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第三课 律法与福音|《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
讲员:王一
https://mp.weixin.qq.com/s/wTETjjBGS6fICgJaZqb4uQ
 
《海德堡要理问答》课程目录
https://yibaniba.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15.html
 
Luther's anti-papist pamphlet, Passional Christi und Antichristi, 1521
 
宗教改革运动扩展非常快也非常激烈的原因,归功于印刷技术,印刷技术使得改教家的思想很快的传播。除了印刷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帮助宗教改革发展的原因是宣传画。宗教改革尤其是路德这些改教家们在维滕堡使用宣传画来宣称宗教改革思想。反宗教改革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同样都用宣传画来彼此对话。这本小册子是一本很早期的宣传画(Luther's anti-papist pamphlet, Passional Christi und Antichristi, 1521)。还记得路德在1521年沃尔姆斯帝国会议(Diet of Worms)发表了著名的“这是我的立场”的一个宣言,这个宣言也是“唯独圣经”的一个出处。路德在皇帝面前辩护说:“我的良心被上帝的道所俘获,所以我没有办法撤销我的话。” 在沃尔姆斯帝国会议结束之后,马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本小册子就在维滕堡被印刷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基督与敌基督的对比。他们把圣经里面耶稣的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印出来,再把教皇的做法跟基督的做法做成一个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可以看出来,教皇是敌基督。这本小册子里面有十三幅画,我这里挑选几幅。
 
我们看到第一幅画:左侧这边,左边是基督当时受苦的时候戴着荆棘的冠冕,有人拿着棒子在打耶稣,然后给耶稣扣上荆棘的冠冕;右边是教皇戴着他的三重冠冕,并且教皇被人簇拥着、尊敬着;而基督是在受苦。这种对比上的明显的反差。
 
第二幅画:左边是基督为他的门徒洗脚,服事他的门徒;但是在右边是教皇让他的臣仆亲他的脚,让他的臣仆来服事他;基督是服事他的门徒,但教皇是让跟从他的人来服事他。这也是一种明显的反差与对比。
 
第三幅画:左边是耶稣在圣殿里面赶出在圣殿里做买卖的人;而右边教皇在教会里卖赎罪券。
 
宗教改革的改教家们不单使用他们的讲台,也使用这种一目了然的、有强烈对比式的艺术作品来传达他们的思想。
 
其中一幅画:左边是耶稣骑着驴驹进入耶路撒冷,是一个谦逊的君主的形象;而右边是教会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他的军队,是一个高傲的有极大权威的教皇形象。这两个也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
 
The seven heads of Martin Luther, anti-Lutheran pamphlet from the time of the Reformation, 1893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不单是宗教改革这一方使用宣传画,反宗教改革的一方就是天主教也使用版画等 艺术作品来宣称反对宗教改革的思想。天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一部作品,他们把路德绘画成七个头的一个人(这种形象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启示录》13章里讲的兽有十个角七个头)他们就用七个头的野兽这样的形象来表现路德,这个形象的路德被描绘为拿着一本圣经思维有七个头的野兽的形象,天主教把路德描绘成这样的一种形象,来说明路德的解释也是混乱的(因为路德说过:我的一切都是捆绑于上帝的道)。
 
"The Seven-Headed Papal Beast," from a 16th-century German broadsheet
 
上面这幅版画在1529年,就是在天主教出版了路德形象的版画不到一年的时间,1530年在宗教改革这一方也出版了一个同样主题的版画,也是七头的怪兽,但是这一次七头的怪兽是教皇。这个七头怪兽的教皇坐在贩卖赎罪券的功德宝库上,头上带着他的皇冠,背后是十字架。
 
可以看出来,双方用这样一种形象的主题,不断的进行论战。在宗教改革这个运动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版画家,也是很多我们上面说的很多版画,基督与敌基督版画的作者,他的名字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出生在艺术世家,他的父亲就是一位画家,所以在卢卡斯很小的时候,他的绘画技艺就已经文明遐迩了,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到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就受到了萨克森选侯的邀请来到维滕堡,做选侯钦点的画家,他有一份非常丰厚薪水很高的工作。同时他在维滕堡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就是他不仅是一位选侯的画匠,也是市政府的议员,在他的一生中有三次被选做维滕堡的市长,他比路德大十一岁,在1505年来到维滕堡,也比路德先到维滕堡,路德是1508年到了维滕堡,所以卢卡斯在维滕堡的名气是很大的。卢卡斯帮助路德,协助他的宗教改革,他对路德很友好,而且也是因为他本来就是选侯的画匠,所以选侯要求他去帮助他们出版来做这些作品。
 
