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二性:聯合與區別
講員:曾劭愷|《基督論課程》第八課,8/20
目錄
第八課 神人二性:聯合與區別
弟兄姊妹平安,我是中華福音神學院曾劭愷,歡迎大家收看我們這一系列的基督論的課程。我們上一堂課解釋了道成肉身基督論的原則,也就是神成為人,其之為神的存有卻未曾改變(God became human without ceasing to be
God)。
今天我們要接著来思想,迦克墩信經如何用兩大原則來解釋這樣子的基督論。而這兩大原則提供給我們所謂的四面圍牆,替我們界定正統以及異端。其實從上一堂課我們就已經開始討論一些教會裡面流傳的異端的理論,而今天我們也會繼續地來分辨正統與異端。但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希望各位帶著一種心態,一種謙卑的心態,不要在教會𥚃面說哪一個牧師是異端,哪一個教師是異端。我們應該對事不對人,除非是有異端的團體,異端。如果是教會𥚃面的牧師,或者是傳道人,或者是老師,他們教導的理論是大公教會已經定為異端的理論,那我們可以指出「這種理論是異端的理論」,但是我們不要說「這個人是異端」。
道成肉身基督論告訴我們,上帝成為人,但其之為神的存有未曾改變。 這句話就暗示基督是一個位格,聖子的位格。祂必然具有神性,而祂又在這末世成為人,擁有了神人二性。神性在祂而言是必然的,是在永恆當中就有的
;而人性是在末世的時候,祂取了人性,祂完全是神,完全是人,是真神,是真人。而我們今天這堂課就要來探討基督位格所擁有的兩個本質,就是祂的神人二性如何在一個位格內彼此聯合。
迦克墩信經用四個副詞,提出了基督神人性聯合的兩大基本原則。第一個原則是「不可分離的聯合」(inseparable union),而第二個原則是「不可磨滅的區別」(abiding
distinction)。論到基督神人二性不可分離的聯合的時候,迦克墩用了二個副詞:「不可割離」(inseparably)及「不可切分」(indivisibly)。論到基督神人二性不可磨滅的區別的時候,用了另外兩個副詞:「不可改變」(unchangeably)
及「不可相混」(unconfusedly)。這四個副詞合稱為「迦克墩的四面圍牆」,
這四面圍牆分別表述了迦克墩的兩大原則。而只要逾越這任何一面圍牆,就會變成異端。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大原則:「不可分離的聯合」。首先,迦克墩信經宣稱基督神人二性聯合於一個位格之內,而這聯合是「不可割離的」(Inseparable without separation )。也就是說,基督是一個位格,不能夠割離成二個位格。我們不能說基督所做的,所經歷的,所思想,所感受的,有些屬於神性的部分,有些屬於人性的部分,因為這就等於把基督切割成兩個部分。我們上一堂講到基督的神人二性是「完全-完全」、「全部-全部」,而不是「部分-部分」。所以我們不能說,馬利亞是拿撒勒人耶穌的母親,卻不是聖子的母親 。我們也不能說,死在十字架上的是拿撒勒人耶穌,而不是聖子。因為基督是一位,不是二位,我們不能把祂分割成兩位。我們前幾堂提到位格的概念,還有位格跟本質的區別。人性以及神性是人之為人,神之為神的本質,而位格則是這個本質的主體。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人之為人是需要休息的,這個是人性,這個是人的本質。只有耶和華不睡覺也不打盹,這是上帝的本質。但是當我睡著的時候,睡著的是我這個人,是我的位格,而不是我的本質。本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本身不會睡覺,不會走路,不會經歷痛苦,不會經歷死亡。經歷死亡的是這個本質的存在主體,也就是位格。所以我們不能說「基督的人性死了」,這個在語義上是謬誤的。