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5


世界(WORLD|聖經詞條
摘自天道《聖經新詞典》
https://yimawusi.net/2022/12/17/world/
 
  希臘文 kosmos 一字按其字源是「有秩序的世界」之意。新約有時用此字來指我們口中的「宇宙」,即那受造的世界,也就是舊約所說的「萬物」或「天地」(徒十七24);七十士譯本卻沒有這種用法。就這意義來說,這「世界」是由「道」創造的(約一10);耶穌曾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而在這過程中賠上自己的靈魂,有甚麼益處呢?祂所指的就是這「世界」(太十六26)。
 
  然而,由於人類是宇宙中最重要的那部分,kosmos 一字按其狹義而言較常指人類,用作 he{ oikoumene{ ge{ (「住了人之地」)的同義詞,後者在新約中也給翻譯為「世界」。人誕生到這「世界」上來,活在其中,直至死亡(約十六21)。魔鬼說,假如基督耶穌肯敬拜牠,牠就會將這「世上」的萬國賜給基督(太四8-9)。神所愛的正是這「世界」〔譯註:和合本作「世人」〕,亦即這世上有肉身生命的男與女(約三16)。耶穌從肉身的母親誕生進入的,正是這世界(約十一27)。
 
  然而,聖經一貫的基本論點是,這人類世界——神特意造來反映祂榮耀的創造高峰──現正叛逆祂。因著一個人的過犯,罪進入了世界(羅五18),所產生的後果影響整個宇宙。結果,世界在那惡者的魔爪下(約壹五19),變得混亂無序了。因此,在新約裏,kosmos 一詞往往意味著邪惡,尤以在約翰的書卷中為然。世界不再是神原定的模樣;相反,「這世界」與神對抗,順從自己的智慧,靠自己的理智過生活(林前一21),而不認識一切真正生命和亮光的源頭(約一10)。「這世界」有兩種主要特徵:其一是驕傲──由於人不肯接受他受造的地位和他對創造主的倚賴,以致他的行事為人儼然自以為是生命的主和賜予者;其二是貪婪──這使人渴求和擁有一切吸引他感官的東西(約壹二16);同時,由於人傾向敬拜他所貪戀的,這種貪婪就成了偶像崇拜(西三5)。這樣,世俗化就是讓神以外的東西佔據祂的寶座,成為人關注和愛慕的至高對象。各種樂趣和事業,本身雖不一定是錯的,但當人專注於這些東西而投上所有時,這些東西就成為錯的了。
 
  「這世界」被它自己的靈 / 精神滲透了,控制著人的理性和悟性,須以神的靈來驅走它(林後二12)。人受那些構成這世界的元素所捆綁,直至基督釋放他脫離它們為止(西二20)。在人自己「從神而生」之前,人都不能克勝世界(約壹五4)。律法主義、禁慾主義和禮儀主義都是本身脆弱而又使人脆弱的贗品,是這世界用來代替真信仰的(加四9-10);惟有那由基督所啟示的對神的真知識,才能叫人免於倚賴它們。正因猶太人倚賴它們,他們於是認不出當日成了肉身的基督(約一11),也認不出祂的門徒(約壹三1)。同樣地,屬於這世界的人總聽從那些主張錯誤思想的假先知和那些倡導反律法主義的敵基督(約壹四5)。
 
  基督由父神差派作這世界的救主(約壹四14),祂活在世上時,祂的同在本身已是對世界的審判(約九39)。祂親自與那無休止地煽動罪惡的世界之「王」決一死戰,將人從世界的罪惡勢力中釋放出來。當耶穌離開那所上層的樓房,起來迎戰這世界的王時,這世界就到了關鍵時刻(約十四30-31)。藉著甘願受死,耶穌打敗了那以死亡轄制人的魔鬼,而魔鬼從祂那裏卻一無所獲(約十二31-32,十四30)。在十架上,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約十六11);在十架上,基督身為神的兒子獻上了贖罪祭,惟有這祭能潔淨人的不義,並使人脫離罪的權勢(從祂被刺的肋旁流出的水和血就是這潔淨的象徵,約十九34),叫信徒能夠藉信心勝過世界(約壹五4-6),忍受這世界必加諸他們身上的苦難(約十六33)。耶穌基督既作了普世罪孽的挽回祭(約壹二2),基督徒對這位救贖主的父神之愛,就成了一股新激情,具排拒性能力,叫他厭惡再貪愛「這世界」。由於這世界已自絕於生命之源,它必是短暫的,內蘊叫自己朽壞的種子(約壹二15-17)。人若經驗過更高尚的愛──對神、基督以及弟兄的愛,就必然摒棄一切被這世界的精神污染了的低俗之愛;因為,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雅四2)。
 
