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

林慈信博士課程筆記版


老師上課筆記
2004 Jan. - 2005 Nov.
目錄


中華展望林慈信博士課程。
本課程筆記版權屬中華展望,禁止複印出版。如須翻印複製,請聯絡中華展望林慈信博士:http://samling.ccim.org/ /www.chinahorizon.org。駱鴻銘紀錄整理。如發現錯誤,請通知 peddrluo@yahoo.com更正,謝謝。下載自: book.shenzhou.us/ling/student.doc


(學習中)
https://plus.google.com/u/2/105106813742373627205/posts/13L3zZ7oZSa

2016-12-09

改革宗傳統的源流與特色

/吳國傑博士
摘錄自《新譯本研讀版聖經》p. 2072環球聖經公會(2013

「改革宗傳統」(Reformed Tradition)一般指直接或間接源自十六世紀加爾文等瑞士宗教改革家的神學立場與教會體制。多個宗教改革時期興起的宗派,均宣稱屬此傳統;當中包括歐洲大陸的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英語世界的長老宗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es)和公理宗教會素可追溯到這傳統。在基督新教的歷史裏,改革宗傳統與源自德國馬丁路德的信義宗傳統平行並列,影響重大而深遠。

改革宗傳統的歷史發展

改革宗最早可追溯自慈運理(Ulrich Zwingli)在瑞士蘇黎世的改革。1523年他成功爭取市議會接納近乎唯獨聖經的法令,提出《六十七條信綱》(Sixty-Seven Articles),開創瑞士改革宗的先河。慈運理的改革擴展順利,瑞士其他州郡包括巴塞爾(Basel)、伯恩(bern)、聖迦倫(St.Gallen)、牟爾侯森(Mulhausen)和沙夫侯森(Schaffhausen)等,相繼受其影響而加入。慈運理於1531年離世後,其領導職分改由布靈爾(Heinrich Bulinger)承繼。

瑞士改革宗的發展,於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努力下達至高峰。1536年,加爾文的路經日內瓦而被勸說留下;自此開始其漫長的改革路程。在加爾文及其繼承人伯撒(Theodore Beza)的領導下,日內瓦不但在信仰教義上獲得修正,教會體制得著重整,道德生活也同得覆興。全市人民都在教會法庭的監督下,過著美善和諧的生活。加爾文的改革榜樣吸引許多渴慕敬虔的人移居生活,使日內瓦蛻變而成改革傳統的典範,並其他地區改教領袖的訓練場所。

創立蘇格蘭長老宗的諾克斯(John Knox),是其中一位師承自加爾文的改教領袖。諾克斯原為天主教司鐸(Priest),皈信新教信仰後,獲邀在英格蘭皇愛德華六世(Edward VI)的皇宮講道。1553年,信奉羅馬公教的瑪麗女皇(Mary I)登基,大肆迫害新教信徒,諾克斯輾轉逃到日內瓦,在那裏受加爾文的影響。1559年諾克斯應邀道蘇格蘭領導改革,經過許多艱難,終於成功帶領蘇格蘭教會脫離宗教權勢,以日內瓦的榜樣為藍皮,在英語世界建立長老宗教會。

除諾克斯外,在瑪麗女皇在位期間,許多熱心改教的英格蘭新教徒亦逃到日內瓦。他們這群後來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的教會領袖,在1558年瑪麗女皇離世後迅速回國,推動祖國改教。無奈抵步後發現新任女皇伊利沙伯一世(Elizabeth I)為平衡政治勢力而采取中間路線,曾在日內瓦體驗改革宗精神的清教徒對此甚感不滿。1580年,深受長老宗影響的布朗恩(Robert Browne)脫離英格蘭國教而自組教會;由此逐漸衍生公理宗教會。

改革宗傳統的神學立場

最能反映改革宗神學立場的,是各有關宗派所宣認的宣言和所采納的教理問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歐陸改革宗的《比利時宣言》(Belgic Confession)、《海德堡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和《第二瑞士宣言》(Second Helvetic Confession;與及英美長老宗1560年的《蘇格蘭宣言》(Scots Confession1560年)和《西敏斯特信仰宣言》(American Congregational Declarations of Faith)和1890年的《英格蘭長老會信綱》(Articles of the Faith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皆以此宣言為藍本。

另一類塑造改革宗的信仰的重要文獻,是相關改教領袖的神學著作;特別是加爾文幾經修訂再版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Christian Religion)。在加爾文神學架構中,許多學者認為預定論教義最鮮明突出:他相信墮落的人類已經全然敗壞、無力行善,神在創世以前憑他的旨意揀選個別人類得救;對於這些蒙揀選的人,聖靈會在他們心裏發出無法抗拒的呼召;因著基督的救贖和聖靈的保守,他們最終皆能堅守到底而獲得拯救。雖然在細節的信仰教義上,各歸屬改革宗傳統的宗派會略有分歧,但基本輪廓與《基督教要義》相近,而強調神主權揀選的預定論教義,更是普遍接納的共識。

改革宗傳統的教會體制

雖然改革宗傳統的教會,有采用主教制如1873年從美國聖公會分裂出來的「改革宗監督會」(Reformed Episcopal),和會眾制如1931年由兩個不同宗派合並而成的「公理宗基督教會」(Congregational Christian Churches)。但主流仍是以強調教會應由多位長老共同領導的長老制為主。

歐陸改革宗的地方堂會由長老庭(Consistory)主理;每一堂會可選出一位教牧及一位平信徒長老,聯合組成地區性的長老監督會(Classis);然後,不同地區的長老監督會,再選出相近數目的聖職人員和平信徒長老,共同組成中議會(Synod);而最高權力機關是總議會(General Assembly),同樣由各地長老監督會之代表組合而成。英語世界的長老宗,在教會架構上與改革宗相當接近,最主要的分別是在名稱上,例如由長老庭變成堂議會(Session),長老監督會改為長老團(Presbytery);而長老團是由每一堂會一位平信徒長老代表,加上「所有」而非「一位」教牧組成。

改革宗傳統的宗派於二十世紀出現大型的合一浪潮。「公理宗基督教會」與「福音改革宗」(Evangelical and Reformed Church)合並為「聯合基督教會」(United Church of Christ),「英格蘭及威爾斯公理宗」(Congregational Church in England and Wales)亦與「英格蘭長老宗」(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結合為「聯合改革宗」(United Reformed Church)。1970年兩個分別代表長老宗和公理宗的跨地域組織聯合成「世界改革宗聯盟」(World Alliance of Reformed Churches),該會現有成員宗派214個,發布全球107個國家。