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6


《先賢所信──早期教會史話》6-10,呂沛淵著


原刊於《舉目》雜誌第7期至46
http://behold.oc.org/

目錄


6.马其顿异象——福音传入欧洲


耶路撒冷会议之後,使徒们差遣代表与保罗和巴拿巴同去,将大会决议信函,带给安提阿与外邦众教会。如此一来,外邦教会就可确信∶耶路撒冷的使徒们和外邦人的使徒保罗,是齐心传相同的福音,一致拒绝“割礼派”的错谬。

第二次宣教之行

加拉太省的教会受到“割礼派”的影响颇深,需要帮助。所以,保罗与巴拿巴计划“第二次宣教旅程”,从安提阿出发,探望传过主道的各城。巴拿巴想要再带马可同去,然而,保罗不同意,原因是马可在上次宣教时半途而废,离他们而去。二人看法不同,只有分道扬镳∶巴拿巴带马可从水路赴赛浦路斯,而保罗沿陆路赴基利家与加拉太等地。

保罗需要同工,他选了西拉与他同行。西拉原是带耶路撒冷会议信函至安提阿的代表,热心外邦宣教。西拉是先知,有劝勉的恩赐(《徒》1532),既是耶路撒冷使徒的代表,又与保罗一样具罗马公民身份(《徒》1637)在帝国各省出入方便,真是合适人选。於是,保罗与西拉走遍基利家与加拉太各地,分送使徒信函,坚固众教会。

提摩太加入布道团

保罗与西拉来到路司得时,有一位新同工加入他们,名叫提摩太。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希腊人。提摩太受其外祖母罗以与母亲友尼基的影响,从小就明白旧约圣经(《提後》15315)。很可能,在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时,他们祖孙三代听到主耶稣的福音,认识了 就是旧约所见证的弥赛亚。保罗带领他们信主,加入当地教会。提摩太热心事奉,在当地与附近的教会有美好的见证,倍受称赞。当保罗再次造访路司得时,就邀请他加入布道团,训练他成为福音的接棒人。他也不负众望,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日後终於成为中流砥柱的教会领袖。

都是为福音的缘故

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後,与外族人通婚所生的儿女,是否仍是犹太人,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路司得的犹太人势单力薄,无法与希腊外邦文化抗争,所以容许犹太女子嫁给外邦人。按照犹太传统律法(直到今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是犹太人,应接受割礼。可能因为父亲是希腊人的缘故(希腊法律是父亲当家作主),提摩太应受割礼但未受割礼。当地的犹太人知道此事。为了避免人们误会保罗叫犹太人放弃祖宗的信仰,所以,他给提摩太补行了割礼。

得救是单单因信主耶稣基督,不是因受割礼行律法。所以,保罗不屈从割礼派的要求,要外邦人提多受割礼(《加》23)。保罗给提摩太补行割礼,因为他是犹太人,这与得救与否无关,为了传福音不让人误会。保罗自己在信主之後,仍愿遵行犹太律法的洁净礼(《徒》2126)。这显明保罗的心态∶只要不违背福音的真理,甘心作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他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麽样的人,我就作什麽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林前》919-23)。

马其顿的异象

保罗、西拉、提摩太三人的布道团,经过各城,将使徒信函所定规的,交付门徒遵守。於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增加。他们完成了在加拉太省的任务,就按原先的计划,沿主要公路干线,前往各城传扬福音。彼西底的安提阿是加拉太省的门户城市,紧邻亚西亚省边界,沿著“西巴司特大道”(the Via Sebaste),可直达亚西亚的省会以弗所。保罗与西拉顺从圣灵引导,经过北边弗吕家一带,因为圣灵禁止他们在亚西亚传福音。他们到了每西亚的边界,接下来路分两道∶向北进入庇推尼省,抵达其首府尼哥美地亚,或是向西行抵达爱琴海边的港都城市特罗亚。

本来他们想往庇推尼去,然而圣灵引导他们来到了特罗亚。特罗亚是联系小亚细亚与欧洲的水路重镇。在夜间保罗看见异象∶有一个马其顿人站著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徒》169)。保罗与同工立刻回应此来自神的呼召,坐船赴欧洲的马其顿省。

腓立比教会的起始

在特罗亚,《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初次使用“我们”来叙述行程(《徒》1610-17)。显然路加在特罗亚加入布道团, 与保罗、西拉、提摩太同工。他们在尼亚波利上岸,沿“伊格那提大道”(the Via Egnatia)来到腓立比。腓立比是马其顿省的门户城市,是罗马的殖民地。当安东尼(Antony)与奥大维(Octavian)联手剿灭刺杀凯撒的叛变集团之後,於主後42年将退役荣民安置在腓立比,为罗马皇帝的直辖市。

按照犹太律法,至少要有十个犹太男士才可成立“聚会”,有十个家长经常参加聚会,才可设立“会堂”。如果人数不足,则可安排一“祷告的地方”在河边或海边空旷处。在腓立比的犹太人居民不多,因为在此没有“会堂”。所以,到了安息日,保罗与同工出到城外,寻找“祷告的地方”。在城西约一英里半之处,甘格提斯河(the Gangites River)畔,他们发现一群妇女聚会,保罗对他们传讲福音。其中一位名叫吕底亚,是来自亚西亚省的推雅推喇城的人,是敬畏神的外邦人。主开导她的心,她和她全家都信主领了洗,她开放她的家接待保罗与同工,她的家就成为腓立比教会的起始(《徒》1640)。

後来保罗从一使女身上赶出巫鬼,使她主人们失去利用她得财利的机会。她的主人们就揪住保罗和西拉去见官长,诬告他们。官长施以严刑棍打,下在监里,交付禁卒严加看守。当後来保罗回忆因传福音所受的劳苦时,他说∶“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棍打三次”(《林後》1123-25),显然在腓立比的遭遇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保罗西拉仍在夜半祷告唱诗赞美神,忽然地大震动,监门全开锁链松落。禁卒被震醒,知道大势不妙。按照罗马法律,若是囚犯逃脱,守卫要受囚犯的罪刑。禁卒以为囚犯皆已逃走,所以要拔刀自杀。保罗挽救了他的性命并告诉他得救之路∶“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保罗和西拉将福音讲给他和他全家听,当夜他全家都受洗归主,全家都很喜乐。

第二天,官长知晓他们是罗马公民,就来道歉并央求他们离开腓立比。

保罗西拉回到吕底亚家中,劝慰教会的弟兄姊妹,与他们辞别之後,就离开 了。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我们”的用词在腓立比之後的行程就消失了,直到保罗再临腓立比时(《徒》205)才又出现。这暗示作者路加留在腓立比带领教会成长,帮助腓立比教会活出美好的见证。大约十年之後,保罗在罗马写信给腓立比教会时,信中喜乐洋溢为他们感恩不已。《腓立比书》末了(43),保罗特别提到“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很可能就是路加。