The Papal Belvedere
 
这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宗教改革的版画,是用这种艺术作品来论战的一个非常典型,这幅作品叫做Papal BelvedereBelvedere指的就是教皇坐的观望台,这是他的宝座,他出行的时候,它就像是他的一个行帐一样,他坐在上面,能够望很好的景色。这个作品是1545年的作品,是比较往后的时期了。这里面写的是教皇说:“我们的这个判案,你们必须要服从,哪怕这个判决是不公义的,你们要服从。” 这个教皇,他们来描写教皇这种的霸道。他说,我们的回答是:“去见鬼去吧!”很典型的这个很强烈的语气,“你不是坐在这个belvedere”,这里面他用了一个语言上的一个小游戏,belvedere在正常说的是教皇坐下的这个位置,但是他说,“这是我们给你的belvedere”,这是我们把裤子脱下来向你放屁。所以这个是非常,如果你能够get到他的点的话,能够明白他的这种讽刺和幽默的这个点。所以,这个是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品。
 
 Law and Gospel (Cranach)
 
那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作品是卢卡斯·克拉纳赫的这幅作品,这幅作品是他在1529年做的。这幅作品的名字叫做“律法和福音”,或者叫做“律法和恩典”,这个也是和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主题要相关的。所以我想让你们先看一会这幅画,仔细的看半分钟,记住它的名字叫做“律法和恩典”(“律法和福音”),去判断一下它哪边是律法,哪边是福音,主题都有哪些。
 
哪边是律法?左边。右边是福音。你在左边都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伊甸园的故事,在后面,在左边的左上面,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左边整个主题的部分,你看到了有一个骷髅拿着一个枪,旁边骷髅伴着魔鬼似的的角色,这就是魔鬼和死亡一起逼着亚当来进到地狱的火里面,推到地狱的火里面,在旁边看到摩西和法利赛人,他们在指着十诫两块法版。然后在空中的上方,你看到了是耶稣,但是,他是以一个审判者的身份临到的,看他带着阴郁的审判的气息来审判亚当。反过来,另外一半,中间这棵树把整个画分成两边。你看到这棵树的左边是枯萎的,但这棵树的右边是茂盛的,到了右边是它在描述恩典,福音是在讲什么。在福音这边,首先,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元素是耶稣基督和他钉十字架。然后看到他后面这个空的坟墓,他这个坟墓是空的,石头是挪开的,然后十字架下面是羔羊,得胜的羔羊践踏死亡和魔鬼。然后,上面是耶稣复活之后他得胜的荣耀的复活和升天。在他的背景的远处,是牧羊人,天使来给牧羊人传递福音的大好的消息,天使从天降下来然后到这给这个牧羊人。这边这两个人是施洗的约翰(John the Baptist),看到这个施洗的约翰他身上穿着骆驼毛的衣服,他在给亚当指,给这个人指着说让你去看仰望钉十字架的耶稣。看到这个是这幅画的这样一个场景,律法和福音,他用这样的一种的形象的语言把宗教改革一个最重要的主题表达出来。
 
但是我有一样没有说,你们看我有哪一样没有说,在这幅画里,我有一样没有说,那就是左边的白色的这些帐篷。这个主题是记得当时以色列人向摩西发怨言,然后上帝使火蛇出来咬伤他们许多人,然后摩西制造了铜蛇,然后让他们仰望了一下这个铜蛇就能好。
 
因为这幅作品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我们一般在一些比较常见的版本里面,例如像这一幅版画,他是把这个作品放到了右边,所以那个铜蛇是代表着耶稣基督的预表,所以那个铜蛇是福音。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作品当中,我觉得是比较正确的位置,所以可能在一些其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没有办法确定是不是,因为有很多的赝品还有后人模仿的作品,这个是一个小的问题。
 
这就带来了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律法与福音。我们都带这个《海德堡要理问答》的文本吗?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第三到第十九问,跨度很大。我之前一直在纠结是不是要讲到第十九问,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一般来讲,我们把第一部分分成第三到第十一问,是讲到我们的罪恶,然后从十二问到后八十五问是讲到救赎。但是,后来我决定把第十二到第十九问跟前面结合起来,一个原因是一位加尔文神学院的系统神学教授Lyle D. Bierma ,他在一本书就是The Theology of the Heidelberg Catechism: A Reformation Synthesis,他把第十三问到第十九问绑在一起,之后他讲解这一段的神学的时候,他给这一章起名叫做Law and Gospel。所以我是跟随着他的这样的一个分法。我认为,这样的分法,虽然很长,但是很有益处,帮助我们看到整个这个大的宗教改革的神学的主题。
 
