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的晚餐The Lord's Supper
作者: 巴刻 (J.I.
Packer) 譯者: 張麟至
摘自《簡明神學》Concise Thelolgy 184-186, 更新傳道會出版,2013。
此禮顯示信徒與基督的相交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林前十一:23-26)
主的晚餐是採取儀禮性聚餐方式舉行的一種敬拜儀式;基督的僕人們一起分享餅與酒,以記念釘十架的主,並慶賀自己因透過基督的死,得以與神之間建立起的新約關係。
「我們的主耶穌在被賣的那一夜,設立祂身體和血的聖禮,稱之為主的晚餐。祂命令祂的教會應遵守此禮,直到世界的末了。此聖禮的目的是為了:永遠記念祂自己那犧牲的死;保證真實的信徒都得享其中的益處,使他們在基督裏有屬靈的滋養和生長,並能進一步得激勵以盡他們對主所當盡的本分;此聖禮也是一種聯系和憑據,使基督徒成為基督奧秘身體之肢體的一部分,得與基督有交通,並與其他肢體彼此有交通。」《西敏斯特信仰告白》XXIX.I
以上的敘述是根據論及主的晚餐的四段經文,也就是主設立聖餐時的記述而來(包括太26:26-29;可14:22-25;路22:17-20;林前11:23-25),另再加上哥林多前書十章16-21節和十一章17-34節。耶穌曾論及祂自己是生命之糧(約6:35-58),並論及人需要藉著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得餵養,祂的這篇講道是在還沒有設立聖餐之前講的;所以,我們必須從主晚餐的象徵意義(如,𠙖著信與基督相交)那角度去領會這篇講道,這比從主晚餐本身的意義(譯者註:即基督為我們受死)那角度去領會它要好得多。
在宗教改革期間,基督在這晚餐中的臨在的性質,和此禮儀與基督救贖之死的關係,這兩點都受到很大的詰難,成了爭議風暴的中心。論及第一個詰難,羅馬天主教會肯定(如今仍舊肯定一樣)一二一五年拉特蘭第四次議會(The fourth Lateran
Council) 所定義的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變質的意思是指:餅和灑的實質神奇地變為基督身體和血的實質,以至於它們不再是餅與酒,雖然它們看起來仍是。路德將此說修改了,肯定了後來被命名為「合質說」(consubstantiation, 路德所不喜歡的一個用詞)的看法,也就是說:基督之身體和血的臨在存於餅與酒的形式(form) 中,和餅與酒同在,並透過餅與酒的形式而來;因此這餅與酒的實質雖然未減少,但又比一般的餅與酒含意更多。東正教會與一些安立甘教會(聖公會)也大致持此看法。但瑞士改教家慈運理(Zwingli) 否認,已經得榮、如今在天的基督會以任何的形式與餅與酒同在。藉「軀體」(bodily)、藉「物質方式」(physically)、或藉「侷限在某地的方式」(locally) 等字眼都不合適用來形容主的臨在。加爾文主張:雖然餅與酒沒有變質(他同意慈運理的說法:「這是我的身體、我的血」這句話是「代表」而非「構成」之意,但基督藉著聖靈使敬拜者真正享受到祂同在的喜樂,吸引他們進入與祂在天上相交的光景(來12:22-24),那種經歷不可言喻,卻十分榮耀、真實。
論及第二個詰難,所有的改教家都堅持說,我們在主桌前為著基督所完成的那蒙悅納的救贖工作獻上感謝,卻無須重複、更新、重獻、再度呈遞,或再度使它發揮功用,一如羅馬天主教彌撤的教義對此聖禮的看法。
主的晩餐所規定的禮儀對參與者而言,有三層的意義。第一,它指向過去我們所記念之主的死。第二,它指著現今我們因信集體享用祂,其中包含我們如何能善待與我們一同信主的人在內(林前11:20-22)。第三,它指向未來我們向前盼望基督的再來,並因思想此事而得著鼓舞。使徒規勸我們領主的晚餐時,要有事先的自我省察,以確保心思正確(林前11:28);這種規勸的智慧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