帖撒罗尼迦的争战

保罗与西拉,带著提摩太,沿著“伊格那提大道”前进,来到了帖撒罗尼迦城。此城位於腓立比西南方一百英里处,是马其顿省的首府,全省最大与最繁华的城市。犹太人为数不少,有“会堂”存在。看来保罗要以帖城为战略中心,作为福音遍传巴尔干半岛的基地(《帖前》17-8)。保罗一连三个安息日,在会堂讲道,本著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会众中间一些犹太人,与许多敬畏神的外邦人,接受福音悔改信主,帖撒罗尼迦教会成立。但是,那些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耸动群众要捉拿保罗西拉,找不著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位弟兄拉到官府,在官长面前诬告保罗他们谋反皇帝该撒。官长取了教会弟兄的保状,释放了他们。

当夜弟兄们就打发保罗西拉他们到庇哩亚去。很可能因为,耶孙等人与官长切结的保状内容,包括保罗西拉必须离开帖撒罗尼迦,在某期限内不得返回。保罗在数月之後在哥林多写信给帖撒罗尼迦教会,即《帖撒罗尼迦前书》,此时约为主後51年。书信中表明他很想见他们的面,几次要去都未能成功,因为“撒但阻挡了我们”(《帖前》218)。虽然保罗暂时不能返回帖撒罗尼迦,当地犹太人并未停止逼迫基督徒,而当地的基督徒也没有停止热切传扬福音。帖撒罗尼迦教会,成了马其顿与亚西亚众教会的榜样(《帖前》21412-10)。虽然他们遭遇极大的患难逼迫,但是靠主站立得稳,为主作见证。保罗听见他们的消息,满心喜乐(《帖前》36-10)。

保罗继续关心帖撒罗尼迦教会,在写完《前书》的半年之後,他又写了《後书》给帖撒罗尼迦的教会,内容也是鼓励在患难逼迫中的信徒,要他们靠主继续美好的见证,并以“基督再来”作为未来盼望的确据。

庇哩亚人的贤明

庇哩亚位於帖撒罗尼迦西南五十英里处。保罗与西拉并提摩太到此之後,也是进入会堂传讲基督。庇哩亚人贤於帖撒罗尼迦人,他们甘心领受福音,天天认真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的是与不是,所以有许多信主的。其中不仅是敬虔的外邦人,也有“希腊的男子”(即异教徒外邦人)悔改信主(《徒》1712)。显然,大批人归信基督,消息传到了帖撒罗尼迦,那里的犹太人听到保罗在庇哩亚,竟然接踵而来,耸动众人逼迫保罗。庇哩亚的弟兄们立即护送保罗到海边,离开马其顿省,至亚该亚省的雅典。在雅典,保罗发现这里又是传福音的战略城市,所以,他请护送他的弟兄们回去庇哩亚,要西拉与提摩太速速前来,因为庄稼已熟,收割的时候到了。

结论

“第二次宣教行”与第一次同样,是圣灵带领保罗和他的同工,迈开宣教的步伐。虽然在沿途各城中都有苦难和捆锁等待著他们,他们不顾性命勇往直前,为要传明神恩惠的福音,将真光带至黑暗之邦。

“第二次宣教行”与第一次的不同所在,是福音进入欧洲。“马其顿异象”诚为教会历史上的转捩点,到此我们终於明白为何圣灵不许他们进入亚西亚省与庇推尼省,原来福音进入欧洲的时候到了,所以不能耽误时间。因为保罗在此关键时刻的顺服,福音跨越欧亚交界,後来整个欧洲福音化,西方世界最终成为基督教世界。今日的教会承继宣教使命,值此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时刻,你我基督徒应即时顺服“马其顿异象”,回应神的呼召,踏上“宣教之路”,正如保罗他们所作的,在教会历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7.爱琴海宣教行

在使徒保罗的第二次宣教旅程中,福音进入欧洲。保罗在马其顿省的腓利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三城市传福音,建立教会。然後,他来到亚该亚省的雅典与哥林多,最後横渡爱琴海,到了亚西亚省的以弗所。保罗与同工在爱琴海沿岸宣教行,真是佳美脚踪,在教会历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保罗在雅典

保罗在雅典等候西拉与提摩太时,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心里焦急,就在会堂里与街市上向遇见的人传福音,包括斯多亚 (唯理主义) 与以彼古罗 (享乐主义) 两学派的人。保罗的辩道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很想听听这外来宗教家的新奇讲法。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请保罗到亚略巴古正式开讲。雅典市民也都有兴趣凑热闹,听听说说。

“亚略巴古”的意思是“亚略山上的法庭议会”,“亚略”是西腊神话里的主管雷电与战争的神 (等同于罗马神话中的战神) 。亚略山位于雅典上城的西边与市集广场的南面。历史上曾是市议会的会址,在保罗当时,亚略巴古仍是主管宗教与教育的议会。直至今日,希腊的最高法院仍是以“亚略巴古”为名。保罗在亚略巴古的演讲,是在议会中陈明他的信息,领人归主。而议会召集的目的,是要审定是否给予他在雅典的传教许可。

亚略巴古的布道

保罗在亚略巴古议会中,面对达官贵人传讲福音,从雅典城中“未识之神”坛位作为开场白∶“这位你们敬拜却不认识的神,现在我要告诉你们 是谁 ”(《徒》1723)。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主,也是掌管万有的主。 不能被人手所造的殿所局限,也没有任何缺乏,需要人手服事。反而我们人类从 得生命生活所需的一切。 预先定准人们的年限与疆界,要人寻求 。

接著,保罗引用希腊诗人的名句∶“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 ”(Epimenides,约主前600年)与“我们也是 所生的”(Aratus,主前约315-240年) 作为例证,说明拜偶像的蒙昧无知。虽然在过去神并不鉴察,但如今基督耶稣已经来到,带来道成肉身最高峰的启示。十字架的福音已经来临,人人必须悔改归向真神,因为神已经设立基督作审判万人的主。 已经赐下给世人可信的凭据∶ 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

基督从死里复活,对于保罗与基督徒而言,是千真万确的明证∶基督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目的为叫我们称义,叫世人与神和好(《罗》14 425;《 林後》51-21)。然而,对大多数希腊人来说,相信复活是极度的愚昧,因为希腊文化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牢桎梏,身体死亡是灵魂得以解脱;灵魂不朽,没有身体复活的事,复活的观念是荒谬的。所以,当议会官员听到复活,当中有些人就讥笑保罗,较有礼貌的就说∶“ 以後再听你讲这个吧!”。

