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第5講 教義的三個特點(續)林慈信牧師 


伯克富《系統神學》導論| 林慈信牧師講授
目錄

第5講 教義的三個特點(續)

II. 經訓和教義的本質(The Nature of Dogmas.
 A. 「教義」這名詞(The Name Dogma.
 B. 「教義」的一些特點(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Dogmas’)(續)

 1. 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Their subject-matter is derived from scripture.
(續)

 上一段我們講立敕爾(Ritschl)對教義來源的看法。我們看到,對他來說,信心不是我們的思想去認識神的話裡所啟示的真理,乃是主觀的信心。「人不能認識神,除非神藉著信心反映出來,而這種實際上的,就是非理性的知識,就在教義上表達出來。因此,教義不是我們信心的物件或者是內容;」不是的,是信心的表達,這是自由派神學對信心的看法。「信心成為神學或者教義的來源。」

 「這就是說,黎赦爾的神學是拒絕、否認了宗教改革時期的教義觀。宗教改革的教義觀(就是我們的教義觀)乃是說,我們把聖經裡面的真理整理出來,叫做教義。」他們不是的,他們說,教義是信心的表達。「所以,黎赦爾的教義觀,是從基督徒的信心那裡,用一些比較猜測性的方法去決定教義的內容。這一派的其中一位學者 Lobstein 說:教義就是基督教的信心的科學化的解釋。」

 「荷蘭有一派的叫做倫理派,也是差不多的。這一派有一位叫做 D. Chantepie de la Saussaye(法文名字),他的講法跟立敕爾派差不多的。這荷蘭文翻成英文是這樣說的:教義是在生命之後,也是透過生命而興起的(Doctrine arises after and through life. ),」聽起來很美的…,「就是當這個真理成為人靈魂裡的生命時,人思考反省真理之後所結出的果子,(It is the fruit of the mind reflecting on the truth, when that truth has become life in the soul.)。」聽起來好像,上帝的話語在我們心裡面成為生命。

「另外一位 Is. Van Dijk 是這樣說的:假如我們要對教義下定義的話,教義就是透過人理性的語言,來表達一種教會生活裡面有的一種關係,這種嘗試的結果就是教義(If we had to give a definition of dogma, we would do it as follows: Dogma is the fruit of the attempt to express a certain relation of the life of the church in the language of the intellect.)。」

 2. 教義乃是教義式反省的結果Dogmas are the fruit of dogmatic reflection.

 好,剛才我們講教義的內容肯定要來自聖經,不然的話不配稱為教義。現在我們從第二個角度來看。是的,教義的內容來自聖經,來自神的話。第二,教義乃是因為我們面對聖經,做出教義式的反省,結果就有教義了。「我們在上帝的話裡面所啟示的真理,做出反省(but obtains them by reflecting on the truths revealed in the Word of God),然後結出的果子就是教義。」

 下面這一段是伯克富所講的,講完之後我會給它一個更好的解釋。他說:「基督徒的意識,不單單是領受真理,且心裡面有一種壓不下去的渴慕,要重新表達聖經的真理,同時要看到聖經這個偉大的統一性。The Christian consciousness not only appropriates the truth, but also feels an irrepressible urge to reproduce it and to see it in its grand unity.是的是理性帶領著這一種反省但是這種反省並不完全是理性的也是用上我們道德的意志和情感。因此人的悟性、人的意志、人的情感知、情、意),就是全人都用上了。所有他靈魂的能力和他裡面的生活,都貢獻於最後的教義的結果。而且不單是個別的基督徒,而是整個教會在聖靈的帶領之下,來做這種反省的工作。只有一個屬靈的人,才適合做這種教義反省的工作;而他必須要與所有的眾聖徒交通、合作,才能看到真理的整合、整體性。當聖靈帶領教會來反省真理的時候,這個真理就會在教會的意識裡成型,慢慢地結晶,成為一些教義上的觀點和宣告。如此,教義的形成,就不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下面還有一段等一下我們再講。

 前面這一段,他說基督徒情不自禁地要把真理整理成為系統。我覺得伯克富這裡還是受了一些理性主義的影響。我想,我的老師傅蘭姆(John Frame)會這樣來講:聖經是神的話,神的話有祂的權能(authority and power);而聖經裡神的權能、權柄,不僅僅是管理我們得救和成聖的,不僅僅是管理我們靈修那個層面,也管理宇宙人類所有的專業、所有的行業,宇宙人類裡所有的社會、民族、國家,我們人生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所以,當我們人去讀聖經的時候,解釋神的話(聖經)和應用神的話是同一碼事(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the same thing)。

