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伯记》和秩序的隐藏Job and the Hiddenness ofOrder
骆鸿铭译自Goldsworthy Trilogy 第二部 Gospel and Wisdom(Goldsworthy Trilogy, Paternoster, 2001)第七章, Graeme Goldsworthy著
第一次读约伯记的人可能会大吃一惊。我们属于一个追求短小精悍的通讯时代,生活中到处充塞着一句广告词的广告版和20秒的电视广告。约伯记却属于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但是圣经却将它收录进去,它的42章经文今天仍旧对我们说话。它冗长的对话,很容易让我们陷在迷雾里。让我们先看看这本书的结构。
构。
《约伯记》目的
约伯记从一个散文故事开始,记录一个控告者(adversary;希伯来文的“撒但”是指控告者或控诉者。这里的撒但未必是特指新约中的邪恶之君撒但── 头号的控告者)要试验约伯的义。撒但怎么可能被容许出现在耶和华面前呢?我们不得不质疑牠的身份。牠闯入天廷,成为上帝面前义人的控告者。牠质疑本书开头所说的,约伯是个义人。但是一旦展开对约伯的攻击,牠就退居幕后了。如果本书要问的是义人为什么会受苦,那么,答案可能很简单,即:“撒但在找约伯的麻烦 ”。但事实上,作者似乎没有这个意思。因为撒但和主要的对话,并没有什么关联。
当约伯遭到打击后,书中强调他仍然没有犯罪(2:10)。他的三个朋友接着出现,经过七天七夜的静默,开始了他们的争论。
然后,我们进入书中的诗体部份。希伯来诗的特色是字句多,经常重复。平行句是常见的手法,如同我们在箴言书中常看到的。事实上,平行句法用类似而重复的语词,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原来含义不明的句子。不过,真正的问题不是个别句子的意义,而是整体论证是如何铺陈的。
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在一段散文的介绍后,就展开了诗体的部份,约伯开始咒诅他的生日。然后是约伯和他三个朋友间的对话,依序是约伯╱以利法,约伯╱比勒达,和约伯╱琐法(3-31章)。这个次序出现了三次(第三轮中,琐法没有出现)。约伯对比勒达的最后一次发言特别地长(26-31章),也许第28章有关智慧的诗是后来插入的。第四个朋友以利户在此时加入,他的论点并没有新意(32-37章)。然后上帝打破了静默,在一个威严的诗句高峰中对约伯说话(38: 1-42:6)。最后是一段散文的跋,约伯重得他的财富,家庭和健康。
许多人认为约伯记是组合而成的。例如,常见的说法是原始内容可能只包含散文的段落(1:1-2:13,和42:7-17)。对话是后来插入的,最后再加上了智慧诗,以及以利户的言论。对我们来说,我们手头所有的是一本完成了的书,是作为圣经的一部分传给我们的;而约伯记是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恒久的价值。
无可否认地,本书的一个中心主题是义人的受苦。不过,这并不表示本书是为了回答义人为何受苦的问题。本书冗长的形式似乎增强了围绕着约伯受苦的紧迫神秘感。从一个观点看,此问题并不存在,因为我们知道,从一开始,上帝就称赞约伯,也很放心地容许他真实的信心遭受考验。但是上帝和撒但的对话,是为我们所知,却不为约伯所知的。约伯并不了解实际的状况,所以才会有两段散文之间出现的诗体对话。经文支持这个观念,就是上帝为了责罚和管教的缘故,容许祂的子民受苦。同时,约伯是义人并不意味他是无罪的,因此,他并非不需要管教。然而,本书清楚表明,约伯所受的苦与他的罪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认为散文段落是约伯故事的原始架构,诗体是后来插入的人,有一定的道理。故事本身很能说明这点。约伯是个义人,他的信心受到了考验。他的正直得到了证明,考验并未使他失去对上帝的信靠。因此,前嫌尽释,他重获原先拥有的。不过,约伯记整本书,对把义人受苦简化为信心的试炼的这个教义,并没有兴趣,也不是要我们无条件地接受苦难。我们不能说整本书的中间部份,约伯想明白苦难的原因,之所以被放进来,只是为了要说明这种质疑是白费力气。这其中蕴涵着真实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寻求明白上帝旨意的路上,拒绝平庸的回答 ──我们完全明白,或我们一无所知。
