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3

摘錄自《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Christ-Centered Worship: Letting the Gospel Shape Our Practice,第十章,柴培爾(Bryan Chapell)著/吳琦農譯,更新傳道會,2013

書有兩個中文譯版:

教會在我們這個多變的文化中,需要面臨許多敬拜風格的挑 戰。雖然圍繞着因信稱義的本質、三一真神的解釋、兩性的 職分、與聖靈的恩賜等議題的神學辯論層出不窮,但筆者從所接觸的數百間北美教會來看,這些辯論與敬拜的爭議比起來,實在微乎其微。 1 幾乎毫無例外地,筆者所知道的每間北美教會對於敬拜風格,都會遇到某種程度的緊張情況。

造成這種張力的原因很多:聚會人數無常、宗派衰微、家庭崩潰、很少人再回到幼年聚會的教會、會友老化、對年輕一代離開教會的憂心、世俗文化的影響、四十年來已慣用當代敬拜音樂、靈恩派更新運動的崛起、全球性基督教聯合主義的盛行、科技的創新、全球化、巨型教會的影響、對真實感的渴望、傳統價值的腐蝕、教會多數人對反對勢力的畏懼、新保守主義、文化改變的新挑戰、對在瞬息萬變的文化中尋找穩定點的渴望、對全球教會統一化之興趣的提升、遠古到未來教會運動的崛起、與新天主教運動。

有人以為只要教會不決定敬拜的風格,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但上述種種原因再加上其他更多的因素,已經形成一個強大的風暴,瓦解了這種想法。即使教會最後決定保持原狀,在我們目前不可避免的文化逆流中,也等於是對教會方向作了一項重要決定。而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與呼召,我們的責任是按照福音的優先性敬拜神,好讓所有基督計劃要從他們的生命風浪中拯救出來的人,可以真正看到祂的面貌,相信祂的心意。  

1 福音使命

今天的教會無可避免地都必須決定應採取哪一類的敬拜儀式:高派教會式(講究儀式的)或低派教會式的(不講究儀式的)、當代的或是傳統式的、簡樸或繁複的,或是全部都包含在內的折衷式。悲哀的是,多數人會讓教會中影響力較大的某人或某個團契,憑着他們的權勢與偏好來作上述的決定,以致敬拜風格是任意決定的(“我認為該……”)、隨從個人品好的(“我喜歡的是……”)、遵循教會傳統的(“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做的……”)、或是根據文化趨向的(“一般人認為可接受的、有吸引力的、喜歡的……”),其實還有更好的作法。

教會有她的使命。神呼召我們傳福音,因此我們的敬拜應當刻意表達這個合乎聖經的目的。 3  出於對基督的愛,我們一定會關心 如何在敬拜中重新呈現福音,好達成榮神益人的目的。這個福音不僅是用來佈道或海外宣教,神恩典的信息對基督徒每日生活的重要性也不亞於領人歸主。若無恩典的確據,我們只有沮喪地陷在罪中;假使沒有人提醒我們神的恩典,我們會倚靠自己的能力;倘若我們不因恩典感到喜樂,就會認為是因為自己表現良好,所以才有如此美好的結果。我們若不把傳福音視為敬拜的結構與焦點,一切的禮 儀都會變得徒有敬虔的外表,而不能經歷到神的能力(提後3: 5)。

2 敬拜者的需要與吸收力

我們若希望在神子民當中看到神能力的彰顯,就不可廢去任何在敬拜中可用來宣告神榮耀的單元。我們若不了解神的榮耀,就無 法適切地讚美祂,也不會在祂面前謙卑。同樣地,假使我們不知道 要感謝祂的恩典,我們讚美的動機就不可能正確,我們不是會因罪 而變得心地剛硬,就是最後被罪咎壓倒。我們若真正關心神的子民
能了解神的榮耀與恩典,就應該設計出適合會眾“需要與吸收力” 的敬拜(摘自〈西敏斯特大要理問答〉,第159問)。 神的子民為着自己靈命的健康,必須尊崇神的名、存心謙卑、 尋求祂的恩典、擁有赦罪的確據、學會感謝神、學習祂的道、愛祂 的百姓、成為祂的門徒、學習在祂的平安中度日,以上任何一種“需要”都不能少,否則靈命必會受到虧損。倘若一個信徒生命中已經很久沒有上述任何符合福音的健康特色,靈命將不再成長,最 後終將淪於失敗。藉着廣傳福音所帶出來的真理應當形成我們敬拜 的架構,如此才能塑造敬拜者的生命。而敬拜若不將參與者的“吸收力”考慮進去,福音也就失去了塑造人生命的力量。

