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聖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聖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9-20

 

女人后裔的应许恩典之约
洛杉矶华宗恩约教会主讲道|恩约系列| 2020.08.23|
https://www.ccreformed.org/sermons/%e5%a5%b3%e4%ba%ba%e5%90%8e%e8%a3%94%e7%9a%84%e5%ba%94%e8%ae%b8%ef%bc%9a%e6%81%a9%e5%85%b8%e4%b9%8b%e7%ba%a6/
https://mp.weixin.qq.com/s/Bopx9IPH-1m0ot-b1EoMlA

 
创世记3:1-21 

耶和华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 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 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耶和华 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他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耶和华说:“谁告诉你赤身露体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吗?”那人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耶和华 神对女人说:“你做的是什么事呢?”女人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耶和华 神对蛇说:你既做了这事,就必受咒诅,比一切的牲畜野兽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

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亚当给他妻子起名叫夏娃,因为她是众生之母。耶和华 神为亚当和他妻子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
 (创世记 3:1-21 和合本)
 
前言
 
《创世记》第三章圣经里非常重要的记载,是圣经的主线。“天起了凉风,耶和华 神在园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听见 神的声音,就藏在园里的树木中,躲避耶和华 神的面。” (创世记 3:8) 这里的凉风是指上帝那末日审判的灵进入到伊甸园子里,要寻找那违背行为之约的人,执行上帝在圣约中的审判。既然人类始祖堕落,人类犯罪违背行为之约,就理当受到约中的咒诅,就是永恒的死亡和毁灭,这是上帝的公义所要求的。这本应该是整个故事的结束。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次审判并不是末日的最终审判。在这次的审判中,上帝没有执行行为之约当中最严厉的惩罚。相反,在审判之中,上帝赐下了救赎的应许、拯救的希望(创世记 3:15):将来要有一位女人的后裔,最终战胜蛇的势力,压伤蛇的头,尽管他自己要被蛇咬伤。这是人类历史上原始福音(protoevangelium)的宣告,这句话开启了另一个与行为之约完全不同的约,那就是恩典之约。在行为之约的咒诅黑暗中,这句应许如同一束光,照进黑暗,带给堕落的人类新的盼望。我们今天就一同来学习上帝的恩典之约。
 
什么是恩典之约
 
恩典之约是堕落的人类借以得救的约。它开始与《创世记》的原始福音,就是上帝第一次应许要差派一位救主,一直贯穿整个圣经的救赎历史,直到最终的末日审判。尽管在救赎历史不同时期,这个恩典之约有不同的执行方式,但其本质始终不变。也就是说,不论旧约还是新约时期,在上帝拯救罪人的方式都是一样:唯独出于他的恩典,唯独通过信心依靠在他所应许的救主身上而得救。
 
因此,这个恩典之约把救赎历史各个时期的神的子民都联合在一起(无论是在旧约还是新约时期),他们都是上帝恩典之约的子民。
 
在族长时期和旧约时期,恩典之约是通过预表和影像的方式来执行。当时的信徒是通过向历史的前看的,信靠上帝即将差派救主的应许而得救。而等到救主已经降临之后,恩典之约则以实体的方式来执行,这是的信徒是通过向后看,信靠那位已经降世完成救赎工作的救主来得救。
 
恩典之约:时间、谁、条件、奖励与惩罚
 
恩典之约是堕落之后才颁布的约,因为堕落之前不需要恩典,人本身有能力来实现律法,满足律法的要求。但是当失败了之后,人堕落了,人性堕落了,人就失去了能力,因此需要恩典来帮助人类。
 
恩典之约的定义:堕落后,在上帝与他的子民之间建立的约,其中上帝应许凡信靠救主的人都会得到永生。
 
恩典之约的特点
 
1.     恩典之约是堕落之后,《创世记》3:15节时开启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世界的末了。
 
2.     恩典之约是永恒的救赎之约在历史中的实现。
 
3.     恩典之约的基础是基督满足了行为之约。
 
4.     恩典之约的条件:不是自己的顺服,而是信靠救主中保的顺服。
 
5.     恩典之约的立约者:上帝与他的子民。上帝只有一群子民,一个拯救计划。我们与时代论者的结经是完全不同的。
 
6.     恩典之约的中保/拯救者:最终战胜蛇的那位女人的后裔就是耶稣基督。在基督降世之前,有许多预表的中保,例如摩西、祭司、君王等(参《以赛亚书》43:27 “你的始祖犯罪,你的师傅(mediators)违背我”)。行为之约是没有中保的,是上帝直接与亚当立约。
 
7.     恩典之约的应许:与行为之约一样的永生。两个阶段:预表阶段(耶稣基督降世之前、旧约时期)与实体阶段(耶稣基督降世之后、新约时期)
a.     预表阶段(旧约):在迦南地上的暂时长久的安息
b.     实体阶段(新约):在新天新地中永恒的安息。
 
8.     圣礼(对应许的有形标记与印证)。分为两个阶段:预表阶段与实体阶段
a.     预表阶段:割礼、献祭、逾越节等。
b.     实体阶段:洗礼、圣餐。
 
圣经的依据
 
首先,就像“救赎之约”和“行为之约”一样,“恩典之约”也没有在圣经里出现过,但这个概念的确是符合圣经的教导。上帝在历史中立下约定,要透过救主耶稣基督把恩典赐给他的子民。圣经是否允许我们谈一个整合的恩典之约?实际上恩典之约是一个神学性的整合的概念。恩典之约是由多个不同的具体的约组成的。恩典之约是有神学的架构,是由历史上不同的约组成的一个神学的框架。
 
