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先賢所信──早期教會史話》1-5,呂沛淵著


原刊於《舉目》雜誌第7期至46
http://behold.oc.org/

目錄



1. 及至时候满足

编者按∶“教会史话”是本刊新开的栏目,将一系列介绍教会历史上古今中外的重要人物,从他们的生平思想来看他们对现代基督徒的各方面影从他们的生平思想来看他们对现代基督徒的各方面影响。本文是第一篇。

“历史”是古往今来事物变迁的记录,其目的在探究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史记》司马迁语)。“教会”是神的儿女、蒙召的子民所组成的团体,是敬拜上帝的所在,是基督的身体,在圣灵中的团契。“教会历史”就广义而言,是从旧约到新约所有神的儿女,其信仰与生活的历史;狭义而言,是指从基督降世到再来之间,神子民团体生活的见证。

从世俗史家的眼光来看,“教会”的起源与发展,是古今中外最令人惊叹的事实。从起初一百二十人的团体,到如今有二十四亿人口,宣称自己是主基督的信徒,这实在是两千年来最奇妙的故事。教会历史的中心关键是“主耶稣”,因为“教会”是祂的教会。

主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在此真理基础上,在这磐石上,主要建造 的教会。藉著主的受死与复活,新约的教会诞生了。复活的主在升天之前,颁布了大使命,吩咐门徒往普天下去传福音。所以使徒们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为主作见证。

历史的记录

关于初代教会,路加写了《使徒行传》,继续其前书《路加福音》,忠实记录所发生的事件。从考古学研究发现,路加所记载的,具专业史家的准确性,正如他自己所见证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加福音》序言)。路加记载的可靠性,与同时期犹太史家约瑟夫Josephus著作(例如《犹太战史》与《犹太人古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连德国杜平根大学批判学者Martin Hengel也承认∶路加记录的可靠,比起其他古代史家,毫不逊色。

基督徒都深知∶圣经是神的话,路加是受圣灵感动写下《使徒行传》,讲述“教会”的起始与发展,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实。以下,根据《使徒行传》简述之。

从耶路撒冷开始

初代教会是从耶路撒冷开始的,那时约在主後30年。这是当时大祭司该亚法与其公会同僚始料未及的。他们以为∶耶稣被钉死于十架,门徒四散躲藏,其所领导的运动即将烟消云散。他们错了。罗马史家塔西图Tacitus(约A.D. 55-118)在其书《年Annals》记载∶“在短期内,这有害的迷信被遏阻了,但是後来又重新爆发出来”。显然,塔西图并未告诉读者∶此“短期”有多麽的“短”。

主耶稣死後第三天复活,完全超出犹太人领袖与罗马官府意料之外。复活的主向门徒显现,使得他们脱胎换骨,从灰心丧志的小民,转变成惊天动地的勇士。这些原本四散的门徒重聚一起,听从主的吩咐,在耶路撒冷等候圣灵降临。他们约有一百二十人,已成为同心合意兴旺福音的群体。领袖是以彼得为首的十二使徒(马提亚递补犹大的空缺),同作主耶稣复活的见证。

五旬节的洗礼

主耶稣升天十天之後,五旬节当日门徒聚会时,突然从天而来的大响声,如一阵大风,充满了他们所在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每位门徒的身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使他们说起别国的话来,讲说神的大能作为。在耶路撒冷的人,本地居住与外来朝圣的犹太人,对此神迹都惊讶不已。彼得和十一使徒起来,他高声见证说明所发生之事的真义∶主耶稣基督的死、复活、升天、圣灵降临,带来救恩的完成与实现。听众大受感动,当天就有三千人悔改受洗。他们被称为 “教会”——神的儿女,蒙召的会众。这就是新约教会的起始。

五旬节所发生的事,旧约圣经早已预言,最显著的是《约珥书》2:28-29,主要将 的灵浇灌 每一位儿女,这也是应验摩西的祈祷∶“惟愿主耶和华的百姓都是先知,愿主耶和华将 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11:29)。其实,主耶稣的开路先锋施洗约翰,早已宣告∶弥赛亚要用圣灵施洗。主耶稣从死里复活、升天,而後圣灵降临,内住在每位基督徒里面。每位基督徒都从圣灵受了洗,成了基督身体的一分子,饮于这位圣灵。这正是应验了旧约先知所预言的“新约 ”(《耶》31:31-34;《结》36:24-31)。所以初代教会的弟兄姊妹,知道自己不仅是罪得赦免,更是领受了所应许的圣灵。

五旬节即旧约的初熟节,逾越节之後的第五十天。主耶稣是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逾越节”被杀献祭,完成救赎;圣灵在“五旬节”降临,将主耶稣成就的救恩,实施在神的子民身上。当天三千人重生得救,正是丰收普世庄稼的初熟果子。

“拿撒勒派”的福音

在耶路撒冷的教会,已成为三千多人的会众。他们是犹太人,并不认为自己背离了祖先的信仰,反而深知自己的得救,是与旧约对列祖的应许一脉相传。他们认为自己是真以色列人、新约的子民。初代教会与当时在于耶路撒冷的许多会堂,在外表上并无多大区别。因为主耶稣是拿撒勒人,所以民间称“教会”为“拿撒勒派”,视之为当时犹太信仰中的一教派。

当时著名的犹太教派有四∶撒督该人、法利赛人、爱色尼派、奋锐党。“撒都该人”是大祭司家族有关份子组成的,是贵族阶级当权派。他们敌视教会,因他们早就计划除灭主耶稣,又反对“身体复活”的信仰。所以,他们对于宣讲“耶稣复活”的团体,当然是视为迷信而打压。“法利赛人”相信“身体复活”,认为“拿撒勒派”是敬虔的人,尽心遵行律法。虽然法利赛人不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但是认为教会的人并无大错。他们对此新兴的运动起初存观望的态度,并未参与撒都该人的逼迫行列,正如公会里的法利赛人领袖迦玛列所说的“任凭他们吧”(《徒》5:33-40)。但是後来,法利赛人发现“拿撒勒派”所讲的福音,与自己所坚持的 “靠遵行律法得救”相抵触时,就开始大力逼迫他们。

“爱色尼派”是隐居修道的团体,追求洁净生活,主张禁欲独身,过共产生活。虽然“拿撒勒派”与“爱色尼派”在外表上有些类似,但是在本质上全然不同。“爱色尼派”是“出世”的团体,避免沾染尘世;“教会”是“入世”的,往普天下去传福音,使万民作主门徒。“奋锐党”热衷民族主义,主张以武力对抗罗马强权,以革命建立“神的国”。“教会”则是传扬和平的福音,以爱仇敌的心,向世人见证主耶稣,热切盼望 的再来。