回应与评估

亚略巴古议会没有接受保罗所传的福音,他们决定暂时搁置此案。保罗从他们的表情已经看出对他不利,于是就离开他们而去了。的确,希腊人追求世上的智慧,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看来是愚拙的。然而,神总是乐意用人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 (《林前》118-31)。听众当中有些人信了保罗所传的基督,其中有议会官员丢尼修、妇人大马哩。保罗既然未获得继续在雅典传教的许可,又不知何时亚略巴古议会重审其案件,面对福音工场广大禾田的需要,保罗只有继续前行至下一站。

在新约圣经中,我们并未听闻在雅典有规模的教会建立。当日後保罗回忆起在亚该亚省初结的果子,他所提到的是在哥林多的司提反一家 (《林前》1615 。显然,在雅典的初次宣教,归主的人不多。但是福音的种子已经撒下,更重要的是给後世留下了传福音的典范。亚略巴古的布道,是《使徒行传》首次记载保罗向知识分子集会传讲福音。所以,路加以较长篇幅记下其信息。自主後第二世纪的“护教士”,至今日的布道家,都以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讲章为典范。

保罗在犹太会堂里讲道时,他引证旧约;当他在亚略巴古议会,对希腊人布道时,他引用希腊诗人的名言。无论对犹太人或外邦人,保罗认为自己欠他们福音的债。他说∶“向甚麽样的人,我就作甚麽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 (《林前》922-23 。保罗在亚略巴古的布道,运用了与听众共有的接触点,引导他们认识主耶稣基督的位格与工作,以基督为中心,来认识神对失丧人类的救赎大爱。

保罗在哥林多

自保罗得到“马其顿异象”进入欧洲後,无论是在腓立比、帖撒罗尼迦、庇哩亚,都遭受逼迫。进到亚该亚省,情况并未改善,在雅典遭人讥笑拒绝,心里又挂念著马其顿省在苦难中初成立的各教会。所以,当西拉与提摩太从庇哩亚到雅典,与保罗会合时,保罗就立刻差提摩太回帖撒罗尼迦去(《帖前》31-2),差西拉赴马其顿省(很可能是腓立比,他带回腓立比教会的宣教奉献,见《腓》415)。所以,在雅典遭拒之後,保罗苹身来到哥林多时,心里真是“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21-3)。

保罗在此时的身心交瘁是可想而知的∶心灵上的担忧挂虑,宣教事工的进展不利,再加上身体上的苦楚疼痛,真是情何以堪。他在第一次宣教旅程途中,在路司得被暴民用石头打得半死,身上的伤痕成为永不忘“耶稣的印记”(《加》617)。此次宣教旅程中,不久前在腓立比所受的严刑棍打,如今旧痛复发,必是刻骨铭心,很可能这就是他曾三次求主挪去的“那一根刺”(《林後》127-10)。

保罗在此软弱的情况下,来到亚该亚省的首府哥林多。哥林多位于水路交通的枢纽地带,是繁华的商业大城,当时的人口约数十万,是雅典城人口的二十倍,有不少犹太人居住。由于富有奢侈,哥林多充斥各样的道德败坏,庙宇高大偶像林立,自主前五世纪起至保罗当时,一直都是恶名昭彰的大城。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保罗自觉软弱无法胜任此地的艰钜工作,但是主恩丰富够用,首先为他预备了一对夫妇亚居拉与百基拉,成为他的同伴。

亚居拉与百基拉

保罗进入哥林多後,可能四处打听织帐棚的工作机会,以支持自己生活所需。根据犹太人经典《米示拿》(Mishnah)的记载,年轻的神学生必须学习一项手艺。保罗的手艺是织帐棚,就投奔了以制造帐棚为业的亚居拉与百基拉。他们是犹太人,原居罗马,因皇帝革老丢下令犹太人离开罗马(主後49-50年间,因犹太人暴乱滋事),所以移居哥林多。圣经并未提到他们是何时信主的,可能他们在罗马时就已信主。後来他们随保罗赴以弗所,成为保罗得力的同工。保罗称他们为“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的”,说到他们“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并且“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罗》163-4)。

保罗在哥林多与亚基拉夫妇同住,从事织帐棚的工作。每逢安息日,保罗就在会堂里布道,劝化犹太人与敬畏神的希腊人。到了西拉与提摩太从马其顿回来後,情况有了极大的转变。帖撒罗尼迦教会的消息,振奋了保罗∶虽然当地的人苦害教会,但是教会靠主刚强,继续勇敢作见证传福音。保罗就立刻写了《帖撒罗尼迦前书》鼓励他们,称赞他们作了马其顿与亚该亚所有信主之人的榜样。不久之後又写了《後书》继续鼓励教导他们。

保罗重新得力

不只是提摩太回来报告帖撒罗尼迦的好消息,使得保罗大得安慰与鼓励,从腓立比教会所带回来的宣教奉献,也正补足了保罗的即时之需。所以,保罗停止了“带职事奉”,就全时间专心传主的道(《徒》185“为道迫切”的原意)。正如保罗以往的布道经历,在会堂中引证旧约证明主耶稣就是基督,造成的结果是遭到大多数顽梗不化的犹太人拒绝。他就离开会堂转向外邦人去。他就到“提多犹士督”的家中聚会,此人是敬畏神的外邦人,家在会堂附近。他的家成为哥林多教会的聚会处(他很可能就是《罗》1623与《林前》114所提到的“该犹”∶接待保罗,也接待全教会)。许多哥林多人悔改受洗,信主加入教会。其中包括了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他全家。显然他是具影响力的领袖,因为保罗後来写《哥林多前书》时,特别提到他是保罗施洗的(《林前》114)。

主的恩典实在是够保罗用的,主的能力是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主藉提摩太与西拉,带回激励保罗的结果与奉献。主更是亲自在夜间异象中向保罗说话∶“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有我和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徒》189)所以,保罗在哥林多住了一年半(从主後50年秋至52年春),将神的道教导他们。

保罗在哥林多的传道工作,带领了许多人归主,遭到犹太人的忌恨。当迦流于主後517月来到哥林多,出任亚该亚省的总督时,犹太人趁此新官上任的机会,就联合起来诬告保罗。罪状是保罗违背律法。迦流出身名门,是哲学家赛尼加Seneca的弟弟,为人机智,名列史册(见Dio Cassius所著的《罗马史》,History of Rome)。他听完犹太人的控告之後,了解这是宗教教义之争,并非民刑事案件,宣判不受理,将他们撵出公堂。

