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9


31 宗教出自感情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活动主义 Activism

我们回到伯克富那里讲的 活动主义,我们来讲解释一下美国的『实用主义』。美国教会 里面有这种『实用主义』。我们一面倒的来强调宗教的活动。很多人不注重宗教经验,更不 注重宗教的知识。 (伯克富写书是时候是 1932,他说事奉、服务就是我们今天的口号。服务 是新派用的词,青年会用的。我们福音派是用事奉,是做真基督徒的记号。)我们不再问这 种的服务、事奉,这种忙碌,是否真的来自信仰的原则,所以我们可以说,美国的基督教教 会生活,用 活动主义来表达,是不会太过份的。 现在我们来讲第三种的宗教观:

3. 宗教出自感情 It Has Its Seat in the Feelings Systemic Theology, p. 107

 第三种的宗教出于何方?就是出于感情。历史上都有不同的学派说:―宗教就是感情‖。 特别是神秘主义和敬虔派。敬虔派,就是讲到我们:我们敬虔爱主的家庭教会、福音派教会 等等。

我们没有讲下去之前,我先解释一件东西。历史证明,爱主的、注重祷告,传福音的, 敬虔的,基要的、福音派的、家庭的等等的教会,往往是制造不信的自由派神学家的很理想 的温床。我再说一次,保守、敬虔的教会,往往是制造新派神学家的。历史上第一位自由派 神学家施莱马赫,是来自德国的敬虔主义。就是 莫拉維弟兄會 那些教会圈子的。你说这么爱 主的教会怎么产生一些不信的神学家呢?是这样的子:我们来看一个很保守的教会——不一 定是华人的,英国、美国都有的,男女分开坐的。我以前的教会没有那么的保守,但是当开 始有主日崇拜的时候,男女是分开座的。当然,不可跳舞、抽烟、喝酒不在话下,电影是不 可看的(不过偷偷在家里看电视就是了) ,不讲政治的(在 1950 年代就是支持台湾国民党 的意思——很吊诡的,不谈政治,但是谈反共——我是指五十年前); 世界上的事情不闻不问 的。有一次我大概十岁,跟爸爸去邮局(在香港),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问:爸爸,什 么叫做苏联啊?我爸爸是宁波人,用宁波话说:嘘,冤家来的,仇敌来的,不能讲,苏联 这个字不能出口的。所以我们从小不知道什么叫苏联,共产主义什么都不懂,然后我到小学 六年级,同学就搞共产了。我有一位左倾的小学同学,我什么都不懂,我也不看那些报纸上 讲的政治,我在神学院泡大的嘛。我爸爸懂,因为他看报纸,但是一看到娱乐版就是这样子: 每次翻过了,一秒钟就看完电影版。这种保守的教会,肯定与自由派的教会一样有很多聪明 仔、聪明女儿嘛!聪明仔问问题的时候,教会不回答,就去基督教书局买书看,就去听外面 的讲座。有些外面的讲座是改革宗的,听完还不满意,再激进一点,就变成理性主义。我认 识一些香港的教会,很保守的,他们的领袖都不知道他们的教会里有十位青年人,在香港福 音派神学院里面,最不福音派那间神学研究院里读夜校。所以教会要教导敬虔,绝对要的, 我们绝对要唱这些悔改认罪的诗歌,要常常让神对付我们;与此同时,要有扎实的真理系统, 把黑白分明。我再说一次,悔改和神学教育是不可分开的。我是指教义神学,教义和悔改是 不能分开的。

从清教徒开始,历史上的复兴运动都是从悔改(我是指基督徒悔改,不是外面的人悔改信主),基督徒里面常常对付罪,加上教义的复兴。圣经发扬光大,真理发扬光大,这两个 结合起来,教会就有真的复兴。如果不是的话,我们那些喜欢动头脑的青年人,就变成自由 派或者最新的后保守福音派,自由派最新的翻版。

我常来新加坡,马来丁亚。香港跟马来西亚,在历史上证明,都出产了好几十位非福音 派的神学家,都是来自福音派教会的。中国这种非福音派的福音派神学,已经从大城市—— 我是指在家庭教会——开始在蔓延了。有的是因为从美国回来,从富勒拿了博士回来,召开 一些传道人的联会,彼此帮助、按立牧师的。这种活动是很好的,但是那些神学观念(圣经 是有错的)都已经歪了。有的是从新加坡读完神学回到浙江,那令老人家以后都不要派年青 人出来到这些地方读神学了——当然不是指金陵神学院,当然不是。