律法和福音的区别,我不断地提了很多次,可能你们有很多人都已经听过了。从路德最开始来,路德最有名的《海德堡论纲》第二十六条里面这样说:“The law says, do this, and it is never done. Grace says, believe in this, and everything is already done.”。他解释说他的这样的律法和福音的区别不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说这是奥古斯丁就已经提到了。奥古斯丁说“The law commands what faith obtains”。律法要求我们的是信心在福音里面获得的,律法要求完美的公义,完美的义。我们怎么获得这个完美的义呢?是在福音里面透过信心获得的。所以他说“我没有再说任何新的东西,我只是在把奥古斯丁所说的告诉你们”。
 
路德在他的整个生涯里面,他都不断地强调这个。到后期,路德在1532年新年的第一篇道,他这样讲,他说:“Distinguishing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gospel is the highest art in Christendom, one who every person who values the name Christian ought to recognize, know, and possess。” 他说:“区分律法和福音是整个基督教最高级的艺术,这个是最高级的。所以如果你想要珍视你作为基督徒的这个名称,你就要首先认同、知道这样的一门艺术,你才能够明白你为什么被称为基督徒。”
 
在今天近代的改革宗神学的发展当中,有一些人会想要把法律和福音的区别摆脱掉,想要把它说成是路德宗专有的一个东西。但是这个并不是路德宗所特有的,这个是整个宗教改革的一个大的神学传统。在改革宗这一边,我们也有很多的改教家们,他们继承了这样的神学的传统。
 
拓展阅读:加尔文论律法与福音的区别
 
保罗的话永远适用,律法与福音的区别就在于此,后者不像前者那样以行为为条件应许生命,而是出于信心。还有什么比这对立更明显呢——“律法之义是这样,人若遵行这些事就必因此活着。而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凡信他的云云”(罗10:5)。同样在另一处圣经说,“若人得蒙产业是出于律法,信就归于虚空,应许也就废弃了。因此这是出于信心,属乎恩典,叫应许确实归于一切信的人。”(罗4:14)—— 加尔文,《天特会议之解药》(Antidote to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7
 
按照保罗在别的地方所提到的律法之义与福音之义的对立(antithesis between Legal and Gospel righteousness),一切行为,不论加上何种名称,都被排除在外(加3:11,12)因为他告诉我们,所谓律法之义,是说一个人实践了律法的命令而得救,但信心之义是在于相信基督死而复活(参罗10:5, 9)。再者,以后我们可以看出,成圣与称义是从基督而来的两种不同的恩赐。因此,当称义的大能被归于信心时,甚至属灵的善行也不算什么了。——加尔文《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3.11.14
 
律法与信心的对立在于称义的问题。藉信心称义与藉律法称义之间甚于水火之不相容。——《加拉太书注释》,加3:12
 
加尔文在许多许多地方都非常地明确地提出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我在这里面有一些?,我也把一些引文都整理出来,我发到了网上的那个共享文件夹里面,你们可以去找到。那就简单地提一下泰奥多尔·贝扎(Theodore Beza)。贝扎是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继承人,他说:“我们把上帝的话语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或类型:一个被称为‘律法’,另一个被称为‘福音’。因为一切都可被归纳在这两大类其中之一里……对律法与福音之间的区别的无知是曾经败坏并正在败坏基督教的暴行的主要根源之一。”——泰奥多尔·贝扎(Theodore Beza, 1534-1605),The Christian Faith, 1558
 
这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原则。今天在释经学的战场上,我们使用的是什么?在中世纪的时候,对整本《圣经》的解释的一个大的传统叫“The old lawthe new law”(旧的律法跟新的律法)。在摩西身上,我们得到了旧的律法,然后基督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基督来的主要目的是给我们一个新的律法。
 
旧的律法和新的律法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在于,在新的律法里面,我们有更多的恩典,所以它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而是一个量上的区别,不是质上的区别而是量上的区别。所以,在新的律法里面我们有更多的恩典,所以就让你更容易去遵守。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宗教改革就挑战这样一个释经原则,提出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不是旧的律法和新律法的区别,而是律法和福音的区别。律法要求我们去遵行,福音把律法所要求的赐给我们,这个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原则。
 
到了今天,我们受到一些挑战,比如说,像这种时代论(dispensational)的这些释经学的原则,他把整个的启示分割成不同的时代,然后每个时代里面有一个原则。比如说在摩西的这个时代,首先有创世的原则,然后有良心的时代,然后有律法的时代,然后恩典的时代……这是一些不同的释经学原则。但是宗教改革的释经学原则是律法和福音。所以在这个第三问里面,第三问和第十九问一定要放在一起来读。第三问说:“你从哪里知道你的悲惨?”回答说:“从上帝的律法”。第十九问:“你从哪里知道拯救的事情? 回答是:“从上帝的福音”。所以,整个十三到十九问就把“律法”和“福音”把它摆清楚。
 