  耶穌在樓房上作最後的禱告時,並沒有為世界禱告,卻為了父神從世上選來賜給祂的那些信徒禱告。因著這「賜予」,那些給耶穌形容為「屬祂自己」的人,便不再有這世界的特徵。耶穌更為他們禱告,叫他們免受這世界邪惡的影響(約十七9),因為祂知道自己離世後他們就要承受世人的憎恨,這憎恨原先幾乎是全部直接針對祂的。復活升天的基督仍只為那些藉著祂親近神的人代禱(來七25),祂依然只向活在世上屬祂的人彰顯祂自己,卻不向世人彰顯(約十四22)。
 
  然而,我們確實曉得,基督的門徒不能亦不可嘗試退出這世界。祂正是要差派他們進入這世界,且是到全世界(可十六15)。他們要作世上的光(太五14)。這偌大的世界也是教會的「田地」,教會要在其中工作,見證在耶穌裏的真理(太十三38)。這是因為世界仍是父神的世界,儘管它現時伏在那惡者之下。到最後,「這大地的真正可愛之處將獲恢復」。那時,所有邪惡都被除掉,神的眾子彰顯,全體受造之物都「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八21)。那時,神「叫萬物都服了祂」(林前十五28);意即「神在全宇宙完全地彰顯祂的同在」(J. He*ring in Vocabulary of the Bible, 1958)。啟示錄的先知預先看見那一日,屆時在天上將有大聲音宣告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祂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十一15)。
 
R.V.G.T.

 
世界(World
|聖經詞條
摘自證主《聖經神學詞典》
 
聖經中有關世界的觀念可分為五大環節:物質的世界、人類的世界、道德的世界、短暫的世界和將來的世界。
 
物質的世界
 
物質的世界從最闊的範圍去看,可包括整個宇宙(約一9;徒十七24),或受造之物(羅八20)。然而,當聖經的作者提到世界的時候,他們所指的通常是地球本身,不包括太陽、月亮和星星。雖然有人認為以賽亞書四十章22節的「地球大圈」有這個含義,但舊約沒有一處清楚指出地球是一個行星。舊約許多用到世界或地上這個字詞(eres,詩體有時會用tebel)的經文,意思等同於地球或大地。當舊約作者的意思是指到宇宙時,他們會採用如「天地」(創一1),或「天、地」(出二十11;尼九6)的表達方式。
 
聖經開宗明義便斷定是神創造世界(創一1至二4;徒四24,十四15;啟十6)。世界既由祂創造,世界便屬於祂,亦當稱祂為主(太十一25;路十21;徒十七24)。全世界都充滿了造物主的榮耀(賽六3)。由於神是地的創造者,祂又是全地的主,地有的只是次要的價值;所以,信徒不可指著地起誓(太五34-35),也不可在地上積聚財寶(太六19)。
 
神對世界的心意是要各生物生養眾多,遍滿全地。祂要祂所造的動物和人都得著供應(詩一○四10-22)。
 
整個物質的世界都要接受神的審判。在挪亞的時代,祂用洪水審判全地;萬物亦準備要在末時面對祂的審判(彼後三710)。世界的所謂「天長地久」,只是相對性而已。到了末後,神的使者要「從地極直到天邊」招聚選民(可十三27)。在這之前,神仍然透過祂的子民在全地工作。基督徒要見證耶穌,「直到地極」(徒一8)。
 
