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傳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傳福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3-21


好鄰舍:好撒瑪利亞人的福音

講員:Rev. John McFarland   口譯/文字整理:郝彼得(Peter Housel/駱鴻銘

爾灣聖徒改革宗長老會3/11/2018主日信息

好鄰舍好撒瑪利亞人的福音
路加福音十二2537

我在堪薩斯教導一些高中生。如果我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他們不要我幫忙就會回答說Im good不用了沒關係。身為老師,我必須回應這句話。這些是基督徒青少年,因此我說:「有意思,因為耶穌說只有上帝是『好的』、『良善的』(good)!」好撒瑪利亞人是聖經裏最出名的比喻,但是聖經並沒有說這個撒瑪利亞人是「好」撒瑪利亞人。耶穌沒有這麼說,路加也沒這樣講。這是教會給這個比喻加上的標題,給這個故事主角加上的頭銜。但是我們有可能誤解了這段經文。事實上,耶穌教導,只有上帝是良善的、是好的。而因為耶穌是神,所以祂也是「好」的、「良善」的。聖經說,耶穌基督是好牧人、好兒子、好祭司、好先知、好君王,等等,祂是全然良善的,祂所行的一切都是良善的(好的),祂的動機也都是良善的、敬虔的(godly)。在耶穌所說的這個故事裏,沒有錯,這位撒瑪利亞人的確是個好人,但是這個故事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而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我們必須認真看待耶穌的話,因為如果真的有「好人」,祂一定是神,祂必須是道成肉身的神,神與人同在,也就是耶穌基督,或者是被神充滿的人。

或許好撒瑪利亞人就是耶穌喬裝的。如果是這樣,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就是關於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的信仰很看重一些字詞(big on words),意思是看重它們的意義和正確的用法。而你們知道,福音就是「好」消息。從老式的英文用法來看,福音就是在街頭大聲喊叫的傳告員(town crier)所宣佈的好信息、好故事、好新聞,等等。而且在老式英文裏,「God」這個字是來自「GOOD」這個字;因此在古人的思想裏,福音就是關於一位良善的神的好消息。而在這個由「良善」的耶穌所告訴我們的「好」消息裏(祂總是給我們最好的),祂要告訴我們的是:祂的好消息是要把我們帶到祂面前。

這個消息有可能不是給你的。我今天所講的福音,只是給兩種人的:給那些失落在罪中的人,以及給那些已經得著永生的人——也就是給所有的人的!但是你可能會問,那些得救的人為什麼還需要再一次聽聞福音呢?福音是你的生命、你的糧食,來自天上的嗎哪,生命的活水。福音會賜福給你,讓你明白你真正的光景,是你打敗世界、肉體、魔鬼的盔甲。它是你服事的動機,成長的力量,使你成聖,使你作見證,叫國度擴張。福音是你永遠需要宣講的信息。

路加福音第十章2537節的這段經文,常被人稱為「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我要劃七個等號,好叫你們在這個比喻裏可以看見耶穌基督。

首先是落在強盜手裏的人。他被打個半死,剝光衣裳,非常羞愧,被丟在一旁。這是誰?就是你!就是我!每個正常出生的人。我們的本性都是受傷的,我們是墮落的,無法自己站起來,非常貧窮;從屬靈的角度來說,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我們是破碎的,身受重傷,感到空虛,充滿罪疚。實際上,我們比這個人還要糟糕,因為我們不是無辜的。先知拿單指著大衛說:「你就是那人!你是有罪的。」(撒下十二7)我們也一樣是有罪的,我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此我們可以對每個人說:「看你對自己幹了什麼好事!」

第二,但是在這個故事的一開頭,在第31節有個好消息:有人來幫忙了!有人來救他了。有盼望了!這一定是我的黃道吉日,因為他是個祭司,是個有信仰的人;如果有好人,那麼祭司一定是個好人。但是我們很快就發現,他什麼忙都沒有幫。他只是路過,就從那邊走掉了。在真正危險的時刻,他沒有給人任何的幫助。在平常打發時間的時候,他也許會是個好朋友,但是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卻完全使不上力。連一句鼓勵的話也沒有說,把我晾在一旁。

第三,又出現了另一個幫助者。這次是個利未人。他和祭司來自同一個陣營,但是他的工作更多是憐憫的工作;如果祭司像牧師,他就像個執事。我的心再次感到振奮!但是結果卻一樣,沒有任何幫助。我要大家想像這個場景。你已經第二次感到興奮,以為有人會來救你,但是卻發現他們都沒有救你,這比沒有人來還要糟糕。所有的盼望都消逝了:我註定要滅亡了。

我用谷歌搜尋英文的「好撒瑪利亞人」(good Samaritan)這個詞,這是我們常常作的,我想看看世人怎麼看待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總共有七十萬筆資料,前十名是摩門教的一些影片,這些影片都是講一些好人、為一些好人、作一些好事,想要效法這個好撒瑪利亞人。我覺得這些影片非常能說明頭兩個例子,因為他們都無法為這個可憐的人提供屬靈上真正的需要,就像瞎子帶領瞎子,兩個人都落在坑裏,或者醫生只是處理表面的傷口,或是在腫瘤上貼上OK繃。

耶穌講這個比喻是要回答一個問題:「我該作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十25)在「作什麼」的背景下,指向我們的功德、工作、行為。在這段對話裏,路加告訴我們關於這個發問者的內心:「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29節)。所以耶穌在舉例說明這種虛假的盼望時,祂心中想到的是這個發問題的人,這兩個路人就像沒有雨水的雲飄過乾旱的土地,只是經過,卻沒有落下任何一滴雨水;像空空如也的水槽,自吹自擂說會減輕痛苦,卻只是讓我們在靈裏更消沉。快要死的人啊!你作什麼能承受永生,顯明自己有理呢?只想靠宗教儀式,靠自己的行為,來賺取生命。但是這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很有把握,這是為什麼耶穌基督給我們看到這兩個虛假幫助的例子的原因。

第四,現在來看第四個人物:第三個經過的路人。這次我不會讓自己的心激起任何拯救的盼望了。我已經痛得暈頭轉向,頭腦已經想不清楚了,而且我看到一個確定的記號:他是個外人,陌生人,不是我的族人。事實上,我知道他是誰,他是敵人,一個撒瑪利亞人!在我風光的日子,我會對他吐口水,把他毒打一頓!你在聖經裏讀到什麼呢?「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為我們死」(羅五8)。這個受害者就是我們。如果前兩個路人代表宗教的兩個層面——祭司代表話語和教義,利未人代表我們的行動和作為——兩個都是律法的層面,都無法拯救我們。而這個外人,我們的本性會仇視的,卻是耶穌。聖經說,耶穌來到祂自己的地方,我們卻令人驚訝地不認識祂。祂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約一11)。祂被藐視、被人厭棄(賽五三3)。我們寧可躲避祂,而不要敬拜祂。這還是在我們的好日子的時候!如今,我的厄運臨頭了,我的敵人在我最軟弱的時候遇上了我,這個撒瑪利亞人很容易就可以把我給殺了,或者就把我晾在一旁,再過一個小時也會死去。

