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6


伯克富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目錄

伯克富(Louis Berkhof)著,隨真譯,(麥種


另参1:
伯克富系統神學目錄,第一部分 神論,一 神的本體Louis Berkhof Systematic Theology table of contents PART ONE: THE DOCTRINE OF GODThe Being of God

《系統神學導論》

教理神學的觀念和歷史
The Idea and History of Dogmatic Theology

1 用於神學的系統描述的名稱

2 教理的性質
一、「教理」這一名稱
二、教理的正式特徵
三、教理的必須性
四、教理中包含的要素

3 教理神學的觀念
一、教理和教理學之間的關係
二、教理神學的對象(它的定義)
三、神學是一門科學
四、教理學在神學百科中的位置

4 教理學的任務、方法和分題
一、教理學的任務
二、教理學的方法
三、教理學的分題

5 教理學的歷史
一、古老天主教時期
二、中世紀時期
三、宗教改革時期
四、更正教經院神學時期
五、理性主義與超自然主義時期
六、現代神學時期

教理學基本原理
The Principia of Dogmatics

1 基本原理總論
一、非神學科學中的基本原理
二、宗教或神學中的基本原理

2 宗教
一、宗教的本質
二、宗教的中樞
三、宗教的起源

3 外在知識論原理(啟示)
一、啟示的名稱與概念
二、普遍啟示
三、特殊啟示
四、特殊啟示與聖經

4 聖經的默示
一、默示論的歷史
二、支持「聖經默示」的經文證據
三、默示的性質和範圍
四、詆毀默示論的嘗試
五、對默示論的異議
六、聖經的完美性

5 內在知識論原理
一、人的悟性
二、思辨式的理性
三、敬虔感或宗教直覺
四、道德意識
五、信心是真正的內在原理
六、信心的根基


系統神學

第一部 神論

神的存有

1 神的存在
一、神論在教理學裏的地位
二、聖經為神的存在提供的證據
三、否認神存在的不同立場
四、神存在的所謂「合理證據」

2 神的可知性
一、神是人無法透知卻仍是可知的
二、否認神的可知性
三、神的自我啟示是我們獲得關於神的一切知識的先決條件

3 神的存有和祂的屬性之間的關係
一、神的存有
二、認識神的存有的可能性
三、在祂的屬性中啟示出祂的存有

4 神的名
一、總論神的名
二、舊約聖經中的名字和它們的含義
三、新約聖經中的名字和它們的解釋

5 總論神的屬性
一、評估所用的術語
二、判定神的屬性的方法
三、對屬性分類的建議

6 不可傳通的屬性
神是絕對的存有者
一、神的自存
二、神的不變性
三、神的無限
四、神的統一性

7 可傳通的屬性
神是有位格的靈
一、神的屬靈性
二、智性的屬性
三、道德屬性
四、至高主權的屬性

8 三位一體
一、三位一體教義的歷史
二、神既是三又是一Trinity in Unity或譯為「一中有三」
三、分開考慮三個位格

神的作為

1 總論神的定旨
一、在神學裏的「定旨」教義
二、神的定旨在聖經中的用詞
三、神的定旨的本質
四、神的定旨的特徵
五、定旨教義面對的反對意見

2 預定
一、預定教義的歷史
二、聖經中描述「預定」的詞語
三、預定的創始者和對象
四、預定的組成部分
五、墮落前揀選論和墮落後揀選論


3 創造總論
一、創造論的歷史
二、創造論的經文證據
三、創造的觀念
四、關於世界起源的不同理論

4 靈界的創造
一、天使教義的歷史
二、天使的存在
三、天使的本質
四、天使的數量和組織結構
五、天使的服事
六、邪惡的天使

5 物質界的創造
一、聖經對創造的記載
二、創世之六日與單獨的六日

6 神的護理
一、護理總論
二、保存
三、協作
四、統管
五、特殊護理或神蹟

第二部分 人論——和神之間的關係

原始狀態下的人

1 人的起源
一、人論在教理學中的位置
二、人類起源的經文記載
三、進化論對人類起源的描述
四、人的起源和人種單一性

2 人性的組成
一、人性的組成因素
二、個人靈魂的起源

3 人是神的形象
一、人具有神的形象的歷史觀點
二、神在人身上的形象的經文資料
三、人是神的形象
四、人是神的形象的原始狀況

4 在行為之約裏的人
一、「行為之約」的教義史
二、行為之約教義的經文基礎
三、行為之約的要素
四、行為之約的現況

在罪惡狀態中的人

1 罪的起源
一、歷史上關於罪的起源的不同觀點
二、罪的起源的經文資料
三、人第一次罪行或人的墮落的本質
四、第一次罪行或墮落的產生是因著試探
五、進化論對罪的起源的解釋
六、第一次罪行的結果

