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的神學(Micah,
Theology of)|聖經書卷的神學(聖經詞條)
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辭典》
https://yimawusi.net/2022/12/13/micah-theology-of/
彌迦雖然沒有像以賽亞(六1-9)、耶利米(一4-10)和以西結(二1至三27)那樣,向讀者自述蒙召作先知事奉的經過,不過,書中的標題:「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一1),卻斷言是那位肉眼看不見的神在書中向人說話。在六章1節下至8節,彌迦仿如天庭的大使,奉耶和華的差遣來到耶路撒冷,為的是指控以色列背棄了摩西的約。對比於那些見錢開口、對神的聲音卻置若罔聞的假先知(三5、11),彌迦是一位被耶和華的靈充滿、滿有能力,傳講公義的先知(三8)。
彌迦的神學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耶和華的立約子民若然不遵從祂那公義的律法,祂的判決便是要他們被擄,離開蒙福之地;可是,祂卻必然會在他們中間保存一群公義的餘民,將來在被擄之後,把祂的應許之地再賜給他們(二5),並且透過他們賜福多國(四1-5)。
第一個循環
彌迦將全書包含的大約20個預言,編配入三個循環的段落之中:一至二章、三至五章和六至七章。每一段都以「要聽」(一2、三1)或「當聽」(六1)的命令開始。每一循環都首先提出審判的神諭,內容主要是針對以色列國沒有遵守摩西的約;接著就是救恩的神諭,依據乃是在於神曾應許亞伯拉罕和列祖,要永遠作他們的神。由此,便反映出耶和華與以色列立約的兩方面。在第一個循環的頭兩個預言,神宣判撒瑪利亞(一3-7)和猶大(一8-16)要為到他們拜偶像的罪(一5、7)而經歷被毀和被擄的命運。
在第三個預言(二1-5),彌迦控訴那些富豪地主,指他們串通貪官,強行霸佔百姓的田地產業,剝削中等階層的利益(二1-3)。我們常常聽見人說,彌迦是窮人的衛士;其實,他所捍衛的,是以色列中等階層的權益。那些安分守己的農人,他們的妻子待在舒適的家中,而孩子則在耶和華的賜福下成長(二9)。耶和華會從這些貪財不義的地主手中奪回土地,使他們被擄到他方(二4-5)。對於以色列所佔的應許地,耶和華只是賜他們使用權。祂雖然把地賜給他們,讓他們盡享地所帶給他們的好處,可是,祂卻保留了擁有權,萬一他們濫用此地,祂便有權收回(利二十五33)。
彌迦第四個預言,是針對那些假先知,他們用自己那套一知半解的神學,唆使貪財的人變本加厲。他們都有相同的標記,令人一望而知,那就是只傳講神的愛,對神的憤怒和審判卻絕口不提。他們那種只強調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卻略去出埃及記三十四章7節(「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半真半假的謊話,完全把約的內容扭曲。他們宣揚的那種永久平安的虛假教義,促使以色列國踏上滅亡之路(二6-11)。彌迦在這四個神諭中預言以色列將被擄,但是,在他總結第一循環的時候,卻將目光望向審判之後,預言耶和華將會為自己保留一群餘民,他們將隨從祂,以祂為得勝的大君王(二12-13)。
第二個循環
在第二個循環(三1至五15),彌迦發出三個審判的神諭,對象是耶路撒冷那些敗壞的領袖,當中包括:貪婪的法官──他們在百姓身上榨取一分一毫,仿如冷血的吃人者(三1-4);斂財的先知──他們的責任本該是守護國家,可惜卻變成只要餵他們骨頭,就向人搖尾的狗(三5-7);以及所有互相勾結、合謀搶掠百姓的首領、官長、先知和祭司(三8-11)。彌迦以一個最恐怖的預言來總結這些神諭,就是:耶路撒冷將要陷落(三12;參耶二十六18)。
