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救的真信心|馬太福音15:21-28
爾灣聖徒改⾰宗⾧⽼會主⽇信息|馬太福音15章|1/5/2020 |唐興牧師
經文: 21 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 1-得救信心的對象 22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 得甚苦。 2-得救信心的堅持 ”23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3-得救信心的試驗 ”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25 那婦人來拜他,說: “主啊,幫助我!”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27 婦人說:“主啊,不錯! 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 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前言: 1969年,美國官⽅倡導寬容風氣的活動:「全國皆兄弟友愛週」(National
Brotherhood Week)。美國⾺⾥蘭州蒙哥⾺利郡波多⾺克市(Potomac)的卡賓約翰初中(Cabin John Junior High)校長華倫(Tom Warren)試圖在他的學校展開⼀場實驗。當年 2 ⽉ 17 ⽇ 星期⼀,即全國皆兄弟友愛周的第⼀天,「該校透過公共廣播系統和發⾏的單 ⾴報紙傳布訊息說,⾦髮的⼈都是低等,且不受歡迎。」在實驗開始前幾天, 華倫便通知學⽣家長說,⾦髮學⽣將遭遇許多美國⼈每天都⾯對的諸多不便與 褫奪權利。當時就讀該校八年級的⾦髮女⽣珍‧西波‧布朗(Jan Shipe Brown) 對於這場實驗至今仍印象深刻︔當天她身穿青綠⾊⽑衣與裙⼦,剛下校⾞就看 ⾒校⾨⼜張貼布告稱:「⾦髮者限⾛側⾨」,並由深⾊頭髮的學⽣守衛,不讓 ⾦髮的⼈進入,⾛進校園後,學校⼤樓的樓梯間,也掛上巨⼤橫幅布條稱: 「⾦髮⽌步」。 多位糾察隊員嘲笑她,還叫她去⾛⾦髮專⽤樓梯間︔上課時,⽼師都刻意忽略 她︔吃午餐或在圖書館時,她也被迫與深⾊頭髮的朋友分別坐在不同桌,還只 能使⽤特定的入⼜、飲⽔機、與廁所。許多校友說,當時有幾名糾察隊員多次 以執⾏新規之名、進⾏霸凌之實︔當時就讀九年級的沃森(Mark Walston)回憶道:「糾察隊員幾乎變成新納粹分⼦,履⾏職務過當,與學⽣發⽣肢體衝 突」︔他說,實驗進⾏兩天,就有許多⾦髮女⽣哭著提早回家。 到了第⼆天,⾦髮學⽣也開始反擊︔有的⾦髮學⽣也穿戴上⽂字標⽰寫到: 「⾦髮⼒量」或「⾦髮的也是⼈」︔⼀名深⾊頭髮女⽣甚至將⾃⼰的頭髮染成 鮮豔的⾦⿈⾊,藉此聲援。該實驗引發巨⼤爭議,全國各地媒體都在報導,隨 後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電視臺晚間新聞主播克朗凱(Walter Cronkite)都 特別報導此事︔許多⾦髮學⽣也紛紛離校。
當時也在該校就讀九年級的蘇利⽂(Chuck Sullivan)說,直到多年後他才終於 明⽩校長華倫的⽤意:要讓學⽣意識到歧視會傷害所有⼈,包括加害者與受害 者。到了星期三,華倫決定終⽌該實驗,宣稱⼤家已經學到重要教訓。 華郵指出,1969 年,該校 800 名學⽣中,只有 15 名非裔學⽣︔該校所在的蒙 哥⾺利郡法院⼤樓前還豎⽴著南⽅邦聯(Confederate)雕像。透過複製種族偏 ⾒,該實驗試圖探討當代最具爭議性的問題,包括偏⾒問題是否為南⽅特有、 以及能否教導孩⼦接受或拒絕偏⾒等︔不過,50 年後的今天,這些種族議題仍 在美國各地廣泛討論。