对一般大众来说,“拿撒勒派”赢得他们的喜爱。他们不喜欢当权的贵族“撒都该人”以宗教与政治获利∶“法利赛人”的规条太过繁琐,只有少数宗教菁英能达到要求;“爱色尼派”又不食人间烟火,只有出家修道者才能参与;“奋锐党”的武装抗争,只能引来罗马的血腥镇压,最後还是百姓遭殃。大家看明∶只有主耶稣的门徒所传的福音,才能带来真正赦罪的平安,赐给人得救的确据。

信奉“这道”的人

教会的弟兄姊妹,彼此相爱聚在一起,每日在家中擘饼,存欢喜诚实的心用饭。也按时参加圣殿的祷告崇拜,遵守节期条例。他们受洗,领受圣餐,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受洗是表明与主联合,加入教会;领受圣餐是享受主的同在,主内一体的团契。他们志愿与弟兄姊妹们分享所有,凡物公用,帮助有需要的人。在公开或私下场合,他们火热的向人传讲主耶稣的福音。他们的见证言行如一,颇得众民喜爱。人数不断的扩充,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添加给他们。这是满有活力、不断增长的教会。

使徒奉主耶稣的名,行了许多神迹奇事。有一日,彼得在圣殿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医好生来瘸腿的乞丐,向围观的群众讲道时,明说∶主耶稣是摩西与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位,是神与列祖所立的约之应验,是亚伯拉罕的“後裔”,要使万民得福。当天听彼得讲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的数目已经增至五千。换言之,在耶路撒冷教会的总人数(包括妇女小孩),已经超过一万人。人数继续不断增多,连许多祭司也信从了。门徒们自称此运动为“这道The Way”(《徒》9:219:92324:1422)。

教会的组织

加入耶路撒冷教会的弟兄姊妹,不单是巴勒斯坦本地的犹太人,也有不少原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他们在五旬节期回耶路撒冷朝圣,听彼得讲道而悔改信主,其数不少。这些人因散居外邦,受希腊文化影响,主要语言是希腊文。他们要融入巴勒斯坦本地文化(主要语言是希伯来话与亚兰文),并非易事。

耶路撒冷教会,随著人数日益增多,行政组织的需要也因之而起。十二使徒是当然的领袖。主耶稣家族在後来也扮演重要角色(主的兄弟雅各,後来成为教会的柱石)。教会发展初期,如同其他犹太会堂组织,“长老”是行政领袖。後来“使徒”们活动范围扩大,往返四处传道,“长老”治理的职责就随之加重(《徒》 21:18)。

当“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与“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之间,饭食的供给不均,使一些寡妇遭到忽略。十二使徒在神的带领之下,要全体会众选立七位“执事”来管理这些事务,从事怜悯的职事。“使徒”则专心于祈祷与话语的职事。《使徒行传》六章记载这七位执事的名字,都是希腊名,其中还有一位是改信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显然,他们都是希腊语聚会的领袖。这表明∶教会要向“说希腊话的会员”显示“主内一家不分彼此”的爱心。这七位执事中,至少有两位(司提反与腓利)是大有能力的教师与讲员。

教会扩张至外邦

五旬节当天悔改受洗的三千人中,有不少是来自天下各国的犹太人(与少数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他们所来自的国家地区(《徒》2:9-11)与古代史家所记的列国名称几乎完全相同。五旬节的福音宣讲,是使用当时列国的语言。犹太拉比传统说到∶在西乃山藉摩西颁布的律法,是用七十种列国语言宣讲的。此传说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五旬节当天,门徒以各国的话宣讲神的大作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为要显明∶福音是赐给万民,教会是主临万邦。

这些犹太人返回原居地时,必在当地传福音作见证,建立教会。随著这批悔改信主的基督徒返乡,教会在普世的建立,是指日可待的。在第一世纪结束前,教会已如雨後春笋,扩张至地中海沿岸各处。

结论∶“时候满足”

按照神的旨意计画,首先的“时候满足”(基督初来,《可》1:15;《加》4:4)是纪元的创始∶父神差 的儿子道成肉身降世,因著主耶稣受死、复活、升天、圣灵降临,所以,新约教会诞生了。末後的“时候满足”(基督再来,《弗》1:10)是历史的终结∶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为教会作万有之首。教会历史在这两次“时候满足”之间,见证三一真神对失丧世人之救恩大爱,真是大哉敬虔的奥秘!


2.心灵得自由的使徒

根据犹太“训言集Talmud”的记载,那位鼎鼎大名的拉比迦玛列,其门生中有一位给他带来不少麻烦,原因是“在学习道理上,没有智慧”。书中只称他为“那位学生”,未提其名。学者们认为那位因惹麻烦出名的学生,很可能就是来自大数的扫罗(即使徒保罗)。显然,因著保罗悔改信主,宣扬主耶稣的福音,被犹太教认为是背叛师门,给老师带来羞辱。

来自大数的扫罗

年轻人扫罗,来自基利家省的大数市(位於今日土耳其的东南部)。他父母都是犹太人,属便雅悯支派,血统与信仰都是纯正的。他们给儿子取名“扫罗”,这是古代便雅悯支派最出名的名字--以色列第一位君王。他们住在希腊化的大城“大数”,具有罗马国籍,显然是大数城内有名望的家族。扫罗出生就是罗马公民,也以大数市民身份为荣(他说过∶“我不是无名小城的人”《徒》21:39)。

然而,扫罗并不认为自己是“希腊化的犹太人”,他自称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3:5),从小家里讲希伯来话,在犹太传统中长大,年少时就远赴耶路撒冷求学。他进入法利赛人最严谨的拉比学校,在最负盛名的教师迦玛列门下受教。他在犹太教中热心学习,比同辈更有长进,追求成为拉比中的大师(《徒》22:326:4-5;《腓》3:5-6;《加》1:14)。

就遵行犹太人口传律法而言,扫罗认为自己是无可指摘的,但是他知道自己内心有冲突。虽然就外在行为来说,他是严谨无过的法利赛人,遵行律法的外在要求并不困难。但是,他的内心是不服律法的,无法胜过内在的老我罪性。所愿的善,无力为之;所不愿的恶,反倒去作(《罗》7:7-24)。

逼迫教会的扫罗

虽然扫罗心中的挣扎日益加深,他在法利赛人拉比学校里所学的,无法解决内心的问题。後来,拿撒勒派在耶路撒冷兴起(约於主後30年),颇得众民喜爱,然而,扫罗认为此运动有害犹太教,就全力投入逼迫教会的行动。如此一来,至少使自己无暇面对内在的虚空挣扎。扫罗为何决心逼迫信奉“这道”的人呢?明显是为了神学信仰的缘故,而不是为了政治上的理由,因他不是撒都该人。他认为∶拿撒勒派的信仰太荒谬了,他们宣称为弥赛亚的那位耶稣,已经死在十字架上。