 “我就要记念我与雅各所立的约,与以撒所立的约,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并要记念这地。” (利未记 26:42) 上帝与族长都有立约的行为。“我却要为他们的缘故记念我与他们先祖所立的约(单数)。他们的先祖是我在列邦人眼前、从埃及地领出来的,为要作他们的 神。我是耶和华。” (利未记 26:45) 圣经把不同的约整合起来说成是一个约。《以弗所书》2:12提到:“那时你们与基督无关,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神。” 这里保罗提到上帝在旧约时期,赐下不同的约,但他们都可以被归纳到同一个应许之下。
 
在《创世记》三章的审判应许中,上帝打破了伊甸园里原本的行为之约秩序,同时开启了新的恩典之约秩序。
 
 “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他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为仇”这句话:当人不信靠上帝的话,反而信靠撒旦的话时,人就进入了与撒旦的联合之中。但上帝的审判打破了撒旦与人类之间的邪恶联盟。
 
 “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这句话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划分出两个族群:一群是依旧被撒旦统治的,蛇的后裔;一群是信靠上帝应许的,女人的后裔。这族群的分别并不是因着血缘关系,而是凭着对上帝应许的信心。因此,耶稣对不信的犹太人说,他们是魔鬼的后裔(约8:33,44),但是对于以信心回应上帝应许的外邦人,保罗说:他们才是亚伯拉罕信心的后裔(加3:29)。亚当和夏娃有该隐的时候,他们认为这就是应许的、女人的后裔了,但是事实证明该隐不是女人的后裔,而是蛇的后裔。该隐把女人的后裔亚伯杀死了。仔细看《创世记》的记载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亚伯死了之后,这个应许的线就断了,上帝又赐下了代替亚伯的,然后整个故事就是沿着两个后裔彼此为敌发展,这个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女人的后裔和蛇的后裔不是靠血缘来区分的。耶稣对不信的犹太人说,你们是魔鬼的后裔。不是说所有的犹太人都是上帝的百姓,只有那些真正以信心回应上帝的、在基督救赎的应许的里面的人,有真信心的人,才是女人的后裔。对以信心回应上帝应许的外邦人,保罗说:“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帝借着他的拣选,在人类历史当中分开了两个群体。
 
接下来,上帝说:“他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 我们的目光从集体性的后裔族群,聚焦到了一个人身上,在圣洁的后裔族群里,上帝应许要产生一位救主,最终来毁灭蛇的势力。因着第一位亚当被蛇试探堕落了,上帝封锁了通往伊甸生命树的道路。因此,上帝的子民若要重新回到伊甸的生命树面前,获得永生,就必须由另一位亚当来胜过蛇:那位女人的后裔必须要摧毁蛇的头。整个圣经的救赎历史,就是围绕着应许的、女人的后裔展开的。旧约时期,有许多看起来很像女人后裔的人,例如挪亚、亚伯拉罕、摩西、大卫,甚至整个以色列国家整体和整个祭司系统,但是他们最终圣经告诉我们都不是真正的女人的后裔,而是为他做预表和影像。最终圣经让我们看到,耶稣基督才是那位女人的后裔。这也是为什么圣灵驱赶耶稣受试探,因为耶稣要翻转亚当起初的失败。起初的亚当在伊甸园里被蛇试探,所以末后的亚当来要在旷野胜过试探。耶稣要用自己坚定的忠诚和顺服来摧毁蛇的头。
 
 “及至时候满足, 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 (加拉太书 4:4) 保罗让我们想到《创世记》315节女人的后裔的应许。想要读懂新约圣经,需要知道整个圣经的主线和脉络,才能明白圣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切都不是一个意外,这一切都在上帝的计划当中。就像《希伯来书》所说的:“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来2:14
 
女人的后裔虽然要压伤蛇的头,但是不是没有代价的,“他要伤你的脚跟。”但基督要真正胜过撒旦,就必须经历十字架的苦难。因为“蛇要伤他的脚跟。” 这脚跟就是十字架上的死,受死亡的咒诅。女人的后裔的应许,沿着圣经的记载,越来越清晰,直到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随着救赎历史的发展,女人的后裔到亚伯拉罕时期,就加上了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女人的后裔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那个后裔要使万国都得福。亚伯拉罕的后裔将要是到大卫的后裔(将来一位后裔要坐在你的宝座上永远为王):当我们翻开新约圣经的时候: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太1:1)。
 
恩典之约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对比时代论)
 
同一个福音、同一个拯救方法、同一群百姓: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基督。新约圣经喜欢用亚伯拉罕的例子,亚伯拉罕都是仰望耶稣基督得救。亚伯拉罕欢欢喜喜仰望我的日子(约8:56)。我们是亚伯拉罕真正的后裔。
 
时代论的错误:时代论框架的最基本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圣经把新约视为国度应许的第二阶段实现,这与旧约的第一阶段实现是连续的,第一阶段是预表、应许,第二阶段是实体、成全。尽管第一阶段中,旧约本身的确是亚伯拉罕应许的实现,但将其与新约放在一起,就发现其本身具有预表性了。所以,我们必须从新约的角度回头看旧约,这样才是真正读旧约的涵义。
 
恩典之约不同的执行方式之间的区别(略)
 
改革宗神学的教导
 
《海德堡要理问答》第十九问:你从哪里知道这事呢?
 