現在讓我解釋。我們在讀歸納式查經法的時候,我們都就知道查經法有三個步驟:第一是觀察,第二是解釋,然後是應用。傅蘭姆在這裡要表達一個要點:解釋和應用是同一碼事。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某一些的文化背景,我們都有生活上不同層面的責任和需要。好,我們現在來到聖經面前。聖經是神的話,是創造天地的主的話語,而聖經的權柄是要管理、要牽涉到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層面、所有的行業和專業的。所以,我們接觸到神話語的時候,就馬上接觸到神話語的能力。而神話語的能力,可能審判我們,可能賜福給我們。我們現在暫時不談審判的那面。當神話語的權能發揮出來,我們也降服在神話語的權柄之下,這就是應用聖經。正確的解釋聖經,同時是順服聖經怎麼發揮神話語的權柄。所以,讓神話語的權柄發揮出來--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思想。不論什麼行業、什麼民族、什麼層面,當神的話語發揮出來,來管理、改變我們的時候,這個就是聖經的應用。聖經的應用不僅僅是我們絞盡腦汁解釋了經文之後,我們再來幾個小小的應用,說,這個禮拜,我們要怎麼怎麼做。不是這麼簡單的。解釋聖經和應用聖經是同一碼事,因為真正的、正確的解釋聖經,就是讓聖經來管理我們、來改變我們--在每一個層面、每一個行業、每一個民族。

為什麼我把這一段插在這裡,因為這裡的題目是:教義乃是教義反省的結果。是的,沒有錯,我們讀聖經,需要反省。反省什麼?反省聖經的權柄怎麼發揮,怎麼發揮在我們身上、在我們的教會、在我們的社會,在我們的生活。所以,解伯克富《系統神學》1:導論(上) 林慈信導讀釋聖經和應用聖經是同一碼事。教義就是應用聖經的結果。甚至乎,我們可以說,教義就是應用聖經的一種(The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ripture)。那你說,我以為系統神學是解釋聖經。是的,我們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解釋和生活拉在一起,解釋和現實拉在一起,解釋和聖經在我們生活每一個層面的權柄拉在一起。解釋聖經不僅僅是一個理性上的遊戲,不僅僅是一個思想上的遊戲。真正的解釋聖經,就是讓聖經的權柄發揮出來,就是我們降服在聖經的權柄之下。而聖經的權柄,絕對不僅僅限於我們個人的成聖--那個個別的與主的關係。聖經不僅僅是講這些,聖經是天地的王怎麼來管理全宇宙祂的曉諭。

好,下面,伯克富繼續講,他說教義是教義反省的結果。他說:「教義的形成,不是短暫,也不是簡單的過程。往往都是由一些長期的神學爭辯所決定的。而這些爭辯,往往不太造就信徒的靈命。因為他們常常有一些人為的、一些的敵對、一些的衝突。」但是這些教義的爭辯--比方說,在教會歷史裡面,頭兩個世紀最重要的爭辯,就是諾斯底主義。這個跟我們今天完全是有關係的,我們不要以為以前的歷史只是在圖書館裡面,堆滿了灰塵的書裡面的內容。不是的。諾斯底主義就是我們今天新紀元運動背後的一個思想。這是一個爭辯--諾斯底主義。所以,早期的教父在第二世紀就站起來反對諾斯底主義。到第三、第四世紀,亞流派,結果亞他那修站起來宣講《尼西亞信經》:維護三位一體,耶穌基督完全是人、完全是神。後來奥古斯丁跟伯拉糾的爭辯乃是說:救恩完全是出乎神的恩典,人人的好行為是沒有貢獻的。馬丁路德的爭辯是:人的得救不是靠守聖禮。天主教不可能把救恩掌握在他們的手上,一滴一滴的頒發給信徒;神的恩典是藉著信心直接領受的。我們因著信,上帝把耶穌基督的義歸算給我們。這些諾斯底主義、伯拉糾主義、天主教,跟馬丁路德等等,都是神學的爭辯。這些的爭辯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子,我們就注意到這些辯論的題目是什麼,是什麼問題。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除了知道這些神學爭辯是爭辯什麼之外,還要知道究竟它的要害點在哪裡(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and serve to focus the attention sharply on the question in debate, to clarify the issue at stakes,)。」比方說,我們現在在講《系統神學》的導論:「神學的本質就來自聖經,又是經過反省,又是由教會來通過」--聽起來好像很枯燥。但是這個要害點在哪裡?要害點就在我們今天的神學生、神學院信仰的變質。「所以我們抓到神學爭辯的要害點在哪裡之後,要把一個個問題不同的層面都顯露出來,然後指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to br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a problem into the open, and to point the way to a proper solution.」今天的教會其實面對著過去所有神學的爭辯我們是欠他們的債的。因為他們幫助我們在瞭解真理上有所進步-今天我們不需要再辯論三位一體,不需要再辯論耶穌是神、也是人,不需要再辯論因信稱義…等等--很可惜,今天我們要爭辯聖經是無誤的,這個是很可惜的,因為這些問題以前都處理過的。所以我們要瞭解過去的教義歷史,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希伯爾格(Reinhold Seeberg)告訴我們,教義形成的不同的層面(或者教義爭辯)是很重要的,他說,『教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上的結構。(Dogma is an exceedingly complicated historical structure.)它有不同的構成部分;它在來自各方各面的反對聲音中形成,它又因為各種道德上或者靈修上的需求、刺激,又加上外在的,不論是來自政治的或者教會的一些處境來形成。然後,它又會戴上不同神學潮流的色彩。』」是的,教義有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反對聲音,又因為教會的需求,道德上、靈修上的需求而形成。伯克富繼續說,他說,在教會歷史中,「不是每一段歷史都適合這種教義上的反省跟形成的。」