对扫罗而言,他该不该被钉死十架是次要问题;他已经死於十架,这才是关键,这就显明他不是弥赛亚。律法上不是明说∶“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申》21:23)?扫罗由此断定∶耶稣既然被挂在木头上,遭到神的咒诅,这就证明他不是神所喜悦的弥赛亚。所以,任何传讲耶稣是弥赛亚的人,不论居心为何,都是异端邪说,理当被捉下监。这就说明了∶为何扫罗如此严厉迫害教会,还以为自己是热心事奉神。

司提反的见证

拿撒勒派的信徒愈来愈多,不只是来自加利利的小民传扬这道,连耶路撒冷的祭司与学士也有许多信奉此道。在耶路撒冷有一会堂,是来自基利家与其他省分、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聚会之处,他们起来和一位背景相同名叫“司提反”的人辩论。司提反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七位执事之一,满有神的同在,在民间行神迹奇事,领许多人归主。他不断见证传讲∶耶稣就是弥赛亚,引进了救恩的新约。

会堂的这些犹太人领袖,发现他们敌挡不住司提反的见证。扫罗听到司提反的讲论,也看出此人满有恩惠能力,讲解旧约头头是道,正如旧约先知,以智慧和圣灵说话。可是保罗心想∶司提反所见证的耶稣绝不是弥赛亚;司提反这帮人还说耶稣已复活了,如果这样下去,拿撒勒派运动的发展就越发不可收拾。对於身为法利赛人的扫罗来说,只有消灭此新兴运动,才能保住祖宗传统信仰。

当会堂的人设计陷害司提反、使他被犹太人公会处死时,扫罗也喜悦他被害,甚至是作假见证且执行死刑者的同伴,帮忙看守他们的衣裳(《徒》7:58-60)。司提反的殉道,给公会的人带来机会,全面扑灭拿撒勒派,门徒四散至犹太与撒玛利亚,以及叙利亚各处。虽然司提反受审的神情(他的相貌像天使)与死前的见证(求主饶恕他们)在扫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他仍是不顾一切继续逼迫在耶路撒冷与各地的教会。他为要贯彻到底,连逃离巴勒斯坦的信徒也不放过,领了大祭司的公文,远赴叙利亚的大马色的各会堂,捉拿在那里避难的基督徒领袖,逮捕归案,押解回耶路撒冷受刑。

大光的照耀

扫罗行路将到大马色,正午之时,忽然从天而来的大光(比日头还亮)四面照耀著他。他扑倒在地,主耶稣向他显现,向他说话∶“扫罗,扫罗,你为什麽逼迫我?”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扫罗从地上起来,发现自己竟已眼瞎,有人拉他进了大马色。三天之後,主差遣亚拿尼亚来为他祷告,叫他眼睛重见光明,并使他明白了在路上所经历的事。扫罗奉主的名受洗,成为特选的器皿,传福音给以色列人与外邦人。

为何扫罗蒙光照,却瞎了眼呢?原来扫罗在归主之前,自以为聪明,反成了愚拙;肉眼虽明亮,心眼却是瞎的。他以往拒绝相信耶稣的原因,正如其所言∶“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魔鬼)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著他们。”(《林後》4:4)他在往大马色的路上蒙神的光照,肉眼瞎了三日,显明他以往是凭著外貌(肉体)来认耶稣;从今以後,不能再这样认 了(《林後》5:16)。三日之後,遮蔽扫罗眼睛的鳞片掉落,其心眼已开,清楚认识耶稣是主,也正是他所见证的∶“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已经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後》4:6)。

扫罗在大马色住了些日子,他不但没有按原计划逼迫捉拿基督徒,反而在各会堂里传扬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这外在的转变是惊人不已。然而,内在的思想更新是耐人寻味的∶是不是扫罗放弃以往的神学立场(“耶稣被挂在木头上遭神咒诅”)?不是的,因“凡被挂在木头上的是遭咒诅的”是铁定的真理。但是,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那些宣称祂已复活的人,他们的见证是真实的,连扫罗自己也亲眼看见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与说话。既然“耶稣从死里复活”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显明祂蒙神悦纳,神已将祂高举。那麽,关键问题在於∶为何蒙神悦纳的耶稣,必须受死承担咒诅呢?

钉十字架的基督

从神而来的的启示,临到了扫罗。他在早期书信《加拉太书》中,将此基要问题的解答向读者详述陈明∶

律法的咒诅是临到所有未遵行全律法的人∶“凡不常照律法书上所记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诅”。既然世人都犯了罪,没有一人可以遵行全律法,所以我们都是被咒诅的。主耶稣完全顺服天父旨意,遵行全律法的要求,所以只有祂是不受律法咒诅的。然而,因祂爱我们,为我们承担了咒诅刑罚。“基督既为我们成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著说∶‘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10-13,引用《申》27:2621:23)。

原来,耶稣是为我们成了咒诅,承当了我们应受的咒诅。扫罗终於明白了∶身为弥赛亚的耶稣,必须死於十字架上的原因。那就是∶“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弥赛亚竟然被挂在木头上”这就是扫罗以前不能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十字架讨厌的地方”(《加》5:11)。“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而言,是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如今,扫罗在蒙了光照之後,定了主意∶“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祂钉十字架”,一生传讲“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32:2)。

从大马色到耶路撒冷

扫罗悔改信主的时间,大约是在主後33-35年间。他先在大马色与邻近阿拉伯地区宣扬福音,然而遭到犹太人极大的反对,甚至他们商议要杀他。曾几何时,逼迫信徒的人,现在成为被逼迫的信徒。他在夜里,从城墙上被门徒用筐子缒下去,逃离了大马色。

扫罗在悔改信主三年之後,来到耶路撒冷,想见彼得,并与门徒结交,但无人敢接待这位先前迫害他们的人,也不信他是基督徒。唯有巴拿巴领他去见使徒。他见到了彼得与主的兄弟雅各。这次的会面非常重要,互相印证从主领受的启示,因为复活的主向他们三位个别显现。他们都是使徒,为复活的主作同一的见证,传一样的福音。所以,扫罗自己说∶“不拘是我是众使徒,我们如此传,你们也如此信了”(《林前》15:3-8,特别提到主耶稣向此三位使徒显现)。

扫罗在耶路撒冷与信徒共同出入,极力传扬耶稣是弥赛亚,同样遭到犹太人的反对且要杀他。後来,主耶稣吩咐扫罗离开耶路撒冷,差他远赴外邦人中传福音。这正是他蒙大光照耀时所领受的呼召∶“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上帝”(《徒》26:18)。