第五,所以你要問,這個講道的好消息在哪裏?請繼續看下去。我這個敵人沒有用敵意來對待我,沒有給我我會給他的,他給我的反而是更好的。但是首先讓我們考慮他沒有給我們什麼。如果他就這麼經過,什麼都沒有作,也不過是一報還一報。頭兩個路人經過,什麼也沒作,耶穌當然可以就這樣輕易地經過,而這就是我們當得的。

這第三個人也沒有說一些智慧的話或一些陳腔濫調。他本來有可能說:你這個笨蛋,你為什麼要在這條危險的路上旅行,你難道不知道嗎?他可以說,多穿件衣服,我到聖殿時會為你禱告。他也沒有不給他盼望。他並沒有說:「我在趕路,但是等我到了下一個村莊,我會告訴他們關於你的危機。也許會有一個英雄會來救你……是你自己的族人。」但是事實上這個比喻裏沒有什麼對話。受傷的人、快要死的人,不需要教導,不需要說很多話,他們需要的是生命和醫治。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這位陌生人都會完全提供給我們,而且沒有任何條件。這個撒瑪利亞人沒有說:「如果你想要,就舉起你的手來」(譯按:暗諷呼召決志),或者,「和我做個交易。從現在開始,你要做個好人。不要再恨撒瑪利亞人了。在這裏簽名。」不,這是個很強大的救贖,是外來的,免費的。而在這個走馬看花的比喻裏,並沒有作這個強調:撒瑪利亞人為了幫助這個受害的人,讓他自己曝露在極大的危險中。他們身在哪裏?他們還在一個充滿強盜的路上,這條路是在耶利哥城和耶路撒冷之間一條很出名的危險的道路,耶穌就是把故事的背景安放在這裏。就算第一批強盜已經花光他們偷來的錢,這條路上也還有其他的危險。但是這位撒瑪利亞人卻證明自己是奮不顧身的,他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安危,一心只想到這個快要死的人。

既然我們的目的是要解開這個比喻,讓我們看裏面真正的真理在哪裏:耶穌為了拯救祂的百姓需要冒什麼風險?不只是空口說白話,不只是祂自己的健康!祂冒的是自己的生命,以至於死。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見聖經這麼說。因為「冒險」這個詞暗示一件事:「也許,只是也許,我可以不必付這個代價」。但是這不是我們說耶穌獻祭的方式,好像祂是在冒什麼風險,因為祂從永恆就知道,祂要救我們必然需要祂的降卑,祂要在這裏過一個與眾不同的生命,要被人誤解,受人藐視,像這個撒瑪利亞人一樣;身體要被鞭打,被殺害。腓立比書第二章將這點說明得非常清楚。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愛了。

第六,好撒瑪利亞人必須暫時離開。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如果耶穌基督是好撒瑪利亞人,祂必須暫時離開。但是在祂離開之前,祂先供應這個破碎的人的需要,讓他可以復原。同樣,耶穌說,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約十四2)。但是在祂離去之前,祂留給我們祂自己的一部分,來幫助我們,要我們信靠祂,正如祂答應,祂會照樣再來一樣。或者祂留下的是另一位?一位安慰者,一位保惠師,一位維護者,一位幫助者。

第七,耶穌通過一個問題來結束這個比喻。「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耶穌那個人回應是很隱秘的,但是卻是很正確的:「是憐憫他的。」他不想說那是撒瑪利亞人。好鄰舍不是那個顯明公義的人,不是給破碎的人所配得的事物的人,好鄰舍是給受傷的人比他配得的更好的事物的人,給他與他應當得的相反的事物的人;總是給人昂貴的憐憫或恩典的人。這位鄰舍所給的愛或幫助,是祂用自己的血、汗、淚水、傷痕、生命為代價所換來的。

我祈求你們可以靠著基督的功德,明白或聽見耶穌告訴我們的,關於一個「好人」的故事。祂將自己完全捨身,好叫我們這些絕望的、窮乏的行路人,可以真正得到生命,重新活過來。

坦白地說,在聖經裏耶穌的確說,「你去照樣行吧!」但是你無法打從心裏這樣作,除非耶穌先為你這樣作了。你沒有能力,也沒有這個意願去作。務必要到耶穌面前來,早點來,經常來。

我再說,這個命令是只給兩種人的:失落的人和得救的人。你一旦得救,上帝會呼召你成為其他需要憐憫的人的憐憫的管道,也就是那些失喪的、破碎的、快要死的人。你會成為耶穌的身體,向那些失喪的人顯明祂的恩典。若沒有耶穌基督,他們永遠無法站立起來。

禱告:

錄音檔下載


2018-03-13


两种传福音的观念:“现代的”与“清教徒的”

/巴刻(J. I. Packer
选自《清教徒的牧养》,略有编辑

在本文中,我证明了清教徒在赢取灵魂这个任务上,其方法如何被他们的神学所规范。这种神学认为,堕落的人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转向神,传福音者也没有能力使人这么做。清教徒的看法是:只有神透过他的圣灵并藉着他的话语,才能使罪人产生信心;而且神如此做时,不是按我们的想法,而是按他自己自由的旨意。清教徒会说,我们传福音的方法,必须与这条真理一致。任何基于其他教义的行事方法,都不能被接受。

清教徒的看法,似乎无可辩驳地符合圣经,而且,正如我在本文中所部分证明的那样,其结果对改革延续到今天的福音派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意味着一切使用心理压力来激发“决定”的办法都必须予以避免,因为这些方法事实上是傲慢的,企图篡夺圣灵的权威。更进一步,它意味着放弃这些方法并不是损失,因为这些方法对福音性讲道的果效并没有任何贡献。事实上,从长远来说,它会偏离其目标。因为虽然有技巧地使用心理压力可以产生外在的“决定”,但它们却不能带来重生和任何心灵的改变。而当“决定”的热情消退以后,那些曾这样做过的人常常变得“对福音硬心”,甚至充满敌意。这种强迫性的策略只能给人的灵魂带来伤害,也许是无可估量的伤害。因此这意味着,快速传福音并不是一个合法的选择。相反,我们必须视传福音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包含耐心的教导和指导。而在这个过程中,神的仆人只能单单忠心地传扬福音信息,并把它应用在个人的生活中,然后让神的圣灵按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进展速度,透过这个信息使人产生信心。

——巴刻

在《使英格兰归正》(Towards the Conversion of England)一书中,对传福音的定义是:“在圣灵的能力中见证基督,以至于人们愿意前来,透过他信靠神,接受他做自己的救主,并在他教会的团契中,把他当作君王来服事。”

从表面上看,清教徒似乎完全没有尝试过传福音,因为他们和加尔文一样,认为新约中的“传福音的”(弗4:11)是使徒的助理,现在在教会中已经不存在了。而对与传福音相关的“宣教”、“奋兴”、“运动”等这类词,他们既没有听说过,更没有实际那么做过。但我们却不应该由此而受误导,以为传福音不在清教徒的主要关注之内。很多清教徒在向未信之人布道的事上做得非常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基德敏斯特的圣徒巴克斯特,也许是今天唯一一个被记住的传福音者;但在当时的记载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描述,比如说到修·克拉克在这方面的工作:“他在神里生了许多儿女”,说到约翰·柯腾在这方面的工作:“神与他同在……赐给他许多灵魂的归信为冠冕。”[2]