那这样说的时候呢,我们来到第四问:“律法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回答是什么?看一下第4问的回答。第四问的回答怎么说?“耶稣基督已在《马太福音》2237-40节总括的教训了我们:'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很有意思的是,当《海德堡要理问答》在回答这一问时,他取自《圣经》哪?《新约》还是《旧约》?取自《新约》。所以律法和福音的区别不是《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区别。不是说《旧约》圣经都是律法,然后说《新约》都是……不是的。这一问他说“你从哪儿找到律法”?他说他引用的是《新约<马太福音>》。所以律法不等于《旧约》圣经,福音不等于《新约》圣经。律法和福音二者都同时存在在《旧约》圣经里面和《新约》圣经里面。你在《旧约》里面能够找到律法,也能找到福音。你在《新约》圣经里面能找到律法,也能找到福音。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律法的定义在这里面就变得很重要。
 
什么是律法?在宗教改革当中我们提到了“律法”有两种定义是吧?一种是它的历史性的定义(historical definition)。什么是他历史性的定义呢?历史性的定义就是指的是《旧约》圣经,旧的启示。所以我们可以把整个摩西五经都称为“律法”(Torah,妥拉)。我们之前讲的是“律法”的历史性的定义,历史性定义就是指的是《旧约》圣经。可以指摩西五经,也可以指整个旧约(The Old Testament)。
 
到了宗教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到律法还有另外一层定义,就是它的神学定义(Theological definition)。从神学的定义上来讲,律法指的不是摩西五经或者是《旧约》圣经,而是指上帝公义的要求,就是“律法”。所以你在《旧约》里面能够找到律法,比如说在“十诫”里,比如说在所有一切当提到上帝对人类的要求、行为和他们的整个圣洁的要求,公义的要求都是律法。在《旧约》里面有律法,在《新约》圣经里面也有律法。所以在第四问的回答当中,他引用的是《马太福音》22章,也记录在那里面,总结了律法的原则。
 
那律法的总纲是什么?他说什么,是“爱”(Love),对吧?这是一个今天被我们非常滥用的一个词。
 
律法总纲是爱。很多人认为基督教主要讲的就是爱。有人问基督教讲的什么,基督教讲的是爱,听起来很让人感动。其实有很多基督徒认为这就是基督教讲的。去传福音,讲基督教的信息多么多么好,基督徒讲爱,彼此相爱等等。甚至有很多传道人在教会里面讲的就是,主日你听到信息就是我们要彼此相爱,我们要爱。还有人说,什么是福音?福音就是爱神、爱人。这是错的。
 
爱神、爱人是什么?是律法。所以,你讲爱神、爱人讲了一辈子,你从来没讲过福音。爱神、爱人是律法,基督在《马太福音》22章总结了是什么?总结的是“律法的总纲”。爱的律法本身是很美好很圣洁的事情,不是说上帝要求我们去爱上帝,爱我们的邻舍是一件错的事情。上帝要求的是对的,是圣洁的,是良善的。但是爱的这个要求,对于罪人来说很可怕的,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爱。所以福音到底是什么?这就回到这儿。律法告诉我们去爱,那福音告诉我们是什么呢?福音告诉我们说,不是我们爱,而是神爱我们,我们是被爱。祂怎么爱我们呢?《约翰一书》四章10节说,祂“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个就是上帝的爱。律法告诉我们:你们要去爱;福音告诉我们:上帝来爱你。所以这个是律法跟福音的区别。
 
现在来到第五问,第五问怎么说?第五问到第八问。第五问到第八问接下来就提到,首先说你能不能遵行,回答是我们不能遵行。我们知道律法本来是好的,是公义的。问题在于哪里呢?第五问到第八问提到了,问题在于人的败坏,人性的败坏(Corruption)。接下来它解释说这人性的败坏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堕落。这个人性的败坏是全方位的,第八问提到这个。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全然败坏的教义。这种堕落,这种败坏是遍布整个人性的,包括你的理性、你的情感、你的意志的全方位的堕落,全方位的败坏。所以,重生是一件必须的事情。那在这里面的时候,《海德堡要理问答》就采取了一个奥古斯丁主义的对人性的理解。这里面就回到了传统的奥古斯丁和伯拉纠的辩论,我们在这里就不去过多的说了。
 
接下来翻到第九问,第九问是很重要的一问。我们把第九问读一下。第九问:“但上帝在律法中要求人做他做不到的是,岂不是待他不公吗?” 回答:“不。上帝创造人有能力遵行律法。但是人,因魔鬼的怂恿,甘心悖逆,使自己和所有的后裔丧失了这些恩赐。”
 
为什么这一问这么重要呢?这一问这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我们要想有一个正确的恩典观,我们必须要先有一个正确的创造观。这两个怎么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本性和自然与恩典的关系。把这句话写在你们的笔记上。如果你们想要一个正确的恩典观(You want to have a right doctrine of grace, 你们必须先有一个正确的创造观(You need to have a right doctrine of creation)。Creation就是指的nature,就是指的自然,指的本性。那在这里面,简单介绍几个paradigm.
 