彌迦宣佈完耶路撒冷要變成廢堆,而其中的聖殿要像叢林的高處之後,他便令人眼前一炫地改變話題,論到七個異象,全都關乎以色列「末後的日子」(四1、6,五10),此乃指到一個以矛盾方式逆轉「現在」困境(四9、11,五1)的將來。與此同時,此將來亦帶來一個適當的結局,是這個國家一直爭取的。彼得在他第一篇講道中,便將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一事,與「末後的日子」相提並論(徒二17),這個時代的稱號,乃出自彌迦,以及與他同時代的先知以賽亞。彼得所引用的經文,其實是出於約珥書二章28至32節。不過,這位受聖靈感動的使徒,可能是基於某些原因,把約珥的經文作出了改動。約珥的預言是用「以後……」開始(珥二28),可是,彼得卻沒有採用這個開頭,反而改用彌迦書四章1節,和以賽亞書二章2節那段平行經文的用語開始。由於約珥書任何一個抄本或譯本都沒有出現過這個用語,所以,彼得似乎是故意將五旬節和那個直至耶穌基督再來才確實臨到的時代,與以賽亞和彌迦預言有關以色列黃金時代的「末後的日子」相連起來。希伯來書的作者同樣指出教會如今是處於「這末世」(來一2)。不過,這片語亦同時包含現世的層面,可以容納在一段長時期內所發生的許多事件。在彌迦書,它的含義可以包括餘民從巴比倫手中得到解脫並得著復興(四9-10)、彌賽亞的降生(五2),以及祂賜予普世和永久的平安(五5-6)。此外,儘管今天的教會應驗了這些預言,但她仍然要等候新天新地的來臨,那時,一切的預言將得以完全成就。
在有關末後的日子的第一個異象中,彌迦看見錫安山巍然矗立,是唯一真實的宗教,勝過一切虛假的異族宗教(四1)。他無意中聽見那些已更新的國家彼此勸說,要前來錫安山學習神的律法、聆聽神的訓誨,以及把神的話語帶回他們的地方(四2)。當他對所見所聞加以思考之後,便為這些人預言一個平安的國度:「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四3);「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四4)。然而,在這事發生之前,彌迦和餘民將「永永遠遠奉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而行」(四5)。
有關這些日子的第二個異象,彌迦看見瘸腿的餘民重新聚集起來,變成一個強盛的國(四6-7)。到了第三個異象,這國從前的榮耀再次歸給耶路撒冷(四8)。我們要經常記住,地上的耶路撒冷一直都是天上那個耶路撒冷的複製品,今天的教會已經達致這個現實(即天上的耶路撒冷〔來十二22〕),至於那國度在地上的舊有符號,包括錫安山上的聖殿,都已經永遠廢掉了(來八13)。
在第四個異象中,彌迦將被擄者進入巴比倫的哭號,變成婦女生產時的哭叫。那些經歷被巴比倫人擄走,仍倖存性命的餘民,最終將誕下一個新的時代(四9-11);那些看似戰敗的人,將變成勝利者(四11-13)。
來到第五個異象,亦是這些榮耀的預言的真正核心(五1-6),彌迦如今預言餘民將誕下彌賽亞;祂將會在卑微的伯利恆城──即大衛的故鄉──出生(2節;參太二1-6)。祂將會憑耶和華的力量牧養祂的羊群(4節;參約十11;來十三20;彼前二25,五4),他們將安然活著(參太十六18)。祂將會是他們的平安,保護他們免受一切仇敵的攻擊,包括最能象徵恃強凌弱的亞述人(5-6節;參路二14,二十四36;羅五1,八31-39;弗二14)。
在第六個異象中,彌迦預見復興的餘民在列國中間成為傳送生命或死亡的要素(五7-9;參林後二14-15)。
最後,彌迦說:「到那日」,耶和華會將百姓從前把信心錯誤寄託的東西一一除掉,它們包括:軍事上的戰備、邪術和偶像(五10-15)。在人的內心整肅祂管治主權之後,人便得到保障,避免因為不聖潔而招致神的憤怒;同時,耶和華亦應許保護他們,免受外敵的攻擊(15節)。
第三個循環
到了第三個循環(六1至七20),彌迦一開始便提出約的訴訟(六1-8)。耶和華在這裏清楚顯出立約的關係。祂一直以完全的恩典來對待祂的百姓,將他們從埃及拯救出來,帶領他們安然進入應許地(六1-5)。然而,百姓不單沒有以完全的信靠來回應祂的恩典,以致忠心守約和遵行約的規條,反而把立約降格為討價還價的協議書(六6-7)。彌迦指出,讀者想以這種方式與神建立關係,實在是何等的荒謬。這些虛假的信徒以謬誤的方式與神議價,首先提出獻上整隻燔祭品;然後提出可獻一歲的牛犢(較值錢的)(六6),接著是千千的公羊,或萬萬的油河。最後,他甚至殘忍地提出獻上自己的兒子(六7)。從他提出獻上「萬萬的油河」這點,便顯出以這種方式與神議價是沒有底線的,它不單不能夠與神建立關係,亦不能確保人得著救恩。油的容量單位實際上是「升」或「欣」(出三十24;民十五9,二十八5)。這些人的想法錯謬,以為神的口味跟他們一樣,是可以用錢來收買的!相對而言,真實的信徒則以彌迦書六章8節作為表達信仰的真正精髓。耶和華對信徒的要求,其實是要他們行公義和對人有愛心,有智慧地與祂同行。虛假的信徒願意為耶和華獻上一切,但祂所要求的,卻只是一顆愛祂和順服祂的心。只有那些領會到耶和華恩典的人,才能夠和願意獻上神所要求的東西。