另一个关于约伯记写作目的的说法,是说它极欲想解答神义论的问题。神义论的意思是解释上帝的作为。换句话说,义人受苦的问题似乎把上帝放在一个阴暗的角落。有些人会问:“如果上帝让无辜的人遭遇惨境,祂还是个慈爱的上帝吗?”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出一些解答这个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神义论的范畴。新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一个层面是未来上帝国的显现,及其审判。这个未来天上的解决方案,在旧约中并没有展开。况且,新约未来的解答并不会使约伯记中的信息,对基督徒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对约伯记目的的不同说法,表明本书关注的层面相当复杂。无论我们将之视为要处理义人受苦的问题、信心的意义、信徒与上帝关系的认知,或合理化上帝的主权,这本书是以智慧来呈现的。在这些建议──都能帮助我们理解约伯记 ──之外,我们必须加上贯穿于智慧文学的关注。约伯记是一本问及“什么是智慧,我们如何能找到?”的书。
智慧的危机
在箴言书中,我们看到智慧的一个中心主题是觉察宇宙的秩序。所有基于经验的观察都能让我们认识此宇宙秩序,它帮助我们建立与其他事件或经验的关系。在这个秩序之后,是上帝创造的活动,而要真正明白所有的事件,我们必须考量上帝对祂自己的启示。但是,即便箴言书也承认,上帝的宇宙的有序性,有时是非常复杂而难以分辨的。
从一开始,我们看到约伯三个朋友的说法,并不适用于约伯。他们对这个秩序的认识是非常呆板的,无法处理“正常”之外的例外。我们知道约伯是无辜的。约伯虽然不清楚上帝在前言中对他的赞许,但是他确信他所作的,并不堪受到如此不幸的打击。他朋友们的论证非常简单,对他们来说,如果人遭到这么多苦难,一定是个真正的大罪人。
以利法很确定他的立场,因为他说他有过一个奇怪的属灵经验,让他毛骨悚然(4:12-17)。他对问题的提法是:要么约伯是不义的,是配受苦难的;要么上帝是不公义的,要让他受苦。既然后者是无法想象的,约伯一定是错的一方:
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吗?人岂能比造他的主洁净吗?(Job 4:17)
接着,比勒达诉求的不是属灵经验,而是传统(8:8-10)。只差一点,他就可以成为伟大的智慧教师。他从过去的智慧宝库中汲取真理,却不适用于这个特殊的案例中。因此,比勒达对智慧的理解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对约伯的建议不比以利法来得好,因为他认为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是约伯的忏悔:
你若清洁正直,他必定为你起来,使你公义的居所兴旺。(Job 8:6)
最后是琐法。他曾被人描述为一个“简易福音”的人。对这个矮板、教条式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清楚、黑白分明的。他甚至暗示上帝对约伯够宽大的了,忘记他一部分的罪(11:6)。虽然如此,他提出的是真正的问题,必须作为我们理解本书所展现的智慧的一部份:
你考察就能测透神吗?你岂能尽情测透全能者吗?(Job 11:7)
琐法显然对约伯的改过自新抱持着一小小的,却是十分严苛的盼望:
虚妄的人生出慧心,就像野驴生子为人。(Job 11:1,新译本)
因此,约伯的朋友以各自的方法来指责约伯有罪,要他悔改,以重得上帝的欢心。这个论证循环一再重复,并没有加添新内容,只是愈来愈激烈。另一方面,约伯继续为他的无辜抗辩,没有太理会他朋友的论点。诗人用了很高明的技巧,让我们的英雄与他的对手们,好像在不同房间和河的对岸争论。两边的观念从来没有直接冲撞,所以也没有赢家。我们大可说这个聪明的安排强调这些朋友不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安排,正是本书的诉求,让智慧的两个层面有所接触。其中一个强调可见的因果规律,另一个则强调生活经验的奥秘。
所以,什么是我们所说的“智慧的危机”呢?这个危机是把一个关于智慧的特殊观点僵化成对整体实在界的死板诠释,以致于有时候会与经验发生冲突。很明显的,箴言倾向于强调我们的所作所为和所得的结果,有很密切的关系。只有在直接因果的范围内时,这个关系才是有效的。许多箴言说从我们正直或聪明的行动中可以得益。这不只是因为旧约还没有触及死后的生命观,在那里,所有生命的帐才会算清。这的确是我们可经历的事实,即善有善报,智慧对生命与生命的保存大有益处。这个行为─结果的关系是我们常常说到的自然报应。我们可以在我们的经验中观察,以致于我们有把握的确有个秩序,是运行不辍的。
自然报应是大部份的人可以明白的。我们都知道生命的律,如果我们遵守,便是聪明的。老是吃垃圾食物、大量吸烟并不能显出你的智慧。更广一点来说,人们愈来愈有警觉,我们正在让地球愈来愈难居住。上帝给人的文化使命已经被扭曲成以任何代价追求经济成长。核子武器竞赛和灭绝地球生物的威胁是对我们最明显的提醒,报应总会到来,这种智慧是箴言的特征。但是箴言并没有想要调和经验的矛盾,它也不想把背后的东西加以理论化。