我們都知道種族歧視是⼈類最存在最久的⼀種意識形態,是⼈類本性中罪惡的⼀種形式。 「維基百科」的定義是:種族歧視或種族主義者認為⾃⼰種族某⽅⾯,如智慧、道德、體 能,都相比其他⼈優勝,有或者認為某種種族比多數⼈差劣。種族歧視的動機是出⾃於⼀ 種要⽀撐⾃我優越感的慾望,⼀種⾃我不安(self-insecurity)的動機。⼈的本性需要感受到 「我是對的,他們是錯的,這種⾃我的優越感,和⾃我存在價值。」
耶穌時代的猶太⼈也有這種情形,他們視外邦⼈是不潔淨的。沒有任何事比接觸外邦⼈還 不潔淨。因此猶太⼈的種族歧視是非常強烈的。然⽽,今天的經⽂不但講到耶穌進入外邦 ⼈的領域,並且還幫助了外邦婦女醫治她的女兒。這位婦女不但是外邦婦女,她還是「迦 南⼈」,是舊約時期以⾊列⼈長久以來的仇敵。迦南⼈拜偶像的宗教,⼀直對以⾊列⼈百 姓純淨的敬拜形成⼀種威脅。
耶穌在前⾯教導律法的潔淨出於神所賜的「新⼼」。按照這個標準,⽂⼠法利賽⼈是不潔 淨的⼈。但是,這位迦南婦女「謙卑」和對耶穌的「信⼼」彰顯出她「潔淨的身分」。 耶穌在這裡不但更進⼀步地啟⽰了「潔淨」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類種族歧視的罪惡問 題。
中心信息:得救的真信心:對象、堅持、試驗。耶穌在這⼀段經⽂中教導我們,潔淨彰顯 在得救的真信⼼上。雖然如此,耶穌卻在這段經⽂中稱這位迦南婦⼈為狗。這是令⼈難以 理解的種族歧視語⾔。耶穌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我們在思想得救的真信⼼的同時,需要 解決的問題。
經文背景:「21 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前⾯的經⽂,5:1-20,講到 耶穌與從耶路撒冷來的⽂⼠法利賽⼈產⽣正⾯的衝突。到了16:21,耶穌就刻意的往耶路 撒冷去⾯對敵意、侮辱和死亡。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耶穌再度退到猶太區域之外的外邦 領域。這是耶穌執事離開猶太⼈區域到外邦⼟地的唯⼀⼀次。⽬前這不是耶穌執事的⽬ 的,要把福⾳傳給外邦⼈,⽽是要暫時避開猶太⼈的敵對勢⼒。推羅(25哩以北)和西頓 是在加利利海的西北靠地中海區域的兩個城市,也是被舊約先知責備定罪的外邦城市居 民。耶穌沒有主動的去接觸那裡的⼈,但⼈們卻出來跟隨祂。
經文解釋:
1-得救信心的對象。「22 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 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太⽤「看哪」[καὶ ἰδού]作為開頭,強調了這個特殊 的事件。他的⽤字凸顯了種族的背景:迦南婦⼈從那地⽅出來。不但描述婦⼈住在外邦地 區,更是「迦南⼈」。「迦南⼈」是舊約中神百姓的仇敵,他們是拜偶像的,與神為敵 的。與神為敵的外邦婦⼈,為了女兒被鬼附來求拯救。
「主啊,大衛的子孫」。但是她卻呼求耶穌為「主啊,⼤衛的⼦孫」。⾸先,這具有重⼤ 的意義,告訴我們福⾳要傳到猶太⼈以外的全地。這是福⾳破除和結束⼈類種族歧視障礙 的開始(約翰福⾳四章的撒⾺利亞婦⼈)。在接下來餵飽四千⼈的神蹟,同樣傳達了這個 福⾳突破種族界線的意義。這是耶穌的執事第三次接觸外邦⼈(8章的百夫長)