回答:从神圣的福音。上帝首先亲自在乐园里启示了这福音(创世记 3:15),然后由族长和先知宣布,并由律法中的献祭和其他礼仪预表,最后由他的独生爱子成就了。
 
对我们的意义
 
恩典之约是我们的福音本身,我们因此需要区分行为之约和恩典之约。我们不再处于行为之约之下,而是在恩典之约之下。在恩典之约里,上帝应许我们要借着基督的义来接纳我们。行为之约(律法)说:“你必须完美遵行,才能得到永生。” 而恩典之约(福音)说:“基督替你完美遵行了,如今你可以因着他而得到永生。”尽管在今生我们依旧与罪斗争,但上帝已经接纳我们了。我们不必惧怕,因为基督是我们的救主,他已经压伤了蛇的头,带给我们胜利的盼望。
 
 恩典之约告诉我们,圣经讲的是一个故事:神如何透过耶稣基督这位女人的后裔拯救他的子民。圣经不是一堆深奥难懂的寓言道德故事,教我们如何自我道德提升。圣经也不是需要我们一边拿着中东地区新闻来解答的预言手册,圣经的重点不是以色列这个民族,而是那位女人的后裔——基督。而恩典之约的教义就是帮助我们看清圣经的主线,保护我们不落入这些圈套。圣经是上帝的恩典之约的故事,从《创世记》3:15直到世界的末了,他的国度超越任何朝代、任何民族、国家、政治立场,并且最终有一天要最完全的降临。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到底做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做基督徒以为我们成为恩典之约的成员。不是单纯的我与耶稣的个人关系,不是我邀请上帝进入到我的人生故事里来,给我祝福,让我心想事成,然后我给他唱唱情歌而已。弟兄姐妹们,当我们成为基督徒时,我们是加入了那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族群,就是女人的后裔,是信心的族类。我们与乐园里赐下的古老的应许相连,不是单纯的你自己的心想事成而已。
 
然而,正如《创世记》之后的历史告诉我们的,蛇的后裔往往在地上十分强大,而信心的族类在这地上则微不足道。圣经提醒我们,当该隐的子孙以他们建造的城邦文化为荣时,以诺士的后裔则求告耶和华的名。恩典之约的子民在地上是客旅,恩典之约并没有应许我们在这个堕落世界里比其他人生活更顺利成功,但它所应许的是更荣耀的事。
 
总结
 
恩典之约把我们的目光定睛在那最终新天新地,那长满生命树的乐园,就是那位女人的后裔用他的宝血为我们赚得的。愿一切荣耀尊贵都归于他,直到永远。阿门!
 
 

2020-04-10


两位母亲的故事

洛杉矶华宗恩约教会主讲道|加拉太书| 2020.03.29|

经文:加拉太书4:21-31
标题:两个母亲的故事,两个约的传说

前言

我们看到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这封信中,经常使用两种对比的概念:行律法与信福音;做与信;咒诅与祝福;律法与应许;奴隶与后嗣等等。在今天的这段经文里,保罗又一次提到了一个对比,他对比了两个母亲:使女夏甲,和主母撒拉,和两个儿子:生而为奴的以实玛利,和生为继承人的以撒。他告诉我们,因为在基督里,我们被生为自由身,我们不是奴隶的儿女,而是那主母,属天的耶路撒冷的儿女。因此,不要把自己陷入奴役的辖制下。

1. 两个母亲

首先,在21节,保罗以一个问题开始:“你们这愿意在律法以下的人,请告诉我,你们岂没有听见律法吗?”(v.21)在这句话里,“律法”这个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律法之约,这是神学性的含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摩西五经,这是历史性的含义。第一层含义中,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以律法来定义的,我们伏在律法的轭下,上帝对待我们的方式是依照我们对律法的顺服或悖逆,顺服就得到恩典,悖逆就被审判。而在第二层含义里,律法指的是救赎历史渐进启示的时期,而不是我们与上帝关系的性质,在这段时期里,上帝依旧以恩典之约的方式而不是律法之约的方式与他的选民建立关系。

那些凭着律法夸耀的人,实际上没有认真学习律法。如果你真的认真学习律法,律法就会把你引向福音。如果你好好听摩西的话,他会把你指向基督。福音已经在律法时期被启示出来。作为历史性定义,也就是摩西五经或整个旧约时期,律法中已经启示了福音。但是作为神学性定义,作为上帝对待罪人的方式,律法与福音如水火不容。

现在,保罗要进入到旧约圣经中去传讲福音。他又一次回到了亚伯拉罕的时代。因为那些假教师,那些犹太主义者们,他们以割礼为荣,以亚伯拉罕肉身的后裔自夸。他们说,如果加拉太人想要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必须像亚伯拉罕一样受割礼,遵守律法。然而,保罗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论点:“律法上记着,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v.22)如果你自视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很好,你说的是哪个儿子呢?当然,犹太人肯定会回答,我们当然是属于以撒。因为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支派。这是实实在在的肉身家谱和血统啊。但是使徒在这里强调说,如果你这样读圣经,就完全没有明白以撒出生这个事件的真正含义。因此,他在第23节说:“那出于婢女的,是按着肉体生的;那出于自由的妇人的,是凭着应许生的。”(v.23)如果你关心的是肉身和血统,那是你就是出于夏甲。

现在,让我们翻回到创世记16章。要记得亚伯拉罕的故事背景。在创世记15章,上帝与亚伯拉罕已经立了约,记得那些把动物切成两半等等一系列的立约仪式吗?还记得上帝应许亚伯拉罕什么吗?后裔和土地。还记得是谁穿过动物的尸体吗?是上帝。上帝以火和烟的方式显现,穿过肉块,发咒起誓要实现给亚伯拉罕的承诺。因此,很明显,这应许的实现不取决于亚伯拉罕的表现。上帝不会说谎,他必定信守承诺。

这差事好啊,有了上帝的应许,亚伯兰和撒莱就可以躺下来放松啦,什么也不用做,就等着上帝做就好啦。对不对?你会听到有人批判说,如果你太强调应许、恩典,人就会让人懒惰不做事了。这种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不过对人性理解太肤浅了。

