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导论
诚之摘自《圣经研修本》(ESV Study Bible)
五经的名称
五经(英文Pentateuch源自希腊文,意为“一书五卷”)指圣经的前五卷书,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申命记》。犹太人称这部分的圣经为“妥拉”(音译自希伯来词torah),意为“律法”或“指导”,这也是《新约》对五经(希腊文nomos,意为“律法[书]”)的称呼。《希伯来圣经》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律法书是第一部分,有时nomos也可泛指犹太人的整本圣经(如:约10:34)。虽然五经包含许多条例,但颁布律法的情节基本上是叙事体。从广义的《妥拉》来说,五经的全部内容都可视作指导,因为藉着记载历史所发出的教训,与律法条例中的直接教导一样多。在有些译本中,五经也被称为“摩西五经”。这种称呼也是恰当的,因为从《出埃及记》到《申命记》的记载就是摩西的一部传记,并且传统一直认为,这些经卷(包括《创世记》)的作者最有可能是摩西。
五经作为整本圣经的基础
五经不只是圣经的开篇,也是圣经的基础。五经的作用之一,是指引读者怎样阅读圣经的其余部分。它介绍上帝赐下的重要应许,这些应许显明了上帝在历史中的心意,并为基督的降临奠定了基础。五经的神学观念和道德原则,是圣经其余部分的指导,因此后面的经卷都承认五经的权威,并据此评价人的行为和品格。下文简述了这些要点:
1. 定位。一般来说,书的开头为全书定下基调,并向读者提示作者的观点。针对古时的多神论世界,圣经解释说,世界是由一位独一的真神,而不是由一群彼此竞争的男女神明,来创造和治理的。同样,针对今天的无神论读者(无论自知或不自知),《创世记》指出:相信在所有自然现象和科学规律的背后,有一位全能慈爱的上帝掌管着所发生的一切,这种信仰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 上帝的心意。五经描述上帝最初在伊甸园创造男人和女人的时候,世界是怎样的,从而表明上帝创造的目的。人类犯罪只是耽延了上帝的计划,但没有使这个计划落空,因为上帝后来呼召亚伯拉罕,并应许赐给他后裔和土地,最重要的是,藉着他的后裔赐福给万民。五经的后几卷书更加具体地阐明了这些应许。
3. 神学和伦理。五经阐明上帝的慈爱和公义,使人清楚地明白上帝的属性和道德标准。上帝关心人类,按照祂自己的形像创造人,供给他们食物,保护人的生命免遭暴力攻击。然而,上帝也要求人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包括不可奸淫、不可偷盗等。从洪水(创6~9章)到金牛犊(出32章)等上帝降罚的记述,都展示了人无视上帝的标准所带来的危险后果。
内容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五经的重点内容是上帝在西奈山颁赐律法。出19章到民10章是五经的中心段落,主要记叙在西奈山附近发生的事件:颁布十诫,建造会幕,以及关于献祭、进入会幕和守节的条例。进一步研读可以看到,高潮是在上帝的荣耀充满新建成的会幕(出40:34-38)。显然,会幕表示上帝拣选以色列人并与他们亲密交通,就像上帝曾在伊甸园里与亚当和夏娃同行一样,以色列人藉着会幕重享伊甸园里那种美好的相交(创3:8)。
摩西生平构成了《出埃及记》到《申命记》等书卷的架构。出2章记述摩西的出生,因着上帝的眷顾,他在埃及王宫里长大;申34章描述摩西的离世:出3~15章记载摩西蒙召带领以色列百姓,以及他在以色列人面前树立起高过法老的权柄(出14:31)。五经最后的章节弥漫着摩西即将离世的沉重气氛。在民27章,上帝告诉摩西要为离世做准备。在整卷《申命记》中,摩西大声疾呼,呼吁以色列百姓要忠心服侍耶和华,为此他宣讲了三篇信息,吟诵了两首诗歌(申32、33章)。然后摩西获准看见应许之地,随后离世(申34章)。
《创世记》是五经其余书卷的导言,交代摩西生平和服侍的背景。书中记叙了以色列民族及其支派的起源,并解释为什么上帝已经向他们的列祖应许赐下迦南地,而他们后来却又在埃及居住。以色列民要给万国带来祝福,《创世记》的前几章表明万国是何等迫切地需要上帝的赐福。人类第一次的恶贯满盈,导致全地遭到洪水灭世的审判。挪亚和三个儿子重新开始的新世界,后来又再一次偏离正路,首先是次子含犯罪(创9:20-29),然后是巴别塔的狂傲(创11:1-9)。《创世记》以这种概括的方式解释了摩西面对的形势,并且列祖生平的多个情节也与摩西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例如亚伯拉罕早就经历过出埃及(创12:10-20)。
时间跨度
令人惊奇的是,在日期记载方面,圣经对最早期事件的记载比后来的事件更为精确。例如:大洪水的各个阶段确定到具体的某一年某一天(创7:11,8:24,5;见表)。创5章详细记录洪水前的先祖生子和离世的年龄。16世纪的大主教厄谢尔(1581-1656年)根据这些数字,计算出世界于主前4004年被造。按照类似的原则,正统犹太教认为,(主后)2000年是5760年(即创世后5760年)。