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他们对于恩典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呢?天主教说恩典成全自然。也就是说人在被造的时候本身就需要恩典。人在起初一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人性本身在没有堕落的条件下就需要恩典,所以自然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有缺陷的,自然本身就需要恩典,作为一个受造物本身你就需要恩典。这是天主教。所以恩典的作用是什么呢?恩典是要来使本性完全(Grace perfects nature)。
 
那在宗教改革的运动当中有另外一派叫重洗派(Anabaptist)。重洗派的观点是什么?重洗派的观点和天主教的很像,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两个的观点很像。重洗派也认为人的本性是需要恩典的,但在这里面恩典就把本性淹没了,你需要恩典来把你的本性淹没。本性要被恩典取代,自然要被恩典取代(Grace replace nature,或者是Obliterate nature),就是把本性淹没掉。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柏拉图主义者(Platonism),他们不要物质,不要自然,要属灵的,要超自然的,要超自然把自然吞没。这个是重洗派。
 
那宗教改革的观点是什么呢?是恩典更新自然(Grace renews nature)。为什么?首先宗教改革强调创造的良善,创造的好,创造本身的美好。自然本身被造的时候是好的,没有缺陷。所以,在没有堕落的时候自然是不需要恩典的,因为上帝的创造本身就是好的。那问题在于,不是创造而是堕落。堕落使自然败坏,堕落使我们的本性败坏了。所以人需要恩典不是因为他的被造性,人需要恩典不是因为他是被造物所以需要恩典,而是因为他堕落了所以他需要恩典。恩典是更新我们的本性。这个很重要,这个为什么这么重要?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1920世纪的时候有巴特主义的影响,卡尔·巴特(Karl Barth)有这样一个名言:Nothing precedes the grace of God。要理解巴特的神学的发展的背景,他是在自由派的大的环境下。自由派的问题其实就是另外一个,就是叫泛神论(pantheism)。泛神论(Pantheism 和无神论(atheism)其实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在pantheism里面,恩典等于nature。泛神论里面,整个宇宙就是神。当你把自然和超自然等同的时候,你要么就是全部都是神就是泛神论,什么都是自然就是无神论。所以泛神论和无神论是钟摆的两个极端。
 
拓展阅读:万有在神论
 
那巴特的神学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派的、大的环境下发展的,所以,他特别要强调恩典的地位。自由派神学说你不需要恩典,你需要的就是理性,你知道去用你的理性就可以了。他特别强调Nothing  precedes  grace,所以他说人一开始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Grace)。上帝给人的一切,哪怕他被造的那个事件本身就是上帝给他的恩典(Grace)。所以,在这个时候,他是想强调恩典,但是他接下来就陷入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他在他的释经学里面就没有了律法跟福音的区别,他非常反对律法跟福音的区别,巴特说这个贬低了恩典。他要把恩典提到律法前面,所以他说:一定先是恩典,然后是律法。所以就是Grace,或者是Gospele-Law,他强调要把恩典GraceGospel放在Law律法前面。所以在他最后的系统里面,虽然上帝先给你恩典,但是上帝给你的恩典可以变成律法,可以变成上帝的审判。上帝的Yes可以变成上帝的NO。这是他的辩证的神学。
 
了解这个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因为今天有很多保守的改革宗圈子里面的人,也受到了巴特的这种恩典观的影响。他们把人对恩典的需要扎根在人的被造性上,而没有把它扎根在人的堕落性上。《海德堡要理问答》说,你为什么需要恩典,是因为你堕落了,而不是因为你有限。“因为上帝创造人本身有能力遵行律法”,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你要把它背下来。上帝创造人本身就有能力遵行律法,所以你不需要额外的恩典去遵行律法。这个我们在以后会谈的更多,现在你把这个泛式记住就好了。
 
我们今天可能真的没有办法讲到第十九问,但至少我们要讲完第十一问。第十问这里面提到了上帝的审判,原罪(inborn sin)跟本罪(actual sin)的区别。这里面翻译成原罪,其实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翻译。这里面所谓的原罪指的是(inborn sin),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或者翻译成我们的“罪性”是比较好的。有的时候原罪的教义里面会提到有几个概念,一个是亚当最初所犯的罪,就是他吃禁果的罪或行为的本身。这个行为本身造成了两个影响:一个就是人性本身的败坏(corruption of nature),第二个就是亚当犯罪的罪咎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
 