人類的世界
 
人類的世界所指的包括可供人活在其上的旱地、已經有人生活在其上的土地,以及比喻為住在其上的居民。
 
創世記一章910節和啟示錄十章2節均是以旱地來對比於水。這些旱地便成為主要的可住之地。神以喜悅的心,憑著智慧造了可住之地(箴八27-31)。在耶穌降生之前,該撒亞古士督下旨要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其實所指的只是羅馬帝國的人民;路二1)。那試探耶穌的魔鬼表示要把「天下的萬國」賜給耶穌(路四5;參太四8)。耶穌預言福音要傳遍天下(太二十四14,二十六13;參羅十18);其後預言真的應驗,因為在反對人士的心目中,初期教會是「攪亂天下」的(徒十七6)。魔鬼迷惑了普天下(啟十二9);普天下人到了末時都要經歷極大的試煉(路二十一26;啟三10)。
 
舊約偶爾會把世上的人簡稱為「世界」,這種情況在新約更經常出現。「耶和華會審判世界」等類似的句子,意思其實是指到祂會審判住在世界裏的人(詩九8,九十六13;賽十三11,二十六9)。新約亦會以相同的方式論到基督和眾使徒行使權柄的範圍。「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即有赦免世人的權柄(太九6;比對於可二10;路五24)。眾使徒從神那裏得著捆綁和釋放的權柄(太十六19,十八18)。
 
在約翰的著作中,「世界」通常是表示世人。世界不認識道(約一10),神的羔羊要除掉世人的罪(約一29)。神愛世人,祂差祂的兒子來,為的是要拯救世人,而不是定他們的罪(約三16-17,參十二47;約壹四9)。神的兒子就是「救世主」(約四42;約壹四14),將「生命的糧」賜給世界(約六3351)。
 
道德的世界
 
道德的世界包括那些對神漠然或與神為敵的人、整個與神對敵的環境,以及從最闊的含義來說,「世界」就是一切罪惡敗壞的總稱。
 
「世界」除了可以毫無褒貶含義地指「世人」之外,亦可以指當中那些拒絕神和神的道,對神置諸不理或與神對敵的人。在洪水之前,世界上的人幾乎全都變得敗壞(創六11)。在耶穌的時代,世界都恨祂(約七7),將來亦會恨跟隨祂的人(約十五18-19)。世界──即不信神的人──不會接受神的事情(約十四1722,十六8-9;參約壹三1),它甚至不配有信神的人住在其中(來十一38)。
 
在新約,世界亦表示與神對敵的環境。由於世界恨屬神的人,所以,子雖不求父神叫他們離開世界,卻求祂保守他們脫離敵視他們的環境(約十七14-16)。保羅甚至說就世界而論,他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藉此表達他與世界已經一刀兩斷。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一至三章曾先後七次指出世界不認識神,世界若不藉著基督的十字架,亦不可能尋找到神。
 
世界既與神為敵,它便充滿了敗壞(彼後一4),亦成了敗壞的標記。人不能與這個罪惡的世界為友,同時又愛神(雅四4;約壹二15-17)。信徒必須靠著信心「勝過世界」(約壹五4-5),治死那屬於「地上」的性情(西三5),並除去「世俗的情慾」(多二12)。
 
短暫的世界和將來的世界
 
舊約雖然已提出現今的世界只屬短暫性,始終將要過去(詩一○二25-27),但有關今生和來世之間的區分,卻一直到兩約中間時期末和新約時期才明確出現。到了新約時代,這個區分的觀念便清晰地成形,亦經常被人提及。
 
撒但只是這世界的王(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林後四4),而不是將來世界的王。與此同時,耶穌的國「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6),卻屬於來世。耶穌警告說,人可以「賺得全世界」(屬於這個會過去之世代的物質),卻會失去將來那個世界的生命(太十六26;比對可八36;路九25)。保羅擔心信徒可能因世務纏身,以致難於為主而活(林前七29-35)。
 
現今的世界都要過去──現在的一分一秒亦正在消逝(約壹二17)。我們只是在世上寄居,因此貪愛世界(提後四10)、效法世界的生活方式(羅十二2),或盲目追求這世上的「智慧」(林前二6,參三18-19;雅三15)。反之,我們必須追求過敬虔的生活(多二12),遠避這罪惡世代的迷惑,那正是基督為救我們脫離它的捆縛而受死(加一4)。信徒應該盼望「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3;參啟二十一1-5)。
 
Carl Bridges, Jr.
 
另參:「世代」;「得勝,勝利」。
 
參考書目:
 
H. Sasse, TDNT, 1:197-209; 3:8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