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派神学Evangelical Theology
摘自《当代神学辞典》
近代福音派神学有很悠久的传统,虽然从一角度而言,它是对自由主义神学(参神学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in Theology*)的一个回应,而且这些回应确曾造成神学界一些骚动,福音派神学的根,却是上接正统基督教的泉源。
福音派神学可上溯到基督教时代最初几世纪的信经(Creeds)*,那时人尝试按圣经教训,来组织他们的教义,一方面努力明白圣经的教导,另一方面把这教导落实在生活上,并力拒来自教内或教外的偏激思想。福音派神学家努力做的,正是这些。
福音派神学肯定的是︰圣经是神可靠的启示,神藉圣经向人说话,又赐下新生命;神是全能的创造者,人是祂按自己形像造的;神藉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进入人的历史,成就救赎;神是三位一体的神;耶稣基督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罪对所有人都是真实的,亦必带来审判;神借着耶稣基督,又透过圣灵的大能叫我们重生;耶稣基督正在建造祂的教会;而历史的终局在于耶稣基督再来,死人要复活,最后的审判,天堂和地狱。
福音派神学亦与中世纪初期的思想和人物颇有渊源,就如安瑟伦(Anselm)*的满足说(Satisfaction)*、赎罪论(Atonement)*,和克勒窝的伯尔纳(Bernard)*论基督的受苦等。
福音派神学与复原教(Protestantism)*改教运动(Reformation)*的关系更为密切,就如坚信圣经(Scripture)*的中心地位,讲道(Preaching)*时圣灵的能力,相信圣经为一切教义与生活的最终权威(Authority)*,强调以地方方言来宣道,并且要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解经等。此外,福音派神学同样强调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的真理,认为人能得救,全本乎信心,接受神的爱和自我启示,不是靠人的善功。至于教会(Church)*,福音派神学相信,教会是圣灵把信徒重生而组成,每一个信徒都只能因个人与神有直接关系才能进入的一个群体。
改教运动有许多流派,通常与国家及民族感情有关,福音派亦因此而分作许多不同的群体。他们各有自己对圣礼(Sacrament)*的了解,神旨与个人救恩的关系(参预定论,Predestination*),对千禧年(Millennium)*的解释,教会管理(Church Government)*的形式,圣经默示的性质,信徒怎样有得救的确据(Assurance of
Salvation)*,教会与文化(Culture)*及国家(参政教关系,Church and State*)的关系──尽管福音派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认为,这些不同的理解并不是最重要的。
福音派神学与十八世纪中叶的大复兴,有深切的关系。整个大趋势是让神学建基于教会的传统,和特别强调神学与信徒生活的关系。福音派神学家看重悔改归正(Conversion)*的信心,神藉基督表达的大爱,和人因此而应有的改变。他们同样重视成圣(Sanctification)*的途径和可能;但对人在什么时候得救,和得救后的成圣可以到达什么地步,就各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对群体的属灵生命、教会的更新、向普世传福音(Evangelism)*,以及改善社会等问题,也非常关注。
到了十九世纪30年代,福音派神学不再只关心信徒生活的问题,也开始努力于释经及神学反省;这种改变与中世纪前期及改教运动看重神学的作法相同。不幸地,福音派神学亦在这个时候受到最严厉的质疑,当时神学界流行的自由神学*,是结合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的惟理主义,加上后康德时期强调人的意识是引往认识神之路──不可思议的,这竟引起浪漫主义(Romanticism)*时代之共鸣;福音派神学遂完全处于挨打的地位。典型的反应有两种︰尝试适应新的思想与形势,或退缩到阴暗的角落,死守着传下来的信仰规模,近乎神经质地向任何思想发炮攻击,很多时候还未弄清楚要反对的思想是什么,就反对。后一种反应在圈内人自然赢得为真道打仗的美誉,无形中却从当代文化撤退下来,容易给人一个错觉,以为基督教信条(Confessions of
Faith)*的最后版本,已在改教运动期间便定规下来。
较成熟的福音派神学,可以荷兰学派为例,特别是像该柏尔(Kuyper)*这些人。他们不仅能持守正统的信仰,还能把神学思想引伸到生活每一层面,同时回应世界各思想对信仰的挑战,不以逃避或反击来作回应。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自由神学的压力愈来愈大,而福音派神学又愈来愈弱之际,一种自卫性更强的神学兴起来了,那就是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它最大的特色,
就是以一种极端的千禧年*观念,来解释社会,认为社会及其上之文化,都是注定要灭亡的,全是在救恩之外,因此教会对社会的关系,只有传福音的关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甚至无关重要。基督教对社会若有什么话要说,全是关乎将来、「未济的」(the 'not yet'),不是现在的(the 'now')。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福音派神学经历了更新的时刻。英国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尤大,他们努力于释经的工作;美国学者则致力于系统神学(Systematic Theology)*,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像护教学(Apologetics)*及伦理学(Ethics)*等。荷兰与门诺会(Mennonite)*的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发展出关怀社会的理论。五旬节〔Pentecostal*,或灵恩(Charismatic Movement)*〕运动是从敬拜来更新教会,坚持圣灵是神装备教会的能力泉源,为要叫教会服事有需要的人群〔参圣灵的洗(Baptism in the
Spirit)*;圣灵的恩赐(Gifts of the Spirit)*〕。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称福音派神学为属灵的神学,这是历代教会做神学的一个伟大传统,可说是一种「活的」正统主义。圣经不仅是神学最重要的素材,仅靠惟理的方式不能穷尽其意,人要默想它,为此祷告;简言之,神学需要理性的辨识,更需要心灵的参悟,因为神学的目的,不仅要人认识理论,更要人认识神,而神是不能透过类似考古学或解剖学的方法来明白的。人必须放下学术的骄傲,才能从事神学的研究;尤有进者,神学家只能在爱的群体(教会*)内,为了爱人的缘故而工作;他必须谨记,基督即将再来,而他要向神交帐的日子,也迫在眉睫,这就是福音派神学家工作的立场和心态。
一言以蔽之,福音派神学家努力的目标,不是个人的声誉,而是神的荣耀。
参考书目 D. G. Bloesch, The Evangelical Renaissance(Grand Rapids, MI,
1973); idem, The Future of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A Call for Unity Amid Diversity(New York, 1983);
G. W. Bromiley, Histor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Grand Rapids, MI, 1978);
E. J. Carnell, The Case for
Biblical Christianity(Grand Rapids,
MI, 1968); C. F. H. Henry(ed.), Christian Faith and Modern Theology(New York, 1964);
E. Jay, The Religion of
the Heart: Anglican
Evangelicalism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Oxford, 1979); G. M. Marsden, 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 The Shaping of Twentieth Century
Evangelicalism 1870~1925(New York, 1980);
Mark A. Noll, Between Faith and
Criticism: Evangelicals, Scholarship, and the Bible in America(San Francisco, CA,
1987); B. L. Ramm, The Evangelical Heritage(Waco, TX,1973); idem,
After Fundamentalism: The Future of
Evangelical Theology(San Francisco,
CA, 1985); E. R.Sandeen, The Roots of Fundamentalism: British and American Millenarianism 1800~1930(Chicago, 1970); J. D. Woodbridge
et al., The Gospel in
America: Themes in the
Story of America's Evangelicals(Grand Rapids, MI,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