經歷死亡的是基督的位格。而假如我們說死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聖子,而是拿撒勒人耶穌,就等於把基督割裂成兩個位格。因此《多特信經》認信在二章3節(第二項教義第三條)宣告說聖子之死(The death of the son of God )。使徒行傳二十章28節說,上帝用祂自己的血救贖了教會。上帝能流血嗎?上帝有血嗎?這個血明明是拿撒勒人耶穌的血。但是拿撒勒人耶穌與聖子上帝不是二位,而是一位。因此拿撒勒人耶穌的血就是上帝的血。祂的死就是上帝的死,就是聖子的死。這就是為什麼使徒行傳二十章28節講到上帝用自己的血救贖了教會。
在迦克墩會議之前,有兩位重量級的神學家為了馬利亞在神學上的稱謂進行了一場辯論。亞歷山大的區利羅(Cyrillus Alexandrinus)主張,馬利亞應該被稱為「上帝之母」(the
mother of God,Theotokos)。他的對手聶斯多留(Nestorius)則堅持馬利亞應該被稱為「基督之母」(mother of Christ, Christotokos)。聶斯多留的基督論本身其實是正統的,可是他的用語卻錯掉了,以至於他的立場遭到誤解,然後被定為異端。假如我們說馬利亞只是基督的母親,卻不是聖子的母親,我們就等於將基督分成了兩個位格,這就是所謂的「聶斯多留主義異端」。
迦克墩會議裁決馬利亞正確的稱謂是「上帝之母」。更確切地說,我們不應該否認馬利亞是聖子上帝的母親。誠然按神性說,基督是自有永有、無始無終的聖子上帝,祂沒有母親。但是按人性說,祂在這末世為我們及我們的救恩,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按人性說,基督是馬利亞的兒子,馬利亞是基督的母親。但基督是一位,不是二位,祂的位格就是聖子的位格。而成了馬利亞的兒子的那一位就是聖子,所以我們可以說馬利亞是聖子的母親。我們不能夠拒絕承認馬利亞是「上帝之母」,就如同我們不能夠拒絕,
使徒行傳廿章28節所教導的拿撒勒人耶穌的血就是上帝的血。假如我們否定「上帝之母」的稱謂,就等於把基督割離成兩個位格。所以迦克墩信經遵照聖經的啟示,堅持基督的神人二性聯合於一個位格,
是「不可割離」的。這是迦克墩信經的其中一面圍牆。
而迦克墩信經論及神人二性不可分離的聯合的時候,所用的第二個副詞是「不可切分」(indivisibly,或者是withou division)。所謂division「切分」就是把一個東西給分割開來。譬如說一塊pizza,
竪切一道,橫切一道,斜切二道,就變成了八塊,這叫division 。
基督的神性不能夠被切分,我們不能把祂的公義與慈愛切分成兩個區塊,再把智慧切分成另外一個區塊,然後說基督的神性某一些區塊聯於祂的人性,某一些區塊又還在永恆裡面與人性分離。成了肉身的是聖子的整個位格,祂擁有聖子完整的神性。
同樣地,基督的人性不能夠被切分成不同的區塊。祂擁有完整的人性,正如祂擁有完整的神性。迦克墩信經開宗明義宣告我們的主耶穌「有完整的人性、完整的神性,或者在神性上完整,人性上亦完整(Perfect in Godhead and perfect in humanhood)」。我們不能把人性切分成不同的區塊,然後說,聖子所取的只有人性的身體,沒有靈魂。我們也不能說,基督作為人的心思意念只有情感與本能,卻沒有理性。或者是說,基督只有身體、有靈魂,卻沒有人的意志,只有神的意志。基督的人性是完整,而且不可以切分的。