当亚伯拉罕听到上帝的应许之后,他和撒莱乖乖的等候上帝吗?并没有。请你看创世记16:1 “亚伯兰的妻子撒莱不给他生儿女。” 现实与上帝的应许恰恰相反。撒莱可等不及了。看看她怎么诠释自己的生活:“撒莱对亚伯兰说:“耶和华使我不能生育。”(v.2a)上帝所行的与他的应许相反。上帝没有信守承诺。亚伯兰!去,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v2b)。如果上帝无法兑现承诺,我可以靠我自己的办法。接着,:“亚伯兰听从了撒莱的话”(v.2c)像亚当一样,亚伯兰听从了妻子的话。他没有坚固他妻子的信心去信靠上帝的应许,反而与她一同以不信的心执行自己的计划。他们在用行动对上帝的计划说:“不!” 结果,撒莱的使女夏甲就怀孕了,她生了一个儿子,叫做以实玛利(v.15)。他们的计划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使上帝的应许实现了!现在亚伯兰有了个儿子,他可以继承上帝给亚伯兰的产业了!哈利路亚!。。。你们看到了吗?没有人会愿意真正等待上帝,就连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也没有真正依靠上帝的应许,我们都倾向于依靠自己。因此,保罗说,以实玛利是按着血气生的,按照肉体生的(新译本),他的意思是说这是按照人的努力生的,人的智慧生的。而上帝要废去人的智慧。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一切都似乎很顺利,过了13年,到了创世记17章,上帝突然又一次向亚伯兰和撒莱显现。这时候他对撒莱说:你会生个儿子。结果,亚伯拉罕说了什么?“但愿以实玛利活在你面前。”(创17:18)不必了,上帝,谢谢你,我们的计划到目前进行的很顺利,不需要你来帮忙。然而,这一次是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计划说:“不!” “神说:‘不然,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以撒。’”(创17:19)像夏娃一样,撒莱悖逆了上帝,然而上帝依旧要通过她赐下应许之子。而上帝永不会食言,过了一年,圣经说:“耶和华按着先前的话眷顾撒拉,便照他所说的给撒拉成就。”(创21:1)以撒出生了。保罗说:这个儿子才是按照应许生的。

保罗向我们呈现了两位母亲:一个是使女,也就是奴隶,夏甲;另一个是自主的,自由的,撒拉;她们各自有一个儿子:那奴隶的儿子是按照自然血肉而生的,是人靠着自己的计划和努力而生的;而另一个是按照上帝应许而生的,是靠着圣灵的大能而生的。请把这个对比的画面记住,那么现在保罗要带我们从历史进入到一个比喻中来:他说这两个女人就是两个约。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二点:两个约。

2. 两个约

保罗在第24节说:这都是比方,那两个妇人就代表着两个约(v.24)。“这都是比方”这句话在原文中是这都是“按照象征寓意来解释”的意思(allegoreo, ἀλληγορέω)。按照保罗自己的用词,他在这里所用的解经方法叫做“寓意解经”。我知道,你们听到这个词都会大吃一惊。保罗用这样的解经方式来解释创世记这一段是否合理呢?

寓意解经在教会历史上有很长的统治时期,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解经法被滥用了。以俄利根为代表,很多寓意解经把圣经原本自然的解读搁置不顾,而试图去挖掘经文背后更深的寓意或神秘的含义。这种寓意解经走到极端就把圣经当成是加密的代码,而解经就成了破解密码一样的工作。不过随着今天自由派神学的兴起,我们面对着另一种问题,就是完全字面的、历史性的解读,任何寓意或神学性的关联都被否认。而与这种被滥用的寓意解经和绝对的字面解经都不同,改教家们强调的是圣经自然的解读,也就是按照圣经不同书卷的体裁自然的解读。如果是记叙文学,那么就按叙事体裁来读,如果是寓言就按照象征文学来读。而保罗在这里用寓意解经的方式来解释创世记这一段是否合理呢?答案是合理的。因为《创世记》不仅是历史事实的记录,也是对历史事实做出神学诠释的作品。圣灵既然是救赎历史的推动者,在他的手中救赎历史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因此,保罗,在圣灵的默示下,以这种“寓意”的方式来解释创世记的这段记载。他的寓意解读并没有否认历史和字面含义,而是说上帝在渐进启示的过程中,已经埋下了将来更清晰启示的主题和影像。或许,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称这种解经法叫做“预表解经”,救赎历史不是神秘的密码,但救赎历史的记录也有神学主题性的预表和实体的呼应。

他说:这两个女人象征了两个约。第24节他说:“一个约是出于西奈山,生子为奴,乃是夏甲。”(v.24)夏甲所代表的是出于西奈山的约,就是上帝藉着摩西与以色列民立的约,保罗说:在这个约里所生的都是律法之下的奴隶;而撒拉所代表的是应许之约,是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在这个约里是自由的。保罗说这是两个不同的约。被称为清教徒之父的剑桥神学家威廉·珀金斯(William Perkins)说,这两个约不能混成一个。这是两个约,意思是说这两者在性质、本质、类型上是两个。在西奈山之约里,是以色列百姓向上帝发誓他们会遵守承诺,而在亚伯拉罕的应许之约里,是上帝向他的百姓发誓必定遵守承诺。因此在注释这段圣经时,日内瓦的改教家加尔文这样写道:“在亚伯拉罕的家中,有两位母亲,同样在上帝的教会中也是如此。那生我们的母亲,也就是我们的教义是双重的:律法和福音。那律法的母亲,也就是夏甲所代表的,生子为奴。而撒拉代表后者,生子为自由人。…这两个约就是两个母亲,她们生出截然不同的两种孩子;那律法之约生出来的是奴隶,而福音之约生出来的是自由人。”(Calvin, Commentary on Gal 4:24