智慧的危机在约伯记中得到最好的说明。约伯的三个朋友,对于报应有一个简单的教义。这不是说他们代表箴言的智慧与约伯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而是说他们使箴言变成了食古不化的智慧,因此,箴言的时间系数就被抹杀了。他们将箴言的智慧僵化成普遍的规则,而不再能处理经验中出现的明显矛盾。因此,他们论证的结果是:许多经验显示正直和昌盛、愚蠢和邪恶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邪恶的经验一定是不义的直接后果。
约伯的朋友是敬畏神的人,说他们所说的没有一点对处,也是无法想象的。我们不能说他们所说的毫不相干,因为他们所说的,基本上是真的,只是这些并不适用于约伯的处境上。只有当我们跟着那些朋友,把箴言的话变成普遍规则,约伯记才会成为对箴言的挑战。约伯的经验对以色列人来说,是个新的经验。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义人受苦,这个问题总结在哀歌中,敬畏神的人受到邪恶的压迫:
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13:1)
约伯的朋友没有好好处理他们自己箴言式的智慧的矛盾。例如,他们应用到约伯的逻辑也可以延伸到世上的穷人。在箴言中有些地方把贫穷与懒惰或愚笨联系在一起(箴 14:21,31﹔19:17﹔21:13)。我们很容易一概而论,说懒惰一定会招致贫穷,或贫穷永远是懒惰的结果。有智慧的人当然不会这样看,因为他们对穷人总是有同情心,也称赞那些帮助他们的人。穷人甚至可以是正直的模范(箴19:1)。
秩序的隐藏
我们现在回到信心和信靠的主题。我们看到以色列的智慧者不是人文主义者,相反地,他们在信靠上帝的光中得到智慧。在我们敬畏神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智慧的中心是信靠上帝,人是借着启示而认识祂的。许多经节都以对上帝救赎行动的超越的回应,来说到信靠,而上帝的救赎行动是以色列盟约的信心的枢纽。智慧是因为上帝已经设立了宇宙的秩序,而我们在每天的经验中对这个秩序的感知也要求我们信靠上帝。箴言2:1-15节非凡的宣称是追寻知识会导致对敬畏神的理解,和对上帝的知识。这强调了敬畏神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目标。一个不信者以开放的心胸,客观地检验宇宙,并不会使他认识神、信靠神。靠这种自然神学来认识上帝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一个接受上帝是造物主的信徒,才会发现整个宇宙加强了他的信心和信靠。
与此概念(有秩序的被造界)相关的,是自然报应的行为╱结果的关系。但是,与经验冲突时该怎么办,如同约伯的例子。智慧要配合事实,即使智慧是上帝所赐的礼物,也不意味上帝教导我们要像拥有宇宙无限和完全的知识一样去思想。如同冯拉德(von Rad)所说的,有些经验会让我们的信靠瓦解。当事件临到我们时,我们可能会失去信心,冲突似乎会将我们先前信靠的基础全部挪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试试另一条比较聪明的路,把这个冲突当作一个提醒:我们无法看到图像的全部。只有完全相信独一的造物主上帝的人才可能接受这个观点。对无限、有位格、关爱的上帝的信心,使得真正的智慧和人文主义理性的自大有所区别。智慧的人总是很清楚,他对知识的寻求,会受到无限伟大的严格限制,此无限伟大将上帝与人作出区分。如此,智慧的人就会同意先知从上帝得来的话:
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9)
智慧清楚其有限,也愿意承认有些上帝的秩序是向我们隐藏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奥秘时,我们可能在其中看到一些理由。智慧晓得受苦的功用是磨炼(箴3:11- 12),但这与因果报应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因为管教意味着还有需要纠正的错误或不完善。这当然不是约伯记提供的解答。奥秘是更深层的,约伯甚至没有得到保证,是一个爱的父亲在责备他。他最深的苦难,超越他个人损失的,是上帝的缄默。
无论我们如何为约伯记28章的原创性下结论,这首关于智慧的诗不是不相干的。约伯朋友的失败是令人沮丧的,他们没有找到解方,我们也被带到了问题的核心:
然而,智慧有何处可寻?聪明之处在那里呢?
智慧的价值无人能知,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
智慧从何处来呢?聪明之处在那里呢?