更正教改革運動的領袖們就是因為考慮到神百姓的吸收能力,因此堅持敬拜時應當使用敬拜者慣用的語言(而非拉丁文)。會眾若不了解敬拜時所用的語言,勢必無法完全領略教會所宣揚的福音。當時這些宗改領袖們對改變敬拜的主要結構並不特別在意,事實上,他們有意再回到最早期天主教的敬拜儀式,因為相信那種儀式更能反映新約教會的敬拜。 4  他們各自設計不同的敬拜模式,但 沒有一種儀式忽略了基督教敬拜所含的一般福音模式。這些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們不但仔細衡量百姓對敬拜各個層面的了解與接受能力,他們所選擇的敬拜儀式也顯示出他們關懷百姓所需要聆聽的福音信息。這些領袖們對會眾屬靈吸收力的考慮不只表現在所選用的語言上,他們為信徒文化環境與背景的設想也影響了設計敬拜時很多的選擇。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馬丁路德曾細心地考慮奉獻在敬拜中的順序,因為當時百姓受過天主教鼓吹購買赦罪券的影響。加爾文因為屈服於當時人對主教赦罪的反對之下,因此免去赦罪的確據,並減少聖餐的次數;但他極力反對天主教神職制度的觀念,因此在敬拜時自己選擇坐在會眾當中。

以上這兩位宗改領袖都很強調聖樂的重要,因他們相信藉着音樂,信徒更容易讚美神。他們兩人講道時,也都避免詞藻華麗的文體,而是使用“平易近人的”講章,讓人們容易了解-------這也是〈西敏斯特信仰告白〉與其他現代福音派的先驅們所主張的信念。事實上,今天有些人非常景仰當年清教徒講道用的詞句,因此極力規勸應以同樣的文體來向今天的信徒講道,這真令人啼笑皆非,因為他們忽略了當年清教徒是極力主張要以百姓通用的言語來講道的。

要在敬拜者的需要與吸收力之間找到平衡點並不容易,但對以福音優先性為宗旨服事神的人來說,這點非常重要。若根據神子民必須知道與必須做的觀念來設計敬拜,卻不考慮他們能知道或能作的能力,這樣設計出來的敬拜是枉然的,也不合聖經教訓。 5  耶穌 與保羅在傳講福音時,均曾引經據典地與當時飽學的文士辯論,卻用極通俗的語句向普通人傳講;他們向自以為義的人發出挑戰,卻對被社會遺棄的人充滿憐憫;對猶太人用聖殿作比喻,對外邦人則 使用異教詩詞的隱喻。他們是運用“雙聽”(double listening)的 福音原則,一方面注意聽世俗的需要,另一方面聆聽神的話,好讓人們知道他們必須明白哪些道理,又知道該如何按神的要求敬拜他們必須敬拜的神。

3 對文化敏感與向文化妥協之爭

當我們太想與生活在同一文化下的人溝通,以致不去真正理解自己這個文化的真相時,我們對敬拜者吸收福音之能力的敏感度就會出錯。耶穌與保羅為了傳達屬靈的真理,寧願向宗教的傳統挑戰,但是他們對自己所作的選擇並非出於無知。他們拒絕被攔阻福音的習俗所捆綁,但同時卻又能尊重當時文化的規範,因此能讓聽他們信息的人相信與明白福音。耶穌服事井邊的婦人(這樣作會使人對祂的信息大為吃驚),卻沒有自己送那婦人回家(這樣作將使 人拒絕祂的信息)。保羅在雅典時,提到“未識之神”,但他未曾到那位假神的壇前獻祭。他在亞略巴古(編者註:意思是“亞里斯山”,亞里斯是希臘的雷神與戰神,此處是當時雅典的市集中心)引用了外邦人的詩,引用的卻是細心篩選的段落,適足以強調他的信息,而無損於他在聽眾面前的可信度。耶穌與保羅非常重視為福音作見證,為此他們願意違反某些傳統,卻尊重其他的習俗。

