將我們與基督連在一起,而使我們在基督裡能夠聯於父與子。那麼在這樣子的三一神論的基礎上面,區利羅就堅持基督乃是按祂的人性敬拜神。倘若基督是按祂的神性敬拜神,這就會引申出一個意思,就是聖子的位格低於聖父的位格,以至於聖子需要敬拜聖父。這是三一神論上面非常嚴重的異端!

因此聖子是作為一位受造者,在祂受造者的意念、理性、靈魂當中,獻上對父神的敬拜。而信徒在聖靈中與基督聯合,就與基督一同向神獻上敬拜。「與基督聯合」許多神學家指出是整本聖經裡面可能最核心的一個真理。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是因信稱義,因信得生,因信成為神的兒女。而信心的作用就是聖靈在我們裡面生發信心,使我們能夠因信與基督聯合。與基督聯合的時候,凡是祂的,都成為我們的凡是我們的、都成為祂的。祂所經歷的我們與祂一同經歷。因此我們與祂聯合的時候,保羅說,我們與祂同死,同復活。因為祂是神的兒子,所以我們也在祂裡面得著神兒女的名分。因為祂有完美的義,活出了完美的義。祂愛神、愛人,是這樣子的完全。我們在祂裡面,祂的義就成為我們的義。但是我們的罪也因著與祂的聯合成為祂的罪,於是就為我們的罪被釘死。這是一個「與基督聯合」很核心的聖經概念。

而區利羅在這裡就講到,我們的敬拜也是與基督在意念上的聯合,向神獻上敬拜。基督自己是大祭司。希伯來書作者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基督不只是聖殿,基督不只是受敬拜的,悅納我們的祭的聖子。基督不只是那挽回祭,基督自己也是那獻祭者,是祂向神獻上敬拜。而我們既在聖靈中與祂聯合,我們就與祂一同向神獻上敬拜。這種敬拜不光是外在的行動,而是我們在心思意念、理性、情感上,把我們自己獻上當作活祭。而我們把自己獻上作為祭的時候,而在意念上就必須與基督聯合。區利羅把這個稱為「意念上的聯合」(mental union) 。而在這裡區利羅用保羅的一句話來解釋這個概念,保羅說:「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腓二5

基督徒的敬拜是在基督受造人性的意念當中,與祂這個意念聯合,因此與祂一同把自己獻上為祭。唯有在這個意念上的聯合的基礎上面,我們才能夠說,是基督把我們在心靈與真理中的敬拜帶到神的面前。而這意念上的聯合本身的前提,是聖靈住進我們裡面,使我們的心與基督的心能夠被綁在一起,能夠聯合。所以區利羅特別強調亞他拿修的那個公式,就是「在聖靈裡」,in the spirit那個公式。聖靈在永恆中由父與子發出,現今又由父與子差遣,就住進我們裡面,澆灌下來,恆常地在我們裡面,成為我們與基督中間合一的愛索。區利羅把這個稱「作合一的愛索」bond of unity。因此我們就藉著聖靈在基督裡面,基督也藉著聖靈在我們裡面。如此我們就靠著聖靈在基督𥚃,藉著基督與基督一同在理性、意志、情感、意念上,認識神,敬拜神。

而唯有當我們如此「以基督的心為心」的時候,才有可能真正在聖靈與真理當中獻上我們的敬拜。亞坡里拿流的神學沒有辦法引導人在心靈,或者是聖靈與真理中敬拜神。因為亞坡里拿流否認了基督與我們凡事一樣,否認了基督擁有受造的人的理性靈魂、心思、意念。而針對亞坡里拿流,區利羅沒有多作著墨,反而提供了一套更能幫助我們,思想我們在基督裡敬拜的這樣一套基督論。而這樣一套基督論發展到宗教改革的時候,深深啟發了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有一篇很有名的講章叫做《兩種義》(Two Kinds of Righteousness),在那裡馬丁路德也引用了保羅那句話:「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腓二5-7a) 馬丁路德他並沒有在一個敬拜學或崇拜學的框架底下討論這段經文,但是其實馬丁路德的論述跟區利羅是相輔相成的。當然,保羅那段經文並不是在講我們的獻祭,我們的敬拜。保羅那段經文是在講基督的虛己,基督怎樣為我們犧牲,為我們捨己,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基督的死就是祂獻祭的核心。基督是在十字架上,將自己當作挽回祭獻上,而我們所獻的祭也應當是同樣的祭。

