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耶穌是誰》摘錄
https://is.gd/coR1PF
耶穌與猶太人的解放
他們曾經想要擁護耶穌作王—可是祂迴避了。這件事讓我們注意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我們到目前為止所有討論過的題目背後的中心問題。我們談過耶穌對祂的使命滿懷熱誠,然而祂的使命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也看到祂要求人絕對忠貞,那麼是對什麼忠貞呢?祂常常論到有關「國度」的事情,可是祂若拒絕眾人冠祂為王,祂的國度又是什麼樣的國度呢?除非我們能夠回答這些問題,否則還不如去研究歷史上任何一個有理想的改革家。耶穌究竟有什麼特別?
耶穌大受歡迎
馬可告訴我們,耶穌以「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的信息開始祂在加利利的傳道工作。第二章已經說過,猶太人的情緒非常高昂,特別是在加利利境內,他們渴盼早日獲得政治上的解救。難怪耶穌這句話讓許多人下結論說,彌賽亞—大衛的子孫,終於來到了,要來率領他們勝過那統治他們的武力。對於這群十分贊同奮銳黨精神的民眾來說,「神的國」幾乎不可能另有所指。耶穌最後也是以這個罪名在羅馬官長面前被控告:「我們見這人誘惑國民,禁止納稅給凱撒,並說自己是基督,是王。」釘在十字架上的官方罪狀也是諷刺地稱祂為「猶太人的王」。直到今天,仍然有人按照這些話的字面解釋,認為耶穌是主張猶太獨立的政治煽動者,是奮銳黨的先鋒人物。
耶穌早期在加利利境內大受歡迎,一部分的原因顯然與這種期望有關。十二門徒中就有一位是奮銳黨的人,或許也有其特殊意義,雖然從這人準備好要與稅吏往來的這事看來,他參與這個運動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為了政治上的理由。跟隨耶穌的門徒當中至少有一個,是在耶穌受死,似乎注定「失敗」的那一刻,才放棄了對民族解放的盼望。就連耶穌復活以後,祂的跟隨者也還沒有完全放棄耶穌將「復興以色列國」的念頭。
有一個事件標示出耶穌傳道生涯的轉捩點,情勢已發展到緊要關頭。為了暫時躲避被加利利群眾包圍的壓力,耶穌帶了最接近祂的門徒渡過加利利海,到野地去「退隱」。但是機密洩漏了,他們發現有上千人跟了過來,眾人在聽了耶穌又一次的教訓之後,還不滿意,仍然不肯離去,雖然天色已晚,而且那裡也沒有食宿之處。
為什麼他們如此堅持呢?他們隨時可以在加利利聽耶穌講道,何必花這工夫來打擾耶穌呢?然而緊接著發生的事讓我們看出,他們的動機不只是渴慕聽道而已。馬可告訴我們,他們在耶穌面前「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這句話在舊約中的意思就是沒有統帥的軍隊,約翰更是明顯指出,這一次的聚集確實充滿政治氣氛。因為耶穌行神蹟解決了當務之急的民生問題,此時他們必然會想起摩西(偉大的解放者)以及他如何以嗎哪供應了以色列百姓,而當時群眾最迫切的盼望就是有一位像摩西的先知出現在他們中間,因此他們的反應就是做出結論:「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以至於「要來強逼他作王」。
這種擁護運動並非一夜興起。這一大批群眾之所以堅持要追隨耶穌來到野地,最好的解釋就是因為他們已經肯定耶穌就是他們需要的領袖,也決心要逼祂作王。他們不是為了聽道而離開家門的,是為了揭竿起義,並且要推舉耶穌為他們的統帥。
耶穌的意思
耶穌卻完全沒有這個意思。約翰說,耶穌知道眾人的用意,「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馬可加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是否門徒也受到群眾的愛國熱忱感染,以至於耶穌必須匆匆把他們送走?不論如何,耶穌似乎已感到當時的情形對祂造成嚴重威脅,所以必須立即從群眾的政治策畫中脫身出來。從此以後,耶穌就避免公開露面,開始專心教導門徒,不願意同樣的事重演。
接下去,約翰又告訴我們,這事以後,「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既然耶穌不肯接受他們要祂扮演的「彌賽亞」角色,那些比較有政治野心的跟從者自然大為失望,許多原來準備全時間跟隨的人,無可避免會因此離祂而去。但是一般百姓似乎並未完全放棄希望,說不定耶穌仍然會被人說服,開始另一個獨立運動。所以當耶穌最後以「彌賽亞」的姿態走向耶路撒冷城的時候,過去的所有熱忱又死灰復燃,群眾大聲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然而他們又一次大失所望,接下來的一星期內,他們終於認清了耶穌與他們的民族理想相去甚遠,那一個星期尚未過去,他們竟然同意將耶穌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