此外,清教徒也发明了传福音文学。我们只要想想巴克斯特的《对未曾归信者的呼召》(Call to the Unconverted)、约瑟·艾岚(Joseph Alleine)的《给未曾归正者的警告》(Alarm to the Unconverted)就可以了。清教徒书籍对归信主题详细而实际的“处理”,被17世纪的其他更正教会,视为具有独特的价值。“更正教的荣耀之一,就是复兴了得救的归信教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生命……但神更突出地把这个荣耀,赐给了这个国家的传道人,他们在海外的名声,就是更准确地寻求和发现这种归信。”[3]

 “现代”传福音的方式

事实上,在基督教更正教会的世界里,有两种传福音的方式——“现代的”和“清教徒的”。“现代”传福音的方式,粗略地说,具有下面这些特征:它假设地方教会的生活,是一个由归信和建造所组成的循环。因此,传福音是一个进行招募运动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特别的聚集和讲员,这些讲员常常被称作“布道家”,他们与牧师不同,是专门带领这样的聚会的人。这些聚集常常被称作“集会”而非“敬拜”,并且无论怎么说,都和固定的公共敬拜不同,是公共敬拜的补充。在这种聚会中,一切安排都是为了打动不信者的意志,在他里面产生一种清醒、自愿、具有决定性意味的相信基督的行为。在聚会结束时,那些积极回应或愿意积极回应的,就被邀请走到讲台前面来,以此作为对他们新决心的公开见证。那些这么做了的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跟进、忠告,然后被视为信徒,纳入地方教会中。

查尔斯·芬尼(Charles G. Finney)在19世纪20年代发明了传福音的“现代”方式。他是把“布道家”这个词专用来指这样一些讲道者的第一人,其唯一呼召就是把不信者带入宣信的地步,但却不在此前和此后对他们负任何教牧责任。他引入了“连续聚会”,即密集的传福音布道运动,以及“焦虑座”,就是讲台前排的座位,在聚会结束时,“那些心里感到焦虑的,就可以到讲台前面来,得到个别的指导……有时个别地归信”。在他的聚会结束时,他会说:“前面是焦虑座;出来吧,发誓你会站在主的一边。”[4]这些就是芬尼遭到很多批评的“新方法”。

然而,就人论而言,芬尼是清清楚楚的伯拉纠主义者,并且他也自认为如此。他否认人在没有恩典的情况下完全没有能力悔改、相信,或表现出任何属灵的良善,并且肯定堕落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充分的能力转向神。罪人虽然是个背叛者,但却在任何时候都完全能够凭空缴械投降。圣灵在使人归信中的全部工作,就是向人的心灵生动地呈现如此投降的理由:也就是说,它完全局限在道德性的劝告上。人却能自由地拒绝这种劝告:“虽然神做工,罪人仍然能走向地狱。”但劝告越强,就越有机会成功地胜过抵挡。因此,只要能加强真理撞击心灵的力度和活力,在布道会上使用任何办法,包括最狂热的激励、最强烈的情感、最刺激的喧嚣,都是可以的,都是传福音的合适方法。此外,因为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向神降服,变成基督徒,所以布道家的工作和责任,就总是宣讲立即的决定,告诉人们,他们必须就在那一刻来到基督面前。并且布道家可以使用一切办法,诸如狂轰滥炸和“焦虑座”,来“劝告”人们这么做。所以,说芬尼视传福音讲道为他和其听众之间的意志较量并不为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讲员的责任就是击垮听众的意志。如果芬尼关于人的自然状态的教义是对的,那么他传福音的方法也就是对的,因为正如他所常常坚持说的,这些方法非常适合他所认定的结果。“为了积极地传福音,伯拉纠系统就在这些做法中浮现出来。”[5]但如果他对人的看法是错的,那么他的方法,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也必须被视作灾难性的。但经过修改和变化的芬尼方法,正是今天大多数传福音的方式所具有的特征。我们这里的意思不是说,所有使用这些方法的人都是伯拉纠主义者。但我们的确会怀疑,使用这些方法,能否与除了芬尼的教义之外的任何其他教义一致。而我们也将试图证明,如果我们拒绝芬尼的教义,那么这些方法也必须被视为不恰当的,并对真正传福音的工作造成事实上的妨害。也许人们会说,只要结果是好的,方法怎样无所谓;但事实是,芬尼大部分的“归信者”都会退步并最终流失,而且自芬尼的日子以来,那些用这种方法做出“决定”的大部分人,似乎也都最终流失了。大部分现代布道家似乎都已经在此点上放弃,只希望他们带领的“归信者”有很小一部分留下来就好。所以从结果来说,我们也很难相信这样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后面将提出的建议是,这些方法的自然倾向是产生虚假归信的“稗子”。

清教徒传福音的方法

清教徒传福音的方法所依据的信念是:罪人的归信是神大能的、满有恩典的主权作为,是赐给死人生命的工作。我们要花一点时间来详细阐述这一点。清教徒并不把“归信”和“重生”当作技术性的用词,所以它们的用法有些变化。也许大部分人都把这两个词当同义词,都视之为神把罪人带向第一个信心行为的整个过程。但清教徒对这个过程的技术性用词是“有效的呼召”,“呼召”是在罗马书8:30节、帖撒罗尼迦后书2:14、提摩太后书1:9等处描述这个过程的用词,而加上形容词“有效的”,是为了把这个过程与在马太福音20:1622:14中提到的无效、外在的呼召相区别。《威斯敏斯特信条》第十章第一节对罗马书8:30加注了几句诠释性的话,从而给“呼召”一词加上了神学视角:“对所有那些、而且唯独那些神预定得永生的人,神乐意在他命定和恰当的时候,透过他的话语和圣灵,有效地呼召他们脱离按本性说属于罪恶和死亡的状态,并靠着耶稣基督,进入恩典和得救的状态。”《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在第31问的回答中,也分析了“呼召”:“有效的呼召是神圣灵的工作,他藉此使我们确知自己的罪恶和悲惨,光照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认识基督,并更新我们的意志,从而劝服我们,使我们能拥抱在福音里白白提供给我们的耶稣基督。”

对于这个有效的呼召,如果我们要抓住清教徒的看法,必须明白三件事情:

1、它是神恩典的工作,不是一个人为自己或为别人所做的工作。

它是救赎之工被应用出来的第一个阶段,做在那些被赢得的人身上。在这个阶段,蒙拣选的罪人因为与基督永恒的、盟约的、代表性的联合,被圣灵带入与他盟约的元首和救赎主真实的、生命的、个人的联合。因此它是恩典的礼物。