馬丁路德那篇講道講到《兩種義》也講到了我們與基督的聯合。因此基督的義在我們身上,使我們被神稱為義,這種使我們成為義的義,叫做第一種義。但是還有第二種義,就是基督的義在我們身上,我們要把它實行出來,馬丁路德把這稱做「實行的義」(Actual righteousness)
當我們把這個義行出來的時候,我們會怎麼樣呢?我們會效法基督「虛己」的樣式,這種義不是拿起石頭打死犯罪的鄰舍的那種義,而是為犯罪的鄰舍走上各各他,將自己獻上為祭的那種義。

那如果我們這樣子去思想教會當獻上給神的敬拜,應該是這樣子自我犧牲的獻祭的話,我們可以來思想,我們今天在教會裡面唱許多敬拜讚美的詩歌,或者是傳統的聖詩,這些都很好,這些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有效法基督,以基督的心為心,用這種自我犧牲的方式為我們犯罪的鄰舍代求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如果我們相信信經真的是上帝的話語,那聖經非常清楚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因此我們不能夠接受同性婚姻。但是同時我們對同性戀的鄰舍帶著是怎麼樣的態度?我們是效法那些猶太人,要拿石頭把他們打死呢?還是我們效法那位與罪人一同坐席的基督? 效法基督,為他們走上十字架。具體怎麼做,我們可以自己思想。但是我希望我們來反省的是,我們心中的那種態度是否以真的以基督的心為心。

現在我們講回亞坡里拿流主義。現在想跟大家談一談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對當代華人教會的影響。雖然亞坡里拿流主義早在第五世紀就被定為異端,但是亞坡里拿式的思維但卻好像一個不散的陰魂,一直攪擾歷代教會。我們上一堂提到,天主教對馬利亞禱告還有敬禮的那個傳統,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許多人以為,迦克墩信經對馬利亞的稱謂「上帝之母」(Theotokos),是導致日後天主教發展出馬利亞敬禮的主因。其實事實正好相反,其實大公教會在以弗所會議以及迦克墩會議上面,採用「上帝之母」的稱謂來稱呼馬利亞的時候,就是要強調基督凡事與我們一樣,就是要強調永恒的聖子真的成為了女人的兒子。這要說明,基督乃是一個位格,不是兩個位格。藉此來說明,超越的聖子親自在基督裡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有恩典有真理,而不是一個遠在天邊遙不可及的聖子。所以從歷史脈絡來看,迦克墩信經稱馬利亞作「上帝之母」與後來初中期所發展的「馬利亞敬禮」不但沒有關係,反而起過阻止的作用。

因為對馬利亞禱告敬禮的傳統,主要是建基於中世紀所發展的「中保馬利亞」的這個教義,上一堂我們提到過的。而中保馬利亞的教導其實就是出於這種亞坡里拿流的思維。把基督推到遠在天邊,遙不可及,以至於我們跟基督中間還需要一個中保,就找馬利亞來當中保。所以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指的是一種為了高舉基督神性,因而妥協基督完整人性的神學傾向。這包括否認基督的人性與我們本質相同否認基督人性受造否認基督有理性的靈魂等等,也包括一種過度強調基督神性,卻總是低調處理基督人性的普遍傾向。

這種思維,在教會當中一直存在。譬如基督教的藝術在第二世紀之前,幾乎沒有十字架的記號。因為對羅馬帝國統治底下基督徒而言,他們知道十字架是最血腥、最羞辱的記號,而他們不敢把這個記號用在神兒子的身上。他們在藝術作品當中,不敢用視覺藝術來將十字架與聖子聯繫在一起。可能在文字的衝擊沒有那麼直接,所以在文字上他們可以討論基督釘十字架。用畫的,他們不敢,他們不敢畫十字架。

而使徒彼得也曾經一度有這樣子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在馬太福音十六章,我們過去講過,他認信了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以後,耶穌就開始講論自己將要受死。而耶穌作出這些教導的時候,彼得把耶穌拉到一旁責備他說:「主啊,萬不可如此!是神,怎麼可以死?這個教導不是異端嗎?」結果耶穌用最嚴厲的話斥責了彼得:「撒但,退我後邊去吧!」