夏甲和以实玛利所代表的是人以自己的努力获得产业;而撒拉和以撒所代表的是安息在上帝的应许中领受产业。这两对母子,两个约的差别就是靠行为称义与靠信心称义的区别,就是行与听的区别,就是律法与福音的区别,就是奴隶与后嗣的区别。

保罗接下来在第25节说,这夏甲就是阿拉伯的西奈山(v.25),保罗在这里特别强调了西奈山的地理位置:在阿拉伯。为什么呢?因为这表明西奈山不在上帝的应许之地里,不属于上帝要给亚伯拉罕后裔的产业。保罗接下来又把西奈山等同于耶路撒冷:“[夏甲]与现在的耶路撒冷同类,因耶路撒冷和她的儿女都是为奴的。”(v.25b) 这是对那些以耶路撒冷和摩西律法自夸的假教师们最严厉的斥责。今天地上的耶路撒冷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这地上的耶路撒冷是夏甲,是奴隶,她不是上帝给亚伯拉罕的真正应许。

你看到保罗的论证了吗:一切尝试靠着自己努力去赚取产业的都是以实玛利,不论你是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不论是你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按照我们的天然本性,我们都倾向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靠上帝的应许。就像亚伯拉罕和撒拉一样,我们想靠自己计划,而拒绝上帝的计划。当上帝那拯救计划真正到来时,我们也像那些站在十字架前高声喧嚷的人一样,对上帝说“不!”我们不要这个耶稣!钉他十字架!

然而,上帝的拯救计划不会因我们的悖逆而被阻碍。当亚伯拉罕和撒拉靠自己的智慧搞了一个烂摊子之后,上帝用圣灵的大能使撒拉如已死的身体怀孕生下那应许之子。这撒拉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她所生的就是要承受亚伯拉罕产业的继承人。这撒拉就是教会,是众信徒之母。如同圣灵荫庇撒拉软弱的子宫生出应许之子以撒,今天圣灵在教会里运行,藉着世人看为软弱愚拙的福音的宣讲,生出许多天国的后嗣来。基督的教会,这位主母,为上帝生出许多的儿子来,他们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1:13)。教会无法靠自己生产出基督徒来,教会必须完全依靠圣灵的工作。

这个世界嫁给了律法,他们生出的孩子只知道行律法的原则,外在的荣耀和美德。然而,至终他们是奴隶。而主母教会看起来贫瘠软弱,福音为世人唾弃藐视。她或许没有世界的孩子多,她没有世上的成功,智慧,她看起来软弱,受苦,被藐视,遗忘。然而上帝对她说:那不能生育的,欢乐吧!高声欢呼吧!那被遗弃的妇人要比有丈夫的儿女更多,要如天上的星那么多!

然而,到这里,我们必须要自问:我到底是谁?我是谁的孩子?

3. 你是谁的孩子?

如果你认为你可以靠自己的努力、美德、对律法的遵行来继承天国的产业,那么你就是以实玛利,你还活在律法的奴役之下,更可怕的时候,你不会与这产业有份。然而如果你看自己是贫瘠的,软弱的,无助的,如果你放弃了一切对自己的依靠,如同近百岁的撒拉对自己的生育能力绝望一样,你完全对自己的努力绝望,而你只单单依靠上帝的应许和信实,那么你就是以撒,你是按照应许而生的。

保罗告诉我们,在亚伯拉罕的家中,有以撒,也有以实玛利;今天,有真信徒,也有假信徒,有真教会,也有假教会。而且不但如此,保罗在第29节说:“那按照血气生的,逼迫了那按照圣灵生的,现在也是这样。”(v.29)以实玛利年长,自恃强壮,有外在的荣耀和力量;保罗说他“逼迫”他的弟兄,这指的是他嘲笑那应许之子,藐视他(参创21:9)。这对上帝应许的嘲笑比任何逼迫更恶毒。就如保罗当时被假教师们藐视嘲笑。同样,今天假教师们、假教会往往都有世界的荣耀,从外在来看他们似乎更蒙祝福。但是,主耶稣在世上也是被人逼迫嘲弄,我们必须不被外在的光鲜而迷惑。记得耶稣所说的:“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侍奉神。…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5:19; 16:2, 33

然而,上帝并没有遗弃他的子民。第30节,保罗给我们带来了安慰和盼望:“然而经上是怎么说的呢?“把使女和她儿子赶出去,因为使女的儿子不可与自主妇人的儿子一同承受产业。”” 有一天,上帝必亲自把一切为奴的赶出去,因为他应许亚伯拉罕的产业是留给那些应许的后嗣的。我们与以撒一同享有上帝赐给我们的安慰。那些假冒伪善的人靠自己的自夸丝毫没有加增什么,因为上帝是监察人心的主。尽管他们暂时会扰乱、逼迫我们,甚至有时会暂时居教会的高位,但至终他们与上帝应许的那永恒产业毫无关系。因此,愿我们都能从这里得到安慰。

因为在基督里,我们被生为自由身,我们不是奴隶的儿女,而是那主母,属天的耶路撒冷的儿女。因此,不要把自己陷入奴役的辖制下。阿们!