 2、它是神大能的工作,因圣灵而产生功效。

圣灵既在人的心思中,藉着圣言的媒介作工,赐给他理解和确信,同时又和圣言一起在人心深处直接作工,植入新的生命和能力,打破罪的权势,使人能够也愿意回应福音的邀请。所以圣灵的工作既是道德性的劝告(当代亚米念主义者和芬尼一类的伯拉纠主义者,都承认此点),也是大能的本性改变(他们不承认此点)。约翰·欧文(John Owen)说:“圣灵不单有道德性的运作,也有直接改变本性的运作……在人重生时,作用在他们的心思和灵魂上……对于恩典在归信中的工作,圣经总是用表明有真实、内在果效的词来表达;诸如‘创造’、‘苏醒’、‘塑造’、‘赐予新心’……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从积极果效的角度来谈到这个工作,圣经都把它归功于神。他重新创造我们、苏醒我们,凭自己的旨意生了我们。但当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这项工作时,圣经表达的都是被动的意思:我们在基督耶稣里被造,我们是新的被造物,我们被重生,诸如此类。这类观察只要有一个,就足以推翻亚米念主义对恩典的整个假说。”[6] “传道人在人的心中敲门(即,劝告),圣灵带着钥匙来,就打开了门。”[7]圣灵重生人的工作,欧文继续说:“是不会失败的,是必胜的、不可抗拒的,总是有效的。”[8]它“挪去一切阻碍,战胜一切抵挡,并丝毫不差地产生所要的果效。”恩典是不可抗拒的,不是因为它会违背人的意愿,把他强拉到基督那里去,而是因为它改变了人心,以至于“他们完全自由地前来,因为他们被圣灵的恩典所改变,变得愿意了”。[9]清教徒喜欢沉浸在圣经所说、产生有效呼召的神的能力中,古德恩把它称为教会中“唯一持久的神迹”。他们承认,归信并非总是石破天惊。但古德恩注意到,它有时候也的确如此,并肯定说,神藉此向我们展示,任何一个人的有效呼召所需要的巨大能力:“当神呼召一个人时,突然就会在他里面产生出一种拣选——归信(我以前会这么称呼它)。你会看到,拣选就这样抓住了一个人,用大能把他拉出来,把神圣的本性印在他身上,把败坏的本性连根拔除,根除自爱,替换为对神的爱,并差遣他进入新生命的第一天……神这样做在保罗身上,也这样做在后来很多其他人身上。”[10]这种戏剧性的归信,古德恩说,是“拣选透过呼召的可见标记,正如天上地下的一切力量都不能在一个人的灵魂上产生如此影响,也不能如此突然地改变一个人一样,只有那创造一切并使基督从死里复活的力量才能”。

清教徒为什么这么高举使人苏醒的力量、高举神,可以从上面引文的信息中清楚看见:因为他们非常严肃地看待圣经的教导,认为人死在罪中,极端败坏,是罪的奴仆。他们认为,罪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只有全能的神才能打破它的束缚,只有生命之主才能使人从死里复活。虽然芬尼假设堕落的人有充分的能力,但清教徒却教导说,堕落的人完全无能为力。

 3、有效的呼召是,也必须是神主权的工作。

只有神能成就这种工作,而他是按自己的喜悦来成就。“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罗9:16)欧文在有关使徒行传169的讲道中,阐释了这一点,讲道的题目是《把蒙恩之道赐给不配的罪人的不变、白白怜悯的异象》。[11]他首先说出原则:“一切事情和后果,特别是与福音的广传和基督的教会有关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但都被神永恒的目的和旨意所引导。”然后他对此加以说明。有些人被差遣去传福音,有些人却没有。“在这一章中……福音被禁止在亚细亚和庇推尼传讲;这种限制,主在其护理中,仍然应用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然而“对某些民族,福音却被赐下……在我们这里的经文中,给了马其顿;以及英格兰……”现在,欧文问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为什么有些人听到福音,有些人却没有呢?而在福音被传到的地方,我们又为什么会看见“各种各样的效果,有些人继续硬心,另外一些人却真诚地拥抱基督呢?……就恩典的有效工作而言……你认为它的原则和目的在哪里……以至于在约翰身上有效,在犹大身上却没有;在西门•彼得身上有效,在行邪术的西门身上却没有呢?怎么,除了神在永恒中的旨意外,还能有什么原因呢……使徒行传1348……神拣选的旨意,是赐予救赎恩典的原则”。约拿单•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是一个伟大的清教徒布道家,也常常表达同样的观点。在根据罗马书918的讲道中,他在一段典型的段落里,列出了神的主权(定义是:“他按自己所喜悦的,有绝对权柄决定如何对待一切被造物”)在恩典的赐予中所彰显出来的各种方式:“1)呼召一个国家和民族,赐给他们蒙恩之道,但却不如此对待另外一个民族;2)……赐给个别人优势(比如,一个基督徒家庭,一个有力的服事,直接的属灵影响等等);3)赐给一些没有任何优势的人救恩(比如,败坏的父母的孩子,虽然敬虔的父母的孩子并不总能得救);4)……呼召一些罪大恶极的人得救,却不如此对待另外一个非常有道德和宗教情怀的人……5)拯救一些寻求救恩的人,却不如此对待另外一些人(即,把一些知罪的罪人带入得救的信心,而另外一些人却永远无法真诚地认罪)”。[12]神主权的这种彰显,爱德华兹认为,是荣耀的:“神的怜悯的荣耀之处,部分在于它是有主权的怜悯。”

神的主权也涵盖归信的时间。永远不是人、而永远是神才能决定,一个蒙拣选的罪人何时才会相信。在归信的方式上,神也有主权。一般而言,清教徒都教导说,因传讲律法而产生的知罪,必须在相信之前,因为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从什么罪中得救,否则不会、也不能来到基督面前得救。清教徒归信教义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非常强调相信需要“预备”。人要走向相信的第一步,就必须对神、自己、自己的责任,以及自己的罪,有所认识。第二步是知罪,既包括对自己的罪性,也包括对某些具体的罪行;而聪明的传道人在面对这个阶段的寻求者时,会试图加深他的认识,并使它具体化,因为真正、合理的知罪,总是非常具体的,虽然程度不一。这接下来是导致悔恨(对罪的懊悔和憎恶),这会把人心里对罪的爱慕烧尽,并导致真实——虽然相对不那么有效——的尝试,试图中断生活中的罪行。与此同时,聪明的传道人会看见心田已经被翻松,就会力劝罪人转向基督。现在,因为他想从罪中得救,而且也表现出这一点,所以他就有可能真诚地拥抱救主,并脱离罪。但在这之前他却不可能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清教徒一遍又一遍地恳求传道人,不要在预备的过程中抄近路。他们也不能对那些律法还没有产生功效的人,给出虚假的鼓励。如果一个人还没有知罪,也没有意愿离弃罪,就马上告诉他,不要为罪担心,只要信靠基督就好,这在他们看来是最糟糕的建议。这是鼓励虚假平安和虚假盼望的方法,只能产生“福音伪善者”。不过,在这一切之中,我们都必须承认神的主权。神不会不加预备就使一个成人归信;但“神破碎人心的方式并不一样”(巴克斯特)。如古德恩所说,有些归信很突然,预备工作一转眼就完成了。有些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慕道者花了很多年才找到基督和平安,如班扬的情形。有时大罪人在恩典做工伊始,就经历到“极大的融化”(吉尔斯•弗明[Giles Firmin]),而有时正直的人却需要在罪咎和恐怖的痛苦中,度过很长的时间。没有任何规律可以让我们知道,神要用知罪之鞭抽打每个罪人多久、多严厉。因此,有效呼召之工的过程有多快或多慢,全在于神的旨意;而传道人在其中的角色是接生婆,他的任务是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在每个阶段给予恰当的辅助,但却不能预言、更不可能修改分娩过程的快慢。