迦流的判决

迦流拒审的判决深具意义,因为保罗在马其顿省各城遭到逼迫送官法办,在雅典又未获自由传教许可。如果迦流接受犹太人的控诉,判保罗有罪,犹太人就可援用此判例,在各处藉官府权势敌挡保罗。迦流的不起诉处分,等于是宣判基督教并未触犯罗马法律。而且,迦流是如此显赫的罗马官员,对于那些想要阻挡福音的人,也得却步收敛。

十年之後,保罗在耶路撒冷遭犹太人迫害,後来上诉罗马时,政府仍是步随迦流的判例,判保罗无罪释放,传福音并未受到政府禁止。後来,罗马暴君尼禄在主後65年逼赛尼加自杀,又处死迦流。处死贤臣的暴君,改变对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策略,逼迫基督徒,开始了罗马帝国的中衰。

初探以弗所

在迦流的历史性判决之後,保罗继续在哥林多宣教约九个月之久,事工进展顺利。他就启程回叙利亚的安提阿。他带亚基拉夫妇先赴以弗所。以弗所是亚西亚的省会,是保罗原先想到的地方 (《徒》166 。保罗是路过以弗所,只能初探工场,所以他立即到会堂去,向犹太人传福音。他们有兴趣听保罗的讲论,要留他多住些日子。保罗归心似箭,就辞别他们,从以弗所启航,到撒迦利亚上岸,赴耶路撒冷问教会安,就北上回安提阿的母会,结束了第二次的宣教旅程。

结论

保罗在以弗所的临别留言∶“神若许我,我还要再回到你们这里”(《徒》1821),实在是令人深省。从马其顿的异象到以弗所的暂停,保罗深知“神若愿意”(《雅》415)是宣教的关键,神的主权旨意必要成就;他也亲身体验到“主恩够用”是宣教的能力,软弱的时候有基督的能力覆庇,就变为刚强(《林後》129-10)。所以,“宣教”就是“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因为主亲自与你同在”。爱琴海宣教行是教会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见证了宣教的真谛。


8.第三次宣教行

使徒保罗在主後52-53年左右,从安提阿启程,开始了第三次宣教旅程。他经过加拉太与弗吕家等地方,重访在前两次宣教旅程所建立的教会,坚固众门徒。然後,他来到以弗所。以弗所是亚西亚省的首府,保罗在那里住了三年,以该城为中心,将福音传遍了亚西亚省。

以弗所

以弗所位于开斯特河(Cayster River)的港口,藉此河通爱琴海,贸易频繁,在当时是小亚西亚(即今日的土耳其)最重要的商埠。以弗所也是从罗马通往帝国东部主要大道的枢纽。以弗所除了在政治与商业上的显要地位,还以亚底米神庙出名。亚底米是以弗所人所崇拜的大女神,在小亚西亚当地被视为是众神明与人类之母。以弗所的亚底米神庙建筑雄伟,是古代七大奇景之一。传闻在庙中供奉的女神像,不是人手所雕,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因此,以弗所是亚底米的守护城,是此偶像崇拜的中心。信奉此偶像的人,要呼喊“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作为崇拜术语(《徒》1934-35)。

亚居拉夫妇与亚波罗

以弗所虽然陷在邪恶权势之下,但是福音真光照进了此黑暗城市。保罗曾在第二次宣教旅程的最後一站,来到以弗所作短暂的停留,在会堂里向犹太人传福音。他离开後,亚居拉与百基拉在以弗所继续作工。之後,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是来自埃及亚历山大的犹太人,大有学问,熟悉圣经,热心传讲主耶稣的事。遗憾的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对福音的认识不足。

亚居拉夫妇在会堂里听见亚波罗讲道,就接待他。由于亚居拉夫妇已受到保罗的教导,他们就能忠心将主的道,更加详细的讲解给亚波罗听。亚波罗得了全备真理的教导之後,就有能力驳倒犹太人,见证主耶稣是弥赛亚是基督。後来,他往亚该亚省去传福音,以弗所的弟兄们写信推荐他,他到了哥林多,帮助了许多蒙恩信主的人。

推喇奴学房

当亚波罗在哥林多时,保罗到了以弗所,一连三个月在会堂劝化众人信主。有些人仍是刚硬不信,并且公开毁谤主的道,保罗就带著门徒离开会堂。保罗租了推喇奴学房,在那里辩明福音传讲真道。推喇奴很可能是哲学教师,开馆授徒在早晨与下午,以避开中午炎热。保罗就在其午休空档,租用其学堂来讲解福音,给一切愿意来听的人。

《西方经文抄本》根据口述传统,在《使徒行传》199加注时间细节∶保罗在推喇奴学房,天天辩论,“从上午11时至下午4时”。根据考古与历史学者的研究发现,以弗所与附近城市的营业时间,在早上11时结束,开始午休。可想而知的是∶早上11时之前,推喇奴在教学,保罗在织帐棚(《徒》2034);到了11点,推喇奴下课休息,保罗却不休息,开始讲解福音直到下午4点,即城市恢复办公营业的时间。

都听见了福音

如每周以六个工作天计算(安息日休息),保罗每天五小时的讲授福音,“这样有两年之久”(《徒》1910),则保罗一共花了超过三千小时的时间,在学房里传讲福音。难怪路加记载说∶“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或希腊人,都听见了主的道”。

以弗所是亚西亚省的首府,全省的公路都集中在以弗所,如此四通八达,所有省民常有机会到以弗所办事经商、探望亲友、观光采购、观赏表演、礼拜神庙。当他们到了以弗所,听到有一位演说家保罗,每天在大家午休5小时的时间,在学房公开演讲、回答问题。许多人在此空档(无其他事可做),就路过学房,进入聆听讨论。其中必有不少悔改信主的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成立了教会,福音就这样奇妙的传遍了亚西亚省各地,包括歌罗西、老底嘉、希拉波立。《启示录》二至三章所说著名的“亚西亚七教会”,以弗所之外的六教会,很可能就是在此时建立的。

得胜属灵争战

神藉著保罗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他的手巾或织帐棚的围裙,放在病人身上就可治病赶鬼。这些超常的神迹,使得以弗所的人希奇不已。以弗所的偶像势力颇大,有许多行法术的人。自古以来,以弗所以“邪术咒语”著称,所出版的书刊,通称为《以弗所法术书》,远近驰名。

在以弗所的法师中,也有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其中有犹太祭司长的儿子们。他们看见保罗行神迹奇事,想东施效颦以敛财牟利,正如在撒玛利亚行邪术的西门。他们模仿保罗奉主的名去赶鬼,但是却败阵而逃。这事使得以弗所全城的人都惧怕起来。信徒中多有人认罪悔改,有行邪术的法师也悔改归主,就把他们的法术书籍拿来在众人面前焚烧,这些书的市价共值五万块银钱(当时一天工资是一块银钱)。