基督在擁有完整的神性、完整的人性。祂完全是神,完全是人。「不是一部分神,一部分人」(partim- partim),而是「完全-完全」(totus-totus)。所以聖子道成肉身之後,仍然是無所不在的,但同時又只能一次出現在一個地方;祂同時是無所不知的,也是有所不知的;祂是無限者,但同時祂有限的身量與智慧卻漸漸增長;祂是不能死的,祂卻真的死了。祂並不是一部分死掉,一部分活著。在十字架上,祂完全活著,也完全死了;真的活著,也真的死了。活著,因為祂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死了,因為祂是婦女所生的。死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聖子之外的另一個位格,而是聖子自己。正如始終活著的,不是拿撒勒人耶穌之外的另外一個位格,而是聖子自己,人子自己。基督的神人二性聯合於一個位格,不可以割離,不可以切分。
「不可割離」這面圍牆強調基督位格的完整性;「不可切分」這面圍牆強調「神人二性各別的完整」。基督的神性始終保持完整,而祂的人性也始終保持完整。這兩面圍牆就構成迦克墩信經的其中一大原則,就是神人二性「不可分離的聯合」(inseparable
union)。
迦克墩信經的另一個大原則就是「不可磨滅的區別」。信經宣告:「二性的區別不因互相聯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質都得以保存。」
這不可磨滅的區別由迦克墩信經另外兩面圍牆所表達:「不可相混」、「不可改變」(inconfusedly,unchangeably)。
基督的神人二性不可相混。也就是二性始終是二性,是兩個本質。祂有神的本質,也有人的本質。這兩個本質聯合在一個位格之內的時候,不會混合成為一個本質。基督不是神性與人性的混合體。祂有神的意念,也有人的意念,不是神的意念與人的意念混合成一個意念。天怎樣高過地,神的意念也怎樣高過人的意念,而基督同時具有上帝的意念以及人的意念。這兩個意念不會混合成一個意念,以至於祂作為上帝的意念當中,又有人的有限。假如基督的神性的意念混入了人性在知識上的有限,那麼上帝的意念其實就有所改變了,上帝的本質就有了改變。但是神是不能改變的,神的意念也是不能改變的。同樣地,基督神性的大能不能夠混進人性的軟弱當中,把人性給神性化。神性的大能與人性的軟弱始終屬乎這兩個本質,不能夠混合成一個本質。
在這裡我們看見,「不可相混」這面圍牆已經預設了「不可改變」。我們這門課一開始就提出非此即彼的原則,神是神,人是人;神不是人,人不是神。是神就不是人,是人就不是神。但是基督是神又是人。在基督的位格當中,祂的神人二性之中始終有這麼子「非此即彼」的區別
。基督的神性不會人性化;祂的人性也不會神性化。所謂「不可改變」,意思就是聖子道成肉身之後有人性的軟弱;但同時按神性而言,祂仍然是全能的,仍然是全知的,仍然是全在的。祂的智慧仍然是無限的,祂的存有仍然是無始無終的,祂與父神仍然是同尊同榮的。祂之為神的本質不會因著道成肉身而有任何的改變。不會因為祂作為人必須要順服上帝,敬拜上帝,聖子也就變成了一個次等的神。不是的。道成肉身不會使聖子變成一個比聖父低等的位格。祂取了奴僕的樣式,但祂的神性始終沒有任何的改變,祂神性的榮耀也沒有任何的遞減。
在神人二性的聯合當中,不改變的不只是基督的神性。人之為人的本質也不會因著聯於基督的神性而被神性化。初代教會有一個異端叫作「人性變質論」(Actistetae,或者是Actistetism),人性變質論是另外一個異端,歐迪奇派異端(Eutychianism)的分支。歐迪奇派主張,在基督神人二性的聯合當中,因為神性如此地強大,因此就把人性給吞噬了,
人性就融入祂的神性當中就被神性化了,以致祂的人性在本質上與我們的人性有所不同,甚至截然不同。而人性變質論是這種歐迪奇主義底下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分支。我們曉得人之為人在本質上是受造的,受造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然而人性變質論說,基督取了人性之後,人之為人受造的本質在基督身上就有了改變:
基督是神,而基督是造物主,祂不能夠有受造的屬性,因此祂所取的人性是改造過的人性。人性本來應當是受造的,但是基督所取的人性改造了,變成永恆、非受造的。這種理論當然顯然自相矛盾,非常可笑!所以連歐迪奇派的其它分支都不苟同。