清教徒根据这些原则,推导出了他们传福音的观念。因为神透过圣言光照人,使人知罪、谦卑、归信,所以人的责任就是把圣言传达出来,教导和应用律法和福音。讲道者要根据他们所阐释的经文,宣告神的心意,向人揭示出救恩之途,鼓励未归信的人学习律法,反复思想圣言,谦卑自己,并祈求神向他们揭露他们的罪,赐给他们能力来到基督面前。讲道者要向所有真心渴望从罪中得救的人,举荐基督为拯救人脱离罪的完美救主,并邀请这样的人(基督在马太福音11:28节中亲自邀请的劳苦担重担者的灵魂)来到救主面前,而他正等着接纳他们。但讲道者却不能像芬尼所做的那样,要求立即的悔改和完全、彻底的相信。他们受差遣要告诉人的是,人们必须悔改相信,才能得救,但神的圣言却没有任何一处要求说,他们要进一步告诉所有未归信的人,应该即刻“为基督做出决定”(借用现代用语)。神从来没有差遣任何讲道者告诉一群会众,必须在聚会结束时就接受基督。因为事实上,只有那些被圣灵预备好了的人才能相信,只有那些神呼召来相信的人才能相信。神的话语的确要求所有人立即回应;但未预备好的罪人当下的责任,却是阅读、祷告,省察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自己需要被救脱离的罪是什么,而不是试图相信基督,因为他还没有能力做到。人没有能力像芬尼所说的那样,随时接受基督。人什么时候最先开始有得救的信心,决定权在于神、而不在于布道家。用“诉求”此时此地决定的方式,让人试图这么做,就是叫人攫取圣灵的主权。无论布道家的动机如何可嘉,这都仍然是一种傲慢的行为。而当他这么做时,他就僭越了讲道者的使命,对人的灵魂带来无可估量的伤害。如果他告诉人们,必须马上接受基督,并要求他们立刻做决定,一些属灵上还没有预备好的人,会试着这样做。他们会到前面来,接受指导,“做完各种动作”,然后离开,以为自己已经接受了基督,虽然事实上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这么做。所以,就事情的本质而言,这种要求的结果只是产生虚假归信的“稗子”。因为要求立即决定的前提是,人能够自由地随时“为基督作决定”;但这个前提是错误的、不符合圣经的罪观产生的虚假果实。

清教徒认为,传福音的讲道不是一种特别的讲道,好像有独特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圣言通常、公开事工的一部分;正如传福音的“聚会”是对神的公开敬拜的一部分一样,而且我们也必须如此对待这种聚会。因此,这种讲道的通常地点,应该就是地方教会。而以之为主要任务的人,就是牧师。他在公开和私下把圣言喂养给群羊的责任,就是“殷勤地为使灵魂归信神而努力”(欧文)。而清教徒牧师对他传福音讲道的成功,与他在一切讲道上的成功一样,具有同样冷静的信心。他不会为之显出狂乱的慌张。他知道,神的话语绝不徒然返回;神在各处都有他的选民,而透过他话语的宣讲,当时候到了时,这些选民就会被呼召出来——不是由于讲道者的恩赐,而是由于圣灵的能力。他知道,神永远为自己存留有忠心的余数,不管时代多么险恶——这就意味着,在每个时代,都有因圣言的宣讲而获得信心的人。他所求的是在自己的服事上忠心,并满足于把结果交给神。


 [1] 本文选自预备出版的《清教徒的牧养》一书,略有编辑,承蒙授权刊载,特此致谢。——编者注
[2] S. Clarke, Lives of 52 Divinespp. 131, 222 etc.
[3] T. Goodwin, P Nye, Pref. to T. Hooker, Application of Redemption.
[4] 参看,Revivals of Religion, 特别是第14章。
[5] B. B. Warfield.
[6] Works, ed. Russell, II:369.
[7] T. Watson, Body of Divinity1869, p. 154.
[8] Loc. cit.
[9]《威斯敏斯特信条》,第10章第1节。
[10] Works, ed. Miller, IX: 279.
[11] XV:1ff.
[12] Works, 1838, I:353.


2018-02-19


我是什麼?

作者: 施匹爾  譯者: 趙中輝
《我是什麼What am I?  第一章 我?7頁,改革宗出版社

第一章

不信神的人會說「我沒有宗教、不信神不必自欺欺人、非認為有神不可我不需要宗教也不需要心靈寄託。我真堅強。」他們的口號是:「人活著,只要順其自然就好。」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棒,但是有些難題是這種傲慢的思想無法回答、更無法解決的。其中一個難題就是:「我是什麼?」我真的知道我是誰嗎?

進化論對這問題的說法是這樣的:進化是個漫長的過程,人類是萬物進化到今天的產物。萬物按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原理進化,許多弱者一路被淘汰,只剩下一種「腦部發達、兩腳直立、能思考、有記憶、心中能想出各種新鮮玩意的動物」,也就是人類。人類因為進化到這個地步,所以能迅速往來於世界各角落、從事太空冒險,又幾乎能瞬間傳遞信息與影像。只要給人類足夠的時間,他幾乎可以作任何他能想到的、能發明的事。人類是這個進化過程的登峰造極之作。

 進化論這種解釋聽起來很棒,但是按照這種說法,人類畢竟只是一種動物罷了,會死亡、會朽壞,和其他動物沒有兩樣。

一、問題

即使我們認為,「即使沒有神,人類仍然天縱英明,精力充沛,不管想知道什麼、想作什麼,都能如願」,我們還是必須承認,人類把他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大師如羅素(Bertrand Russell),也不看好人類的前景。他篤信進化論與無神論(atheism),卻悲觀地說:「人類是由許多『因』(cause)產生的,而且我們從這些『因』看不出人類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的起源、成長、盼望、害怕、愛情、信仰……歸根究柢只是原子偶然相聚的結果罷了。不管是炙熱的感情,還是深邃的思想,都不能讓人超越死亡。假如有一天太陽系壽終正寢,那麼人類歷代的勞苦、全力以赴的投入、絞盡腦汁的靈感、天才的輝煌成果……,都要灰飛煙滅;宇宙一旦崩潰,人類一切的成就,即使如殿宇輝煌,也要埋於斷瓦殘垣之中。這種事雖然說不準,但是可能性之大,已經使哲學家不敢忽略;如果有哪門哲學敢不討論,就不配稱為哲學」(JKMonsma,《在廣大宇宙中神的證據》[The Evidence of God in an Expanding Universe],第86頁)。

沒有神的人真的那麼偉大,那麼了不起嗎?其實世上有許多問題是人類單靠自己無法解決的。

范瑞森博士(Dr. Hendrick Van Reissen)說道:「人類的科技已經使世界煥然一新,社會也跟著轉型,人類正在打造一個新世界……大體來說,科技已經賦予人類一種前所未有的能力,使人可以超越現狀。」

「可是科技似乎也同時在威脅到人類的自由。我們看到人性逐漸被抹殺,人們越來越離群索居,也越來越呆板。人類正在面對一個看起來矛盾,但是又很真實的困境,就是人的能力看起來很客觀,好像足以保護自己,但是他仍然非常沒有安全感,十分無助。」。(范瑞森,《基督徒觀點》[Christian Perspectives],第4頁)尼采說:「生命是空虛的。」卡繆說:「人生是荒謬的。」沙特說:「生命是毫無意義的。」(上引言,第17頁)