当我们提到原罪的时候,我们在说两个事:一个是本性的败坏(Corruption of nature);另外一个是罪责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这是原罪的概念。
 
本罪(actual sin)就是我们自己所犯的罪,这个罪所带来的罪责也是算到我们自己身上。
 
原罪的这个概念很重要,首先就是本性的败坏。奥古斯丁说:“不是我犯罪了,所以我是罪人,而是因为我是罪人,所以我犯罪。” 这就提到了我们本性的改变。从本性上讲,我们是罪人(corruption of nature),所以因着我们是罪人的这个性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罪。我们所有的行为、言语、情感、意志,没有一个方面是没有被罪所污染的,哪怕是我们最好的行为也是有罪的污染在里面,哪怕是我们最真诚的意愿也是有罪的污染在里面。另外一个就是罪责的归算(Imputation of guilt),这个罪责的归算是说,哪怕你这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做,你在母腹里面就已经被归算了亚当作为人类的代表所犯罪的那个责任。所以,奥古斯丁说:“所以我们的孩子要受洗。” 当然他对婴儿洗从这个方面讨论并不是完全的正确。
 
但是这个涉及到了一个夭折的婴孩是不是得救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容易调动人的情感的问题。但是有人会说上帝的审判,这里第十问回答里面很明确的说,上帝审判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本罪(actual sin),也要审判我们的原罪(inborn sin),上帝要审判二者。看到了吗?上帝两个都要审判,上帝的审判不仅仅是针对我们自己本身所犯的罪。因此,夭折的婴孩是不是罪人?是。为什么?因为有原罪(inborn sin)。那上帝要不要审判原罪?要。所以,不在基督里面的婴孩也是要受审判的。
 
但是在《多特信经》第一章第17段说:信徒的孩子,因为他们与他们的父母同属于恩典之约。所以,我们在恩典之约里面有上帝的应许,就是耶稣基督的救恩会赐给他们就像赐给我们一样。在恩典之约里的婴孩,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他们的救恩,如果他们夭折的话。所以这个其实也是在我们经历前面小产的时候给我们的一个非常大的安慰,我们知道这个孩子是生在恩典之约里面的。哪怕他没有出生,哪怕他在很小的时候,哪怕他的身体还没有成型的时候,但是在上帝的护理当中,让他怀胎在这样一个恩典之约里面。
 
这个是原罪跟本罪的区别。这个原罪的概念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受到极大挑战的一个概念。因为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为什么一个跟我从来不认识的人,一个跟我不相干的人,他做了一件事会对我产生影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做的负责,我不要为别人所做的事情负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区分个人行为跟公共行为。
 
当美国总统他作为单独的一个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去哪家餐厅吃饭,或者是他触犯某些法律、条例等等。这是他的个人行为,但是他有一个公共的身份,他的公共身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在他作为总统这个公共身份,他所做的行为就对整个国家产生影响。他作为总统在某一份文件上签字的时候,那这份文件哪怕你不认识他本人,哪怕你从来没有跟他喝过咖啡,哪怕你不同意他的决定,但如果你是美国的公民,他所做的决定对你产生影响,他的行为对你产生影响。
 
亚当吃禁果的这个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公共行为。当亚当吃了禁果的时候,他所做的事情就相当于他在向上帝代表全人类发出了一个宣战书,他在那个宣战书上签字了,所以他的行为就把整个人类带入到与上帝的一场战争当中。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亚当的这个行为对你对我都产生了非常直接的影响。
 
这个第十一问又回到上帝的公义与慈爱当中,我们就不去过多的说这个问题了。
 
公义跟恩典,简单地提,这是回到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上。巴特非常的讨厌传统的改革宗的圣约神学。巴特讨厌改革宗的圣约神学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反对行为之约跟救赎之约。我们可能没有谈圣约神学,没有讲过圣约,但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简单的说恩典之约说的是什么,救赎之约说的什么。救赎之约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圣父、圣子、圣灵在永恒之中所定的这样的一个约,就是圣父给圣子一群百姓,再要求圣子去满足律法的要求,为他们这群百姓受死,使他们获得救恩,这个是救赎之约。巴特非常反对这一点,反对这个教义,为什么?他认为这个教义使得上帝的恩典必须建立在上帝公义满足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喜欢《海德堡要理问答》的一个原因。他说这样就把上帝的恩典捆绑,为什么必须上帝的公义满足的时候,上帝的恩典才施行?这样就贬低了恩典,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前设,他认为 Nothing precedes grace”,恩典必须是第一位的。
 