结语∶“以认识主耶稣为至宝”

心眼已开的扫罗,受命叫人心眼得开;先蒙光照的扫罗,要领人归向真光。他从耶路撒冷回到家乡大数,在基利家与叙利亚省传扬基督,叫人心眼得开而归向光明。他为主的名受许多的苦难,多次下监牢遭鞭打(《林後》11:23-24);很可能的,他也因归信基督而被家人扫地出门,失去了丰富家产的继承权,因他见证说∶“我为祂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著基督”(《腓》3:8)。原来是“外面得势,但里面捆锁”的犹太拉比,因著“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而成为“外在受苦,却心灵自由”的基督使徒。


3. 安提阿的“基督人”

在巴勒斯坦北方的临海城市“安提阿”,是罗马帝国叙利亚省的首府,是散居世界的犹太人聚集中心之一。在此,犹太人与外邦多种族并居,异教信仰林立。基督教会在耶路撒冷建立约十年之後,已在安提阿立足且蓬勃发展。

当司提反殉道之後,耶路撒冷教会大遭逼迫。那些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信徒,被迫逃离耶路撒冷,来到邻近犹太人群居之区域,如居比路(即“赛浦路斯”)、腓尼基、叙利亚等处,他们也来到安提阿。

福音是关乎万民的

这些四散的门徒,只向犹太人传福音。然而,其中有些来自居比路与古利奈的门徒,到了安提阿。他们扪心自问∶“难道这福音只是给犹太人的好消息吗?难道不也是给万民的大喜信息吗?”於是,他们勇敢迈出大步,也向外邦人传讲主耶稣。许多人悔改信主,教会在安提阿成立了(《徒》11:19-21)。

大批外邦人归主的消息,传到了耶路撒冷使徒们的耳中。这并非首次外邦人归主的案例∶近来有“该撒利亚”的百夫长哥尼流,在彼得带领之下全家归主;在大数的保罗也很可能向外邦人传福音(因这是他所蒙的召)。然而,此次安提阿的情形是很多人信主,如同撒玛利亚人因腓力的传讲,大批信主一样(《徒》8:14)。事关重大,所以使徒们决定差遣代表到安提阿,实地察看。差遣谁去呢?最合适的人选是“巴拿巴”。

“劝慰子”巴拿巴

巴拿巴是利未人,出生於居比路。他在耶路撒冷教会中有美好的见证,奉献家产,爱主爱人,被称为“劝慰者”(《徒》4:36-37)。他到了安提阿,看见外邦人大批真诚归主,非常喜乐,深知这是神的奇妙作为。他很能鼓励来自居比路的同乡,并其他古利奈人。巴拿巴是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安提阿教会在他的带领之下日益增长,到了一个地步,需要帮手来同工。谁能且愿意参与带领安提阿教会的重任呢?虽然优秀的犹太弟兄为数不少,但是谁能抛弃传统的偏见、愿全心投入外邦宣教事工呢?

巴拿巴想到一个最合适的人,就立刻动身前往找寻此人—-保罗。那时保罗正在其家乡大数与周围区域,积极从事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巴拿巴找著了保罗,保罗就随他到安提阿一起同工。他们共同建造安提阿教会,带来强有力的见证(《徒》11:25-26)。

“基督的人”

此後,门徒被当地人称为“基督徒”,这是教会历史上的里程碑。原来门徒是被称为“拿撒勒派”。很明显的,当地犹太人不会以含“基督”此词在内的名称,来称呼他们的。因为,“基督”就是“弥赛亚”的希腊名称。假如犹太人称这些信主的人为“弥赛亚徒”,这就等於表明犹太人承认主耶稣是弥赛亚救主。然而,对外邦人来说,“基督”只是一名字(也许听起来有点特别),与犹太教并无直接关连。外邦人看见这些门徒的言行,见证“基督Christ”为救主,就称他们为“基督的人Christ-ian”。

安提阿教会的领袖,除了巴拿巴与保罗之外,尚有称为“尼结”(拉丁姓,“黑”的意思)的“西面”。有些人认为“西面”就是替耶稣背负十架的“古利奈人西门”(《路》23:26)。另外还有“古利奈人路求”与“马念”,马念是在大希律王的宫廷中长大的,是希律安提帕(即杀害施洗约翰的分封王希律)的童年同伴。安提阿教会在他们的带领之下蓬勃发展,信而归主成为“基督的人”日益增多。

安提阿的医生

约在此时,有位年轻的希腊医生名为“路加”,成为安提阿教会的一份子。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是重要人物,後来他写作了两卷署名为“路加致提阿非罗”的书,即《新约圣经》中的《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在这两卷书中,路加以医生精确的手法,收集考察史料,忠实记录初代教会的起源。他写历史的准确严谨,连现代史家都佩服不已,实在堪称为“第一位教会史家”。

虽然圣经本身并未明言“路加”是安提阿人,但是早期教会传统提供了证据。约在主後170-180年的文件“路加福音前言”记载∶“路加是在叙利亚的安提阿的市民,他的职业是医生,是使徒们的门徒”。第四世纪史家“优西比乌”的名著《教会历史》,也清楚提及路加是安提阿人。

另外,在《使徒行传》11:28的经文,有些抄本记载∶“当我们聚集的时候”,此表明路加当时在安提阿。正如《使徒行传》中,有些段落使用“我们”作主词(16:10-1720:521:1827:128:16),与其它以“他们”作主词的段落有别。这些“我们”的段落,清楚表明∶路加後来成为保罗亲密的宣教同工,至少自第二次宣教旅程起,他就伴随保罗,与他同工。保罗常在书信中提到他(《西》4:14;《门》24)。甚至直到保罗殉道之前,众人离弃保罗、同工不在身边时,只有路加仍与保罗同在(《提後》4章)。难怪保罗称他为“亲爱的医生”。

第一次的爱心行动

先知亚迦布来自耶路撒冷,被圣灵感动,在安提阿教会聚会时,预言天下有大饥荒。这事到罗马皇帝革老丢在位年间(主後4154)果然发生了。根据罗马史家苏东尼斯(Suetonius)所著《革老丢生平》所记∶在革老丢年间连续荒年庄稼欠收。犹太史家约瑟夫也在其《古史》中,特别记载∶巴勒斯坦在主後46年为饥荒所困,幸有底格里斯河那边的亚底雅比王国皇太后(为犹太裔)鼎力相助,收购埃及玉米与居比路的无花果,及时纾解犹太地的燃眉之急。