人沒有神其實過得並不好。有些人以極高貴的情操探索人生,最後卻以絕望收場。羅素儘管成就輝煌,仍然認為人類其實沒有希望。許多人沒有安全感,覺得害怕。人在驕傲的時候說:「我不需要神。」絕望的時候則說:「人生毫無價值。」我比較同意愛因斯坦所說的:「如果一個人認為他自己和他周圍的人的生命毫無意義,那麼他不只是可憐而已,他簡直不配活在世上。」(Monsma,《神的證據》,第235頁)

除非我們搞清楚「人是什麼」,否則生命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永遠是個謎。我們要問:「人從何處來?」「為何而來?」;「往何處去?」我們必須先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才會知道「我們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活在地上」。

二、該問個問題了

我們一面思想這些事,一面會問:「人是不是偶然生成的?」既然問:「人是不是偶然生成的」,也應該問:「是否有一位造物主?」「我們眼見的一切事物,是否都是祂設計、創造的?」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生物學家克林教授(Prof. Edwin Conklin)曾說:「生命起源於一場偶然的機率,大概等於一間印刷廠爆炸之後出現一本《韋氏大字典》的機率」。(《神的證據》,第174頁)

密西根大學前任教授卡克里(Olin Karkalits)博士則認為,人類其實無法以自然主義的演化原則來解釋世界的現狀。他說:「物理與化學或許可以解釋我們身體和大腦的運作,但是不能解釋它們為什麼這樣運作;人與動物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為什麼只有人意識到有神?人類從來沒有發現哪種動物會築壇拜神。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證明人的頭腦就等於心靈嗎?我們怎麼解釋人能記憶事物、形成觀念、邏輯推理呢?自然主義提不出適當的解釋。」(《神的證據》,第172頁)我們真的瞭解「我們是什麼」嗎?

三、答案

我知道要回答這個難題,最好去聖經找答案。聖經告訴我們,神是創造者,智慧奇妙,又有大能。祂創造世界、並且維繫管理。這樣一來,人就不是偶然生成,而是神巧妙創造出來的。神造人有一個榮耀的目的,如果人沒有神,就不可能知道他受造的目的,更別說達成這個目的了。但是現在我們有了神,就可以知道我們受造何等奇妙。聖經告訴我們,人是按照神的形像造的。聖經創世記一章26-27節說:「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

聖經告訴我們,神按照祂的形像造人,不是照祂身體的形象,因為神是靈,沒有物質的身體。神按照祂的形象造人,是指人在聖潔、公義、真實這些方面如同造他的主。此外,人也是按照神的形象而有靈;人還要管理世界,正如神管理萬物一樣。人就是因為按照神的形象受造,所以與動物不同,而且遠遠高於動物。如果你有一尊你自己的雕像、一幅自己的相片,你一定會仔細觀看,看它刻得像不像、照得好不好。神也是這樣看我們,不希望祂的雕像被踐踏、受羞辱;人在祂眼中非常寶貴。這使人類的生命有尊嚴、有價值。神已經明令殺人者死,憎恨人、鄙視人的,難逃神的審判。神非常重視人,非常愛人,所以神吩咐我們要愛鄰舍、以溫柔相待。人在神眼中十分寶貴,神創造人,就把人安放在地上,為他安排美妙的工作,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承認神創造我們,並不會使人變得軟弱可憐,反倒使我們有真正的尊貴與價值。人不只是一種動物而已,而是一種特別的受造物,在許多重要的方面與神相似。他被神保護,蒙神關愛,神也託付他重責大任。人如果只是一種動物,根本不能承擔這個責任。

不過,你會問:「人如果那麼棒,為什麼今天社會還有那麼多問題呢?」問得好!人類的問題確實不少。聖經告訴我們,人類有那麼多問題,是因為他們離棄神。人傲慢地說:「我不需要神;我要作我自己的神。我不必完成神為我安排的計劃,我要自己選擇人生的道路。我要自己決定哪條路是正路,哪條路對我最好。」人這麼說,其實是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使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他這樣做,就像汽車不開在馬路上,或是火車不行駛在鐵軌上一樣危險,不但害自己,也惹神忿怒。神在聖經中告訴我們,人如果心高氣傲,硬著頸項悖離神,走自己的路,神會嚴厲地管教我們。人好像一個小孩對他父親說,「我要住你的房子,睡你為我買的床,吃你為我買的食物,但是你說的每一句話我都不聽。」人與神的關係出了問題,人的驕傲與貪心也使他與他周圍的人產生很大的麻煩,動輒爭鬥,甚至打仗。聖經說,人都是罪人,意思是人違反神的律法已經成了習慣,反對神也成了家常便飯。

可是聖經告訴我們,神沒有使人一直處在這種絕望的光景中,甚至愛這樣的罪人。神在永恆裏有一位獨生愛子,並且已經差遺這位愛子拯救我們。這位愛子的降生非常奇妙,祂行的神蹟震撼人心,祂的教導也令人驚嘆折服,這都顯示這位愛子是神。祂為我們死,為我們的罪作贖罪祭。祂曾經死過,但又復活,使我們與神和好,重新得神喜悅,並且潔淨我們的心。如果我們信靠耶穌基督,相信祂為我們完成了這些事,神就再次稱我們為祂的孩子,向我們施恩,使我們有能力,得以完成神為我們一生安排的計劃,我們也才真的有尊嚴、有能力,並且真的謙卑。我們唯有藉著耶穌才明白什麼是真實的愛,因為神把我們當成祂自己的孩子來愛我們。我們失去神的形像,現在可以藉著耶穌逐漸恢復。我們不是被神撇棄,深陷絕望幽谷,而是有神的應許,要與祂同活,直到永遠。

所以,我們如果要認識自己,重新拾回我們真實的價值與尊嚴,完成我們這一生的目的,得到永恆的盼望與喜樂,唯一的辦法就是藉著耶穌基督的恩典,回到神的面前。



如何在傳福音時不作個蠢蛋HOW TO SHARE THE GOSPEL WITHOUT BEING A JERK

作者Silverio Gonzalez  譯者/修訂楊忠道/誠之

沒有人會喜歡蠢蛋但這經常是基督徒分享信仰時給人留下的印象。有很多人宣稱他們在跟隨基督但是卻用一種和耶穌的信息和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來分享他們的信仰。這甚至是發生在心存善意、好心的基督徒身上。他們希望他們的朋友和家人認識基督,卻陷入到一種不健康的分享信仰模式——讓人遠離神、而不是拉近距離的模式。讓我先從這點說起:我了解分享基督信仰是困難的。
Nobody likes a jerk, but so often this is the impression many Christians give when sharing the faith.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claim to follow Christ but share their faith in a way that completely contradicts Jesus’ message and manner. This happens even with well-meaning, kind-hearted, Christians. They want their friends and family to know Jesus Christ, but they fall into unhealthy patterns of sharing the faith, patterns that push people away from God rather than draw people near. I want to begin by saying that I understand. Sharing the Christian faith is hard.