版权所有 © 2020 。作者保留发表、出版、署名、修改、改编权利。请勿于商业途。欢迎转载,请保留件格式完整

2020-02-23

譯成盟約的兩個詞Terms for the Covenant

作者:R.C. Sproul   譯者/校對者:Maria Marta/誠之  

正如許多人說過的,改革宗神學就是聖約神學,因為盟約的概念塑造了改革宗思想的發展。我們也應該那樣期待,因為我們唯獨聖經的教義教導聖經是基督信仰和實踐唯一絕對可靠的權威。因此,我們希望根據聖經來構建所有的神學理解。這就需要聖約神學,因為盟約是聖經的一個組織原則。

鑒於盟約這聖經教義的重要性,所有基督徒應該對「盟約」這個術語在聖經裡的涵義至少有一個基本的瞭解。在舊約聖經中, 我們翻譯為「盟約」的希伯來詞語是berith,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這詞語長達數百年之久。然而,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東方的地中海世界,並帶來希臘語之後,與希伯來語相比, 許多猶太人變得更加熟悉希臘語。因此,在西元前第三世紀, 希伯來文的舊約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我們知道這個譯本是《七十士譯本》,它對希臘文新約聖經的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翻譯《七十士譯本》的猶太人面臨的其中一個挑戰, 就是決定如何把希伯來詞語berith 或「covenant」(盟約)最準確地譯出來,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希臘詞語能與這希伯來詞語精確匹配。最終,《七十士譯本》譯者選取的是希臘詞語diathēkē,它被新約聖經作者採用,他們絕大部份用diathēkē來代表「盟約」這個概念。

然而,由於希臘人用diathēkē這個詞時,通常是取其「遺囑」(testament)的意思, 因此這兒出現了一些混亂。 這是因為在古希臘文化中,至少在當時,遺囑這個詞包含了與盟約的希伯來概念不同的幾個細微差別。首先,在古希臘文化中, diathēkē(指遺囑)──是可以隨時更改的。只要立遺囑人還活著,他便可以隨時更改遺囑。立遺囑人可以立下最後的遺言,之後因為被他的繼承人惹惱了, 便更改遺囑, 把繼承人排除在遺囑繼承人之外。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今天,因為我們知道,人有時會被剝奪繼承權, 或者被排除在朋友或家庭成員的繼承人名單之外。但是,這和上帝所立的diathēkē──遺囑或盟約有顯著的不同。當上帝與祂的子民立約時,祂會因他們違反盟約而懲罰他們,但祂永遠不會取消祂立約的應許。

在希臘人把diathēkē理解為遺囑,與希伯來人把berith理解為盟約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在希臘世界,直到立遺囑人去世之後, 才能獲得遺囑或diathēkē的好處。很顯然,當上帝與祂的子民立約,祂的子民不必等祂死後,才能承受盟約的祝福,因為上帝不能死。

有鑒於這兩個很大的弱點,《七十士譯本》的譯者和新約聖經的作者為什麽要選擇希臘詞語diathēkē(遺囑)作為希伯來文berith(盟約)的翻譯呢? 因為與另一個可供選擇的希臘詞語synthēkē比起來, diathēkē(遺囑)是更好的選擇。Synthēkē這一詞語的特點是帶有前綴syn- 我們在synonymsyncretism,和synchronization等這樣的英語單詞中看到前綴syn。它只是「同共,一起,相似」(with)的意思。在希臘文化中, synthēkē的觀念是平等的合夥人之間的協議,經同等級的人的同意所達成的協議。猶太譯者希望保留這個意思,即上帝與祂的子民所立的盟約是上級和下屬之間所立的盟約,而不是平等主體之間所立的盟約。所以,synthēkē這詞語才被拒絕選用了。

《七十士譯本》的譯者和新約作者選擇diathēkē這詞語, 是因為在其原初的用法中,在希臘人用它來表示「遺囑」之前,它是用來指所謂的「為自己安排」的意思。diathēkē這詞語和個人為自己安排處理個人財物財產有關;也就是說,它是指人以無上的主權決定他的繼承人。直到今日,我們就是這樣來理解遺囑這個概念的。「安排、處理」的這個層面,是一個反映出希伯來概念的元素, 因為在上帝的盟約裡,上帝主權決定要賜予應許給承受應許的人。

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而不是與漢摩拉比立約 。祂揀選了猶太人,而不是非利士人。祂與他們建立了立約的關係,並且說:「我要作你們的 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 這是上帝作的選擇,而不是猶太人作的選擇。所以,儘管希臘詞語diathēkē包含一些與希伯來人「盟約」的概念沒有互相重疊的方面,但它卻帶有「以無上的主權作決定」這個關鍵的概念。

以上所述看起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從這個討論可以得出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上帝的盟約是由平等的雙方所立的synthēkē, 那麽盟約的意義就會失去。我們在維持盟約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將完全等同於祂的角色。但我們是無法完美的遵守盟約的罪人。一個平等的SynthēKē,則意味著沒有救贖。Diathēkē則不同。因為它是上帝以無上主權,與一個不平等的當事人所作的安排,成全盟約應許的責任就落在較強的一方──上帝自己身上。祂指著自己起誓會堅立盟約(創十五章;來六1320)。危在旦夕的是祂的尊榮,如果祂失敗了,祂的榮耀就會受損。但我們知道上帝不會失敗,祂不會把自己的榮耀歸給別人(賽四十八11)。在上帝的diathēkē,或盟約裡,祂為了自己的尊名,保證自己說的話必要得著應驗,這意味著祂的子民的得救是安穩的。

本文原刊於Tabletalk雜誌2016年一月號


Terms for the Covenant
by R.C. Sproul

Reformed theology, as many have said, is covenant theology, for the concept of covenant has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Reformed thinking. We should expect as much because of our doctrine of sola Scriptura, which says that the Bible is the only infallible authority for Christian faith and practice. Therefore, we want to structure all theological 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Scripture

2020-02-22


新約The New Covenant

譯者/校對者:Maria Marta/誠之  

「看哪!日子快到(這是耶和華的宣告),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訂立新的約。這新約不像從前我拉他們祖先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日子,與他們所立的約;」(耶三十一31-32a

-----耶利米書三十一31-40

有鑒於古代以色列人的罪-----畢竟, 在舊約被設立時,百姓違背了這盟約(出三十二)——人們很自然地想知道耶利米書光榮恢復的應許是如何,和在什麽地方會得到應驗。在今天的經文中可以找到耶利米的答案。上帝會設立一個帶來恢復的「新約」----由我們的主耶稣來創立(路二十二20)。