是向一切有生命的眼目隐藏,向空中的飞鸟掩蔽。
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
因他鉴察直到地极,遍观普天之下,
(伯28:12-13,20-21,23-24)
如果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的秩序,那么唯有祂才拥有全部的智慧。没有这个基本认知的人,想追求智慧,就是愚蠢至极的。人的心智必须接受有奥秘的存在,是它无法测透的,那是上帝所维持的秩序,是超过我们的能力能找到的。即使当智慧得到重生,仍要以信心与上帝启示的话相连接,智慧的人仍会观看所有在他眼前的被造界的奇迹,而和约伯一起承认:
看哪,这不过是神工作的些微;我们所听于他的是何等细微的声音!他大能的雷声谁能明透呢?(伯26:14)
在我们考虑上帝对约伯的回答之前,我们应该注意到另一个主题。约伯对人与上帝的隔绝有很深的自觉。以色列宗教对这点用了很多生动的方式来描绘,而约伯被迫以非常强烈的个人的方式,去面对这些。会幕的围墙和至圣所前的幔子,是罪导致人与神隔绝的提醒。祭司和所有祭牲的血都在告诉我们,只有借着中保,人才能来到上帝面前。先知对以色列所说的话,正是约伯最深刻的经历。他与神隔绝了,他不知道如何再寻求上帝的面。在这里,虽然不是因为他作为被造物的罪而导致与神的隔绝,但是解决的办法是一样的,他需要一个中保:
他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他,又使我们可以同听审判。
我们中间没有听讼的人可以向我们两造按手。
愿他把杖离开我,不使惊惶威吓我。
我就说话,也不惧怕他,现在我却不是那样。
(伯9:32-35)
总是会有这样的一位存在:
现今,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
(伯19:19)
最后终于有一段经文,虽然很难从希伯来文翻译,却表达了死亡不是与神最后的隔绝的信心。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
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
(伯19:25-26)
这不是对复活透彻的认识,只是明白为什么神是公义的一个过程。无可置疑地,这是启示的一部份,带领我们朝向新约复活的教义。它与约伯渴望一个中保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总之,他的维护者或救赎主会使他看见神。他将不再需要解释,因为只要看见神,对他来说就够了。
上帝如是说
直到本书的最后,上帝才对约伯说话(38:1-41:34)。对约伯的质问的回答是强而有力、势不可挡的,但并不是毁灭性的。令人难解的是它似乎避开了所有约伯和他的朋友们所提出的问题。要准确地说明这个有力的圣言是很困难的,这在各种相关的学者的结论就可以看出来。也许我们可以提两点:一、对约伯的问题没有答案﹔二、没有答案其实是给了一个开放的回答,可以作不同的应用。另一个说明的方式是上帝没有直接回答约伯有关他受苦的问题,而是指出一些明确的真理,引导约伯到智慧的道路,得到对这件事满意的解答。
上帝的话语并不乏责备:
谁用无知的言语使我的旨意暗昧不明?(伯38:2)
既然在上帝42:7说约伯对上帝的讲论是对的,这节经文就不是指相反的意思,而是指出约伯是无知的,因为他在这件事上并没有被告知。所以,我们也有:
“挑剔是非的,怎能与全能者争辩呢?责备 神的,回答这个问题吧。”!(伯40:2,新译本)
约伯的回答(40:3-5)显示这个责骂使他谦卑下来。但是他还没有达到上帝在末了要他到达的境地。那么,我们可以从上帝的这个回答学到什么呢?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关于上帝的事。这个残酷的对约伯的问题使他面对创造的事实。约伯所生活的世界,都时刻显出有一个秩序,存在所有的事物中。书中伟大的诗体对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以为用有限的经验去感知秩序,就能理解所有的事情,是很危险的,把上帝视为和我们一样,受到我们化约的秩序观念的限制,和把上帝视为造物主和所有秩序的维持者,相距只有一步之遥。当我们用独立的姿态去思想秩序、公义、良善和真理,我们很快就会开始坚持,上帝也需要遵守这些。我们就会根据自己认定的所谓自明的公义和良善的标准,塑造出一个公义和良善的上帝的图像。圣经的图像却与之相反。上帝启示了祂自己像什么,如此作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什么是公义与良善。秩序也是如此。它的定义必须来自上帝的启示。上帝不是一个被造物,需要臣服于一个更高而独立的、称为秩序的原则。秩序之所以是秩序,是因为上帝是上帝,是上帝使它成为秩序。
那么,约伯所学到的,是上帝是超乎所有秩序之上的上帝,而这个秩序是人可以感知的。这意味着有可能、实际上是证据充份的,我们都有很多经验,这个行为╱结果的关系的确是超乎我们感知的能力的。上帝问的问题并不需要回答,而是要约伯再次考虑创造的伟大,是对创造它的上帝的见证。我们有时称之为“上帝的主权”──祂对万物的绝对统治,意味着祂是自由的。上帝是自由的,不是说祂能否定自己或任性地把自己变成一个魔鬼,而是根据祂的旨意行作万事。上帝启示自己,让我们认识祂,是祂自由的一个行动。上帝的可知性绝不可滥用来排除上帝的不可知性的奥秘。换句话说,我们对上帝的知识是有限的,是受到上帝选择要启示什么的限制,也受到我们理解它的能力的限制。我们必须经常承认上帝是无限地超乎我们的理解所能掌握的,包括祂的本质以及祂的道路。即使一个最单纯的人也能明白这点。有一次我问一群纽约儿童避难所(我在那里担任牧师)的儿童说,如果我们能明白上帝所有的事情,会变成怎样?一个小小的七岁孩童毫不迟疑地以超过他年龄的智慧回答:“我们就是神了!”