其次,「主啊,⼤衛的⼦孫,」告訴我們得救的信⼼的對象,是那⼀位國度的君王,耶穌 基督。⼤衛的⼦孫就是彌賽亞的意思。顯然她不是對耶穌⼀無所知的。加爾⽂指出:「雖 然這位婦⼈沒有經過任何⽼師正式的教導,然⽽,她對基督信⼼不是出於偶然的,⽽是從 律法和先知中得到的。」RT France: 「很明顯,她具有某些猶太教的知識」。
我們在耶穌在海⾯⾏⾛的信息中講過:信⼼是什麼︖改⾰宗神學認識到聖經中所講的信⼼ 包括三個重要的元素:第⼀,「知識」(Notitia)。知識是客觀的,是我們需要被教導的 聖經知識。第⼆,「確信」(Assensus)。確信是指我們對聖經所教導的知識的真實的確 認。婦⼈說,「可憐我(憐憫我)!」她把所有的⾃義都放在⼀旁,她確信「基督的憐 憫」是她蒙拯救的唯⼀基礎。第三,「信靠」(Fiducia)。「信靠」是指個⼈真實的信 靠耶穌。婦⼈把她對耶穌的認識和確信,應⽤在她真實的⽣活中。
2-得救信心的堅持。「”23 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 喊叫,請打發她走吧!」不但這位迦南外邦婦女的信⼼是真的,並且她的信⼼是持續的, 她⼀直跟著耶穌後⾯喊叫。雖然耶穌的⼀⾔不答,是⼀種沈默的拒絕。我們相信婦⼈的 ⼼,遭受耶穌沈默的拒絕,是下沉的、黯淡的,但她持續的禱告彰顯了得救信⼼的另⼀ ⾯:信⼼中的堅忍。她不斷地求告主。我們要回答兩個問題:為什麼耶穌⼀⾔不答︖婦⼈ 信⼼的堅忍是從那裡來的︖
信心與基督的話。羅⾺書10:14,「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 祂呢?」加爾⽂指出:「誰會說這位婦⼈有信⼼,雖然基督⼀⾔不答,所以她的勇氣是出 於⾃⼰的感情呢︖事實上,基督有兩種⽅法:說話或⼀⾔不答。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耶 穌那時候⼜中沒有說話,然⽽,祂可以向婦⼈的⼼說話。這樣,奧秘的歧視就代替了外在 的信息傳講。再者,她的禱告是因為她聽到了基督。」這樣,雖然基督沒有⽴刻到回答, 她繼續地聽到,她已經學習到的教義繼續在她⼼裡產⽣迴響:基督是為了拯救⼈⽽來的。
基督的沈默與信心的堅忍。耶穌⼀⾔不答的⾏為,是猶太教師的傳統。但是婦⼈作為母親 要拯救她女兒的先,所表現出來的堅持,已經開始表現出⼀張強烈的意志,要挑戰種族歧 視的傳統。這裡講到⼀種耶穌與信祂的⼈之間常有的關係。
很多多時候,這是耶穌常常向信祂的⼈所做的︔祂向他們說話,使他們明⽩神的話,然⽽ 祂是沈默的…祂沒有⽴刻⾏動回應他們的禱告,好像祂沒有聽到祂的禱告⼀樣。因此,我 們看到,耶穌的⼀⾔不發,並不是要消滅婦⼈的信⼼,⽽是要進⼀步點燃她的熱⼼、刺激 她的熱忱。如果迦南婦女所領受的關於基督的知識是如此微⼩,但卻彰顯了她的信⼼︔我 們今天領受了如此豐盛的聖經知識,在基督沒有回應我們的禱告的時候,難道我們不會彰 顯更豐盛的⽣命嗎︖這裡告訴我們真信⼼,往往在基督似乎沒有作為中,才表現出堅忍。 ⽽這種信⼼的堅忍,正是基督透過聖靈,藉著神的話,在我們⼼中的⼯作果效。
3-得救信心的試驗。「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 去。”25 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26 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 吃。」耶蘇不但負⾯的拒絕了迦南婦女的請求,告訴她祂執事的範圍不包括外邦⼈,⽽是 「以⾊列家迷失的⽺」。但是,耶穌為什麼要⽤狗來比喻這位外邦婦⼈︖