2 罪的本質特徵
一、關於邪惡本質的一些哲學理論
二、聖經中的罪觀
三、伯拉糾對罪的看法
四、羅馬天主教的罪觀

3 罪的傳遞
一、歷史的回顧
二、罪的普世性
三、亞當的罪和人類的罪之間的關聯

4 人類生活中的罪
一、原罪
二、本罪(Actual Sin;或譯:實際犯的罪)

5 罪的刑罰
一、自然的刑罰與實際的刑罰
二、懲罰的本質和目的
三、罪的實際刑罰

在恩典之約中的人

1 聖約的名稱與概念
一、名稱
二、概念

2 救贖之約
一、根據聖經作出的合理探討
二、救贖之約的經文資料
三、救贖之約中的聖子
四、救贖之約的要求和應許
五、救贖之約和恩典之約的關係

3 恩典之約的性質
一、恩典之約和行為之約的比較
二、立約的當事人
三、恩典之約的內容
四、恩典之約的特徵
五、基督與恩典之約的關係

4 恩典之約的雙重層面
一、恩典之約既是外在的約,也是內在的約
二、恩典之約的本質與施行
三、有條件的約和絕對的約
四、約是一種純粹的法律關係,也是一種生命的交通
五、恩典之約裏的成員資格是一種法律關係

5 恩典之約的不同時代
一、不同時代的正確概念
二、舊約聖經時代
三、新約聖經時代

第三部分 基督論:祂的位格和工作

基督的位格

1 歷史上的基督論
一、人論和基督論之間的關係
二、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論
三、宗教改革之後的基督論

2 基督的名稱與神人二性
一、基督的名稱
二、基督的二性

3 基督的單一位格
一、陳述教會關於基督位格的看法
二、基督單一位格的經文證據
三、二性聯合於一位格所帶來的果效
四、基督的單一位格是奧祕
五、路德宗關於屬性相通的教導
六、不同形式的虛己說
七、「逐漸道成肉身」的理論

基督的狀態

1 降卑的狀態
一、引言:基督的狀態總論
二、降卑的狀態

2 高升的狀態
一、高升狀態的一般說明
二、高升狀態的幾個階段

基督的職分

1 導論;先知職分
一、職分總論
二、先知職分

2 祭司職分
一、聖經中的祭司觀念
二、基督的獻祭工作

3 代贖的原因與必要性
一、代贖罪的動因
二、歷史上對代贖之必要性的看法
三、代贖的必要性的根據
四、針對代贖之絕對必要性所提出的異議

4 代贖的特性
一、陳述受罰代贖論教義
二、對受罰代贖論或補贖論的異議

5 關於代贖的各種分歧理論
一、早期教會的理論
二、安瑟倫的補贖論(交易論)
三、道德影響論The Moral Influence Theory
四、榜樣論The Example Theory
五、治理論
六、神祕論
七、代替悔改論The Theory of Vicarious Repentence

6 代贖的目的和範圍
一、代贖的目的
二、代贖的範圍

7 基督的代求工作
一、基督代求之工的經文證據
二、基督代求之工的性質
三、基督為何人代求為何事代求
四、基督之代求的特徵

8 君王職分
一、基督的屬靈王權
二、基督對全宇宙的王權

第四部分 救贖之工的施行

1 救恩論總論
一、救恩論與前一個論題之間的關聯
二、救恩次序

2 總論聖靈的運行
一、過渡到聖靈的工作
二、聖靈的一般運行和特殊運行
三、聖靈是神聖恩典的分賜者

3 一般恩典
一、一般恩典之教義的起源
二、一般恩典的名稱與概念
三、一般恩典與基督的代贖工作
四、特殊恩典與一般恩典之間的關係
五、一般恩典運行的途徑
六、一般恩典的果實
七、對改革宗一般恩典教義的反對意見

4 奧祕的聯合
一、奧祕聯合的性質
二、奧祕聯合的特徵
三、奧祕聯合的一些錯誤概念
四、奧祕聯合的深遠意義

5 一般呼召與外在呼召
一、先談論呼召的原因
二、整體呼召
三、外在呼召

6 重生與有效呼召
一、重生的聖經用詞及其含義
二、「重生」一詞在神學中的用法
三、重生的性質
四、有效呼召與外在呼召和重生之間的關係
五、重生的必要性
六、重生的有效因
七、神的話被用作重生的工具
八、對重生的分歧觀點

7 回轉
一、「回轉」的聖經用詞
二、「回轉」在聖經中的觀念及其定義
三、回轉的特性
四、「回轉」的不同要素
五、「回轉」的心理學
六、回轉的創始者
七、回轉的必要性
八、回轉與救贖進程中其他步驟的關係