今天要運用這些原則總是非常困難。我們在敬拜中,應該如何按照聚會者的需要與吸收能力服事他們呢?我們必須對福音真理保持忠實,才能滿足他們心靈的需要;我們的敬拜必須要能反映基督話語中所描述之事工所表達出的真理。正如前面數章所討論的,敬拜的結構與我們在敬拜時口中所吐出的內容-------說的、讀的、講解的、祈求的、與歌唱的  都要能傳遞神子民所需要知道的信息。

信徒理解與應用福音的能力不但取決於聖靈在他們心中的工作,也決定於領會者有無意願和能力根據會眾的文化背景來傳達真理。考慮文化背景的需求,並不表示需要對文化規範自動投降。例如,如果我們認為一個生活在電腦投影片與視頻廣告時代的人會希望我們能設計同樣類型的敬拜,這樣想法就未免太天真。有些現代人對這樣的文化“噪音”不勝其煩,反而渴望有一個安靜默想的地方。 7  有些人經歷過宗教形式主義所帶來的靈命呆滯,會盼望在不 拘泥形式的敬拜中找到真誠的屬靈追求。生活在漫無目標的文化中,不尊重任何英雄、制度、或價值觀的人,也會想要尋找“感覺 像”教會的教會  因為這樣的教會藉着尊崇傳統詩歌與象徵,承繼過去的傳統,至少看來信仰牢靠。有些人離開使用過時音樂的教會,因為這種音樂帶來懶散與以自我為中心的感覺;其他人則遠離使用“時下流行”音樂而不自知的教會,許多年輕人非常不願意踏入教會的門,因為裏面有太多世俗的包袱。

4 福音的優先性

文化信號既多且亂,即使從正統的價值中也一樣可以導出相互矛盾的選擇,但在這樣洶湧的波濤中航行,並非毫無希望,因為福音能指引我們的航線。福音的優先性不但可以幫助我們選擇敬拜的模式,也可以攔阻敬拜戰爭的發生。在這個習慣於“選教會、換教會”、不讀聖經、不在乎宗派、會友流動性大、明星牧師在電視上閃亮發光、與刊登敬拜風格廣告的時代,每個人對敬拜都有他自己的看法。但這些意見通常是由不明究竟、只根據自己的偏好或對錯之“感覺”的人所發出,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得來的推論;他們並不明白,神為每一個特定的教會都聚集了一群人,而這個教會理當用最好的方法把福音傳遞給這群特定的人們。9倘若不用福音的優先性來決定敬拜的模式,人們自己的偏好就很可能導致教會的分裂。教會通常是由不同個性、不同年齡、新來的和舊有的會友組成的,再加上各種可能的敬拜模式,這往往使得教會領袖面對變更敬拜模式的壓力。如果我們讓個人的偏好來作決定,那麼教會一定無法避免敬拜的緊張情況。舉例來說,筆者經常到各個不同的教會敬拜,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通常是由對敬拜不滿的人提出的):“為什麼許多教會會拋棄‘傳統’的音樂?” 當我反問何謂“傳統”的音樂時,卻發現那是指發問者在25歲之前 習慣聽的教會音樂,它們也許是十九世紀的英國讚美詩、或二十世 紀早期奮興與佈道的詩歌、又或許是1970年代耶穌運動所留傳下來 的“古典音樂”,但發問者往往卻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傳統”音樂。

用意良好的人可能會認為,教會敬拜應當使用這種“傳統”音 樂,因為他們可以藉此培養最真誠的敬拜態度。他們的敬拜不見得虛假,或不真實;敬拜的偏好反映出敬拜者的文化背景,這也不見得有錯。所有的敬拜方式都會反映出文化的層面,否則生活在這個文化下的信徒就不可能與他所經歷的敬拜模式認同;每個信徒的敬拜偏好都會受他生活環境與背景的影響,這也沒有錯。然而我們要明白,文化背景故然會決定我們的偏好,但如果我們看不出自己的文化背景並不具宇宙性,或看不出自己是在任憑個人的偏好來引導敬拜、而不是讓福音內涵來引導敬拜時-------那就錯了。

5 敬拜風格與福音事工

正因為不同的敬拜觀點競相在教會中嶄露頭角,教會領袖們就更應該聯合起來,同心選擇以福音原則為優先的敬拜方式。即使每個人的偏好不同,但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卻可以在共同的使命上帶來和諧。這樣的敬拜需要靠教會領袖認清,福音在他們所屬的文化環境裏對教會所發的呼召。首先,他們應當問自己:“神在我們教會聚集了哪些人是可以從事聖工的?”一旦分辨出神擺在他們教會中之信徒不同的個性、背景、才幹、與恩賜後,他們就會了解自己教會所擁有的事工資源。