我们不要认为这种古老的解释方法毫无价值,但今天即使是最保守的一些解经家也相信,这种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摩西时期的文学特点,例如:家谱并非囊括每一代人,而是可能会跳过几代人(见创5:1-32注;另见「创世记导论:《创世记》与科学」)。对于洪水之前的人的长寿,有些学者认为,这些数字是他们的实际寿命;但有些人则认为,这些用若干个世纪来表达的寿命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这也符合其他古老民族的文学特点(见创5:1-32注)。在这件事上,我们最好承认自己知识有限,但是至少可以说,摩西用这些数字来向他的读者表明,他们的先祖生活在很久以前,而且确有其人。然而以《旧约》的计数方式来确定以色列众先祖的年代,却没有多大问题。保守的圣经学者认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很可能生活在主前第三个千年末期或主前第二个千年初期,而以色列人下埃及的时间,可能是在主前19世纪初(与较早的出埃及时间相符;见出12:40),也可能是在主前7世纪或主前16世纪的古埃及第二中间期(主前1640~主前1532年)。在这期间统治埃及的希克索斯王朝并非来自埃及本土,因此可能会欢迎像约瑟及其家族这样的希伯来人在埃及担任重要的官职。
关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日期,同样也有争议。结合圣经内外的证据,可以确定所罗门圣殿建于主前967年或主前966年。根据王上6:1,所罗门在出埃及是在主前1447年或主前1446年。这是今天许多保守的旧约学者比较赞同的日期。然而,根据出埃及前后事件的记述(如:建造比东和兰塞),大多数埃及学学家认为,其出埃及是在主前13世纪的某个时间,倾向于在主前1279年之后,但必定是在主前1209年之前,因为一座该年建造的埃及纪念碑提到,在迦南地有以色列这个民族。如果“四百八十年”只是象征意义,那么出埃及可能发生在主前13世纪初期,而非主前15世纪中期。(关于辩论的双方的论据,见《圣经文集》中的《出埃及的年份》。)
写作
两千多年来,五经的读者认定摩西就是作者(参可7:10)。这是根据五经的内容自然得出的结论,因为书中讲到大多数的律法都是上帝颁赐给摩西的(如:利1:1),并且明确指出有些段落是摩西写的(见申31:9,24)。摩西离世的记载应该是由他人撰写,虽然有人主张那是摩西自己预言性的记录(申34章)。
18世纪后期,很多学者开始挑战摩西为五经作者的说法。他们主张,五经有多位作者,并且推测这些作者是在摩西离世多个世纪之后才写下这些书卷的,并且他们也不是生活在相出同的时期和地点。还有人提出一些复杂的理论,说明五经是如何由一系列编者,将不同作者的记述编辑整理成现在的五经。这些学者认为,五经很可能在主前5世纪成为其最终形式(像华今天的模样),此时距摩西离世已约有千年之久。
20世纪后期,这种理论受到猛烈的抨击,批评不仅来自保守派学者,也来自那些曾受教于这种理论的人。他们认为,这些理论太过复杂、自相矛盾,并且根本无法证明。事实上,将解释工作集中在经文的最终形式上,不仅更有价值,而且臆测的成分也少。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势头强劲的运动,抛弃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合成理论,接受较为简单的假设。结果,有些学者认为五经基本上是主前5世纪的作品,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成书时间更早,但这些说法都无法证实。
五经明确宣称它源于上帝,藉由摩西颁赐,因此摩西应被视为原初的人类作者。如上文所述,五经的确看起来像是摩西的生平记载,而《创世记》是这生平的导言。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五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摩西写的。情况很可能是,后人对五经的表达(例如:拼写和语法)进行了修订,以便后来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另外,五经文本中的一些文学特征看起来像是为后世的人做了一些澄清。但这绝不是说,五经基本上是在摩西以后的某个年代编修而成的;相反,我们应该视它为起源于摩西时期,但在后来的年代中进行了少许修订,以使后来的读者能够理解书中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主题
创12:1-3宣告了五经的主题,就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呼召:“你要离开本地....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这里上帝应许亚伯拉罕四件事:(1)有地可住;(2)无数后裔(“大国”);(3)自己蒙福(上帝所赐的成功);(4)万国藉他蒙福。上帝赐给万国的恩惠,是这些应许的高潮和目标,前面关于土地、后裔和个人蒙福的应许,都是达到万民蒙福这一终极目标的步骤。