安提阿教会的门徒们听到预言之後,就定意照各人的力量,爱心捐献金钱,预先送去犹太地,以帮助主内弟兄姊妹面对将要来临的灾荒。这是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外邦教会的“基督人”帮助耶路撒冷母会的爱心行动,真是主内一家,彼此相爱团契。

外邦宣教的基地

巴拿巴和保罗受安提阿教会的差遣,将爱心奉献的捐款,带到耶路撒冷的教会。他们也趁此机会,与母会的领袖商讨关於“传福音给外邦人”的圣工。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是称为“柱石”的三位∶使徒彼得、使徒约翰、主的兄弟雅各。他们都明白神呼召巴拿巴与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外邦人大批归主,这些果子就是神施恩给外邦人的的明证。另一方面,他们也认清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要使命是要向犹太人传福音。双方行右手相交之礼,表明在主里互相接纳团契。耶路撒冷的使徒主要作犹太人的福音工作,巴拿巴和保罗则往外邦人那里去传福音(《加》2:1-10)。此後,有了耶路撒冷母会使徒们的祝福与支持,巴拿巴和保罗可放心大胆的向外邦进军,安提阿教会就成为向外邦宣教的中心。

从安提阿出发

巴拿巴和保罗回到安提阿之後,积极祷告准备赴外邦各地宣教。不久,在一次聚会中,圣灵吩咐教会∶“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保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徒》13:1-3)。既然主吩咐他们去,教会立刻顺从,使他们放下本地之工,迈向那广大的禾田。首先,巴拿巴和保罗从叙利亚沿岸,向西航行到居比路(赛浦路斯)岛,这是巴拿巴的家乡,也是宣教旅程的首站。

此行有称呼“马可”的约翰作帮手,他是巴拿巴和保罗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同工。他的家在耶路撒冷,是门徒常聚会祷告的地方,他也是巴拿巴的表亲。他熟悉主耶稣的生平事迹,因他是使徒彼得的属灵儿子(《徒》12:12;《彼前》5:13)。所以,他以目击证人的身份,加上从彼得所学习的,必可为主耶稣作强有力的见证。早期教会传统指证他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他与巴拿巴和保罗同去,是传福音的得力助手。

外邦宣教的策略

外邦宣教大业,绝不可随便从事,必须有明确的执行计画。宣教旅程的各站,是罗马帝国境内沿主要公路的重镇,福音可从这些城市向周围四境传播开来。如何寻找外邦人来听福音呢?巴拿巴和保罗先从那些“慕道的外邦人”著手。这些“敬虔进犹太教的外邦人”(《徒》13:43),每逢安息日都到犹太人会堂聚会。在罗马帝国全境有许多外邦人,被犹太人的“独一真神信仰”所吸引,他们看破异教多神信仰的虚妄。这些外邦慕道友,大多数并未接受割礼、遵行全部犹太律法。但是他们参加会堂的崇拜,有些还守安息日与食物洁净条例,他们被称为是“敬神之人”。他们对旧约律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每周都在会堂听人诵读律法与先知的书。所以,巴拿巴和保罗所到之处,他们都先在安息日进会堂,以接触这些外邦慕道友。

巴拿巴和保罗以“会堂”作为传福音的第一站,另有一重要原因∶“犹太人也需要福音”。巴拿巴和保罗认为∶犹太人身为神的子民,但是背约远离神,理当先向他们传福音,带领他们悔改归向神。如此,才能恢复犹太子民在旧约时所领受的使命∶向外邦人传福音。保罗和巴拿巴渴望各地的犹太人先悔改,与他们一同向当地的外邦人传福音。只有当犹太人弃绝这道,他们才转向外邦人去传(《徒》13:44-49)。

结语∶安提阿的“基督人”

安提阿教会是“基督人”的团体,在教会历史上扮演承先启後的重责大任。安提阿是第一个“犹太人与外邦人合一”的教会、第一个“以爱心行动帮助耶路撒冷母会”的教会、第一个差派宣教士“向万民传福音”的教会。安提阿教会活出“主内不分彼此、对内爱心帮助、对外广传福音”的美好典范。美哉!安提阿的“基督人”!


4.教会在巴勒斯坦的进展

在司提反为主殉道之後,耶路撒冷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四散各地去传福音。有些到了叙利亚的安提阿,传福音给外邦人,建立教会。另有些门徒分散在犹太与撒玛利亚各处,传扬福音,为主作见证。这正是主耶稣所吩咐的∶“你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福音是如何在巴勒斯坦(“犹太全地”与“撒玛利亚”)传开的呢?

撒玛利亚的往事

撒玛利亚位於犹太与加利利之间,撒玛利亚人原是以色列人,他们与犹太人不相往来,有其历史渊源。所罗门王死後,以色列人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北国的诸王都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以色列国在主前722年,亡於亚述。亚述诸王将撒玛利亚人口的上层阶级,迁离出境,又将其他外族人移入。入境随俗的外族人与以色列人通婚,与以色列人混合成一体。然而,在犹太人眼中,撒玛利亚人是混血,在宗教上与种族上都是不纯正的。犹大王约西亚在位年间(主前640-609),曾领军进入撒玛利亚城邑,除灭邱坛的殿,镇压此混合的信仰(《列王纪下》23:19-20)。

南国犹大於主前586年,亡於巴比伦。当波斯帝国时期,被掳的犹太人得以归回巴勒斯坦。撒玛利亚人向归回的犹太人提议合作,参与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遭犹太人断然拒绝。撒玛利亚人就多方阻挠犹太人重建圣殿与修筑墙垣(见《以斯拉记》与《尼希米记》)。双方仇恨越来越深。撒玛利亚人自行在基利心山建圣殿,其时约在主前第四世纪。此事在犹太人看来,是大逆不道。所以,到了玛迦比王朝时犹太独立,版图扩张至撒玛利亚,约在主前129-128年,John Hyrcanus摧毁此殿,使撒玛利亚人臣服於犹太的统治。直到主前61年巴勒斯坦被罗马征服,撒玛利亚人才从犹太的轭下挣脱。

撒玛利亚人只接受他们修改过的“摩西五经“为正典,认为摩西是最後一位先知。他们宣称基利心山(并非耶路撒冷)才是敬拜神的所在。所以,当主耶稣来到叙加井旁时,撒玛利亚妇人争论说∶“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犹太人)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撒玛利亚人也等候弥赛亚的来临,他们所盼望的是那位“像摩西的先知”(《申》18:15)。所以,撒玛利亚妇人指著主耶稣说“莫非这就是基督麽”,众人後来也见证说“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显然,主耶稣在世时已经在撒玛利亚撒种,已有不少人信了主。(《约》4:1-42)。