其次,領袖們應當問:“神呼召我們使用這些資源,去做哪類的聖工呢?”在回答這個問題時,領袖們需要考慮會眾屬靈與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自己這間特定的教會為基督的緣故所將接觸與服事之人的需要。 11 教會領袖只要造訪當地的商會或是瀏覽專門研究當地人口統計學的網站,即可取得教會意欲服事之社區的資料,包括其中居民(或即將遷入者)主要屬於哪個階層。 12  類似的研究也 可能顯示,有一群被人忽略的少數族群在他們當中,他們也需要基督的事工。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不應該只問如何服事與我們最相似的人,也應當問該如何服事那些最需要我們服事的人。

所有的教會都應該定期作問卷調查,了解會員上班、休閒、或是家庭聚集時都會接觸到哪些人。由於教會大部分的訪賓都是由朋友或家人邀約來參加敬拜的,如果會友不相信自己的教會能夠或願意服事他們的朋友或家人,這間教會就沒有希望。倘若一個教會的領袖們只願考慮服事目前的會眾,這間教會也沒有未來。當然,我們讓子女決定敬拜模式的作法是不對的,但我們若不考慮其他人的子女當如何敬拜,這也不對。 13

敬拜模式的選擇不應以該服事目前教會內的成員,還是該滿足教會外者的需要作為決定的準則。敬拜的優先性使我們不能忽視已經是基督肢體的成員,因為任何教會的主要目標都是為了裝備神的子民能正確地尊崇神。但與此同時,教會領袖們也要認清,如果信 徒對神國的進展與宣揚祂的名漠不關心,他們依然沒有正確地尊崇 祂,因此之故,我們在決定敬拜模式時也不能忽略那些神將要吸引加入教會者的需要。領袖必得要顧到教會該如何“紮根”更深,好擴大教會服事的“範圍”。 14  使徒保羅提醒我們應當注意教會這種 內外部的平衡;他告訴哥林多教會在聚會時,“凡事都當造就人” (林前14: 26);但同時他也鼓勵他們,當用人們聽得懂的語言聚 會,使不信的人也能明白福音(林前14: 23-25)。

柯隆理是位知名的牧師,在他多年成功的事工中曾勸告過許多人,應當把集體敬拜當作“以頌讚來傳揚福音。”15 他提醒我們,真正的敬拜要求我們帶着熱情、尊敬、與感謝的心讚美神,這就是 頌讚(doxology,希臘文意為“讚美”)。如果神的子民聚集敬拜時,對神的救贖與護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歡樂、敬畏、和平安之感,這樣的敬拜是有缺陷的。因此之故,我們必須藉著為神憑著自己的名所召集出來的百姓好好設計敬拜,來服事他們;但與此同時,神的百姓也當體認,他們在黑暗世代所表現的喜樂與平安,是 照亮失喪者的光。我們所設計的敬拜方式若能讓神的子民在祂的美善中歡欣敬拜,這必然會吸引一群需要學習以神為樂、及學習如何在主裡安息的人-------這也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族群。 16 健全的敬拜模式是教會傳福音最有效的工具,所以我們在專注於培訓信徒正確尊崇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不信的人。 17

只有當地方教會的領袖們仔細認出神呼召他們來服事的羊群(包括信徒與非信徒)之後,他們才能以福音原則、而非個人偏好來決定敬拜的方式。領袖們需要這樣思想:“我們的敬拜應當重新呈現福音給神所託付給我們牧養的人,幫助他們靈命成長。所以,如果他們是我們傳福音的對象,根據目前神所賜給教會的資源,什麼是傳達神榮耀與美善最好的方法呢?”