敬虔的教会,会出产新派神学家的,很重要的一点。所以我为什么老是给你们泡在康德、 施莱马赫、黑格尔、黎敇尔、巴特,为什么?你要知道,不信的神学是怎么走过来的。王明 道先生已经警告过我们了:圣经如果跟我有不同的话,是我错,不是圣经错。但你要知道这 个所以然。黑白要分明。

现在我们来看,宗教之所在地是感情,在神秘主义和敬虔派里面表达出来了。

浪漫主义

什么叫浪漫主义?就是一种奔放的感情生活,来取代、来反对一种注重形式的、死硬的古典 主义,就是路德宗、改革宗等等。年青人都喜欢奔放的感情,在中、港、台过去四十年,就 是差不多 1970 到现在,存在主义的小说跟书是非常畅销的,到目前还是。奔放的感情生活, 反对那种死守不变的古典主义。当然,这种浪漫精神,就促进了这种感情宗教观,施莱马赫 就是这种观点的佼佼者。 施莱马赫说:宗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感觉到那个无限者,感觉到依靠他;不是信靠一 个有位格的神,好像我们圣经里面说的,不是的。乃是感觉到依靠那个宇宙(就是宇宙就是 神,神就是宇宙), 这个是泛神论。你说为什么要知道泛神论?因为现在新纪元运动,就是 讲这个的:神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神。宗教就是感觉到我依靠这个宇宙的整体,宗教就是感 觉,宗教就是依靠那个绝对的、无限的什么的。我说 绝对的什么的无限的什么的——the absolute, the infinite,它后面没有一个字的,他把形容词当作名词用的。宗教就是感觉依 靠那个绝对的____。宗教就是感觉到人依靠那个无限的___。无限的是什么?是不是上帝? 你可以叫他做上帝,你叫他做宇宙也可以,天人合一嘛!天人合一不是基督教的信仰。华福 会歌里面有的,那四个字我不唱的。神人和好是圣经的道理,天人合一不是。神跟世界合在 一起,你依靠祂。

人在宗教里感觉到他与这个绝对的合为一体了。宗教是纯感觉,从思想隔开的,也是 从道德行动隔开的;是一种温馨的、亲密的,直接的感受到,无限的在有限的里面,永恒的 在受时间限制的里面,感觉到依靠着这个整体(dependence on the whole)。是不是说来说 去很含糊、很模糊?就是这样子,要模糊。感情嘛,不是讲理性嘛。

伯克富现在来批判了。他说:毫无疑问地,感情在宗教里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把宗教 完全当作是感情,就错了,更错的乃是把感情当作是宗教的来源,好像施莱马赫这样子。

 施莱马赫的宗教观是完全主观的,他认为宗教完全是人的因素做成的。施莱马赫完全忽 视了宗教是回应绝对真理的——在人的感情里面。问题是这个感觉是感觉好还是感觉不好, 而不是它是真还是假,而宗教里面真、假是最重要的。施莱马赫说:真的宗教、真的敬虔不 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也是知识,也是意志上的道德行动。这些都是在知、情、意这个层面 里做文章。没有错,但是批判得不够很深。施莱马赫的那种宗教感情,是因为康德把宇宙打 碎了。通过理性科学,在宇宙里面找不到真理,所以就跑去找感情去了,那是康德后的施莱马赫所带来的。伯克富说,不但如此,这种宗教观,很容易让宗教感觉和审美观混为一谈。

 1915 9 15 日,《新青年杂志》诞生了,陈独秀是主编,当时他在上海,还没有在 北京大学,到 1617 年才出任北大的文学院教务主任。在 1916 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在 1915 1919 年这四年的《新青年杂志》 ,也就是五四运动最影响青年的杂志(毛泽东也读 《新青年杂志 》的) 。在《新青年杂志》里,蔡元培(北大院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以美 育代替宗教》 :用审美、用艺术的教育代替宗教。这个完全是来自施莱马赫,然后施莱马赫 之后的费尔巴哈,就是马克思之前,施莱马赫之后的几位思想家。

伯克富说:这种以感情当作宗教的本质,就把宗教和审美观,宗教和艺术就混为一谈了, 还有,不单是在抽象的理论上带来影响,在实际生活上也带来影响的。有些人认为,宗教只 不过是情感的享受,对女人很好,男人就没有用的。我想,20 世纪上半的确有很多人这样 看:宗教是搞感情的嘛,唱一唱什么在花园里哪,很美,男人就不要了。当然这不是每一 个世界上男人的看法,不过太过注重感是有它的偏差,都是跟实际生活脱节的。对那些生活 中严肃的问题,或者生活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对思想也没有意义,也不能决 定人应该要怎么生活。一个基督徒在他的心、他的感觉上做基督徒,但是在思想上完全是异 教徒。这些都是伯克富当时在 1930 年代的回应。我们今天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注重感情, 以感情当作是宗教本质的说法,是会带来很大问题的。但是不一定是像他们这样说,可能今 天的问题是成功神学:我要感觉到信了耶稣,就会升官、发财,有病一定得医治等等。