腓利赴撒玛利亚

主耶稣讲到真实的敬拜,不在乎是基利心山或耶路撒冷,只在乎在圣灵里按真理来敬拜。真实的敬拜超越了种族隔阂与历史仇恨。主耶稣讲到“好撒玛利亚人”的慈心(《路》10:30-37),以及 所医好的十个 疯病人,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回来感谢荣耀神,显出其信心(《路》17:11-19);主也亲自吩咐门徒要到撒玛利亚作 的见证(《徒》1:8)。这都表明撒玛利亚人大批悔改信主,是指日可待的。

原是七位执事之一的腓利,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中的领袖,极具布道的恩赐。司提反殉道後开始大逼迫时,他蒙主差遣到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收割已熟的庄稼。腓利告诉撒玛利亚人弥赛亚已经来了,就是主耶稣。许多人接受腓利所传的福音,大批悔改归主,并受了洗。

腓利会选择前往撒玛利亚布道,是划时代的壮举,因为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仇视颇深。从人来看,撒玛利亚人怎麽会听一位犹太人的信息?结果竟然是大批接受主耶稣悔改受洗!这实在是令人兴奋的时刻,也是危险的关头。犹太的信徒会不会怀疑撒玛利亚人真的明白福音吗?他们会不会避讳不与撒玛利亚信徒交往呢?

撒玛利亚的五旬节

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听见腓利布道成功的消息,就差遣两位领袖彼得和约翰去撒玛利亚,了解情况,处理此敏感问题。两位使徒看见这些撒玛利亚人信主是真实恳切的,就按手为他们祷告。奇妙的事发生了,圣灵的恩赐在他们当中彰显出来,正如在耶路撒冷五旬节时所发生的一样。这被称为“撒玛利亚的五旬节”,印证了撒玛利亚信徒是真正悔改得救。使徒亲自按手为他们祷告,撒玛利亚信徒得到了确认;他们与犹太信徒一样,也服在使徒的领导权柄之下,成为上帝家里的人,不分彼此。使徒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一路在好些村庄传扬福音,领撒玛利亚人归主。

第一位非洲人

腓利下一步的工作,是向埃提阿伯(即今日的“衣索匹亚”)的太监传福音。此太监是女王干大基的财务大臣,是敬畏神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在耶路撒冷礼拜之後返乡途中。腓利在往迦萨的路上遇见他,他在车上读圣经,正念到《以赛亚书》53章的“受苦之仆”。腓利从此向他传讲主耶稣。他相信接受,并在路旁受洗归主,喜乐的南行返乡,他可说是在非洲的外邦人归主记录上的第一名。腓利北上,在巴勒斯坦海岸各城镇传福音,从亚锁都直到该撒利亚,然後定居在该地。显然,该撒利亚的教会是腓利建立的。

该撒利亚的百夫长

在巴勒斯坦海岸的各城各乡传福音的,不只是腓利而已,使徒彼得也开始周游四方传道。他在沙仑平原的城镇传福音,这些地方是犹太人与外邦人参半的所在,基督徒已经在此区建立了教会。彼得的活动范围是以“吕大”与“约帕”为中心。当他在约帕(紧邻今日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时,北方约60公里之远的该撒利亚(是罗马巡抚驻节之地),有一罗马义大利营的百夫长差人来邀请他到家里访问。这位百夫长,名为哥尼流,如同埃提阿伯的太监,是敬神的外邦人(改信犹太教)。他蒙神指示邀请彼得前来讲道。耐人寻味的是,腓利虽在该撒利亚,但是神并未安排腓利前去帮助哥尼流一家,乃是差派使徒彼得前去。因为又有另一个“五旬节”要发生了!

外邦人的五旬节

彼得身为犹太人,要进到外邦人的家里,这是不合礼仪条例,会成为不洁净,他绝不会接受这样的邀请。然而,就在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到彼得在约帕的住处之前,彼得在祷告之时得见异象。主亲自向他说话∶“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彼得蒙圣灵指引,要他顺服前往哥尼流家。彼得就带了六位犹太弟兄一同前去该撒利亚的哥尼流家。彼得在哥尼流家,宣讲主耶稣的福音。就在那时,在哥尼流家一切听道接受而信的人,都被圣灵充满,正如五旬节那天彼得讲道时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彼得和他的同伴大感震惊,只有感谢神。於是彼得吩咐奉主耶稣的名给他们施洗,这一天被称为是“外邦人的五旬节”。

哥尼流全家归主,很可能发生在“安提阿”的外邦人归主之前,根据《使徒行传》中的记载,此事在先。後来彼得在“耶路撒冷会议”时,也作见证说∶“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徒》15:7)。如此说来,哥尼流家中的教会,是第一间外邦人在犹太地的教会。

彼得进入未受割礼的外邦人的家中,传到了使徒与在犹太的弟兄耳中。这事非常严重,比“腓利与撒玛利亚人来往”更引起非议。当彼得回到耶路撒冷时,奉割礼的犹太门徒起来和彼得争辩。彼得将事情原委一一道来。众人就安静不言语了。因他们不能否认∶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外邦人悔改得生命了。关於“外邦人归主”,在犹太人与基督徒的心中产生了涟漪的震撼,对日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主後40年巴勒斯坦发生一件大事,对犹太人而言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对基督徒来说,可能是世界末日的前兆。

皇帝的“造神运动”

自从该撒亚古士督Augustus以来,犹太人每日在圣殿为罗马皇帝祷告献祭,表明效忠,皇帝也负担献祭的开销。但是到了该吴Gaius(又名加列古拉Caligula)於37年即位时,他宣称自己是神,不满意犹太人的作法(根据斐罗PhiloEmbassy to Gaius书中的记载)。虽然罗马皇帝早就在帝国东部,被臣民拥为“神明”,可是犹太人因“一神”信仰的特殊,被皇帝们特许为例外。Gaius不愿继续给予犹太人特权,下令要犹太人尊他为神,向他献祭。

当犹太地的詹尼亚Jamnia镇,外邦居民建了神坛给Gaius时,人口占该镇多数的犹太人,立刻拆毁之。当消息传到了Gaius耳中,他采取严厉的报复手段,下令在耶路撒冷圣殿里安置其雕像。他深知此举会引发犹太人宁死不屈的抵抗,就命令叙利亚省总督Petronius率大军压境。

主後40年皇帝这项疯狂的行动,对巴勒斯坦的基督徒来说,也是惊天动地的灾祸。非常可能的,基督徒想起主耶稣在《太》24章的“橄榄山讲论”所说的∶“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那时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基督徒担心这迫在眉睫的危险,是否就是主预先所警告的,因为“读的人需要会意”(《太》24:15)。