我們第一堂課論及基督神人二性非此即彼的關係的時候,提到了造物主與受造者之間不可磨滅的區別。聖父、聖子、聖靈是造物主,其他一切都是受造者;沒有第三種東西,沒有第三種存有,既不是造物主,又不是受造者。你說那罪怎麼解釋?罪不是上帝造的,但是罪又不是造物主。那罪是什麼?所以在神學上我們會講罪不是一種存有。嚴格上來說,它不是一種東西。但這需要很仔細地解釋,我們今天不去講。總而言之,在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沒有第三種存有---它既不是造物主,又不是受造者。如果不是造物主,就是受造者。而人既不是造物主,那麼人在本質上就是受造的。人性乃是受造者的屬性,人之為人的本質與屬性不會因為連於基督的神性,就變成永恒自存而非受造的。因此人性變質論在初代教會就被定為異端。
當然神性與人性之間不可磨滅的區別,也意味神性之「不可改變」與人性之「不可改變」,這兩種不可改變之間有無限本質的差異。上帝的本質是不改變的,但人在本質上卻是會改變的。人本來不存在,因著上帝從無到有的創造,就從本來不存在變成存在。因此約翰說萬物是藉著祂造的,他用那個「造」的原文是「變成」的意思,是「從無變成有」。人本來不存在,因著上帝的創造從無變成有,這就是一種改變。原初受造的時候,人是不會死的,是沒有疾病,是自由的,是活在上帝的面前的。墮落了以後,人變成會朽壞的,會受苦的,被罪捆綁的,全然敗壞的,這是改變。在基督裡又有了改變,必朽壞的將要變成不朽壞的,必死的將要變成不死的。所以人性不同於神性,神不改變,但是人會改變。
但是人再怎麼改變,人之為人的本質卻不可以改變,因為這些本質一旦改變,人就不是人了。這就像一個三角形,它的邊長可以改變,角度可以改變,等腰三角形可以變成直角三角形,都仍然在本質上是三角形。但是假如改變它的本質,把三個角變成四個角,內角總和從180變成360,它就不再是三角形,它就不再是三角形的本質了。亞當在伊甸園裡面是人,墮落了以後還是人,沒有原罪的時候是人,全然敗壞的時候還是人。他之為人的本質沒有改變。
人之為人在本質上是受造的,是有限的。人之為人有開始存在的一天,就算可以進入永生,他也不可能變成永恆自存的。只有上帝是從亙古到永遠(from everlasting to everlasting) 。人的存在可以從歷史到永恆,但是不可能變成從永恒到永恒。人有些屬性是偶然的。譬如說人會朽壞,這是偶然的。人性的敗壞是偶然的。這些都不是必然的。因為亞當原初受造的時候,不會朽壞也沒有原罪。這些偶然的屬性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
那麼人之為人的本質包括什麼?最重要的是人是上帝造的,上帝的形象作為受造者,他是有限的;他本於神、依靠神、歸於神。他不是永恆自存的。而這些人之為人的本質,不會因為神人二性的聯合就有所改變。受造者就是受造者,不會因為神人二性的聯合變成了永恆自存。就連基督升天之後,必朽壞的成了不朽壞的人,但是人之為人的本質還是沒有改變,仍然是有限的。基督復活升天之後,按人性說仍然是有限的,不會變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不會現在在父上帝的右邊,又同時祂的人性、祂的身體又臨在在主餐桌上。基督的人性不會神性化;基督的神性也不會人性化。在基督的位格裡面,神人二性都是不可改變的。
現在我們解釋了迦克墩信經關於基督神人二性的兩大原則以及四面圍牆。迦克墩信經宣告,主耶穌基督「具有二性,不可相混、不可改變、不可割離、不可切分,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反而每一性的本質都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存在的主體(subsistence)之內, 而非分離成為兩個位格,卻是同一位子,獨生的,上帝的道主,耶穌基督。」