下面伯克富就来回应,他说,正统的基督教讲到宗教,我们在神面前的敬虔是在心里面。是什么呢?心这个词,在圣经里面的用法是非常有弹性的,有广义的,有狭义的。心就 是整个人(the entire personality of man),一个会受外界影响的人,一个有知、情、意的 人。这是是圣经对 的看法。我这样说好了:圣经里面讲到心,可以说等于是整个人的灵 魂,知、情、意。有的时候,心也是指情感,两种都有的。甚至乎心也是指理性,也有的。 所以心可以指知、情、意,心可以是指理性,心可以是指情感。灵魂这些字也是的,灵、魂, 这些词,它们的用法也是很有弹性的。所以,当我们说宗教是出发于人,就是指整个人 的意思。

上帝按照祂的形象造人,上帝的形象在人里面,那个就是宗教的根源。发出来就是人的 才干,人的能力等等。人必须以整个人,尽心(整个的灵魂,整个的思想)来爱神。他要把 人整个人(身体、灵魂)都献上给上帝,包括他的恩赐、才干,还有在生活上各种的人际关 系等等。所以宗教是包涵了整个人一切的思想、一切的情感、一切的决定。宗教是来自人的 心,所有人的灵魂的知、情、意的能力,都在那里结而为一的。下面我们有很多的经文,列 出在我们的大纲。

 现在我们来引用两位巴文克的其中一位,J.H.巴文克,他说宗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下 降到人性的那个核心那里,在那里真正的人的宗教能力被醒觉了,我们就处理人自己。人的 灵魂在那里影响他,人在世界上是被囚的。是被世界关住了。人现在要上升,要问:我要回到我的天父那里。  这位 JH 巴文克,他在荷兰做了很久、很多年的宣教士,对印度教等 等都很熟,所以他用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表达。

现在我们来看:
 C. 宗教的源起 The Origin of Religion
这里有三种说法:历史的、心理的,神学的。进到这里,我们就进入到宗教研究的范围。

宗教研究,17 世纪清教徒时代,比较少欧洲人研究宗教,因为只有基督教、犹太教、天主 教。到了十八世纪,有一些哲学家比如 Leibniz,就知道了孔子。所以 18 世纪欧洲人不但开 始研究中国的儒家,也开始研究那些他们认为是野蛮的、蛮族的宗教。到了 19 世纪的时候,欧洲人研究宗教就用了进化论:野蛮的就是低等的。然后慢慢的,人的宗教,慢慢地进化。 到了 19 世纪末,到中国的宣教士,他们对世界宗教的看法,也脱离不了这种受到进化论影 响的观点。

我再说一次:18 世纪,欧洲人开始对野蛮的非洲、海洋群岛的这些民族,新几内亚的 这种宗教开始发生兴趣。了 19 世纪,多多少少用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宗教历史,而进化论 的观点就很容易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连在一起。凡是不是白人的宗教都是野蛮的嘛!都是 野蛮的。圣诗里面也有一些这样表达的,我不晓得我们的诗歌里有没有……我们看看 338 , In Christ There is No East or West《在基督里是不分东西》 。这首诗歌没有用上这些字,有 可能都已经把它删掉了。《耶稣普治》也有这种的味道,就是说,海洋群岛的,还有异教蛮 族的,和有文化的,都来拥戴耶稣为王,这首歌没有。

新派、自由派的宣教士,大概到 1930 年代就领头,首先不再用 野蛮这种词来形容非 洲、亚洲的文化。他们开始看到教会在中国、印度、非洲等地已经兴起了,所以我们要用的 标签就是中国的、印度的、非洲的,而不是野蛮的、落后的。我们中国人、华人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大中国主义,广东话说所有的非华人是 番鬼佬。番是野蛮的,鬼就根本就不是人, 对不对?所以跟西方的帝国主义,一点都没有两样的。

我们怎么去看宗教呢?我们怎么去判断不同的文化?我们可能不是受进化论的影响,我 们是不是受这种大中国主义、华夏的中国的影响?别人都是蛮族,红毛,对不对?基督徒 都是 二毛子。这种观念,没有这么简单地能离开我们的思想。所以下一节我们就要讨论历 史的研究宗教的方法。这些都是你听了之后,会觉得奇奇怪怪的东西。但是请记得,在今天 的大学,从西方传到中国,宗教系里面研究宗教,就是按照这些理论,至少他们会把这种 理论走过一遍。然后问我们今天用怎么样的手法来研究佛教,道教、儒家、印度教、回教、 基督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