Petronius虽领军进入巴勒斯坦,但是不愿执行皇帝Gaius的疯狂命令,尽量拖延时日。就在此时,希律亚基帕王Herod Agrippa(统管加利利与约但河东),他是大希律王的孙子,与Gaius的关系亲密,紧急陈情,恳请皇帝收回成命。皇帝就写信下达Petronius∶如雕像已经安放,则不可移除;如尚未安置,则就此停手。不久之後(411月),Gaius遇刺身亡,巴勒斯坦的危机终告解除。

苦杯临到

Gaius的叔父革老丢Claudius继任罗马皇帝,他也是希律亚基帕的老友。他即位後,立刻将犹太与撒玛利亚两地并入希律亚基帕王的版图。所以,希律亚基帕王的辖管范围,在其末後三年(41-44年)已经与祖父大希律王时相同。希律亚基帕就是《使徒行传》121节所说的“希律王”,他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大约十年前,因司提反殉道引起的大逼迫时,门徒四散,使徒未遭毒手,仍留在耶路撒冷。但是现在使徒成为逼迫攻击的主要对象∶雅各(约翰的哥哥)被斩首,彼得被捉下监。雅各是十二使徒中第一位殉道者,他与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是三位与主最亲近的使徒之一。他与约翰曾抢先求“荣耀的大位”,终於率先喝了“主所喝的苦杯”(《太》20:20-28;《可》10:35-45)。

希律亚基帕逼迫教会,显然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为何要在逾越节期逮捕彼得,并安排在节期後当著百姓办他呢?很可能是因为使徒活动频繁,信主人数增多,连撒玛利亚人也大批归主;最让犹太人不能忍受的是,彼得竟然到外邦人哥尼流家去传这道。所以当犹太地成为希律亚基帕的辖区之後,他继续争取犹太领袖的支持,就刀杀雅各与公审彼得。

结论∶

彼得蒙主拯救出监,时约主後44年逾越节期,他离开耶路撒冷避难,往别处去传福音,可能也到安提阿去(《加》2:11),待希律亚基帕死後,再回耶路撒冷。希律亚基帕自高自大,於该年璁期在该撒利亚突然暴毙,原因是遭神处罚被虫咬死。犹太地又归回罗马巡抚统治,巴勒斯坦恢复旧观。其实无论得时不得时,基督精兵继续前进,广传福音教会增长。路加写下结论∶“神的道日渐兴旺,越发广传”(《徒》12:24)。


5. 耶路撒冷会议

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开, 许多外邦人归主加入教会,这对犹太人基督徒来说,是需要面对的难题。连使徒彼得进到外邦人哥尼流家里,领其全家归主,在耶路撒冷的教会都引起骚动。他们听了彼得的见证,不能不承认∶“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徒》1118)。後来,在安提阿的外邦人大批悔改信主,加入教会。不但如此,安提阿教会差派保罗与巴拿巴出外宣教,在赛浦路斯与加拉太省各地,建立许多教会。在犹太地的信徒,如何看待外邦人悔改信主呢?

“割礼派”的由来

在耶路撒冷的信徒,认为教会是神子民的团体,所以应在以色列人中向他们传福音作见证。特别是那些原随从法利赛教门的人,信主以後,仍是为律法热心(《徒》1552120)。他们承认∶既然许多犹太人拒绝主耶稣,所以福音传向外邦人,外邦人得以进入弥赛亚国度,直到数目添满。但是,他们坚持这些进教的外邦人必须受割礼,且遵行摩西律法,才能得救。

然而,在耶路撒冷之外的犹太信徒,并未坚持外邦人信徒必须履行这些条件。彼得并未要哥尼流全家受割礼,因为他已清楚知道“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不洁”(《徒》1015)。当保罗与巴拿巴代表安提阿教会,将救助饥荒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时,他们所带的同工希腊人提多,是没有受过割礼的(《加》23)。显然,安提阿教会并未要求外邦人信徒,受割礼或遵行礼仪律法。也未要求後来新建立的外邦教会,必如安提阿母会一样。

当时有些犹太人,认为只需要明白割礼的属灵意义,不需在礼仪上受割礼,例如提摩太从小并未受割礼(《徒》161-3)。约瑟夫Josephus在《犹太古史》中,就记载了外邦人进犹太教不需受割礼的例子。然而,大多数的犹太人,甚至包括思想希腊化的人(如亚历山大的斐罗Philo),都认为割礼的施行是不可废除的。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有不少人坚持外邦信徒必须受割礼,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此问题关系重大,若不是有睿智的领袖沟通疏导,公开讨论而定案,则非常可能导致教会分裂成两大阵营∶耶路撒冷与犹太地的教会,安提阿与外邦各地的教会。

在安提阿的争论

後来,有些从犹太的弟兄来到安提阿,他们是“割礼派”,教训弟兄们说∶你们外邦人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就不能得救。他们视割礼为得救的必要条件。保罗和巴拿巴清楚明白人得救是藉著相信主耶稣,并非藉著受割礼守律法。这些“律法主义者”所讲的,与圣经所说的救恩之路背道而驰。所以,保罗与巴拿巴大大的与他们争辩(《徒》151-2)。这些割礼派的门徒,不与未受割礼的外邦人来往,自然不与外邦信徒一同吃饭,更不与他们同领圣餐。如此一来,在实际生活上,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不能同桌共餐,不能同享圣餐主内团契。这给安提阿教会带来极大的难处。有些人反对“割礼派”的“受割礼才得救”的谬论,但却不愿扩大争端,就不与外邦信徒同桌吃饭团契,以息事宁人。

彼得的妥协

当这些耶路撒冷“割礼派”门徒来到安提阿时,彼得正好也在安提阿。原先彼得来到安提阿,与外邦信徒一同吃饭,但是当这些“割礼派”的犹太弟兄来了之後,他就避开退去,与外邦信徒隔开,只和犹太人信徒同桌。原因何在?彼得是否忘了他在约帕看见的异象?他在该撒利亚进了外邦人哥尼流家,并且与他们一同吃饭。显然彼得不赞同“割礼派”门徒的讲法,然而,这些从耶路撒冷来的弟兄,被称为是从雅各那里来的。其中一人很可能带了雅各的口信(让彼得知道耶路撒冷教会情形),或者那人自己加油添醋游说彼得一番,使得彼得注意此敏感问题,导致他出此下策,与外邦人隔开。理由是为了在耶路撒冷“割礼派”弟兄们的软弱良心,迁就他们,怕让他们跌倒或无事生非。