剧场中的暴动

主的道在以弗所大大兴旺,许多人悔改信主,离弃偶像,使得城中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人,失去不少生意。为首的银匠底米丢耸动众人捉拿保罗,他们拿住保罗的同工,涌进露天剧场。此剧场可容纳两万四千人,是市民集会场所。暴民聚集,有的喊叫这个,有的喊叫那个,大半的人不知为何聚集,只是听说有人对亚底米女神不敬而已。保罗原想进入剧场,向群众解释,但亚西亚的贵族领袖中,有保罗的朋友,差人劝阻保罗不要冒险。

当地的犹太人想要表明与保罗所传的“这道”无关,就推出一位代表,名叫亚历山大来分诉,但是暴民以大声呼叫亚底米,来阻止他的发言,有两小时之久。城里的书记官见势不妙,就出面安抚众人,说明此次集会是无缘无故,被捉的人并无罪行。若有控诉,应循正当法律途径,如此的暴乱无法对罗马上级交代,所以劝告众人立即散去。书记官的宣示,表明保罗与同道是无罪的。如此可见,以弗所的暴乱是偶像势力对福音正道的攻击。

天天是冒死的

剧场中的暴动,结束了保罗在以弗所三年之久的事奉。乱定之後保罗离开了以弗所,往马其顿去。在以弗所的三年,保罗为了传福音遭到许多苦难。保罗自己见证说∶“我是天天冒死的┅┅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林前》1531-32);“但我要仍旧住在以弗所┅┅因为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我开了,并且反对的人也多”(《林前》168-9)。当保罗离开以弗所到马其顿时,回忆说∶“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林後》18-9)。

显然保罗与同工在以弗所遭遇的逼迫,是极为严重、面临死亡的威胁。这很可能与亚西亚省当时的政治情势有关。尼禄(Nero)于主後5410月继位罗马皇帝。他与亚西亚的“方伯”(即总督)西兰尼(Junius Silanus),皆是该撒亚古士督的曾孙。尼禄的母亲亚基帕娜(Agrippina),认为西兰尼是他儿子的潜在劲敌,就叫人毒死他。下毒手的人,是在亚西亚省的皇帝私人代表,贺里司(Helius)和克勒(Celer)。在新任总督到任前的空档时期,这两位就代理总督之职。这也解释了《使徒行传》1938所记的∶“若是底米多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也有‘方伯’(原文是复数),可以彼此对告”。此处书记官说的是“方伯们”,一省只有一个方伯,为何用复数呢?很可能是指这两位代理“方伯”。

史家推测∶如同亚该亚省方伯迦流一样,西兰尼在保罗遭到逼迫控告时,依法保护保罗;当他被毒杀之後,政局不稳,仇敌就趁官府应接不暇时,伺机逼迫杀害保罗。所以,保罗是天天冒死的。

为哥林多担忧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他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牧养哥林多教会。哥林多是邪恶淫乱的大城,教会内外面临试探引诱,问题多多。保罗在以弗所的三年中,特别挂心在爱琴海对岸的哥林多教会。首先,他写了一封信给哥林多教会,告诫他们不可与淫乱的人交往(《林前》59-10),此封信的内容很可能有一部分重述在《哥林多後书》的六章14节至七章1节中。

哥林多教会有些人回信给保罗,询问一些难题,寻求他的指引,内容包括∶婚姻嫁娶、祭过偶像的食物、姊妹在聚会时的蒙头、领受圣餐、属灵恩赐的运用、身体复活的性质意义。同时,哥林多教会的革来氏家人,来到以弗所访问保罗,告诉他教会中间有结党纷争。保罗又风闻教会里有人犯了淫乱,也有人互相告状于外邦人法庭,他非常痛心。为了要处理这些问题,他就写了《哥林多前书》。

然而,哥林多教会的问题颇为严重,教会中竟然有人质疑保罗的使徒权炳,批评他的真理教导。于是他必须亲自造访哥林多,当面来处理这些反对势力,这一次的访问,圣经学者称为“痛苦之旅,Painful Visit”(《林後》211214131)。看来,保罗此行并未完全达到目的。他的敌手仍然与他当面作对,保罗谦卑的离开哥林多,回到以弗所。他写了一封“严厉的信,Severe Letter”,劝戒他们悔改(《林後》23-4978)。他差遣提多带此信赴哥林多。

在不知哥林多人会如何对待提多、回应此信的情况下,保罗离开了以弗所,准备往马其顿与亚该亚去。保罗到了海边的特罗亚,在此等候提多回来报信,虽然在特罗亚传道的门开了,但是他心里焦急不安,还是辞别了弟兄们往马其顿去(《林後》212-13)。当他到了马其顿时,“身体不得安宁,周围遭患难,外有争战,内有惧怕”(《林後》75)。

终于在马其顿,保罗等到了回程的提多,提多报告说哥林多人真诚悔改,顺服保罗的使徒权柄。这使得保罗欢喜雀跃,他感谢神藉著提多带来的好消息安慰了他。于是保罗在马其顿写了《哥林多後书》给哥林多教会,安慰鼓励他们,并且要他们完成帮补耶路撒冷教会的奉献计划。末了,保罗终于到了哥林多,与他们在主内团聚。

结论∶“就是这样”

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的重点,是在以弗所的三年。保罗的外在环境遭遇极大的逼迫,为了传福音天天冒死,使他学会了“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神”(《林後》110)。保罗的内在心境也常受到极大的压力,为了众教会日日挂心,使他学会了“主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後》1128-30129-10)。经历“主恩够用、靠主刚强”的保罗,将福音传遍了亚西亚,复兴了哥林多教会,并写下了《哥林多前後书》。正如路加在《使徒行传》所下的结论∶“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徒》1920)。


9.大海的那一边

保罗於第三次宣教旅程中,在以弗所服事了约有三年之後,大约是主後5657年间,他横渡爱琴海来到马其顿,最後在希腊住了三个月(《徒》201-3)。他回顾爱琴海两岸的宣教事工,心中充满了感恩。虽然教会面临逼迫不断,但根基奠定仍可靠主勇往直前。保罗觉得以往的工作已告一段落,需要为基督国度开辟新的疆土。他的眼睛注视地中海的那一边(西区),因为福音尚未临到该地。