上帝每一次向列祖显现,都会详述祂的应许,并使其更加具体。例如:创12:1应许的未定之“地”,在创12:7变为“这地”,在创17:8则变为“迦南全地……永远为业。”
五经的叙事主线,是上帝如何成就祂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应许成就的过程是渐进的、并且经常是艰难的。那些要建立一个伟大民族的人,他们的出生都不是一件易事:列祖的妻子,即撒拉、利百加和拉结,她们起初都是不育的(创17:17,25:21,30:1)。但是当雅各下埃及时,他的家族已达70人(创46:27;出1:5)。在埃及多年之后,他们繁衍众多,以致埃及人认为他们已经构成威胁(出1:7-10)。当以色列人第一次数点人口时,他们的男丁人数已达603,550人(民1:45-46)。
同样地,得地为业这一应许的成就也十分缓慢。亚伯拉罕在别是巴获得一口井,在希伯仑得到埋葬撒拉的一块地(创21:30-31,23:1-20);雅各在示剑附近买到一些土地(创33:19),但他在晚年和家人移居埃及(创46-50章)。《出埃及记》一开始就讲到以色列人盼望很快返回迦南地,但法老的顽固拖延了以色列人的离去。他们穿越西奈旷野的行程一波三折,大约一年后,他们到达迦南边界的加低斯。在那里,百姓被一些探子报告的坏消息吓坏,于是抗拒摩西的领导和不相信上帝的应许,他们因此被定罪,要在旷野漂流40年(民13-14章)。五经以摩西在应许之地的边界外离世,以及百姓盼望进入应许之地作为结束。
出于这些原因,五经的主题一直被描述为“赐给列祖的应许部分成就”,这样的描述很符合上帝的终极应许,即地上的万民都要因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得福。在五经中,这个应许最为接近的实现是:在遍及全地的七年饥荒期间,约瑟拯救了埃及和周围的众民。但在后来,以色列却被该地区的其他民族,如摩押人、米甸人和亚摩利人,视为威胁。地上的万民如何或何时得蒙祝福还未显明。在五经的结尾,万民蒙福就如得地的应许一样,仍然有待实现。
尽管五经记载以色列民时常缺乏信心,任性悖逆,然而上帝赐福给以色列列祖及其后裔的应许,确实在书中充分地实现了。例如:亚伯拉罕谎称撒拉不是他的妻子,并任凭她被外族君王抢走,然而他们后来却顺利逃脱,并比先前更加富有(创12、20章);雅各欺骗父亲之后被迫离家,最终却带着大群牛羊返回,与愿意原谅他的兄长会面(创27-33章);以色列民造金牛犊,违犯了第一条诫命和第二条诫命,却仍享有上帝在会幕中与他们同在的特权(出32-40章)。因此,五经是上帝向一个任性的民族大显怜悯的叙事。
然而,在记叙上帝恩典的同时,还必须确立律法和正确行为的重要性。《创世记》的前几章陈明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生活模式:一夫一妻、守安息日、不得报私仇和诉诸暴力等,就连居住在古代以色列民中间的外邦人都要遵守这些原则。以色列民蒙拣选成为上帝与万民之间的中保,更加清楚地显明上帝对人类社会的期望,这使得其他民族惊呼:“哪一大国的人有神与他们相近.........呢?又一大国有这样公义的律例、典章,像......这一切律法呢?”(申4:7-8)
为了鼓励以色列民遵守上帝在西奈山颁赐的律法,上帝将律法纳入一个圣约之中。这就要求以色列民认同十诫,以及其他关于敬拜、个人行为、罪行等方面的条例。以色列人遵行律法,就可以保证他们将来蒙福和繁荣昌盛;如果违犯律法,他们就要受到惩罚:庄稼歉收,不育,失去上帝的同在,败于敌人之手,并最终被掳到异国他乡(见利26章;申28章)。
以色列人遵行律法就蒙上帝赐福,违犯律法就受惩罚的圣约原则,贯穿《旧约》的其余书卷。《约书亚记》表明,忠心遵行律法使他们成功征服应许之地;而《士师记》、《列王纪上》和《列王纪下》表明,以色列人背离上帝去敬拜别神,导致他们被仇敌打败。先知的信息在本质上是:以色列人没有遵行律法,导致他们身处险境,遭受利26章和申28章所述的上帝的惩罚。
从新约时代开始,基督徒就视五经的应许在基督耶稣身上最终成就。耶稣就是那位打伤蛇头的女人的后裔(创3:15);祂就是“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3)的那一位,祂是出于雅各的星,兴于以色列的杖(民24:17)。不仅如此,《旧约》的许多英雄都被视为基督的预表:耶稣是第二亚当,是真以色列(雅各),祂的生命是希伯来民族经历的总结。
更为重要的是,耶稣被视为新的、更伟大的摩西。正如摩西向以色列人宣告上帝的律法,耶稣也同样将上帝的道传给万国,并且祂自己就是成为肉身的道。正如摩西在应许之地以外受苦和离世,好使他的百姓能够进入迦南;照样,上帝的儿子在世上舍命,好使祂的子民得以进入天国。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荣耀充满会幕是五经的高潮(出40:34-38);照样,“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约1:14)。整本圣经的目标是:普天下的人都归荣耀给那位向他们彰显荣耀的上帝。这个目标在伊甸园失落了,但藉着摩西再次显明,并藉着基督最终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