上帝的沉默在约伯的世界如同一层穿不透的迷雾。当他因此与唯一能赋予其经验以意义的声音隔绝了,他的朋友的争论对他来说,也成为在受苦的沼泽中被造物的噪音。他的痛苦,像一层雾,抹去了所有使他能获得忍耐和认识他与有意义的实在界仍有牵连的参照点。约伯信心的胜利,是靠他对目标的坚忍,要在上帝里面找到意义。约伯的冤情被洗刷,端赖上帝对他说话的事实,不是最后审判的话,而是使他再度与实在界发生联系的话。上帝以其威严说话,上帝启示给色列的威严是一个慈爱的、牧人般的王权。上帝慈爱地领他的儿子,超越他自己受苦的世界的地平线。靠着上帝的话,这个医治所产生的效果,启示上帝的智慧超越人类的智慧。
从约伯学智慧
约伯的信心和信靠穿透了静默的墙,这笃墙是远超过他最初所明白的。他如牛头犬般地顽强,紧紧地把握着一件事:上帝一定会回答。因为他的问题远超过他的苦难,约伯也对那些今天仍在受苦的人说话,对更广的听众说话。他的问题在于他不再认为任何事都有意义。让事情更加复杂的,是上帝的沉默。所有组成他有秩序的存在的事物都被剥夺了,但是如果上帝曾对他保证或告诉他和撒但间的安排,事情就会完全改观。那时,虽然有苦难存在,问题也不再一样。就有如上帝,这位以色列的牧者,曾给予祂的子民的应许,都从约伯的理解中被消除了一样。他的经历如同在没有言语的坑中受苦,最后让他明白上帝对人的话的充足性。
约伯所说的痛苦不只是故事中所描绘的丧失亲友的实际惨痛经验、穷乏和与社会的隔离。它也说到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疏离。对那些把他们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淹没在麻醉品麻木状态的非信徒来说,约伯认为意义是上帝的礼物,要给所有愿意信靠祂的人。他对中保的哀求上达天听,以一个他无法明白的方式,朝向基督 ──上帝的话,是那位将要以肉身显现的,以致于我们可以亲自看见神。
对有些人来说,约伯记的跋是无关紧要的,是令人扫兴的结尾。也许它的确代表着编辑者的尝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并非是完美的。但是从整本书的信息来看,这个跋证实了上帝圣言的重要性。虽然约伯在尘土和灰烬中悔改,然而我们知道这不是为了他的朋友所指认的罪。而是意味着约伯想从上帝那里得到一个直爽回答的欲望,已经被提升了。慈爱的上帝已经让他看见,他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成为像上帝一样,而是把自己陶铸成一个信靠上帝的被造物,信靠他的造物主的护理。书跋所表达的,对旧约的子民来说,是唯一可能接受的方式,说明约伯的罪名已被洗清,上帝与人的关系也恢复了。
所以,约伯记并没有和箴言的智慧抵触。它借着向我们展示什么是敬畏神和上帝的伟大,让我们能超越箴言。它提醒我们这种敬畏神的方式,才是对那位有着无限伟大、智慧而真正的爱的上帝的敬畏,祂的爱所及之地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约伯期待着保罗的保证:“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他让我们自卑,好让我们能从欺骗我们的思想中得到拯救。这欺骗我们的思想是要让我们以为我们对智慧的追寻会让我们知道所有的答案。与约伯同行,我们就能被上帝降卑,唯有如此,才能被提升到一个重新信靠祂的良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