6 福音的合一性

教會領袖若想回答以上這些問題,就一定要考慮到兩種人的需要與吸收力:已經在教會聚會的會眾,以及神即將帶領前來託付教會牧養的人。雖然考慮這個問題也許相當艱巨,但卻能成為促使教會合一的奇妙動力,幫助領袖們願意聯手合作,一心支持這種能推廣福音目的的敬拜,即使敬拜方式可能並不合所有領袖或其他人的偏好。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將個人的偏好排除在外,因為信徒的需要與吸收力理當考慮在內,但會眾也當知道,個人的偏好不能高過福音的目的。領袖們若能在福音的規則上取得一致的立場,那麼當他們面對會友因個人偏好而不斷提出更改敬拜模式的要求時,就懂得如何向他們解釋教會本有神特別呼召的使命而予以拒絕,卻不必用以偏好不同為由加以推託。

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有其福音優先性,這點能幫助我們清楚地解釋,教會為何需要對敬拜模式作一選擇,及這樣選擇的理由;同時以此理由向其他領袖、會眾、及持反對意見者說明,這個理論有其聖經原則的根據。領袖們只需要常常提醒自己與他人,教會的敬拜風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因為可以在自己教會特定的範圍內有效地傳達福音。其他教會因會眾不同、資源歧異、以及呼召有別,可以決定使用其他正統的風格。但這些教會不能、也不該在他們不知道或不熟悉的範圍內,來決定我們應如何以最好的方法呈現福音。 18

教會領袖即使喜歡相反的敬拜模式,仍然可以因着更崇高的福音目的和睦地一同服事,而無須覺得自己的價值觀受到妥協。一旦了解敬拜主要是以聖經原則為要,而非個人的期望為優先,他們即可一同選出一個不是百分之百符合他們偏好的敬拜模式,因為已深信這個模式能使福音廣傳。有基督之心的教會領袖將重視他人的利益過於自己的,並且認為基督的目的才是至高無上的(腓2: 3-11)。 神的子民若有這樣的領袖,在敬拜中也必會連合,不是因為他們偏好相同,而是因為他們有相同的目的:為榮神益人而呈現福音。

7 合乎福音的讚美

正如福音不會因任何一個世代或社區的偏好而受到限制,表達福音的敬拜也必定會超越一切的藩籬。詩篇作者督促神的子民, 要“在列邦中述說祂的榮耀;在萬民中述說祂的奇事。因耶和華為 大,當受極大的讚美”。(詩96: 3-4上)從這個觀點看來,舊約聖 經的作者期待在世代終結時,將有許多人從各國、各族、各民、各 方來,站在神的寶座前,宣告從基督得來的救恩(啟7:  9-10)。以 基督為中心的敬拜能預備我們的心,好參與這全球性的讚美;它也鼓舞了我們,使我們願為使命的負擔繼續往前。

在啟示錄所描寫的敬拜中,來自各方、各族的人頌讚神時,並沒有放棄自己的語言。當他們聚集讚美被殺的羔羊時,我們能看出他們彼此文化的不同。這些人雖有各種不同的背景,卻並沒有減少神的榮耀,反而強調神正是全世界的主宰。人們用各形各色的方法讚美羔羊的事工,這反使得神的榮耀顯得更加輝煌。

熱愛福音的人因福音傳播到不同的國家、大陸板塊、與文化而欣喜,也會樂於參加“各民族的讚美”------不同民族以神所賜的各樣語言與文化獻上讚美,將使得此一情景光輝烈烈。 19  正如交響樂 團的樂章因許多樂器奏出和諧的音樂,而顯得更壯麗;同樣地,我們集合不同的聲音,同聲齊唱奇妙的福音,這將使我們的敬拜益顯 輝煌。神深奧的智慧在祂子民多樣性的表達中得到彰顯,祂偉大的 恩典也因他們合一的信心顯明。20

福音在各個時代、各個角落拓展時,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之所以促成福音如此和諧的表達方式,並不是因為人們制定了儀式和偏好的規則,而是透過一再述說的福音故事。由於福音是我們敬拜的內容,也同時塑造了敬拜的模式。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和文化方式 述說這個故事,但基本的情節沒有改變。21  故事的一致性保全了福 音真理,也賦予敬拜一個永不改變的結構精髓。

福音故事不只塑造了我們敬拜的結構,同時也代替我們所敬拜 的神鼓舞了使命的拓展。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故事就是神來救贖祂 百姓的故事,當我們在敬拜中訴說祂的故事時,我們的心靈因神的愛受到感動,而願意向世人傳揚。 22  我們本能地知道,如果更多人 與我們一起敬拜神,神的榮耀將更顯燦爛。當我們的敬拜與神愛世 人的信息產生共鳴時,我們的心也自然就會流露出愛神與愛祂所定之目的的樂章; 23  我們也就愈能了解,敬拜是神使命的一部分,要 讓我們與世人都認識祂的兒子。



 (腳註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