確定這盟約的新樣(newness)並不容易。然而,在透過摩西與以色列所立的舊約,與透過基督與以色列所立的新約之間,明顯地有一致的連續性。在耶利米書三十一31中,翻譯成「新」(new)的希伯來文可以指「全新」(brand new)或者「新版本」(new edition)的意思。當翻譯這詞的時候,被稱爲七十士譯本的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版中,使用kainos這希臘詞----是「新版本」的意思----而不是用neos----「全新」的意思。新約聖經同樣使用kainos,所以我們看到新約是舊約的新版本或者舊約的更新版本。因此,新約與舊約有很多共同之處。例如,舊約與新約都是由同一位上帝所設立(約五3047),有相同的道德律(羅十三810),先是賜給猶太人,然後賜給外邦人(創十二13;羅一16)。

不過,新約與舊約也有差別。新約不像舊約那樣, 被絕大多數的古代以色列人違背了(耶三十一32)。新約群體作爲一個整體,將展現對新約的忠誠, 這是一個暗示,暗示這是舊約群體所缺乏的。上帝通過把律法寫在我們的心中,赦免我們的罪孽,不再記念我們的罪惡等作爲,使新約實現了(3334節)。大衛知道赦免的祝福,並以律法爲樂,所以舊約信徒不是從來沒有享受過這樣的事(詩三十二12;四十8)。耶利米是說新約提供了這些祝福更大和更全面的經驗,上帝同在的大能,並保證上帝的赦免,在舊約底下這些赦免是不能賜給以色列的。希伯來書第九至十章發展了這個主題,說明舊約獻祭不能對付罪,只有基督的贖罪才能解決罪惡的問題,確保我們上帝的恩惠。在新約的治理下,父上帝向所有祈求祂的人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聖靈能力(路十一13;約翰三34)。在舊約中看到的恩典是暫時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恩典更加清楚。

活在上帝的面光中(Coram Deo

約翰加爾文寫道,「現在上帝公開地向我們說話,可以說是面對面,而不是在帕子底下,如保羅對我們的教導,當說到摩西,當他出去以上帝的名與百姓說話時,用帕子蒙上自己的臉……。在福音底下……帕子被揭去,上帝以耶稣基督的面顯現給我們看。」新舊約都教導我們同一件事情----唯獨上帝的恩典拯救我們。但是新約展示上帝的愛的方式,在舊約中是看不到的。

延伸閱讀:
申四31;羅馬十一2536;林後三;來八。

The New Covenant

“Behold the days are coming, declares the LORD, when I will make a new covenant with the house of Israel and the house of Judah, not like the covenant that I made with their fathers on the day when I took them by the hand to bring them out of Egypt” (vv. 31–32a).

- Jeremiah 31:31–40
Give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Israel’s transgression—after all, the people violated the old covenant while it was being established (Ex. 32)—the people naturally wondered how the glorious restoration promised in Jeremiah 31:1–30 and elsewhere could be accomplished. Jeremiah’s answer is found in today’s passage. God would make a “new covenant” that would bring the restoration—a new covenant inaugurated by Jesus our Lord (Luke 22:20).

Identifying the newness of this covenant is not always easy. Clearly, however, there is an essential continuity between the old covenant made with Israel through Moses and the new covenant made with Israel through Christ. The Hebrew term translated “new” in Jeremiah 31:31 can mean “brand new” or “new edition.” When translating this term, the ancient Greek transl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called the Septuagint used the Greek word kainos—“new edition”—and not neos—“brand new.” The New Testament uses kainos as well, so we see that the new covenant is a new edition or renewed version of the old covenant. Thus, the new covenant has much in common with the old. For instance, both covenants are instituted by the same God (John 5:30–47), have the same moral law (Rom. 13:8–10), and are for the Jew first, then the Gentile (Gen. 12:1–3; Rom. 1:16).

Still, the new covenant also has differences from the old. The new covenant is unlike the old covenant which was broken by the vast majority of ancient Israelites (Jer. 31:32). This is a hint that the new covenant community as a whole will exhibit a faithfulness to the new covenant that the old covenant community lacked. God makes this happen by writing His law on our hearts, forgiving our iniquity, and remembering our sin no more (vv. 33–34). David knew the blessing of forgiveness and delighted in the law, so it is not that old covenant believers never enjoyed such things (Ps. 32:1–2; 40:8). Jeremiah is rather saying that the new covenant provides a greater and fuller experience of these blessings, the presence of God’s power, and an assurance of divine pardon unavailable to old covenant Israel. Hebrews 9–10 develops this theme, explaining that the old covenant sacrifices could not deal with sin and that only Christ’s atonement solves the problem of evil and assures us of God’s favor. Under the new covenant administration, the Father also gives a fuller measure of the Spirit’s power to all who ask of Him (Luke 11:13; John 3:34). The Lord’s grace was seen provisionally under the old covenant. Today we see it far more clearly.

Coram Deo
John Calvin writes, “God speaks to us now openly, as it were face to face, and not under a veil, as Paul teaches us, when speaking of Moses, who put on a veil when he went forth to address the people in God’s name… . Under the Gospel … the veil is removed, and God in the face of Christ presents himself to be seen by us.” Both covenants teach the same thing—the Lord saves us by grace alone. But the new covenant shows God’s love in a way not seen under the old covenant.