 Rico Tice,在他《誠實的福音佈道:在困難的處境中如何和人談論耶穌》(Honest Evangelism: How to Talk about Jesus even When Its Tough)一書中說到:「我發現向人傳福音是很困難的。佈道者的困難在於人們假定,你覺得福音佈道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但是我不認為這很容易,從來沒有。對我來說,告訴人有關耶穌的事,經常會讓我傷透腦筋。」
Rico Tice, in his book, Honest Evangelism: How to Talk about Jesus even When It’s Tough, says, "I find evangelism hard. The problem with being an evangelist is that people assume that you find evangelism effortless; but I don’t find it easy, and never have. For me, telling people about Jesus has often been nerve wracking" (11)"

多年以來,我一直擁有這樣的特權,就是有許多在分享信仰上似乎很有天分的朋友。他們讓分享信仰看起來很輕鬆容易。但是在跟他們談話時,我發現他們和我有一樣的困難,也有同樣的懼怕和擔憂。他們說話也會結結巴巴。以下很有幫助的八點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
Through the years, I have had the privilege of having friends who seemed to be naturally gifted in sharing their faith. They made it look easy, but when I spoke to them, I discovered they had the same difficulties that I experienced. They had the same fears and worries. They stumbled over their words. Here are eight helpful points I learned from them.

 1. 善意是很有用處的。
1. Kindness goes a long way.

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當基督徒分享信仰時,太常轉為激烈的辯論。十字架已經夠冒犯人了。當我分享信仰時,我必須確定我是尊重人的、是友善的。我認識很多離開基督教的人,他們雖然認為這個信仰是真的,卻因為教會裏有很多蠢蛋而離開。當你用友善的方式分享你的信仰時,你可能會驚訝人們會更願意聆聽。
This may seem obvious, but too often when Christians share the faith, it turns into a heated argument. The cross is offensive enough. When I share the faith, I need to make sure that I am respectful and kind. I know plenty of people who have turned away from Christianity even though they think it’s true, because church people were jerks. As you seek to share your faith in a kind way, you may be surprised that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listen.

 2. 誠實會展示尊重、贏得尊重。
2. Honesty shows and gains respect.

有些分享信仰的人會戴上假面具,裝作擁有某種特質。他們變得很「屬靈」。這個「屬靈」的人從來不會懷疑、從來不會擔憂或犯罪。這個「屬靈」的人,總是愛耶穌勝過愛生命,這個「屬靈」的人不會因尊重人而說:「我不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這個「屬靈」的人害怕承認,他或她可能需要認識其他人的想法。
Some people who share their faith put on a character. They become “spiritual.” This “spiritual” person never doubts, worries, or sins. This “spiritual” person always loves Jesus more than life. This “spiritual” person doesn’t respect people enough to say, “I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at question.” This “spiritual” person is afraid to admit that he or she may need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what others think.

太多的基督徒害怕誠實,他們怕誠實會失去人們的尊重。其實不會。事實是:誠實經常會贏得尊重。當基督徒把人當人,而不是數字或「罪人」時,他們常會贏得尊重。當基督徒認罪時、當他們因未能展現善意而尋求對方的原諒時,他們常會贏得尊重。不要害怕作個誠實的人。
Too many Christians are afraid to be honest. They fear that honesty will lose people’s respect. It doesn’t. The truth is that honesty often gains respect. When Christians treat people as people and not as numbers or “sinners,” they often gain respect. When Christians admit their sin, when they ask for forgiveness after failing to show kindness, they often gain respect. Don’t be afraid to be honest.

 3. 平凡的談話最重要。
3. Ordinary conversations matter most.

你不需要公式、方法、計劃來分享信仰,你只需要平常心、誠實、善意和尊重人的信仰對話。試試這個:問問他們是否想聊聊基督教,有時候只要問:「我可以跟你聊一聊耶穌嗎?」就會打開話題。
You don't need a formula, a method, or a program to share the faith. You need to have ordinary, honest, kind,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faith. Try this: ask people if they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Christianity. Sometimes just asking, “Can I talk with you about Jesus?” opens people up.

如果人們不想聊,你大概無法透過提高音量來說服他們或試著強迫他們。務必尊重他們的決定。請記得這些對話對一般人來說是很困難的,要想跟一些人有嚴肅的交談,你必須得到某種程度的信任才行。挫折感、生氣或強迫,只會將這些人推開。要有耐心。隨時樂意幫助人。不必擔憂。
If people don't want to talk, you probably won't persuade them by raising your voice or trying to force them. Respect their decision. Remember that these conversations are hard for people. To have serious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people, you need to gain a certain level of trust. Frustration, anger, or force will only push those people away. Be patient. Make yourself available. Don't worry.

 4. 你只能分享你所知道的。
4. You can only share what you know.

我發現大多數人無法分享信仰的一個重大原因,是因為他們對基督信仰認識得不多。把它想像成一種語言。讀外語比說外語要簡單得多。聆聽和理解福音比教導和談論要更為容易。要談論福音、分享福音,必須對福音的語言有一定的流利程度。這需要經常閱讀聖經、時常禱告,來達到福音的流利度。太多基督徒沒有足夠時間學習信仰。當你花時間讀聖經、禱告,並研究基督信仰,你也會發現,關於神和福音,你也會有很多話可以說。
I have found that a big reason most people fail to share their faith is because they know very little about the faith. Think of it like a language. It is much easier to read a foreign language than to speak it. It is much easier to hear and understand the gospel than to teach it and talk about it. To talk about the gospel—to share it—requires a certain amount of gospel fluency. It takes regular Scripture reading and prayer to attain gospel fluency. Too many Christians haven’t given enough time to learn the faith. When you take the time to read Scripture, pray, and study the Christian faith,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too, will have much to say about God and the gospel.

 5. 分享福音。
5. Share the gospel.

我們分享給人的信息,和地獄、道德或教會無關。地獄、道德和教會都很重要,但福音的信息——這是最緊要的——是耶穌來要拯救罪人。其實你不需要說服人,說他們是罪人,也不需要問他們是否遵守了十誡,只需要告訴他們耶穌在十字架上做了什麼。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和死亡,就足以證明這個世界是有問題的。大多數的人都會意識到他們的生命是有問題的。談談耶穌來要做什麼,以及祂為何要來完成它。從耶穌開始,你可能會感到吃驚,竟然有那麼多人會承認他們是需要救主的罪人。
The message we share with people is not about hell, morality, or the church. Hell, morality, and church are important. But the message of the gospel—that which is of first importance—is that Jesus came to save sinners. You don't really need to convince people that they are sinners. You don't need to ask them if they keep the Ten Commandments. Tell them about what Jesus did on the cross. The fact that Jesus suffered and died on the cross is evidence enough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world. Most people have a sens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ir life. Talk about what Jesus came to do and why he came to do it. Start with Jesus, and you might be surprised how many people will grant that they are sinners who need a savior.

 6. 不要說太多話。傾聽。
6. Don't talk too much. Listen.

每當我分享信仰時,總有一大堆我想說的話。我想要告訴人關於耶穌完美的生命;我想要談論祂釘十字架;我想要說榮耀的復活。但我必須記得,談話不是演講,我不是在講道。我應該和人對話。丟掉原定的計畫、放棄想把你想說的東西全部說完。信靠神。享受這個交談。
Whenever I share my faith, there is a lot I want to say. I want to tell people about Jesus’ perfect life. I want to talk about his crucifixion. I want to speak about the glorious resurrection, but I have to remember that a conversation is not a speech. I am not giving a sermon. I’m supposed to have a conversation. Throw out the agenda, and give up on trying to get in all you want to say. Trust God. Enjoy the conversation.