以利哩古

保罗在马其顿待了多久,路加并未明说,只说保罗“走遍了那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徒》202)。很可能保罗是在这段时间到了“以利哩古”传福音(《罗》1519)。“以利哩古”是紧邻“马其顿”北边的行省,滨临亚得理亚海,即巴尔干半岛西北地区(现今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等地)。也许保罗自己沿著“依格那提大道”(Via Egnatia)进入“以利哩古省”的南区“挞马太”,或许保罗带著提多同行,日後交付提多负责此区(《提後》410说到保罗差提多赴“挞马太”)。

对保罗来说,进入“以利哩古”是其宣教旅程新的一页。他在《罗马书》1519提到“以利哩古”时,并未用其希腊名,乃是用其拉丁名。此地语言文化是“拉丁”多於“希腊”。从马其顿省进入以利哩古省,是跨文化的宣教。对於刚完成爱琴海区宣教的保罗,并未志得意满,他体会到在拉丁语区传福音的需要。地中海东区沿岸,福音已被保罗传开;保罗未到之地(埃及与北非)已有他人前去。所以,保罗说∶“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罗》1523)。因此,他热切盼望到大海那边的“西班牙”去。

西班牙

西班牙是罗马帝国最古老的行省,完全是拉丁语系的地区。保罗选定西班牙为其宣教工场,他已经思想祷告了好几年。此次以利哩古的宣教行,加深了他要到西班牙传福音的心志。他的宣教策略与决心是∶“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他的异象是∶“未曾闻知 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罗》1520-21)。保罗知道宣教大业不可能独力完成,他需要教会的代祷支持。“安提阿教会”是他三次宣教行的基地,那麽“西班牙宣教计画”的基地与伙伴在哪里呢?罗马是帝国的首都,是拉丁文化的枢纽,又是到西班牙的必经之地。保罗虽然未到过罗马,但是他认识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们,深信“罗马教会”必能成为“大海那一边”的宣教中心。

教会在罗马的起始

教会是如何在罗马帝国的首都开始的?在主後30年的五旬节时,从天下各方来到耶路撒冷朝圣的人中,有“从罗马来的客旅”(包括犹太人与进犹太教的外邦人,《徒》210)。值得注意的是∶来自欧洲的人,只提到从罗马来的。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当天悔改受洗的人中,包括从罗马来的人,但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教会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则迟早福音会传至罗马。史家推测很可能在五旬节之後的秋天,在罗马的犹太团体中已经有些人信靠主耶稣,正如大马色已有基督的信徒。第四世纪匿名的解经家“安伯司特”(Ambrosiaster)在其所著《罗马书注释》说∶在罗马的人已经拥抱基督的信仰,虽然他们没有看见大能的神迹,也没有见过使徒。

犹太人在罗马

在主前第二世纪,犹太人已移民到罗马。主前62年庞贝Pompey将军攻下巴勒斯坦後,班师回朝时带回一些犹太人,他们得释放後居住在罗马。於主前59年西赛罗(Cicero)见证,当时在罗马的犹太人众多且势力浩大。历代罗马皇帝对於帝国中的犹太人,给予宗教上的特权。在罗马有不少犹太会堂,其中有一会堂名为“橄榄树”,有些学者推测保罗在《罗马书》1116-24以“橄榄树”作比喻,与此有关。当时,若来自东方的移民人数过多时,皇帝会下令驱逐,其中也包括犹太人。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最著名的一次是主後49年皇帝革老丢(Claudius)在位时,因此亚基拉与百基拉离开罗马,到了哥林多,保罗在那里遇见他们。

关於此次驱逐,史家Dio Cassius所著《史书》记载其原因是∶犹太人数众多,不能硬性下令驱逐,恐生暴乱;於是用迂回策略,禁止犹太人以古礼集会。换言之,禁止犹太人在会堂集会,不啻是驱逐出境。另一位史家Suetonius在《革老丢生平》书中说∶革老丢驱除犹太人离开罗马,是因他们对Chrestus不满,屡次纠众滋事。由於Suetonius是在革老丢去世约七十年後写其传记,所以看到史料中有此名,而误以为Chrestus是当时一犹太党派领袖,其实此名乃是“基督”(Christus)另一写法。看来,亚基拉与百基拉在罗马时,很可能就已经是基督徒,是罗马教会的同工。

希腊史家Thallus是在罗马的自由民,在主後52年写作希腊与亚西亚的历史,在其书中提到主耶稣被钉十架时,巴勒斯坦有惊人的大黑暗。这表明∶主被钉十架的福音事迹,在发生20年之後已经在罗马非基督徒圈子里,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另外,史家Tacitus在其《年》(Annals)记载∶为罗马征服不列颠的名将Aulus Plautius,其妻Pomponia Graecina在主後57年於法庭上被控,罪名是接受“外来的迷信”,理由是∶十四年来,她穿著素服,不参加上流社会浮华宴乐的活动。後来她被判无罪,继续度其馀生,过著离群但受人爱戴的生活。至於她的“外来迷信”,非常可能就是“基督教”,因为在罗马最古老的基督徒墓穴中,有其家族姓氏,甚至有与其同名的子孙。这样看来,在五零年代,基督教已经传入罗马的贵族阶级。

教会在罗马的发展

显然,教会在罗马的发展是非常可观的。因为当使徒保罗在主後57年写《罗马书》时,他说∶“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18),这表示罗马教会是天下著名的。保罗在《罗马书》结尾的问安,所列出的名字将近三十位(163-16)。这些人都是保罗在地中海沿岸各教会所遇见的亲友同工,现在都在罗马教会。其中有安多尼古与犹尼亚,是保罗的亲戚,也与他一同作过监牢,保罗说∶“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里的”(167)。这两位比保罗先信主,很可能是早期耶路撒冷教会中“说希腊话的犹太人”领袖,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後来,他们到了罗马,很可能是罗马教会的起始同工。

在名单中,另有一位“在主里蒙拣选的鲁孚”(《罗》1613),很可能是古利奈人西门的儿子。《马可福音》是马可在“罗马”写作的,书中提到为主耶稣背负十架的“古利奈人西门,就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1521)。保罗特别说∶“鲁孚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很可能她曾在安提阿教会里多方照顾保罗。安提阿教会的同工中,有一位“称呼‘尼结’的西面”(《徒》131)。“尼结”是拉丁文“黑”的意思,“西面”是“西门”的更纯正的犹太名。古利奈是非洲的城市,古利奈人的皮肤是黑的,所以,“称呼尼结的西面”很可能就是“古利奈人西门”。他的年纪比保罗大很多,所以其妻待保罗如子,保罗终身难忘。