8 信心
一、「信心」的聖經用詞
二、用來描述信心活動的象徵性表達
三、歷史上關於「信心」的教義
四、聖經中「信心」的觀念
五、信心總論
六、宗教意義上的信心特別是使人得救的信心
七、信心與確據
八、羅馬天主教對「信心」的看法

9 稱義
一、「稱義」的聖經用詞及其含義
二、稱義教義的歷史
三、稱義的性質與特徵
四、稱義的要素
五、稱義發生的範圍
六、稱義的時間
七、稱義的基礎
八、對稱義教義的異議
九、對稱義的不同看法

10 成聖
一、「成聖」和「聖潔」的聖經用詞
二、成聖教義的歷史
三、聖經中的聖潔與成聖觀念
四、成聖的性質
五、成聖的特性
六、成聖的創始者與媒介
七、成聖和救恩次序的其他階段的關係
八、今生中「成聖」的不完美特性
九、成聖與善行

11 聖徒的堅忍
一、聖徒堅忍教義的歷史
二、堅忍教義的陳述
三、堅忍教義的證據
四、對堅忍教義提出的異議
五、否認這項教義會使救恩倚靠人的意志

第五部分 教會論與恩典的媒介
教會

導論
1 聖經對教會的稱呼與教會教義歷史
一、聖經對教會的稱呼
二、教會教義的歷史

2 教會的性質
二、教會的多面性
三、教會的不同定義
四、教會與神的國
五、在不同時代中的教會
六、教會的屬性
七、教會的標記

3 教會的治理
一、有關教會治理的不同理論
二、改革宗或長老會體制的基本原則
三、教會中的聖職人員
四、教會議會The Ecclesiastical Assemblies

4 教會的權力
一、教會權力的來源
二、教會權力的性質
三、教會權力的不同類別

恩典的媒介

1 恩典的媒介總論
一、恩典媒介的觀念
二、作為恩典媒介的聖道和聖禮的特徵
三、歷史上有關恩典媒介的觀點
四、改革宗恩典媒介教義的特徵要素

2 作為恩典媒介的聖言
一、「神的聖言」一詞在這方面的含義
二、聖道與聖靈的關係
三、神的聖言被視為恩典的媒介它包含兩部分
四、律法的三重功用

3 聖禮總論
一、聖道與聖禮之間的關係
二、「聖禮」一詞的起源與含義
三、聖禮的組成部分
五、舊約聖經聖禮與新約聖經聖禮之間的對比
六、聖禮的數目

4 基督教的洗禮
一、有關基督教洗禮的類比
二、基督教洗禮的設立
三、歷史上有關洗禮的教義
四、洗禮的合宜方式
五、洗禮的合法執行者
六、洗禮的合適對象

5 聖餐
一、以色列人中有關聖餐的類比
二、聖餐教義的歷史
三、聖經中用來描述聖餐的術語
四、聖餐的設立
五、聖餐所象徵、印證的事物
六、聖禮的聯合或基督在聖餐中的真實臨在的問題
七、聖餐是一種恩典的媒介或聖餐的有效性
八、聖餐是為誰設立的

第六部分 末世論

導論
一、哲學和宗教學中的末世論
二、基督教歷史上的末世論
三、末世論和其他教義之間的關係
四、「末世論」這一名稱
五、末世論的內容普遍性的末世論與個人性的末世論
個人性的末世論

1 形體的死亡
一、形體死亡的性質
二、罪和死亡之間的關係
三、信徒之死的意義

2 靈魂的不朽
一、「不朽」一詞的諸般含義
二、一般啟示對靈魂不朽的見證
三、特殊啟示對靈魂不朽的見證
四、對「個人不朽」教義的異議與當代的替代品

3 居間狀態
一、聖經對居間狀態的看法
二、居間狀態的教義史
三、「陰間」Sheol-Hades教義的現代解釋
四、羅馬天主教有關人死後靈魂住處的教義
五、人死後靈魂有意識的存在狀態
六、居間狀態並不是進一步考驗的狀態

普遍性的末世論

1 基督的第二次降臨
一、基督的第二次降臨是單一事件
二、基督再臨之前的大事
三、基督再臨Parousia或二次降臨本身

2 千禧年的各種觀點
一、前千禧年主義
二、後千禧年主義

3 死人復活
一、復活教義的歷史
二、復活的聖經根據
三、復活的性質
四、復活的時間

4 最後的審判
一、最後審判教義的歷史
二、最後審判的性質
三、關於「審判」的錯誤觀點
四、審判官和祂的助理
五、受審的當事人
六、審判的時間
七、審判的標準
八、審判的不同環節

5 最終的結局
一、惡人的最終結局
二、義人的最終結局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