但是《海德堡要理问答》第十一问告诉我们,首先只有在公义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的理解恩典是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联系第十二问看,第十二问解释什么是这样的恩典.这样的恩典就是有另外一位替我们满足了公义的要求,这个就是恩典。所以你想要理解恩典,必须要先理解公义。公义是什么?公义就是做工得工价,这就是公义(justice)。1+1=2,这就是公义,这是正确的事情。上帝在创造的时候,因为祂本身是公义的上帝,所以祂的创造是一个平衡的,是在整个受造界里面有这样的一个平衡的规则。《罗马书》四章4节说,什么是应得的、什么是配得的?做了一个小时的工,我就拿一个小时的工钱,这个是公义。
 
那恩典是什么?恩典是不配得的(unmerit),那就提到了一个merit的概念,功德的概念。做一小时的工拿一小时的工钱,你做一小时的工只给我半小时的钱,这就是不公义。我做一小时的工,给我10小时的钱,这是不是公义?这个也不是公义,这也叫不公义,但是这还有一个名字,这就叫恩典。如果做一个小时的钱,你给我一个小时的工钱,这个叫做公义(justice)。你给了我半个小时的钱,这叫做不公义(injustice)。但是你给了我两个小时的钱,这就变成恩典(grace)。所以恩典(grace)不仅仅是不配得的(unmerited),也就是在我所做的工跟我所得的这个里面有一个不平衡所在。
 
圣经里面所说的恩典(grace),是你没有做一小时的工,你甚至做了一小时的负工,也就是说你甚至在里面打搅乱去了(当人家正常在做工,你过去捣乱去了)。所以这里面这个负的就产生了叫作过失(demerit)。这就叫做你本身是负债的,本身是你配得的应该赔钱,但是他没有让你赔钱,反而给你双倍的钱,所以这个恩典回应的与你本身配得的是相反的。
 
看到这些概念了吗?这概念你必须去做生意才能够明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如果你单纯的说unmerit,又回到之前的问题了,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一个刚刚被造的,在一个无罪状态下的亚当,他配不配得任何的恩典?不配!就是说按照他的本性来讲,他没有任何可以去索取上帝的。所以如果上帝给他任何的东西,他也是unmerited,但是我们不能称那个是恩典,我们不要把那个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恩典混淆,所以我们要介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比unmerit,更重要的概念就是demerit,也就是你不仅仅是innocent,你是有过失的,你做了一个负值出来,然后他给你了一个本身不仅仅是不配得的,而是与你配得的相反的。
 
我想今天讲的就差不多这样。有没有什么问题?
 
你们有没有听过类似的这种说法:亚当起初被造的时候也需要上帝的恩典。他起初被造没有堕落之前,按照一个受造物来讲,如果他是受造的,他是有限的,他就需要上帝的恩典。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你们居然没有听过?感谢主!感谢主你们没有听过。
 
问题:那他这么说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可以有几种不一样的这样的tracks。其实你不要误解,天主教是一个充满恩典的宗教,天主教是非常高举恩典的。从亚当被造的时候就需要恩典,无时无刻你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不需要恩典的,这是天主教的观点。有的时候我们去讲天主教的教义的时候,我们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天主教是因行为称义。不是的,天主教从来没有说你是因为行为称义,他说上帝无时无刻不给你恩典。从你出生的时候,上帝就给你第一个恩典是洗礼,处理你的原罪的问题,然后在你一生当中上帝给你圣礼,各样的圣礼,这全部都是恩典。但是天主教的一个问题就是恩典先给你了,然后你需要去跟这个恩典配合,去跟这个恩典合作,去达到上帝给你恩典之后,给你这个期许,你需要努力去做这个…。天主教是一个充满恩典,但同时是一个律法性的宗教。
 
同样的今天所谓的这个保罗新观(New Perspective on Paul)也是一样。保罗新观说:“保罗对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Second Temple Judaism)理解错了,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是一个充满恩典的这个宗教。保罗为了达到他的论点,他把第二圣殿的犹太教说成一个律法性律法主义的这样一个宗教。第二圣殿时期的这个犹太教的确提到了上帝的恩典,出埃及是上帝的恩典,这都没有错。问题在于,那个恩典给完你之后怎么样?
 