 7. 成為基督徒會花很長的時間。
7. Becoming a Christian can take a long time.

有的時候,當人們聽到福音時,他們馬上就信了,並成為基督徒。聖靈創造信心的重生工作是瞬間發生的,但只有神可以看見。你和我看見的是人們發問、學習、懷疑、相信。沒有人會一次相信所有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可以一次學會全部的東西。基督信仰裡有很多要學習的。
Sometimes when people hear the gospel, they immediately believe it and become Christians. The Holy Spirit's regenerating work of creating faith happens in an instant, but only God can see that. You and I see people questioning, learning, doubting, and believing. No one believes everything all at once, because no one can learn it all at once. There is a lot to learn in Christianity.

我們應該期待人們花時間去發問、表達他們的懷疑。學習是需要時間的,這就是為什麼分享信仰不是基督徒一次就完成的事。每當牧師講道時,他都應該提醒會眾,神差遣耶穌基督為罪人受死復活,是出於祂的憐憫、出於祂的慈愛。身為基督徒,你我都會在餘生學習福音。當你分享信仰時,信靠神會按照祂的時間,拯救你的朋友和家人。
We should expect people to take time to ask questions and to express doubts. Learning takes time. This is why sharing the faith is not something Christians do once. Whenever a pastor preaches, he should be reminding the congregation of the mercy and love of God in sending Jesus Christ to die and rise for sinners. As Christians, you and I will be learning the gospel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As you share your faith, trust God to save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in his timing.

總結
Conclusion

在分享信仰時,你和我一樣都會常常失敗。事情就是這樣。別擔心。當你未能表達善意、說話誠實、展示真我、分享福音信息、傾聽或展現耐心時,承認你的錯誤並請求原諒。請記得,神會用彎曲的棍棒畫出直線的。
In sharing the faith, like me, you will often fail. It happens. Don’t worry about it. When you fail to show kindness, to speak honestly, to be authentic, to share the gospel message, to listen, or to display patience, admit your fault and ask for forgiveness. Remember, God draws straight lines with a crooked stick.

Silverio Gonzalez is a husband, father, and staff writer at Core Christianity. He earned his B.A. in Philosoph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and his Master of Divinity from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2017-11-17

佈道:為甚麼我們要傳講福音?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1681環球聖經公會(2013

創世紀第一章28節,亞當面對考驗無窮的世界;但是神曉諭他的話語是清晰的:在這個剛被創造的世界中,僅僅存活是不足夠的。他受命要使人類充滿世界,並要照顧和管理植物界和動物界,為著神的榮耀與人的益處而開拓一切。這些任務並不可能由亞當和夏娃單獨完成;雖然命令是給予個人的,但是命令的範圍卻表示神要整體人類去完成。通過舊約聖經中神與祂子民所立的約,管治的任命進一步延展擴大和變得具體明確(創9:1-7,15:1-17,17:1-22,22:1-18;出19:5;撒下7:5-29;王上8章;詩89篇)。

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820節,耶穌對祂滿心疑惑的門徒所說的話,回應了管治大地的命令。祂已經說得很清楚,屬祂的人要成為有愛心、敬拜神的群體(約4:21-24,13:34-35),被分別出來榮耀神的是一個為祂攻城掠地的群體。這個群體要被分別出來,承擔倍增門徒的任務,為各國各族而來的男女老少施洗(徒2:5,10:35;啟7:9,14:6),組成新約群體,充滿世界,然後教導並遵守我們全能的主所教導的一切。唯獨基督擁有絕對的權柄(太28:18;約17:2;弗1:21-23;西2:10),管治全世界;但祂吩咐屬祂的人去向世人傳福音、使他們作門徒(太28:19-20;徒1:4-8),因而把部分權柄授予了教會,把有效地傳福音的責任交托給了教會。雖然這看起來可能是個辦不到的任務,但其實不然,因為耶穌已經保證,教會的使命必然會在現在和永恆裡得以實現(西2:13-15;啟17:14)。

那麼,我們的主要我們教導什麼呢?狹義來說,聖經裡的福音就是神向我們的世界所發出的歷久不衰的資訊。大使命(太28:18-20)的核心,在整部聖經各處都找到呼應(路19:10;約13:34-35;林前9:22;腓1:27)。神已經把讓全世界認識基督的任務,委託給整個教會。教會內個別成員可能不是很有傳福音的恩賜,或者未能以經濟支持本地和普世的宣教事工,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為傳福音有效地傳開來而禱告。保羅要求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為我們禱告,好叫主的道也像在你們那裡一樣快快傳開,得著榮耀”(帖後3:1)。

教會蒙召向世界傳揚福音,目的是要對付罪這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罪是全面的,糟蹋著全人類和受造物本身(王上8:46;詩130:3,143:2;箴20:9;傳7:20;羅3:9-12,5:12-19,8:19-23;加3:22;約壹1:8-10),判決全人類往地獄之火去(太5:29-30,23:32-33;可9:43-47;羅6:23);但是神的好消息的全面性也毫不遜色。不論罪今天在哪裡掌權,神都教導罪人,福音是叫人脫離罪的途徑(羅5:8-10,10:8-13)。教會已經蒙召把這個好消息帶給萬民(太28:19;徒1:4-8),讓所有人都可以有機會悔改和得救(羅10:13-15),藉神在福音傳講中所彰顯的能力而重生(羅1:16;林前1:17-18;帖前1:5)。

但是福音除了領人歸信基督之外,還有其他用意。好消息還包括另一個事實:罪雖然還留在信徒之中,但是神已經賜能力予信徒,使他們在生命中遠離犯罪(羅8:913)。再者,好消息總是給我們開一條出路,幫助我們避免違反祂的命令(林前10:13)。藉著彼此教導遵從耶穌所吩咐的一切(太28:20),我們展現出神如何拯救我們脫離各個層面的罪,包括來自世界、肉體、以及魔鬼的試探;並且在神把我們安置其中的文化裡,展示出積極、被更新的生活方式。


此外,福音也是在於全宇宙的得贖(賽65:17,66:22;羅8:19-22;啟21:1-5),要把人類因墮落於罪中(創3章)而失落的一切,都取回來。我們不只是受命去拯救和教導個人和家庭,而是要憑藉福音的屬靈能力(林後6:7,10:4),全面進攻我們這個墮落世界中的一切邪惡範疇。教會特別是基於這個原因而渴求神的國度全然實現(太6:9-10,25:1-13;路12:40),並祈求在祂再臨時,可以找到一個忠心的盟約群體。這種對基督再次臨到忠心群體中的渴求,在新約的亞蘭文禱告「主啊,願你來!」(Marana tha;林前16:22)中保存了下來。這個禱告是一個呼喊,要見到基督徒的使命和福音遍傳的任務光榮地實現,就是各國各族都順服耶穌基督,以及我們的主的一切仇敵都被摧毀(詩110篇)。教會一直會繼續「等候那有福的盼望,就是我們偉大的神,救主耶穌基督榮耀的顯現”(多2:13),並繼續祈求:「主耶穌啊,請你來吧!」(啟22:20)一直到那日到來。藉著福音的大能,各國各族都會有人在「這世代的終結」(太28:20)那一天迎接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