未了的事

虽然保罗心系西班牙,但是他手上还有一件未了之事。就是收集爱琴海两岸教会的奉献,带到耶路撒冷教会,以帮补当地信徒之需。此圣工对保罗而言,意义非凡。外邦信徒已被耶路撒冷母会接纳“同样得救”(《徒》15章),甚至已经可以“同桌团契”(《加》2章),如果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接受外邦教会的爱心奉献,则就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主内一体“同享主爱”。那些割礼派假教师,就再也没有理由说∶外邦基督徒与犹太基督徒,截然不同。

所以,保罗要亲自带著外邦教会的代表,将奉献款项送到耶路撒冷。当他办完此事之後,就可放心远赴西班牙传福音。他热切盼望途中能访问罗马,与他尚未谋面的罗马教会见面,共话主恩(《罗》18-161514-29)。於是保罗就写信给罗马教会,将此好消息告知他所爱在罗马的弟兄姊妹,此即《保罗达罗马人书》,是最长篇的保罗书信,是他赴耶路撒冷之前,在哥林多(或邻近的坚革哩)写的。

保罗达罗马人书

《罗马书》是一封“宣教士的信”∶在“导言”(问安致意、愿访罗马传福音结果子,11-15)之後,保罗将“福音”作系统性的讲解(116 - 1513),因为罗马教会尚未得到使徒的教导。《罗马书》是整本圣经中,对救恩各项真理(预定拣选、恩召、重生得救、相信悔改、称为义、成圣洁、被收纳、蒙保守、身体复活、得荣耀)都提出最详尽完整的说明。《罗马书》的确是整本圣经的指标与路光,人若了解《罗马书》,就能因此而了解全本圣经。

保罗在阐明了“福音”的真义之後,在结论(1513-33)中表明他传福音的心声。这位“外邦的使徒”总结其三次的宣教行,谦卑表明∶“除了基督藉我作的那些事,我甚麽都不敢提,只提 藉我言语行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保罗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

启程赴耶路撒冷

保罗离开希腊,原本要直接坐船去巴勒斯坦,但是得知犹太人设计要害他,就改变计画从马其顿回去。他从腓立比坐船,经特罗亚,在米利都会见了以弗所教会的长老,临别训勉,再次表明宣教士的心志∶“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领受的职事,证明神恩惠的福音”(《徒》2024)。保罗与同工(各教会代表名单,见《徒》204)经海路回到了巴勒斯坦,最後终於抵达耶路撒冷,将外邦教会的奉献善果,面交耶路撒冷教会,完成了见证“教会合一”的壮举(《罗》1525-28)。

结语

在耶路撒冷发生了意外,使得保罗要等到三年之後,才能见到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至於到“大海那一边”西班牙宣教的时间,更要延後。但是,保罗的宣教心与宣教行,已经显明他真是名符其实的“宣教士”∶领受了从神而来的救恩“启示”,没有违背从天上来的“异象”,遵行向未得之民传福音的“使命”。《罗马书》真是“宣教的书信”,是基督福音的“启示、异象、使命”。今日教会与信徒若忽略启示、违背异象、未遵使命,则真是浪费生命白占地土。让我们效法保罗(因为他效法基督),每一基督徒都成为“宣教士”,每一间教会都成为“宣教会”,传扬福音直到主来!


10. 神的道却不被捆绑

使徒保罗在主後5657年间,完成了第三次宣教行後,起程前往耶路撒冷。目的是将外邦教会的奉献捐项,带到耶路撒冷,帮助教会中有需要的圣徒。对保罗而言,这不只是外邦教会帮补耶路撒冷母会,表彰教会合一,彼此相助,更是具有普世禾场丰收的末世意义。

所献上的外邦人

固然,这些外在的捐项是“外邦人的奉献”,然而其内在的属灵意义深远。当保罗在《罗马书》中论及此点时,说∶“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著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他是表明自己是“作神福音的祭司”,而外邦信徒是他所献上的“奉献”(《罗》1516)。“外邦人的奉献”是“所献上的外邦人”之外在可见的记号。外邦人悔改归主,与犹太人同为神的子民,这是旧约众先知的预言(《徒》1516-18;《摩》911-12);而外邦人到耶路撒冷来奉献,这正是旧约《以赛亚书》6620与《西番雅书》39-10的应验。《使徒行传》204列出与保罗同行,来到耶路撒冷的各外邦教会代表,意义非凡。

步向耶路撒冷

保罗知道此次耶路撒冷之行意义重大,也深知必会面临许多危险。所以,请罗马教会的弟兄姊妹特别为他向神祈求∶叫他能脱离犹太地不信之人的迫害,所办理之捐项可蒙圣徒悦纳(《罗》1530-31)。当保罗的旅程愈来愈近耶路撒冷时,各港口城市的基督徒都劝他不要去,先知亚迦布也预言了保罗在耶路撒冷要遭捆绑,所以众弟兄苦劝保罗不要去。虽然保罗深知捆锁患难在前面等待他(《徒》202321410-14),但是他仍然定意要去,因他知道这是神所命定的,所以,他效法主耶稣面向耶路撒冷前行,愿意死在那里(《路》951)。

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

保罗到了耶路撒冷,受到雅各与众长老的欢迎。他们劝保罗与四位有愿在身的弟兄,同行“拿细耳人”洁净礼,并且替此四位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拿细耳”是“分别为圣归主”的意思,旧约律法(《民数记》6章)规定∶人可特别许愿作“拿细耳人”,在一特定期间,不沾染任何与葡萄有关的食物或饮料,不可剪头发,直到离俗的日期满了,献祭并剃头。雅各与众长老的建议,是针对流传的谣言说“保罗叫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律法”。

根据约瑟夫《犹太古史》的记载,希律亚基帕一世曾为许多贫穷的拿细耳人,出献祭所需的规费,博得了犹太人的欢心与认同。倘若保罗如此参与“拿细耳人”的洁净礼,帮助此四位贫穷的弟兄遵行律法,就可杜绝谣言。这对耶路撒冷教会接待保罗,以及保罗日後传福音,都可辟谣,不遭犹太人非议。至於对外邦信徒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雅各与众长老重申“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外邦人不需遵行旧约律法(《徒》15章;2125)。

这权宜之计,对保罗来说没有困难,他自己是犹太人,先前也许过“拿细耳人”之愿,在坚革哩剪过头发(《徒》1818)。他向犹太人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虽然他不在律法以下,但是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所以向律法以下的人,就作律法以下的人。凡保罗所行的,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福音的好处(《林前》920-23)。

在耶路撒冷的见证

然而,事与愿违,七日期满,保罗与四位拿细耳人进入圣殿时,从亚西亚省来过五旬节的犹太人,耸动群众捉拿保罗,下手杀他。此时耶路撒冷全城大乱,圣殿区旁的安东尼营楼的罗马驻军,在千夫长率领之下,逮捕了保罗。保罗获准,在营楼台阶上向百姓分诉,见证自己如何归主、领受使命赴外邦传道。第二天,保罗被带到公会受审,引起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争论。当夜,保罗被羁押在营楼里,主向他显现,对他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徒》2311)。这使得保罗大得安慰,满有确据必定会到罗马,因为主的旨意一定会成就。