保罗面责彼得

但是,彼得身为使徒领袖,他的妥协退让,无论对犹太人或外邦人信徒,都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後果。不仅让“割礼派”门徒得寸进尺,也让外邦人信徒低声下气。当时其馀的犹太人(包括保罗亲密的同工巴拿巴)随从彼得,不与外邦人信徒同桌吃饭。保罗蒙神带领,看出彼得的作法,虽然是避开了暂时的纷争,但是长远来说,蒙蔽了福音的真理∶救恩是神赐给我们的白白恩典,藉著信靠基督领受的,不是藉著受割礼。“主内团契”是“主内得救”的必然结果,假如将“受割礼”作为“主内团契”的先决条件。则不啻是宣告“受割礼”是得救的必要要求。如果迁就“割礼派”的讲法,则外邦人信徒不能与犹太信徒同领“主的晚餐”,不能同领主基督的饼与杯,这等於表明外邦人与犹太人并未合为一体(《林前》1016-17)。难道已经被拆毁的“中间隔断的墙”又要重建吗?(《弗》214-22

彼得的妥协回避是严重的错误,所以保罗就“当面抵挡他”。虽然彼得在内心知道割礼不是得救的条件,可是他的外在行为所暗示的却是如此。所以保罗说彼得是“演戏装假”。

加拉太省众教会

安提阿事件之後不久,“割礼派”门徒到了加拉太省的各教会。这些在保罗与巴拿巴宣教旅程之後所新建的教会,是属灵上的婴儿,被“割礼派”门徒的异教之风吹得飘来飘去。不少信徒听从“受割礼守律法”的教训。消息传到安提阿,保罗大吃一惊,立刻写了一封紧急书信,给他所带领信主的加拉太人,即著名的《加拉太书》。书信开宗明义说∶“我稀奇你们这麽快离开那藉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那并不是福音,不过有些人搅扰你们,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加》16-7)。整封《加拉太书》洋溢著使徒保罗的“爱之深,责之切”∶对“加拉太人”谆谆告诫的叮咛,对“律法主义者”痛心疾首的驳斥。《加拉太书》可说是中流砥柱力挽狂澜,阐明“唯独信靠基督才能称义”的福音真义。

割礼派在安提阿与加拉太众教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安提阿教会见事态严重,就差派保罗、巴拿巴与几位代表,上耶路撒冷去见众使徒和众长老,以作定夺。

主的兄弟雅各

主後44年希律王囚禁彼得,後来彼得蒙主拯救获释,避难他处时,他交代说∶“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与众弟兄”(《徒》1217)。可见雅各在当时已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主要领袖。很可能,从四零年代起,彼得与众使徒经常出外旅行布道,而雅各一直在耶路撒冷留守坐镇,率领众长老治理教会。当保罗悔改信主三年之後,他上耶路撒冷去见彼得,也见到了主的兄弟雅各,并没有见到其他使徒(《加》118-19);後来,他与巴拿巴将救助奉献带到耶路撒冷时,他们见到了在耶路撒冷教会被称为“柱石”的三位领袖∶雅各、彼得、约翰,与他们行右手相交之礼。值得留意的是∶雅各名列首席。显然,雅各已经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首要领袖。

当安提阿教会代表团到了耶路撒冷,他们首先向使徒与长老们报告,安提阿教会与加拉太众教会的景况。有法利赛人背景的“割礼派”门徒,起来主张∶必须给外邦人信徒施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律法。使徒和长老们就召开会议来解决此项争端。此即著名的“耶路撒冷会议”,时约主後49-50年。

开会的过程

可想而知,“割礼派”人士提出许多辩论,彼得起来说话(很可能从保罗对他的指正学到功课),提醒大家∶神使用他到哥尼流家中,领外邦人归主;外邦人得救与犹太人一样,都是本乎恩藉著信;不要将犹太人都不能负的轭,加在外邦人身上。保罗与巴拿巴也起来述说神藉著他们在外邦人中传福音,他们与犹太人一样蒙恩得救。最後,雅各(割礼派可能原先以为雅各会支持他们)作结论说∶很明显的,神已经拣选外邦人归在自己的名下,正合旧约先知阿摩司的预言,因此不可难为外邦人信徒。雅各的定案,成了大会的决议∶凡信靠基督的外邦人信徒,不需另外加上任何其它事项,作为得救或与犹太信徒团契的条件。

主要真理原则已经确认,然而,生活实行上仍有需注意事项。在外邦各教会所在的城市,都有犹太人居住,在“会堂”里诵读传讲摩西的律法;也必有犹太信徒在外邦城市的教会中。这些犹太基督徒,自幼以来成长的背景是遵守食物洁净条例,不与外邦人往来。虽然外邦人信徒不需受割礼,不需守礼仪洁净条例,但是为了犹太弟兄们的良心软弱(不是每个犹太信徒都像保罗或彼得,立时得到释放),只要在不违背“福音真理”的大原则下,外邦人信徒应当尊重犹太弟兄的生活方式。所以,大会根据雅各的定案,决议订出“生活守则”给外邦人信徒作为指南,众人皆以为美。

生活守则

“生活守则”的内容共有四项禁戒∶(1)祭偶像的物--不吃祭拜过偶像的食物;(2)血--不吃血;(3)勒死的牲畜--因其肉中带血;(4)奸淫--外邦人的放荡恶俗。这四项禁戒,在《利未记》17-18章有清楚的叙述,自古以来,犹太人都要遵守的。外邦人社会道德松散,祭拜偶像与奸淫时常发生,需要提醒信徒不沾染恶俗;不可吃血的条例早在“挪亚之约”中已明订清楚(《创》94),犹太人认为普世的人都应遵守。总而言之,外邦人信徒要遵守此四项礼仪洁净条例,因为外邦的社会环境邪恶。另外,藉此尊重犹太弟兄的良心,且避免犹太人误会基督徒,以利向他们传福音。

使徒与长老们将决议写下成正式信函,拣选犹大与西拉为代表,伴随保罗与巴拿巴到安提阿教会说明。书信的用语是以爱心说真理,没用命令的口吻,乃是热诚安慰之言(见《徒》1523-29)。安提阿教会众人听见信上的话,就皆大欢喜。

结论∶主内合一

“耶路撒冷会议”意义非凡,为日後数次“大公会议”奠定了根基与榜样。所争议的问题“如何接纳外邦人信徒”,在主後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後失去热度;主後135年耶路撒冷教会也成为外邦人教会(罗马皇帝Hadrian驱逐所有犹太人离开耶路撒冷,重建之为外邦城市)。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此次大会的决议仍为亚细亚省的众教会所遵行(见《启示录》21420)。根据优西比乌的《教会历史》记载,高卢(今日法国)的教会在主後177年时仍遵守奉行。其实,最重要的是争议与决议的背後,即福音的核心关键∶在基督十架上,“犹太人与外邦人中间隔断的墙”已经废去。“耶路撒冷会议”在圣灵带领之下,重申“不分犹太人外邦人,因为我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