先知在此訴訟之後,再發出另一個審判的神諭(六9-16)。為到猶大那種貪污腐化和欺詐失實的行商手法(六9-12),耶和華會使約的咒詛臨到她,包括疾病、刀劍和被擄(六13-16)。在最後一個審判的神諭(七1-7),政府正面臨瓦解。官員當中沒有一個是正直的(1-4節),因此,整個國家已陷入無政府狀態(七5-6)。然而,彌迦卻仍然深信神會信守祂與列祖所立的約,仍然仰望拯救他的神(七7),他不會就此失望。他最後的預言包含了一首勝利之歌(七8-20)。彌迦這名字的意思是:「有誰像耶和華」;而他在這最後一個預言中亦提出了一個問題:「神啊,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七18)在以色列歷史之初,耶和華將法老的軍兵投進大海,如今,來到她的歷史尾聲,祂要投入海中的,卻是她們的罪(七19)。以色列縱然不忠,耶和華卻仍然要忠於祂給亞伯拉罕和列祖的立約應許(七20);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正如彌迦書中的審判神諭體現神的公正,而救恩神諭則體現祂的公義,兩者其實亦同樣體現神其他崇高的屬性。無所不知的神甚至知道貪婪的地主在床上的圖謀(二1)。祂預言以色列人要被擄到巴比倫和餘民的倖存,彌賽亞要在伯利恆出生,祂的治權要得勝,以及祂將帶領他們經過一切。
彌迦在他第一個預言中,形容以色列的掌權者猶如一個凱旋的戰士。祂從天上的寶座上站起來,步出祂的聖殿,大步走過地的高處(一3)。耶和華怒氣沸騰,腳步沉重;亙古常存和宏偉壯麗的眾山在祂腳下熔化,如熱蠟流動;作為人類生命之源的良田阡陌亦一一裂開,仿如瀑布隆隆沖下山坡(一4)。當這位威嚴的神帶著大而可畏的能力出現,人手建造的圍牆和碉堡都化為碎片,變成廢堆(一6-7)。只要這位長久忍耐的神一直留在天上,人便自覺安全;然而,當祂大步踏出,要施行審判,赤祼祼的現實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要親自面見這位聖潔的神。
Bruce K. Waltke
另參:「以色列」;「先知;女先知;先知預言」。
參考書目:
D. W. Baker, T. D. Alexander,
and B. K. Waltke, Obadiah, Jonah and Micah; R. E. Clements, Canon and
Authority; E. Clowney, Dreams, Visions and Oracles; K. H. Cuffey, “The Coherence
of Micah: A Review of the Proposals and a New Interpretation”; G. Hasel, The
History and Theology of the Remnant Idea from Genesis to Isaiah; A.J. Heschel,
The Prophets; D. Hillers, Covenant: The History of a Biblical Idea; idem,
Micah; B. K. Waltke,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pp.263-88; idem, Commentary
on Micah.
2022-12-25
標籤: 神學入門、呂沛淵、Tabletalk、R.C. Sproul、林慈信、护教、学习、译作、
《證主聖經神學辭典》,
彌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