Passages for Further Study
Deuteronomy 4:31
Romans 11:25–36
2 Corinthians 3
Hebrews 8



大衛之約The Davidic Covenant

譯者/校對者:Maria Marta/誠之  

「大衛對他說:『你伸手毀滅耶和華的受膏者,怎麽還不懼怕呢?』於是大衛叫了一個年輕人來,說:『你上前去,砍倒他。』那年輕人擊殺他,他就死了。」(撒下七14-15)
------撒下七1-17

對於恩典之約的展開, 摩西之約代表著向前邁進的一大步,因爲摩西之約中所設立的法律和禮儀,是爲要幫助以色列人培養對彌賽亞的盼望而設計的,即是培養他們盼望彌賽亞提供给墮落人類做不到的完全順服。因此,摩西之約指向一件超越自己的事,並且證明它本身雖然是上帝持續啓示祂恩典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要解決罪的問題,還需要其他的方法。如果救恩要出現,恩典之約需要進一步展開。

重要的是,摩西之約要求一種出自受過割禮之心的順服(申十12-22),但獻祭的性質是暫時的, 因爲他們需要重複(年復一年)地獻祭,卻不能把罪除淨,這意味著上帝要作出比賜予律法更多的事情。祂還必須改變百姓的心,賜給他們一位以公義治理萬民的君王。在申命記第十七章1420節中, 記錄(摩西宣告)展望這個君王的出現,在大衛之約中我們看到這盼望開始應驗。

在大衛把約櫃帶回耶路撒冷,上帝所指定的一個敬拜處所之後,我們的造物主與大衛立約(撒母耳記下第六章)。既然約櫃在正確的位置,大衛渴想爲它建造一座合適的房子, 一座給上帝居住的殿宇。然而,上帝回應大衛說,他不是建造殿宇的人。相反,上帝要爲大衛建立家室(撒下七1-17)。上帝與大衛以及他的後裔開始一個恩典之約, 祂同時指出會揀選大衛的家系來治理上帝的百姓,儘管大衛家族受到上帝懲罰證明是必要的, 但是上帝的慈愛必不離開他和他的兒子(撒下七8-16)。

當時候滿足,懲罰的確成為必要。在大衛那些按肉體生的兒子當中,大多數不是那些憑著應許生的兒子,他們把上帝的百姓帶入不悔改的,明目張膽的罪中。因此,他們會像申命記二十八5868節中的應許那樣被流放。但流亡並不意味著上帝違背了自己的承諾,停止愛大衛和他的家系。因此,我們看到阿摩司書九章1115節的著名預言, 大衛將被恢復到王位上-----不是大衛本人,而是來自大衛家系的君王。這個君王同樣會遭受刑罰, 但不是爲自己的罪, 而是爲祂百姓的罪。祂要被設立爲永遠的君王(羅一1-4,三21-26)。

活在上帝的面光中(Coram Deo
上帝對大衛恩慈的應許提醒我們,上帝施憐憫,但不放棄公義。上帝保證懲罰大衛家系, 暗示了最終的公義審判,彌賽亞將代表祂的百姓承受審判。上帝赦免我們,是因爲基督代替我們, 滿足了上帝公義的要求。祂賜予我們恩典, 使我們不需經歷祂憤怒的審判,因而我們可以看到祂的榮耀的憐憫。

延伸閱讀:    創四十九8-10 何三1-5 亞十二10;太一1-17

The Davidic Covenant

“I will be to him a father, and he shall be to me a son. When he commits iniquity, I will discipline him with the rod of men, with the stripes of the sons of men, but my steadfast love will not depart from him, as I took it from Saul, whom I put away from before you” (vv. 14-15).

- 2 Samuel 7:1-17
The Mosaic covenant represented a huge step forward in regard to the covenant of grace, as it established laws and rituals designed to help Israel cultivate hope in a Messiah who would save them from their sin and render the perfect obedience that fallen humanity cannot. In this way, the Mosaic covenant pointed beyond itself and demonstrated that whil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od’s ongoing revelation of His grace, something more would be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in. The covenant of grace would need to be unfolded further if salvation was to occur.

Importantly, the Mosaic law calls for obedience that issues forth from a circumcised heart (Deut. 10:12-22), but the provisional nature of its sacrifices, because they had to be repeated and could not cleanse sin, meant that God would have to do more than give the law. He would also have to change the hearts of His people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king who would rule in righteousness. Deuteronomy 17:14-20 looks forward to this king, and in the Davidic covenant we see this hope begin to be fulfilled.

Our Creator established His covenant with David after the king brought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to Jerusalem, which was the divinely appointed place for worship (2 Sam. 6). With the ark in the right location, David longed to build a fitting house for it, a temple for God to dwell in. However, God responded and told the king that he would not be the one to build His house. Instead, the Lord would build a house for David (7:1-17). God initiated a gracious covenant with David and his descendants, noting that He chose David’s line, that this line would rule the people of the Lord, and that even if discipline of David’s family should prove necessary, God would never take His love away from David and his sons (vv. 8-16).

In time, discipline did become necessary. Most of David’s sons according to the flesh were not sons according to the promise, and they led the people of God into flagrant, impenitent sin. Thus, they were exiled as promised in Deuteronomy 28:58-68 (see 2 Chron. 36:15-21). But the exile did not mean that the Lord had broken His promise to never stop loving David and his line. Thus, we have the famous prophecy in Amos 9:11-15 that David would be restored to the throne—not David himself but rather a king from David’s line. This king would be disciplined as well, not for His own sin but for the sin of His people. And having atoned for sin, He would be installed as king forever (Rom. 1:1-4; 3:21-26).

Coram Deo
God’s gracious promise to David reminds us that God’s mercy does not come at the expense of His justice. The Lord pledged to discipline David’s line, which ultimately alludes to the justice that the Messiah would receive in behalf of His people. When God forgives us, it is because Christ has satisfied the Lord’s just demands in our place. His grace to us is that we do not experience His wrath, and thus we can see His mercy in its glory.

Passages for Further Study
Genesis 49:8-10
Hosea 3:1-5
Zechariah 12:10
Matthew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