卫道与布道

千夫长获悉犹太人要杀保罗的阴谋之後,就立刻派兵护送保罗至该撒利亚,交给巡抚腓力斯看管。腓力斯问明保罗是基利家(罗马行省,不是分封王的属地)的人,就知道自己有权独立审判,不需照会分封王。後来大祭司与犹太领袖,到腓力斯面前控告保罗,但是毫无实据,所以腓力斯就拖延处理,将保罗留在监里。过了两年,腓力斯下任,仍不释放保罗。新任巡抚腓斯都到任时(主後59年),犹太人又来告保罗,仍无实据。腓斯都有意讨好犹太人,保罗就定意要求上诉皇帝该撒。自主前23年(亚古士都当政时期)以来,罗马帝国法律保障公民有权上诉皇帝。既然保罗行使其罗马公民权,腓斯都乐于摆脱此棘手案件,就准保罗赴罗马。後来,亚基帕王二世也来听审,保罗在辩护中传扬福音,劝他与在场之人信主。保罗此篇“卫道与布道”讲章,真是震古铄今。

上诉罗马皇帝

为何保罗要上诉皇帝该撒?显然腓斯都因新官上任经验不足,不熟悉情形,可能会对保罗作不利的判决。然而,保罗并非以自身安危作首要的考虑,凡他所行的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约在七、八年前,保罗在哥林多时,亚该亚省长迦流不受理犹太人的诬告,容让保罗继续传福音。现在,保罗提出上诉皇帝该撒(罗马的最高法庭),也可能得到有利的判决。若果真如此,基督的信仰就成为帝国中合法的宗教,日後传扬福音,就不怕犹太人捣乱诬告。何况,若是皇帝亲自作堂审理,他就能在辩护中向皇帝与官员传扬福音,正如在亚基帕王面前一样。既然外邦人对福音的反应,优于犹太人,则可期望外邦皇帝的反应会比犹太王亚基帕更佳。

保罗赴罗马

保罗在主後59-60年间坐船往义大利去,由“御营”百夫长犹流解送罗马。犹流很可能是负责地中海运粮与警务(frumentarii)的官员之一(所以他能指挥从埃及亚历山大赴义大利的运粮船)。航行途中遭遇飓风,在海中漂流共14日,其间主的使者向保罗显现说∶“保罗,不要害怕,你必定站在该撒面前,并且你同船的人,神都赐给你了”(《徒》2724)。最後,全船的人在米利大(即马尔他)岛上获救。

保罗在米利大岛上共待了三个月,神使用他医治了岛长部百流之父以及全岛的病人,福音在岛上大大传开。这是保罗两年作监以来,首次恢复布道工作。感谢神,在两年冤狱与海中风暴之後,保罗在此重新得力,预备未来在罗马的事工。

後来,保罗与众人搭上另一艘来自亚历山大的船,经西西里,来到义大利的部丢利。部丢利是义大利南部大城拿不勒斯的出海港,他们在此处登岸。从此可沿“ 亚比亚大道(Via Appia)”抵达罗马。此地的弟兄们接待保罗七日,在罗马的教会听到保罗来了,立刻有些人分批出来到大道沿途的亚比乌市(距罗马43英里)与三馆(距罗马33英里)来迎接保罗。保罗看见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

保罗在罗马

保罗终于约在主後60年间到了罗马,获准在“御营”营区旁赁屋居住,有兵丁看守。他可接待访客,但是不能自由行动,手上仍带著锁链(《徒》2820)。三天之後,他请了犹太人的领袖来,说明自己上告该撒的原委。他们听了就说∶并没有从犹太来的信件或代表,指控保罗的不是;然而,愿意听听保罗所传的福音为何。所以他们和保罗约定了日子,有许多人到保罗的寓所来,从早到晚听保罗讲说神国的福音。有些信的,有些不信。未散以先,保罗引用《以赛亚书》610,最後说∶“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必听受”。

《使徒行传》的始终

路加在《使徒行传》的结尾,说∶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足足住了两年。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有人禁止”(《徒》2830-31)。在路加的眼中,保罗是凯旋得胜的进入罗马城,有弟兄列队迎接他,两年之中他传福音给罗马的人。福音传遍了罗马帝国的首都,并没有人禁止!

对於巴勒斯坦的人而言,当时的“地极”就是地中海那边的罗马。因为当罗马将军庞贝(Pompey)在主前61年攻下巴勒斯坦时,犹太人著作《所罗门诗篇》(约主前50年写成)称他是来自“地极”。就此而言,福音的确是“从耶路撒冷起,传到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徒》18),直到罗马,没有人能拦阻!

最高法庭的判决

路加没有告诉我们∶保罗在罗马两年之後的结果。可能他的案件拖延时日或受审终结。当时在位的罗马皇帝尼禄,有否亲自审问保罗?上诉该撒,并非一定是皇帝亲审,也可能是皇帝的亲差大臣代理。根据史家塔西图(Tacitus)的《年》(Annals)记载,尼禄即位时宣布∶他不会像前任皇帝革老丢一样,亲自审理。尼禄在位的前八年(54-62年),通常是交付他人代理;然而,尼禄在主後62年改变作风,恢复亲审。保罗於62年初时,在罗马已住了两年,他的案件又不起眼,看来被尼禄亲审的机会不大。

他的案件羁押两年的原因,可能是太多案件尚未审理完毕,也可能是在等候原告从犹太地前来。可能在原告迟迟不敢出庭(因为并无实据,乃是诬告)过了期限之後,保罗被判不起诉或无罪释放。此为教会历史的传统说法,相当可信。如果保罗在罗马两年後被定罪且处死的话,路加不会故意隐瞒,因为犹太人会大肆渲染以打压基督教,《使徒行传》的读者必会知道。

结论∶

感谢神,保罗在罗马作监的两年,不但是在寓所里广传福音给许多访客,更是写了四封书信∶《以弗所书》,详论救恩计画的预定与实现;《腓立比书》,细论天国子民的喜乐与见证;《歌罗西书》,高举基督耶稣的超越与丰盛;《腓利门书》,讲述教会生活的饶恕与接纳。此四封书信带给历世历代的信徒,极为宝贵的属灵资产,被通称为“监狱书信”。虽然保罗为这福音受苦难,被捆绑,像犯人一样;但是,此四封书信处处洋溢著得胜凯歌,因为“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後》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