这个是巴特的恩典观的问题所在。巴特说上帝先给你恩典了,然后上帝要你感恩。你不够感恩的话,上帝照样把你送进地狱去。所以这个是问题所在。最后让你得救的那个,最后你能够得救的那一下,是你与恩典的合作。那个还是“神人合作论”,虽然他很强调恩典。
 
所以就为什么创造的教义非常重要,先要有一个非常强的创造的教义,否则恩典就泛滥,恩典泛滥,恩典淹没一切,最后恩典就不是恩典。因为什么都是恩典的话,最后恩典要向你讨债,所以上帝的恩典最后就变成上帝的忿怒。上帝说我先给你了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你还不感恩,这就是恩典变成了忿怒。
 
巴特的恩典观,要么就走到律法主义,所以这个有一个名字叫作,叫作“恩约律法主义”,也就是恩典式的律法主义。听起来好像很这个?很反合(paradoxical),但是为什么恩典最后变成律法主义就在这。天主教也是一样的。巴特的恩典观走到最后,要么就是普救论,要么就变成律法主义,只有这两条出路。因为首先没有一个很强的创造观,没有一个很强的对于自然对于本性的这个理解。
 
 
 
问题:这一点我还是没有搞清楚,因为没有对于本性的这个什么,可不可以再讲一下?
 
回答:就是我们需要确认affirm the sufficiency of nature,或者the goodness a nature。我们需要确认被造的时候本性的良善(the goodness a Creation),而且这个Creation是足够的。你不需要额外的,额外的这个恩典来帮助亚当,被造的亚当来满足上帝的律法,亚当被造的时候就已经有能力满足上帝的律法。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看到你们之后我就感觉,我渐渐、渐渐的开始建起了一个保护罩的那种感觉。你们把这个扎到你们的,扎到你们的神经里面。上帝起初造人本来就有能力遵行律法,回去就背这个第九问:上帝本来造人就有能力遵行律法,上帝本来造人就有能力遵行律法。然后你再进来的时候,再次理解恩典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你就不乱了。
 
问题:那时代论强调的恩典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也强调、很强调,以至于他们有可能有分割。是在我们的恩典之下,还是在律法之下,怎么理解?
 
回答:时代论的,时代论主要的问题是在于它对时代的这种强行的划分。他们的释经学的原则是一个历史性的释经学原则,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有一个原则。宗教改革的释经学原则,是神学性的释经学原则:从亚当堕落到今天是一个时代,一个“恩典之约”的时代,然后在这个时代里面有律法有福音,同时对每个时代都有。所以,这个像那种最传统的、古典的、时代论分割,现在是恩典时代不是律法时代的时候,有可能会陷入到反律主义的危险,所以现在是恩典时代,所以任何的律法都没有。
 
但是传统的宗教改革的释经学的原则是:不是的!我们今天也同样有律法有福音。律法我们今天也同样要有,所以我们每次主日敬拜的时候都要,都要有诵读十诫,这是上帝的这个道德律,从创造世界开始到今天,你看道德律是没有变的。所以时代论、古典的时代论,其实是受了一定的这个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和马吉安主义(Marcionism)的影响。
 
马吉安主义是什么?马吉安主义就是,其实都是柏拉图主义,就是旧约的上帝是造物主、是邪恶的、是律法的、严厉的、残酷的,然后新约的耶稣是恩典的、爱的。所以他们就把圣经按照这个,就把所有跟旧约相关的,都从新约中删掉了——这就是马吉安主义。
 
我前两天还在Youtube看一个时代论的、古典的时代论、经典的时代论的,这个现在的一个牧师在讲介绍时代论。真的还有人在相信这个,真的有。他们说一定要分解神的话(rightly divide the word of God),他们就把那一节经文拿出来就变成他们释经学的一个总原则。一定要把它切成(divide)很细很细,然后所以他先跟你介绍很像的一个时间轴,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但是接下来就是说,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经文。比如我们现在恩典时代,我们的经文就是保罗书信——这就是马吉安主义啊!
 
所以马吉安之前就是把新约砍了,就剩下保罗的几卷书信,然后就是说这些经文才适用在我们身上;然后这个说区分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四福音书都是给犹太人写的,不是给我们写的;然后这个《希伯来书》是给犹太人写的,所以不能应用在我们身上等等。就是这个传统的时代论,我就很惊讶今天,而且观看的人很多,上十万人在看。就是观看次数,订阅也有上千人。
 
但是我就很惊讶今天还有人在讲,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掉以轻心这种马吉安主义,就这段圣经就是给你的。他们读旧约说:“如果你的孩子犯奸淫了,你要拿起石头把他打死。”这是摩西律法,没有人怀疑,这是摩西律法。他说:“那你今天比如你有孩子犯奸淫,为什么不用石头把他打死。” 他说:“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这是时代论。所以那节经文不应用在你身上。那节经文是给犹太人的。”但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了。
 

©版权信息  此内容由改革宗初学者提供,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请勿修改内容,请勿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