 怎麼樣才是一個形成教義的好的土壤呢?他說,「要陳述教義,需要有很深的靈命,需要有宗教的(就是在主裡面的)熱誠,需要教會願意服在聖經的真理之下,需要有一種熱愛、去追求聖經真理更多的亮光,讓真理照在各方面,有各種的含義;需要有很殷勤的解經的功夫,也需要有建構的能力,就是有思考的能力。」再說一次,教義的形成,需要深的靈命,向主的熱誠,願意服在聖經的權柄下,熱愛看見真理和它各方面的含義,殷勤的解經,還有建構思想的能力。我們今天廿一世紀的西方教會,是面對一種思想沒落的世界潮流。所以,不要看我們現在有互聯網,有各種各種的東西,不論中國、美國,人都能上太空了,科學很發達。其實,人類的思考能力是在下降的。

 「不但如此,還有冷酷的理性主義,還有一種只是注重感情的、情緒的敬虔主義,這些都是對教義的形成有害、沒有好處的。1938 年時,伯克富就說了,我們這世代有各種的哲學的猜測,有各種心理學的分析,這些都取代了真正的教義研究。所以,對形成教義是非常不利的。很少人注意到,好好地反省上帝的話所啟示的真理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今天的世代就是這個樣子。其實我想,特別是美國福音派,這些的批評是很適合的。

 我們人必須要把我們的思考,帶到耶穌基督的寶座上,讓耶穌基督奪回我們的思想,來順服祂。這種的觀念,其實教會普遍是反對的。「普遍來說,教會不贊成、不鼓勵人把人的思考、人的價值觀、大前提,帶到神的話語下面,向基督降服,讓耶穌基督把人所有的心思奪回,這樣子來尋求神論、人論、罪論、救贖論、生死的觀念。我們把我們所有的思想都降服在神所默示的話語的權柄下,而不是降服在有錯的人的理性的發現上。」就是說,今天人寧願聽專家的講說,而不寧願把人的思考伏在聖經跟主耶穌的主權之下。這個是 70 年前寫的,今天豈不是變本加厲嗎?教會裡面充滿著世俗心理學的輔導,充滿著廣告學、市場學的教會增長理論,牧師們都可以去拿一個教牧學博士,大部分都是在教你怎麼用廣告學…等等。再加上,解經跟神學上的世俗觀念。所以,反過來說,我們需要降服在聖經的權柄之下。

 3. 教義是正式地由某一個有能力的教會團體來定義的Dogmas are officially defined by some competent ecclesiastical body.

 這一點,可能是我們華人或者是中國教會比較陌生的。他這裡說的是,教會必須有能力去鑒定聖經真理,把它組織起來,寫成信條,教導傳道人跟信徒們。我們華人教會跟著某一些的西方福音派,認為教會存在的目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傳福音。很抱歉,宗教改革以來,不是這樣看的。教會存在的目的:第一,是敬拜神;第二,宣講、教導神的話,造就眾聖徒;第三,傳福音。也就是朝上、朝內、朝外的。假如我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傳福音那方面,教會是長不大的。舉個例,比方說宣教,我們以為宣教就是被差派出去,就是傳福音的。其實我們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宣教士只要帶領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信主,那裡就有教會了。宣教士的任務就是要教導、造就這些信徒,讓教會長大,好叫更多的基督徒在那個文化裡面,成為能教導、能關懷、能治理教會的領袖或者是僕人們。是不是?而且,不但是敬拜、教導,還有傳福音。教會開始存在了,教會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competence)去分辨真理。這是以弗所書 4:11-16 保羅所說的:祂所設立的有使徒跟先知(那是啟示性的),然後呢,有教師、有牧師和傳福音的,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好叫教會長大起來,滿有基督的身量,能夠分辨是非,不隨便的搖動。所以,教會的成熟是我們每一位信徒的責任,特別是傳道人跟長老的責任。因為,教義是由教會來鑒定的。所以,教會必須要投資在純正信仰,但是又能分辨真理的神學教義上,好叫傳道人、長老、執事、信徒們都能夠長大,能夠分辨真理。

 我再說。所以,教義是來自神的話,經過反省,然後由教會整體的來鑒定而
定義。這樣子,教義就形成了。關於第三點,我們下一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