這四面圍牆在教會歷史上面一直是正統與異端的試金石。我們會發現所有的基督論異端幾乎不外乎兩大類,第一大類就是強調基督的人性,而妥協基督的神性;第二大類就是強調基督的神性,而妥協基督的人性。有一些人認為,相較於基督的人性,祂的神性對於我們的救恩更加重要。這是錯誤的。妥協基督神性與妥協基督的人性的異端是一樣嚴重的。
我們會發現,這兩大類異端都必然觸犯迦克墩信經兩大原則與四面圍牆的其中一部分。舉幾個例子,以妥協基督神性來強調基督人性的異端當中,有所謂的「嗣子論」(Adoptionism)。「嗣子論」的異端主張,基督的位格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位格,是人的位格,本來不存在,由馬利亞與約瑟行房以後,才在馬利亞母腹裡面有了這個位格。然後生下來之後,者或是在母腹當中的時候,聖靈充滿這個位格,把祂領養成為上帝的兒子。換句話說,這個異端主張,基督本來是人;本來不是聖子,是聖靈使祂變成聖子,被上帝領養的。第二大類的異端,以妥協基督的人性來強調基督的神性。初代教會很重要的一位神學家俄利根(Origenes Adamantius)否定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因為他不能接受永恆聖子的位格當中,有任何受造的部分,他甚至教導靈魂都是永恆先存。第五次大公會議就把俄利根的這個學說定為異端。另外幾個例子是我們過去都提到過的聶斯多留派的異端---主張基督有兩個位格,這個不是聶斯多留自己的教導。但這種異端為了避免將人性的卑微聯於聖子的位格,因此就把基督分開成兩個位格,以免人性或者是以免基督的位格會沾染到人性。此外,我們剛剛提到的歐迪奇主義以及人性變質論都屬於這類的異端。
研究這些古代異端的謬誤,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只有歷史研究的價值。其實如果我們留心,會發現今天教會的講台,以及教會當中一般信徒的思維,其實充斥著各類古代異端的理論或者是傾向。有許多牧師說,基督是受生於馬利亞,但沒有成為受造者,這是俄利根的異端。許多牧師堅持說,聖子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受死的是拿撒勒人耶穌,這個是聶斯多留派的異端。有些牧師主張說,耶穌有原罪, 這個明顯違反迦克墩正統,更加違反聖經。有時候我們唱的一些詩歌,也會反映出各種異端。譬如說,
有一首聖誕歌曲《馬槽聖嬰》𥚃面唱到說,在馬槽中的聖嬰並不會啼哭。這背後那一套神學傳統或者寫這一首詩歌的作者的那一套神學傳統,其實已經妥協了基督完整真實的人性。好像基督在馬槽裡面要表達挨餓的時候,可以不用啼哭, 而直接用言語來表達,只是祂佯裝不會說話而已。祂不會啼哭,這個我們唱詩歌的時候,
我們甚至會覺得理所當然。馬槽聖嬰本來就不會啼哭的,因為祂是聖子,但是這明顯違反聖經。耶穌在拉撒路墳前哭了,在馬槽裡面為什麼不會哭呢?
所以我們會發現初代教會的異端並不是過去就過去了,日光底下沒有新事。我們再強調討論異端,分辨異端的時候要對事不對人。有許多我所尊敬的牧師,由於神學思想不夠嚴謹,或者是沒有機會接受嚴謹的神學訓練,講出來的道有的時候帶著一些異端的理論。但是我們仍然應該尊敬這些上帝的僕人,承認他們是主內的弟兄。他們會犯錯,我們也會犯錯。而我盼望我們今天所學到的迦克墩信經四面圍牆以及兩大原則的試金石,不是成為我們彼此指控、定罪的工具,而是幫助在教會裡作教導的弟兄姊妹,更加嚴謹地來認識上帝所設立的真理和柱石的根基上面所認信的耶穌基督。也盼望所有的弟兄姊妹能夠更加嚴謹地認識歷代大公教會從聖經當中所認識的基督。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裡,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