有許多⼈(F.W. Beare)將耶穌的回答形容爲「冷酷的話」,「難以置信的蠻橫無理」, 出⾃「最惡劣的⼤民族主義」。狗是當時猶太⼈罵外邦⼈⽤的︔有⼈說希臘語的kynaria 是個暱稱,就像現代西⽅⽂明中⼈們視狗爲愛畜、寵物,故⽤這種暱稱來表⽰對狗的感 情。要知道,猶太⽂化中全然無此槪念,亞蘭⽂裡也沒有所謂的暱稱形式,故⽽這種看法 實在站不住腳。
並且,我們知道在耶穌醫治外邦⼈百夫長的事件中(太8:5-13),並且耶穌明⽩講到福⾳ 會傳到外邦。事實上,耶穌在⼗字架上的死和復活,就是為了要除去猶太⼈與外邦⼈之間 的隔牆(弗2:14),⽬的是要藉著⾃⼰造成「⼀個新⼈」(弗2:14)。換⾔之,種族主義 是福⾳的敵⼈。基督不可能是⼀個種族主義的提倡者。然⽽,當時耶穌還沒有上⼗字架, 隔牆還沒有被拆毀,因此耶穌不要⾨徒宣教的時候進入外邦地區(太10:5)。John Peter Lange: 「因此,這裡所紀錄的時間不是祂⼀般執事的例外,⽽是⼀種象徵性的指導,在之 後作為使徒們事奉的⾏為指引︔例如:徒10:11-彼得的異象,已經保羅到耶路撒冷之 旅…。」神把福⾳傳給萬國本來就是亞伯拉罕之約的實施內容,從舊約到新約都是如此, 從來沒有改變。但是後來被猶太⼈錯誤的解經和帶罪性的應⽤給扭曲濫⽤了。
因此,耶穌耶穌從這裡開始是,不但延續了祂負⾯的不發⼀⾔,⽽且加碼⽤祂執事的範 圍,拒絕了婦⼈。「24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耶穌 說話了是⼀種負⾯性的拒絕。婦⼈仍然不死⼼,她來到主⾯前跪拜,求主幫助。主耶穌 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表⾯看這是更厲害的負⾯種族歧視的語⾔。其實,⼀ ⽅⾯,耶穌是⽤當時猶太⼈歧視外邦⼈的⾔語來凸顯⽂⼠法利賽⼈的罪(彼得的例⼦,參 考:創3:22)。另⼀⽅⾯,耶穌是要⽤這種語⾔來試驗這位婦女的信⼼。
加爾⽂指出:「兒女的餅」,這個名詞是指:基督裡才有的祝福,就是那些在亞伯拉罕的 家庭裡才有的祝福。19 世紀德國神學家 John Peter Lange 說,「我們的觀點是,婦女的信 ⼼被試驗為了要彰顯她是真是亞伯拉罕屬靈的女兒︔事實上她在真理上,正是以⾊列家迷 失的⽺。」
被試驗過的信心。”27 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 兒。”28 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 女兒就好了。」婦⼈承認她的外邦身分是不配神的祝福,但是她仍然持守她的信⼼,相信 神是憐憫的。她在這裡彰顯了真信⼼被試驗過之後的特質:第⼀,謙卑humility。她認識 到⾃⼰不配神的恩典,她⼼中沒有⾃義。第⼆,堅忍perseverance。她在負⾯的環境中堅 忍地持守主的憐憫和信實。第三,屬靈spirituality。她認識基督的恩典。
結論: 得救的真信⼼建⽴在我們對耶穌的認識上。 得救的真信⼼彰顯在負⾯環境中的堅忍上。 得救的真信⼼必須在實際⽣活中經過試驗。 得救真信⼼使我們認識到我們得救完全是靠著神的恩典,這會使我們謙卑。會改變對⼈的 態度。得救的真信⼼會消除我們⼼中對⼈的歧視和⾃義。
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