到了中世紀,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就造成了我們過去提到過的「基督一志論」這種異端,產生了對馬利亞禱告、敬禮的傳統。這種傳統缺乏對基督人性的強調,以致於他們所論述的基督總是那麼超越而遙遠,與我們如此的不同,讓我們無法接近。因為我們本質不同,凡事與我們不同,所以中世紀天主教才提出我們跟基督之間還需要有一個中保,中保馬利亞這個傳統就產生了,然後人們就開始向馬利亞敬禮。

我們可以自問,作為基督徒,我們聽到了「上帝之母」這個稱謂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什麼?」我想大概會有兩種想法:第一反應,聽到「上帝之母」,聖母娘娘?就把我們民間宗教的那種迷信,跟迦克墩的這個稱謂聯繫在一起,就覺得這樣子非常不妥,會把神給人格化,者或是把馬利亞給神格化。第二、我們大概會想,聖子上帝是永恆自存的,怎麼可以說祂有媽媽呢?我們不願意承認聖子有媽媽,其實這種想法恰恰就是所謂的亞坡里拿流主義思維,就是極盡所能地使聖子與人性脫鉤,不願意承認聖子因著道成肉身而有了母親,不願意面對馬太筆下耶穌族譜上面那個「誰從什麼氏生誰」的公式。

但是迦克墩信經宣告馬利亞是「上帝之母」,就是要杜絕這種異端,要告訴我們,永恆的聖子真的成為女人的兒子,馬利亞因此真的成了聖子的母親。如果不願意承認馬利亞是「上帝之母」這種異端,真的很容易導致馬利亞敬禮,或者是類似的錯謬的習慣或者是傳統。

近代與當代華人教會許多的傳統跟教導也反映出各種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當我們輕忽基督完整而真實,與我們本質相同的人性的時候,我們往往也會忘記,我們對上帝的崇拜需要聯於基督人性當中受造者的理性、情感、意念。我們很容易忘記,我們敬拜上帝是需要一位中保的。

宗教改革的時候,加爾文在日內瓦每天主持聖餐,而且教導信徒,如果沒有辦法每天守聖餐,至少要在每週主日崇拜的時候領聖餐,因為聖餐是我們聯於基督中保的記號與印證。過去在中世紀,天主教徒是不可以領聖餐的,每年只能領一次,那次領聖餐只能領餅,不能領杯。而常常領聖餐的只有全職的神職人員,彼此餵餅,餵杯,信徒無分於聖餐。因為這些神職人員成了信徒與基督之間的中保。加爾文為了反對這種傾向,強調我們需要每週,如果不是每天,來領聖餐。可是我們會發現,今天華人教會領聖餐通常只有一個月一次,而且會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形式。但是宗教改革的時候,路德跟加爾文都是極其看重聖餐的。因為我們需要一位臨在的中保,凡事與我們一樣的中保。

同樣地,話語與聖禮,講道與崇拜,在許多比較保守的福音派教會當中,會出現本末倒置的傾向,原因之一也是所謂亞坡里拿流主義思維的影響。稍早我們提到,區利羅強調基督必須有受造的理性,我們的意念才能聯於基督的意念,我們才能夠在靈與真理當中敬拜神。換句話說,強調我們聯於基督理性的意念,就等於強調神學的目的是敬拜神。可是當代許多保守的福音派華人教會容易本末倒置,會變成敬拜的目的是神學。

上個世紀一位蘇格蘭長老會的神學家,分析亞坡里拿流主義對教會崇拜的影響的時候就指出,當我們忽略基督受造理性在崇拜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時,我們也很容易忘記,我們敬拜是在靈與真理當中敬拜神。所以我們的敬拜讚美,常常跟神學,跟真理,跟對神的認識脫節了,我們重視的只有感覺。我們可能聽到非常純正的道,但是聽到這麼純正的道的時候,我們唱的詩歌卻完全不用理性去思想,怎麼會這麼不合聖經呢?

而經常有一個現象,就是當我們的講台越是把基督講得遠在天邊,遙不可及,變成一個超人的時候,我們在敬拜讚美當中,就越要嘗試用自己的手去揭開至聖所的幔子,而不是透過基督這條又新又活的路進去。所以我們看見,這種亞坡里拿流式的思維傾向,這種深層結構的思維,其實對我們今天教會的崇拜,教會的信仰與生活,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我們應該要回歸聖經,回歸教會正統對聖經的理解,來建構一套符合上帝心意的信仰與生活。我們今天先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